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梅
(湖北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襄陽441053)
英語教學中漢語遷移的利弊分析
金小梅
(湖北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襄陽441053)
英漢語言有共性亦有差異。英漢語的趨同性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正遷移對英語學習有促進作用;英漢語的趨異性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負遷移對英語學習有干擾作用。正遷移和負遷移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句法和文化習俗等方面。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排除母語負遷移的干擾作用,同時巧妙發(fā)揮漢語的正遷移作用,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母語文化;正遷移;負遷移;英語教學
“遷移(transfer)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指先前的學習對后續(xù)學習的影響。起促進作用的影響,其效果是正向的,被稱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其干擾作用的影響,其效果是負向的,被稱作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朱中都 1999:107)。有關外語習得的語言遷移理論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指學習者在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試圖借用母語的語音、語義、結構規(guī)則或文化習慣這種現(xiàn)象。如果能充分利用母語的正遷移,英語學習就會事半功倍。但母語的負面遷移使英語學習者在母語的影響下難以掌握地道的英語。本文主要從語音、詞匯、句法、文化習俗等方面就漢語對英語學習的正負遷移展開討論,并指出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漢語的正遷移作用,同時也要排除母語的干擾作用,努力防止負遷移。
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常感到音難發(fā)、單詞難記、語法難懂,因而造成了對英語學習的畏難甚至恐懼情緒。其實這是對英語學習的一種先天性的誤解。英語和漢語雖屬于兩種不同體系的語種,但在規(guī)律上仍有許多相同之處。Ausubel(1968)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完全排斥母語來學習外語的方法是不足取的。奧蘇伯爾在論述回避本族語言進行第二語言教學時指出:“第一種語言知識的許多方面——大部分概念的意義,使用許多結構模式的技巧,這些在兩種語言中幾乎都是相同的——都可以直接地遷移到第二種語言的學習中。正因為這樣,在學習第二種語言時要想不使用這種知識,不僅是難做到,甚至是不可能做到的?!?/p>
1.1 語音方面
漢語聲母的濁輔音有鼻音m、n、邊音l和翹舌音r等,英語輔音也有鼻音[m]、[n]、邊音[l]和卷舌音[r]等。能發(fā)好漢語鼻輔音的學習者,語言的正遷移作用就能讓他正確發(fā)好英語的鼻輔音(許余龍2002)。
漢語中也存在不少音譯的英語詞匯,如:bar吧、sandwich三明治、coffee咖啡等。漢語中還有大量的象聲詞和英語的對應:bang砰、tinkle丁當、ticktack滴答滴答等;再如漢語中哈哈ha-ha、呼啦hoola等。另外還有一批發(fā)音近似的英漢詞匯,如stone石頭,give給,bandage繃帶等。
漢語與英語在用語調表達不同的語氣方面也有相通之處,如表示肯定和陳述是降調,表示疑問和懷疑用升調。如:
1.甲:你們打算明天走?↗(表示疑問)1.A:You will leave tomorrow?↗(表示疑問)
乙:是的,明天。↘?(表示肯定) B:Yes,tomorrow.↘?(表示肯定)
2.甲:我們打算明天走。↘?(表示肯定)2.A:Wewill leave tomorrow.↘(表示肯定)
乙:明天?↗(表示疑問) B:Tomorrow?↗(表示疑問)
英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語音方面利用英漢語中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基本相同、相似的對等音素,拼讀相關英語音標;利用音譯詞匯的發(fā)音相似性學習英語單詞;利用語調相通之處正確表達話語意義。
1.2 詞匯方面
