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群
(浙江大學附屬中學, 浙江 杭州 310007)
教學需要反思 反思助力教學
張為群
(浙江大學附屬中學, 浙江 杭州 310007)
有人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寫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能戴上“名師”桂冠的教師,一般對教育領域有重大貢獻和影響。但是,我要把后面的“名師”兩字改為“明師”,即明業(yè)之師,做一個精通專業(yè)的老師。反思,有助于我們成為一個對專業(yè)知識“明明白白”的老師。
在學習“熱力環(huán)流”的時候,“山谷風”是老師們必講的一個內容。關于山谷風的成因,聽到過不同的解釋,也曾是一個讓我困惑的知識點。
第一種解釋:白天山頂增溫快,谷地增溫慢。所以,谷地比山頂氣溫低氣壓高,風從谷地吹向山頂,稱之為“谷風”。夜晚谷地降溫慢,山頂降溫快。所以,谷地比山頂氣溫高氣壓低,風從山頂吹向谷地,稱之為“山風”。
粗聽這個解釋,似乎很有道理。風是由于氣壓差而產生的,谷風的存在意味著谷地有個力使空氣向山頂運動,這個力是否就是氣壓梯度力呢?如果是,那么是不是由于谷地與山頂的氣溫差異而導致的呢?
同時令人困惑的還有:熱力環(huán)流始終強調要比較的是“同一海拔高度上的氣壓差異”,只有在同一海拔上,氣壓不同的兩地之間才會形成空氣的水平運動。而這個解釋是山頂與谷地比,根本不是同一海拔在比較,這樣的比較科學嗎?
教學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會有質疑,有質疑才會有發(fā)現。養(yǎng)成不斷追問的習慣,越是“習以為?!钡臇|西,越值得自己深思。帶著疑問,我查閱了《氣象學與氣候學》(周淑貞主編,第二版,第241頁)。對“山谷風”有這樣一段解釋“當大范圍水平氣壓場比較弱時,在山區(qū)白天地面風常從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風常從山坡吹向谷地,這就是山谷風”。而對其成因表述為:“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氣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氣增溫強烈,于是暖空氣沿坡上升,成為谷風。谷地上面較冷的自由大氣,由于補償作用從相反方向流向谷地,稱為反谷風。”白天,谷風與反谷風就構成了一個熱力環(huán)流。晚上,則由山風與反山風構成熱力環(huán)流。
根據上述資料,我對學生進行了第二種解釋。首先,強調“在山區(qū),沒有大型的天氣系統(tǒng)過境”是形成山谷風的大前提。如果大范圍的水平氣壓場比較弱,即該山地是處于晴朗少云的靜穩(wěn)天氣條件下,那么山地的這種局地環(huán)流就會表現得十分明顯。如果大范圍水平氣壓場較強,山谷風便不明顯或者消失。
其次,強調“山坡和谷地上空,同海拔自由大氣的熱力變化不同”是形成山谷風的主要原因。白天,山坡接受太陽光熱較多,山坡上的空氣增溫較多,而在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因空氣離地面較遠,增溫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氣不斷上升,谷地上空較冷的自由大氣,由于補償作用,從高空流向谷地,這樣便在山坡與谷地之間形成一個熱力環(huán)流。晚上則與之相反。
質疑是教學反思最常見、最有效的形式。只有不斷地反思教學的不足之處,專業(yè)知識與教學能力才能不斷地得到提升。即使是一堂自我感覺良好的課,也難免存在疏漏、失誤之處,對課堂教學進行系統(tǒng)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以為今后再教學積累經驗,吃一塹,長一智。做“明師”,是我們一線教師的努力方向,對學生也更具有實際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