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曉明
(上海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40)
□社會學研究
大屠殺敘事與南京對外形象探究
叢曉明
(上海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40)
大屠殺敘事是南京對外形象塑造工程中不可回避的論題,因為此類敘事很大一部分具有國際影響力,為許多外籍人士所知。歷史不可更改,正視這段悲痛和屈辱的歷史,并借力于相關敘事的知曉度,推廣南京的對外形象,繼而進一步更新豐富,不失為一種妥善的處理方法。
大屠殺敘事;城市形象;南京
南京,正如其他國內主要城市一樣,身處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之中。為了謀求更廣闊的國際發(fā)展空間,樹立并保持良好的對外城市形象是必然的先決條件。然而實現(xiàn)這個目標并非易事,尤其對于南京這座古城來說。歷史于南京不僅意味著輝煌與繁盛,也暗示著不愿言說的痛苦甚至屈辱。侵華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就是后一類歷史中的典型例子,正是由于它不可回避,南京城市形象建設中如何處理大屠殺相關的種種事種種人就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一)城市形象的理論
城市形象的定義各種各樣。有的定義立足于物質層面,“城市形象是城市景觀形態(tài)的客觀的、集中的表述,而這種形象被社會的大多數(shù)接受時,城市形象則已經具有了整體的歷史文化意義,并構成一種社會文化符號,而這種文化符號,實際上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資源”[1]。有的定義則傾向于精神層面,“城市形象是人們對一個城市的主觀看法、觀念及由此形成的可視具象或鏡像,由精神形象 (信念、理念等)、行為形象與視覺表象 (形象與識別系統(tǒng)等)三個系統(tǒng)組成”[2]。
具體到對外形象,由于絕大多數(shù)受眾沒有到過該城市,他們對一個城市形象的衡量會更側重于精神層面或社會學層面,而較少會受到城市景觀建筑的引導從而做出評價。相應地,對外形象的塑造也要以此為重。對外城市形象的傳播過程意義重大:“城市形象對外傳播 (此處僅指對外國公眾進行傳播)不僅是中國國家形象對外傳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城市提高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3]。
(二)南京對外城市形象的現(xiàn)狀
南京目前的對外城市形象是怎樣的?也許西方主流媒體中的報道可以提供此類信息,讓我們得以管窺。我們于2013年1月18日在CNN網站搜索“Nanjing”,結果按相關度排列,前40項中,除去涉及上海的 “Nanjing Xi Lu”“Nanjing Dong Lu”的條目,共有22項涉及南京。其中大部分是一句帶過,涉及信息稍微多一點點的可以按 “是否涉及大屠殺”分為兩類:第一類,涉及大屠殺的報道共8則,即:
電影 《南京!南京!》 (陸川導演)亞太電影節(jié)獲獎 (2009年11月26日)。
中國人怒斥日本政客否認大屠殺(2012年2月23日)。
當年侵華日軍反思電話會議 (1998 年8月16日)。
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中國政府克制憤怒 (2001年8月14日)。
日本揚言決不在教科書事件上屈服于外國壓力 (2001年4月4日)。
評價張純如 (Iris Chang)的 《南京的暴行》(The Rape of Nanjing)(1999年8月31日)。
退伍侵華日本士兵意圖與夢魘記憶和解 (1998年8月17日)。
日本官員意欲購買釣魚島 (2012年6 月8日)。
第二類,不涉及大屠殺的報道共14則,即:
體育方面——賽車比賽破壞南京古跡(2012年5月10日)。
經濟方面——“光棍節(jié)”尋愛 (南京學生90年代創(chuàng)造 ‘光棍節(jié)’一說)(2010 年11月11日)。
Joseph Tong成功記 (2000年2月22日)。
“光棍節(jié)”血拼 (2011年11月11日)。
章蘇陽 (Zhang Suyang) 創(chuàng)業(yè)記(1999年8月31日)。