漢語和英語在詞匯上也存在著許多共性。英語中有不少以漢語為來源的詞匯。如:英語中有一部分詞匯或短語是根據(jù)中國普通話發(fā)音直接轉化生成的。這些詞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1)有關歷史文化:xiucai秀才,yamen衙門,dazibao大字報。(2)有關文體娛樂:pipa琵琶,Tai Chi太極拳,mahjong麻將,qigong氣功等。(3)有關衣食住行:cheongsam旗袍,jiaozi餃子,chow mein炒面,ginseng人參等。(4)有關自然風土人情:feng shui風水,kowtow叩頭,Cantonese廣東話,typhoon臺風等。(5)有關度量單位:yuan元,jiao角,fen分等。
漢英字詞在語義、結構上也有趨同性,如:sunlight日光,basketball籃球,knowledge economy知識經(jīng)濟,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國兩制,iron rice bowl鐵飯碗,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
英語的理性意義詞匯多數(shù)可用漢語相應的詞來表達,其意義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以上所列的專有名詞。學生在記憶這些單詞時,可借助漢語的理解加速掌握。為了讓學生更靈活地記憶單詞,教師還可以利用漢語中形聲字構字法,指導學生分析英語單詞的構成,通過學習詞根、詞綴,避免死記硬背,進一步擴大詞匯量,進而促進正遷移。
1.3 句法方面
英語的一些基本句型和漢語有許多相似之處,這就為運用漢語的正遷移提供了極大便利。如:Istudy English.我學英語。即漢語中“主+謂+賓”結構。如陳述句、否定句、特殊疑問句、感嘆句等,漢語和英語在基本結構和排列上有不少幾乎完全是相同的。如:
1)那個圖書館很大。That library is very big.
2)你真要回家?You really want to go home?
3)祝你成功。Wish you success!
漢語中即使像復合句或帶從句的復雜句,在結構上也有和英語類似的句子。如:
1)實驗失敗了,但是我沒有失去信心。The experiment failed,but Ididn’t lose confidence.
2)既然您覺得不舒服,你最好別去。Since you feel unwell,you’d better notgo.
可見英語和漢語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及共性,母語對外語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正遷移作用顯而易見。因此教師要注意恰當?shù)剡\用漢語發(fā)揮其正面影響,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可否認漢語的正遷移作用,但對兩個不同語系的語言來說,其差異性遠大于共性。因此漢語對英語學習者的負遷移大過正遷移,這是提高學習者英語水平的重要阻礙因素之一。英漢語之間的差異以及給英語學習者帶來的負遷移作用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2.1 發(fā)音方面
英語中有些音素漢語中根本不存在,學生在發(fā)這些音時容易出錯,甚至用漢語中的某些音來代替。如/l/在詞尾或元音后時,例如well、people、told等。很多同學把/l/省去不發(fā),或將它發(fā)成漢語拼音中/ou/的音,或發(fā)成卷舌音。/r/在漢語中也沒有相似的發(fā)音,學生們幾乎都將它與/ri/混淆。英語中清輔音和濁輔音分得很清楚,而漢語里沒有明顯的區(qū)別,因此有些學生總是區(qū)分不開而造成發(fā)音錯誤。如:
1)[l]...[r]例:glass...grass 2)[l]...[n]例:line...nine;lead...need
在重音的變化上,英語和漢語也不盡相同。在漢語里,重音通常落在兩個以上音節(jié)詞的最后一個音節(jié)上,因此有些同學也按照漢語習慣把重音放在最后一個音節(jié)上。將'basket-ball發(fā)成basket-'ball;將'dinning-hall發(fā)成dinning-'hall;'interesting讀成inte'resting;將'influence發(fā)成in'fluence。但有時又將在其他音節(jié)上的重音讀在第一個音節(jié)上,如將pre'fer讀成'prefer。
正確使用語調十分重要,如果語調使用錯誤,很可能就無法傳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甚至會引起誤解。學生們雖然對于一些基本的,例如一般疑問句、陳述句、感嘆句應該用什么語調有所了解,但付諸實踐時卻顯得生硬。相當一部分學生幾乎所有的詞一律使用降調。而對于母語為英語的人來說,語調上的錯誤也是難以接受的。
2.2 詞匯方面
