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
電子商務實驗課程實驗項目的設計與實施
王玉珍
(蘭州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甘肅蘭州730020)
電子商務實驗課程實驗項目的設計直接關系到該課程的教學效果與質量,在對電子商務實驗課程實驗項目設計原則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如何設計合理的實驗項目,以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
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實驗項目;實驗教學
因電子商務實驗課程在電子商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性,國內外相關專家對該課程實驗體系的設計都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如Indiana University[1]對如何進行電子商務的模擬教學進行了探討;陳晴光[2]對如何進行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的實驗教學進行了研究;葛慧明[3]從復合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探討了電子商務實驗教學體系的設置;巫江[4]對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實驗項目的設計進行了探討;樊斌[5]對基于網絡資源的電子商務實驗課程體系進行了研究;韓耀[6]用知識管理構建體系構建電子商務實驗教學體系等。
可見,目前針對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開設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電子商務是個新生事物,發(fā)展更新很快,新模式、新應用層出不窮,因此,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實驗內容、實驗項目必須圍繞電子商務的最新發(fā)展情況及時進行修正。本文將在各位專家學者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電子商務的最新發(fā)展狀況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實驗內容、實驗項目的設計與實施問題進行系統(tǒng)分析。
(1)實驗項目的設計應該圍繞課程定位,從商務的角度設計。電子商務的每筆交易都涉及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以及安全技術標準、電子商務法律法規(guī)等內容,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深入掌握“三流”的運作規(guī)律及流程。因此,該課程實驗項目的設計應圍繞其在專業(yè)的培養(yǎng)定位,從商務角度設計,解決好商務與電子的關系,避免將電子商務實驗課程開設成網站建設課程,應做到將商務領域與信息技術領域的有機結合。
(2)實驗項目的設計應該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連續(xù)性。電子商務涉及諸多要素,而且各要素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因此,電子商務實驗課程實驗項目應根據理論課程的教學進度設計,項目之間要具有連續(xù)性,后續(xù)項目要能利用前一項目的實驗結果。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當前實驗的相關知識,同時也為后續(xù)實驗做好了鋪墊,促使學生把前后的知識連貫起來進行思考,既減小了后續(xù)實驗的難度,又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了應用,從而加深理解。
(3)實驗項目的設計應盡量與真實運作情況相符。許多高校在開設電子商務實驗課程時都會選擇模擬軟件,通過模擬軟件讓學生掌握電子商務運作的前臺與后臺的細節(jié)。但模擬軟件與真實環(huán)境之間大多有一定差距,同時許多模擬軟件更新不及時,不能反映電子商務的真實運作狀況,因此,要想使電子商務實驗課程取得較好的效果,實驗項目的設計要盡量與真實情況相符,不能單純地依賴于模擬軟件。
(4)實驗項目的設計應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設計原則。為了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掌握電子商務的相關知識,在實驗項目的設計上應該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設計思路,即構建案例型實驗→應用型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踐性實驗的實驗項目體系,遵循先單項,再綜合,先技術,再應用的設計思路。
(5)實驗項目要及時更新。電子商務是個發(fā)展中的事物,更新變化很快,因此該課程實驗項目的設計應根據當前的發(fā)展情況隨時進行調整,始終保持將電子商務的最新發(fā)展、應用情況融入實驗教學中。
電子商務實驗作為一門實驗課程,實驗內容、實驗項目的設計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設計出既體現目前電子商務的最新發(fā)展狀況,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實驗內容、實驗項目是決定該實驗課程教學效果的關鍵。
根據上面的設計原則,按照34學時的課時,對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實驗項目進行了設計,設計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該實驗項目體系從企業(yè)應用電子商務的成功案例入手,首先讓學生了解電子商務的基本應用狀況;然后通過模擬軟件的操作與應用,讓學生理解掌握電子商務的基本流程,掌握電子商務的前臺與后臺的主要業(yè)務,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接下來通過綜合性試驗,讓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電子商務運作中的信息發(fā)布、資金支付、物流配送、安全設置、網絡營銷等過程的綜合應用,為將來使用打好基礎;最后通過在淘寶網上開設網店進行實戰(zhàn),完成由模擬環(huán)境向真實環(huán)境的轉變。可見該試驗項目體系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單項到綜合,由模擬環(huán)境到真實環(huán)境的設計原則,一步步地引導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電子商務的專業(yè)知識。