事故方面——南京某工廠爆炸 (2010 年7月29日)。
氣象方面——2008年南方雪災(2008年1月31日)。
2008年南方雪災 (2008年2月1日)。
更多中國城市需要整治空氣污染(2012年10月24日)。
法律方面——南京某店主投毒被判死刑 (2002年9月30日)。
周克華搶劫案 (2012年8月14日)。
周克華搶劫案 (2012年8月13日)。
周克華搶劫案 (2012年1月10號)。
歷史方面——簡評涉及南京長江大橋的政治風云 (1999年9月22日)。
回憶文革 (2012年11月13日)。
南京出現(xiàn)在CNN報道中有大約三分之一時間都是跟大屠殺聯(lián)系在一起,這其中一方面是因為國人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不希望歷史重演,以各種方式重述那段歷史;另一方是因為日本右翼勢力對歷史的歪曲甚至否認,并頻頻以行動表達其軍國主義思想,讓國人怒不可遏紛紛以各種方式表達情緒。由此可見大屠殺不僅是南京的對外形象塑造中不可避免的論題,而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屠殺敘事可以按照產生的時間粗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二戰(zhàn)時期的大屠殺敘事,第二類是現(xiàn)當代的大屠殺敘事。
(一)二戰(zhàn)時期的敘事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攻破南京城前夕,外國各個駐華機構紛紛將辦事人員撤出南京,主要原因之一是 “從1937年9月至12月初,日本當局通過外交途徑,多次通告各國駐中國的外交使節(jié),要求他們從南京撤走一切外交人員與外僑,包括西方新聞記者”[4]。然而,即便形勢如此危險,仍有20名左右的西方僑民拒絕離開,選擇留下并積極籌備安全區(qū)為難民提供保護;在南京城破后仍短暫停留的還有5位西方新聞工作者。這些目睹大屠殺的西方人分別以各自的方式記錄下了這段歷史,如約翰·拉貝 (John Rabe)的 《拉貝日記》,明妮·魏特琳 (Minnie Vautrin)的 《魏特琳日記》以及幾位新聞工作者發(fā)回所在機構的戰(zhàn)時報道等;其中留守的約翰·馬吉 (John Magee)牧師還偷偷用影像記錄下了日軍的罪行和南京城生靈涂炭的悲慘景象,這個有視覺震撼力的素材被反復使用,在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經歷大屠殺的外籍人士回國后以發(fā)表演講和出版著述的方式譴責侵華日軍的暴行,而同時也成了南京對外形象的重要塑造者??傮w來講,南京城在淪陷之前,作為民國政府的首都是一個堪比上海的繁華大都市,而日軍破城前的空襲和破城后的搶擄燒殺讓南京城迅速地成為了一片瓦礫和焦土。南京當時是以一個 “受害者”的形象出現(xiàn)在西方受眾的視野中的。必須注意的是,這個 “受害者”是個“東方的受害者”,它遠在中國,與西方各邦遠隔千山萬水,不牽扯多少關系。這就是為什么美國人對“日軍襲擊炮艇帕奈號”(傷亡數(shù)人,大部分獲救)的憤怒比對大屠殺的憤怒強烈超過千百倍的原因: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發(fā)生后,美國的 《芝加哥每日新聞報》、《紐約時報》等率先作了報道;美英的其他一些報紙先后作了轉載,擴大了影響。但從整體上看,整個美英新聞傳媒對南京大屠殺的報道,無論從規(guī)模上或深度上,都和該事件的重大性和慘烈性極不相稱,甚至不能與對美國“帕奈號”遭襲事件的報道相比[5]。
(二)現(xiàn)當代的敘事
現(xiàn)當代有國際影響的關于大屠殺的敘事或多或少都與前一類敘事有關系。譬如,美籍華人作家張純如 (Iris Chang)的非小說 《南京的暴行》(The Rape of Nanjing,1999)是由作者的祖父母逃離大屠殺的親身經歷啟發(fā)的。中國導演陸川的電影 《南京!南京!》(City of Life and Death,2009)中的國際安全區(qū)無論在戰(zhàn)時還是在影片中都是重要的場景之一。德國導演佛羅瑞·加侖伯格 (Florian Gallenberger)電影 《拉貝日記》(John Rabe,2009)以 《拉貝日記》為基礎。美籍華人作家哈金的小說《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2011)以 《魏特琳日記》為原型展開的;中國導演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2011)則是以當代美籍華人作家嚴歌苓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