在語義方面大多數(shù)英語單詞的詞匯意義在漢語里找不到一對一的詞匯。如:漢語里的“人”同時相當于英語的man、person和people。又如漢語里的“開”,在英語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語義,開車:drive a car,開門:open the door。而漢英差異更多的是約定俗成的表達法。如:漢語說“三思而行”,而英語為think twice;漢語說“亂七八糟”,英語為at sixes and sevens;漢語說“成千上萬”,英語為tens of thousands。最易忽視的是一些常用詞語的語序問題。漢語說“高新技術”,而英語為new and high technology;漢語說“田徑項目”,而英語為track and field events;漢語說“西南”,而英語為southwest。這些例子幾乎可以對號人座,只是順序不同,因此更容易出錯。
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工具。特別是有著感情色彩、風格意義和比喻意義的文化內(nèi)涵詞最能反映一個民族深層的文化底蘊。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導致社會觀念不同,對同一事物就會有不同認識。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常會因為不了解詞的文化內(nèi)涵而出錯。如:The girl is as beautiful as butterfly.此句在語法上無不妥之處,卻明顯詞不達意?!昂痹跐h語中是美麗的化身,但在英美人眼里卻代表輕浮。在中國人眼里是稱贊,在英美人眼里卻成了貶低。
2.3 句法方面
漢英句子結構特點不同,漢語結構較為松散,英語結構緊湊。英語句子是由斷不可缺的各種連接詞銜接而成,喻為“竹節(jié)句法”;而漢語句子則被喻為“流水句法”,指少用乃至不用連接詞仍行文流暢。所以英語句子中如果少了連接詞如or、but、if、so、because、when、although、so that等,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支離破碎了;而漢語如沒連接詞,只從句子本身的意思就可把概念或關系表達清楚。由于英語中廣泛使用連接詞,使得英語中出現(xiàn)“多枝共干”式的長句、復合句;而漢語則常用短句、簡單句。如:
1)Conquer the desires,or they will conquer you.你如不能戰(zhàn)勝欲念,欲念將要戰(zhàn)勝你。
2)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一個英國人,不會說中國話,有一次在中國旅行。
英語的另一顯著特點是被動句多,相對而言,漢語習慣于人稱化的表達,主語常常是能施行動作或有生命的物體,所以漢語中主動句多。如:
1)It has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re is a fir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rt and the liver.
長期以來,大家知道心臟與肝臟的關系是最主要的。
2)The famous hotel had been practically destroyed by the big fire.大火幾乎使這家有名的旅館全部毀滅。
英語的又一顯著特點是其豐富的時態(tài),漢語基本上是借助各種詞匯來表示各種時間和動作的,漢語動詞除了“著、了、過”的若干說法與英語的進行時、完成時或過去時相對外,別無其他與英語相對應的時體形式。所以傳遞同樣的意思,英語只要選用合適的時態(tài),漢語則必須使用詞匯手段。如:
1)You’re always askingme such questions!
你老是問我這樣的問題!(現(xiàn)在進行時表示厭煩)
2)Iam now living in a very pleasant flat.
我現(xiàn)在住在一間非常舒適的公寓里。(現(xiàn)在進行時表示滿意)
2.4 文化習俗
日常生活中,寒暄、問候、致謝等都帶有一定的受民族文化制約的固定模式。中國人信奉“民以食為天”,因此“你吃了嗎?”便成為一句普通的問候語。但英語國家的人沒有這一習慣。一個外國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時,經(jīng)常有人問他,而他不把這看作問候而認這是一個問題。他不知如何回答,他問一個學生:“他們?yōu)槭裁蠢蠁栁页粤藳]有?我有錢?!憋@然他理解為那些同他打招呼的人以為他沒錢吃飯。
缺乏對西方文化習俗的了解,往往使學生難以在跨文化交際中擺脫母語文化的干擾,導致交際失敗。如一個中國學生A想請美國老師B幫忙辦點事,他這樣問到:
A:Are you busy recently,Professor B?
B:Yes,very.Ihave been working on an English play thatwill be put on nextweek.
