李 娟
(渤海船舶職業(yè)學院 思政部,遼寧 興城 125105)
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馬克主義理論傳播過程中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從內(nèi)容上講,思政課是知識教育,這里的知識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社會道德基本規(guī)范和法律基本常識。從功能上講,思政課以信仰教育為歸宿。思政課的信仰教育主要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它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nèi)容的靈魂。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zhì)而非意識,這一哲學觀點本身體現(xiàn)了唯物主義世界觀,它與上帝論、唯意志論等唯心主義觀點是截然相反的。對于思政課來說,信仰教育的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載體是基本理論,其過程就是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逐漸了解、學習馬克思主義,同時引導學生認同理論蘊含的信仰,并自覺將其作為行動的指南和前進的動力。要實現(xiàn)知識教育到信仰教育的有效轉變,要從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確定層次性的目標三方面著手。
思政課教師對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形成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教師素質(zhì)水平直接關系著信仰教育的質(zhì)量。
教師要深鉆細研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一是要有計劃地研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原著;二是要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中國夢等內(nèi)容,并注意把握基本理論和中國化理論成果之間一脈相承的關系;三是要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實際問題,注重運用理論分析問題,力求做到深入淺出。教師只有對理論的運用游刃有余,做到“真學”“真懂”“真用”,才能用真理的魅力打動學生,從而提高信仰教育的實效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涉及很多學科,包括經(jīng)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等,同時它又為其他學科提供指導。所以,教師除了要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外,還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廣泛涉獵最新的人文和科技成果等相關知識。
信仰教育是一種塑造人靈魂的特殊事業(yè)。教師的“身教”往往比“言傳”效果更為顯著。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所產(chǎn)生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是任何教育方式都無法比擬的。它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力量,任何完備的知識理論體系、科學的獎懲制度和高尚的道德格言都無法取代其主導作用。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嚴格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要求,善于用正直的言行吸引學生,敢于改正缺點和錯誤,為學生樹立榜樣。
此外,教師要滿腔熱情地對待本職工作和學生,積極主動地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思想動態(tài)和心理需求,幫助他們面對矛盾、解決困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這是思政課向信仰教育轉變的重要條件。
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發(fā)展,以尊重學生主體意識為特點的教學方法不斷涌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這些方法在肯定教師主導地位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個體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強調(diào)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雙主體”互動關系。這些方法正好符合信仰教育知-情-信-行的發(fā)展要求,從實踐經(jīng)驗來看,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認同,最終達到信仰教育目標具有很大作用。
啟發(fā)式教學一般以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關注的問題等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目的在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他們的參與意識,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體系分析問題。在參與過程中,學生會感覺到理論的困乏,從而產(chǎn)生求知的欲望。教師需要成功地轉變角色,從傳道者變?yōu)闇贤ㄕ?力求在不同的知識體系中把握交集,在形態(tài)各異的價值判斷中尋求交流的策略。作為切入點的問題不能游離于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之外。啟發(fā)不能停留在問題表面、就事論事,要通過問題和啟發(fā)闡述理論根據(jù)和思想方法。啟發(fā)式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學習理論的積極性,既有利于知識的傳授,又有利于信仰的引導和培養(yǎng),無論從內(nèi)容上還是功能上,都大大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
“情景模擬教學是指在課堂環(huán)境下,以學生為主,通過讓學生模擬實際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自發(fā)運用所學理論進行思考、分析問題的一種課堂仿真實踐形式。”[1]一般來說,多媒體是思政課教學較為常見的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情景的創(chuàng)設力求通過令人震撼的氛圍達到引發(fā)學生思想共鳴的教育效果。成功的模擬情景能夠找到知識和信仰的最佳支點,既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將抽象的理性認識形象化。但是, 情景模擬教學法要格外重視理論的傳授和信仰的引導,避免單純的感官刺激。
學生的信仰需求主要取決于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原有的信仰傾向以及政治素養(yǎng)等各個方面。信仰教育應該將先進性與廣泛性有機結合起來,確立層次性的培養(yǎng)目標。第一,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作為大學生的先進分子,要積極引導他們樹立崇高的政治信仰、追求共產(chǎn)主義的遠大理想。第二,對于普通學生,要從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入手,注重培養(yǎng)社會主義榮辱觀;從最起碼的信念教育入手,培養(yǎng)學生樹立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理論體系的“三個自信”。第三,對于信仰宗教的學生,要在尊重他們信仰的前提下,以包容的姿態(tài)循序漸進地幫助他們認識到對超自然的崇拜是虛幻的,引導他們樹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絕對不能粗暴地強迫他們立竿見影地信仰馬克思主義,以致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
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程度具有差異性,具體可分為不信、相信、可信、確信和堅信四個層次。學生不信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從初中到高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授主要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完成的,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有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感,因為不喜歡所以不信;二是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學生覺得理論蒼白無力不可信。信仰的最低層次是相信,它或者是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了解不多的情況下就予以認可的狀態(tài),或者是學生因為信仰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情況下予以認可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極其不牢固,很容易變?yōu)椴恍???尚攀菍W生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并對其進行了一定的審視和判斷,從而信服的狀態(tài)。確信是指在理論認知的基礎上加入了強烈的情感因素,學生開始信賴并推崇馬克思主義,在困難面前,能夠經(jīng)受一定程度的考驗。堅信是信仰的最高層次,是指學生從思想上對馬克思主義完全信服,從行為上恪守踐履,時刻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甚至為信仰犧牲一切。對于教師來說,信仰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從不信到相信、從相信到堅信。五個層次的遞進可以是漸進式的,也可以是跨越式的。
信仰的確立是知情意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就決定了信仰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必須將“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有機地結合起來。思政課從知識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轉變,既要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本身的說服力又要借助于教學方法的推動力,既要依靠教師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又要依靠學生自主意識的主動轉變。
[1]吳倩.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的“知—信”轉化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21.
[2]黃春英,黃少臣. 信仰教育視域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特點研究[J]. 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6).
[3]龔鷹.大學生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核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4]唐森樹.構建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體系芻議[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1).
[5]陳文斌.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