這些作品都取得了一定的國際影響。張純如的作品當年一度位列 《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十周之久,在美國引起了很大反響。CNN稱 “所有中國人都太熟悉這些恐怖的故事。然而,除了小部分書迷,中國之外的人們甚至部分亞洲人很可能對1937年日軍在南京屠殺無辜的罪行所知甚少?!赌暇┑谋┬小房梢愿淖冞@個狀況”[6]。陸川的電影 《南京!南京!》2009年9月26日榮獲第57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jié) (San Sebastian 56t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高榮譽最佳電影金貝殼獎和最佳攝影獎,2009年10月18日榮獲挪威奧斯陸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大獎,2009年11月26日榮獲第3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2009年12月15日入圍第67屆金球獎外語片獎提名影片;2011年12月榮獲第37屆洛杉磯影評人協(xié)會獎最佳外語片獎。[7]加侖伯格的 《拉貝日記》在當年的柏林電影節(jié)上作為展映影片放映,隨后獲德國電影最高獎 “勞拉獎”(Lola awards)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美術和最佳服裝設計4項大獎。哈金作為盛譽全美的小說家,他新出版的小說 《南京安魂曲》自然也是備受矚目。張藝謀的電影 《金陵十三釵》獲第59屆美國金卷軸獎最佳外語片音效剪輯獎,獲第69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三屆丹佛影評人協(xié)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13屆美國金拖車獎 (Golden Trailer Awards)最佳外語片畫面效果獎提名。上述作品的國際影響度不可小覷,讓更多的國際人士了解到了日軍的罪行,同時會記下一個名字:南京。
1937年的南京一次次從書本上、熒幕上沖擊著國外讀者和觀眾。就城市形象而言,這可能會造成至少兩種思想意識:第一,南京與戰(zhàn)爭和死亡緊密相連;第二,激起國外人士的好奇心,想知道21世紀的南京是怎樣的。這兩種結果其實都可以看作塑造南京對外形象的機會而不是阻力,因為第一種有被扭轉和糾正的可能,第二種可以被很好地引導。這就涉及如何妥當處理南京對外形象與大屠殺敘事之間的關系問題。
“除新聞性信息對外傳播外,紀錄片、影視劇、文學作品和音樂作品在城市形象塑造和擴散中具有瞬時的暈輪效應和持續(xù)的名片效應值得關注?!盵8]這句話里所蘊含的道理是不錯的,但如果考慮到有關大屠殺的各類作品時事情似乎并不簡單。世人所共識,沒有哪個城市愿意以悲痛和屈辱的一段歷史為人所知;然而,這又是今天的南京必須面對的事實。不可否認的是,大屠殺讓南京在國外獲得了知曉度?!爸獣远炔呗允谴蟊妭髅降牡谝徊呗浴!挥惺鼙娫谶x擇性感知 (selective perception)的基礎上獲得關于城市的廣泛知曉度,才能維持并擴大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9],先要獲得知曉度,才有塑造形象的可能。
那么該怎么對待這段屈辱史?絕口不提嗎?似乎行得通,畢竟南京有引以為傲的輝煌:建城史超過2500年,建都史也是500年有余,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 “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風景優(yōu)美,人才輩出,可謂人杰地靈,物寶天華。但筆者認為,也許另一種態(tài)度更行得通——不避諱那段悲痛和屈辱的歷史,并讓受眾相信今天的南京城已然煥然一新,值得刮目相看。