上例導致交際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方民族文化風俗的了解,在交際中使用漢語習慣方式,結果B沒有理解A,A無法提出自己的要求。
3.1 積極利用正遷移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利用漢語的促進作用。根據(jù)漢語的特點選擇和組織語言材料,確定重、難點,并設計相應的練習體系。一些與漢語相同的語言現(xiàn)象用漢語一點就明;一些抽象的語言知識用漢語稍加解釋,就容易使學生領會和掌握。在句型操練時,一些無法在教室內(nèi)創(chuàng)造語境的對話操練和抽象的短語操練,也可適當利用漢語提示,以達到預期目的。對漢英的不同結構作適當、適時的比較,有利于學生掌握英語結構的特點。特別是在講解語法知識時,可以把漢英兩種語言的構成方法和特點做適當比較,效果會更好。這種巧用漢語的正遷移作用的方法必然對學生英語學習起到促進作用,從而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3.2 客觀看待負遷移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發(fā)音要領、地道的語音語調、構詞行文謀篇的方法,還要教他們英語語言的一些規(guī)律和習慣。對于有可能發(fā)生負遷移的情況,做好恰當?shù)膯l(fā)誘導工作。盡量減少母語的負遷移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以期收到防患于未然之功效。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強調英語的讀音規(guī)則,避免用漢語的讀音套用英語音標的發(fā)音。學生在拼讀英語單詞與句子的同時比較英語音標同漢語拼音、英漢語語調和語氣的異同并掌握英語朗讀的基本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徹底排除漢語拼音以及漢語朗讀習慣對英語語音、語調學習的干擾。
(2)對于英語句法、詞匯出現(xiàn)的問題,則要突出英漢語句法、詞匯之間的異同點,讓學生在大量的練習過程中記準、記牢,熟練掌握。在教學中注重比較英語、漢語語法和句法之間的差異,讓學生們在明確規(guī)則的同時熟練運用英語。
(3)教師在英語作文教學中可先給出英語范文,再省去一些詞讓學生填充或加連接詞,最后過渡到模仿范文寫文章,逐步擺脫漢語作文的束縛。加強背誦、抄寫范文是增加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它使學生在背誦范文的過程中養(yǎng)成了英語的思維方式,也培養(yǎng)了英語語感。
(4)在教學中適量引用國外出版的書籍和報刊雜志作為閱讀材料,讓學生多聽英文廣播、多看原版電影,便于學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形成用英語思維方式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切實避免漢語對英語的負遷移影響,最大限度地促進英語學習。
3.3 增加語言實踐
母語負遷移的現(xiàn)象根源在于目的語輸入不足。學生在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情況下進行交際,必然產(chǎn)生大量不規(guī)范的語言輸出,從而嚴重影響了語言交際的質量??梢姡訌娬Z言輸入是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必要條件。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及外語教學都十分重視背誦輸入,這是因為背誦輸入材料源于教材,易于學生理解和吸收。通過背誦,增強語言知識的積累,強化語言輸入,為語言輸出奠定扎實的基礎(蔣祖康1999)。
語言遷移是一個系統(tǒng)而錯綜復雜的問題,它受心理、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漢語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英語也蘊含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漢語對英語語言學習的遷移作用絕非是單一的,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似性也不能完全決定遷移的程度。孤立地研究某一因素或類型的遷移,不利于真正揭示遷移的本質,對英語學習也無實質性的助益。英語教師和學習者應針對學習中出現(xiàn)的漢語遷移現(xiàn)象,發(fā)揮學習者主體作用,了解一定的英語語音、詞匯、語法篇章知識,掌握英語語言特點,盡可能利用漢語正遷移發(fā)揮積極作用,克服漢語負遷移帶來的負面影響。
Ausubel,D.P.(1968).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蔣祖康(1999).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許余龍(2002).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朱中都(1999).英語寫作中的負遷移[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
2014-6-16
金小梅(1976-),女,湖北襄陽人,碩士,湖北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與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