精心設計的實驗項目必須進行有效實施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在實施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 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
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實驗項目綜合程度較強,涉及的領域較廣,因此,要想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必須提前做好準備。通常,在實驗課程的前一周將下周要上的實驗內容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具體的實驗項目提前查閱資料或了解相關內容,如涉及的基礎知識、基本流程等。
3.2 做好試驗中的指導工作
每筆電子商務交易都要通過多個實體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如,買方、賣方、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物流公司等。對于缺乏實踐經驗的大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因此,在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實驗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負責,耐心講解,做好指導工作。實驗指導不是直接幫學生完成,而是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在實驗課前、課中、課后,進行討論,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做好實驗的評分工作
實驗課程的評分主觀性較強、靈活性較大,電子商務實驗課程更是如此,但長期以來,受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不論是學生、家長還是學校對每門課程的成績總是看得很重,評分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為了保證電子商務實驗課程教學取得更好地效果,必須建立起一套公正、公平、公開的成績評定體系,并且嚴格按照該體系進行評分。概括起來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首先,為了保證電子商務實驗課程試驗成績的公平、合理,在實驗前必須針對每個實驗設計一套嚴密的評分體系,如實驗前的準備情況、實驗過程中的熟練程度、實驗內容的完成情況、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實驗后的總結情況等,并根據重要程度對不同的評分內容賦予不同的分值,在實驗結束后,嚴格按照該評分體系打分,從而避免隨意性。其次,注意評分方式的多樣化。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評分應采用教師評分、學生自評及同學互評相結合的評分體系,對于每種評分方式賦予不同的權值,最終綜合評定一個相對客觀的成績。第三,允許對學生進行二次評分。對于學生有異議的成績,經學生申請允許進行二次評分,這樣既給了學生糾正錯誤的機會,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4 做好實驗后的總結工作
每堂實驗課結束后,應該由教師引導學生做好實驗后的總結工作。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的目標,不僅僅是操作和應用,而更重要的是與實際商務領域的結合和向實際領域的延伸,因此,應積極引導學生實驗課后進行總結與反思,及時發(fā)現實驗中的問題,進一步提煉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手段,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新問題,使教學工作延伸到課外,一步步引導學生走上創(chuàng)新之路。
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fā)展與普及,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如何有效組織電子商務的實驗教學,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同時電子商務的發(fā)展更新較快,新模式、新應用層出不窮,在實驗教學中必須結合當前實際情況,將這些新發(fā)展融入其中。可見對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改革任重而道遠,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
[1]Indiana University.Teaching and Learning Electronic Commerce in aVirtual EconomyHoward Rosenbaum Schoolof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B/OL].http://www.som.csudh.edu/fac lpress eccurricululm novelcourse.doc.
[2]陳晴光.“電子商務概論”課程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3):144-147.
[3]葛慧明.電子商務實驗教學初探[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5(4):19-21.
[4]巫江.電子商務實驗教學初探[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8)63-65.
[5]樊斌.基于網絡資源的電子商務實驗教學改革[J].商業(yè)經濟,2010(7):108-110.
[6]韓耀.用知識管理構建構建電子商務實驗教學體系[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5):23-27.
(英文摘要略)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s Experimental Project
WANG Yu-zhen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 730020,China)
G642.4
A
2095-0063(2014)06-0110-03
2014-07-03
王玉珍(1970-),女,甘肅山丹人,蘭州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從事管理信息系統(tǒng)、電子商務研究。
蘭州商學院2013年教學改革項目:電子商務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4.06.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