對外形象的塑造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涉及雙方。別人怎么看你,你無法決定,因為主動權在別人,可控性不強;而你讓別人怎么看,則是主動權在你,可控性強。南京在對外形象塑造中要掌握對外傳播的主動權。吸引外國媒體的注意力的可以是與大屠殺有關的各類敘事,南京要做的則是把媒體的注意力擴散到當下的南京。這就需要密切關注有關大屠殺的各種敘事,并適時適當應對變化。今天的南京可以 “走近”大屠殺敘事,甚至 “走進”大屠殺敘事。這種敘事屬于藝術作品,需要傳播和推廣,而此時南京繁榮的今天就可以作為宣傳的大背景出現(xiàn),譬如作為新書的簽售地點,或者作為電影的首映地點,甚至兩個歷史階段的南京可以并置出現(xiàn)在電影的宣傳片里。所謂 “走進”大屠殺敘事,是指新舊南京同時出現(xiàn)在一部作品中。此處以馮小剛的電影 《唐山大地震》為例稍作說明:唐山大地震也是當?shù)匾欢伪吹臍v史,但是即便未曾到過唐山的人也會在看完電影之后相信破碎的唐山、痛苦的唐山只是歷史,現(xiàn)在的唐山是全新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影片結尾處人物相聚的大背景是重建后的唐山,拼搏的人民在忙碌,亡靈得以安息。這個電影成功地做到了:今天的唐山 “走進”了歷史的唐山。
另一方面,借大屠殺敘事的契機,侵華日軍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也可以讓世界 “走進”南京。紀念館組織和承辦過很多活動,但是大多數(shù)都是針對國內,國際層次的活動并不多[10]。受過原子彈轟炸的廣島有以和平為主題的國際型會議召開,其實南京何嘗不可有類似的活動呢?這樣有助于把國人的悲痛情緒提升到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精神,是極大的升華;同時,也為世界走進南京提供了機會。出席會議活動的外籍人士,“他們對本地 (此處指南京,筆者注)信息的接受和留下印象,以及對信息和印象的二次傳播構成對外傳播的重要信源”[11],這必將有益于南京對外形象的塑造。
大屠殺敘事 (當年的和現(xiàn)代的)都把南京同屈辱和痛苦的回憶聯(lián)系起來了,這是必不可免的,因為日本右翼勢力對大屠殺的質疑和否認一直沒有間斷。歷史的巨大創(chuàng)傷一次次被喚醒,痛苦一次次被呈現(xiàn),這當然有助于塑造南京人、中國人的憂患意識。重要的是,大屠殺敘事可以是國際人士了解南京的開始,但絕不應該是終點。南京要在正視歷史的同時,用更新的信息去替換原有的印象,并增加對外形象的豐富性。
[1]張鴻雁.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資本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50.
[2][8][9][11]何國平.城市形象傳播的理論模型與基本策略[A].新聞學論集(第24輯)[C].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0:92、103、101、103.
[3]楊 凱.城市形象對外傳播的新思路——基于外國人對廣州城市印象及媒介使用習慣調查[J].南京社會科學,2010(7):117.
[4][5]經盛鴻.西方新聞傳媒視野中的南京大屠殺[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174、496.
[6]Ferguson,Paul.Barbarism Under Fire:A Flawed Account of a Shameful Episode[EB/OL].http://edition. cnn.com/ASIANOW/asiaweek/98/0612/feat2.htmliref =allsearch.
[7]南京!南京![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7074544.htm.
[10]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3895.htm.
[責任編輯:小 于]
I0-03
A
1674-3652(2014)01-0058-04
2013-11-18
江蘇省教育廳2012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對外傳播和江蘇城市形象研究”(2012SJB840002)。
叢曉明,女,遼寧建平人,博士生,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