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科
教師的課堂教學安排要精、要恰到好處,主要做法是在教學工作中認真做到“四精”,即“精備”、“精細”、“精設”、以及“精選”。
一、“精備”
1. 備教材是指教師要精心備好教材吃透教材。新課程理念強調(diào),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科書”的過程。這說明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教師是教材的理解者、參與者、實踐者,所以在備課時,教師要鉆進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鉆研、解讀和思考,否則很難將課上出新意和深意;另一方面,教師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不斷從網(wǎng)絡、電視、雜志、報紙等方面收集資料,然后對資料歸類、整理、加工、分析,及時關(guān)注時代發(fā)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在備課時,教師要靈活變通教材中與學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滯后于學生發(fā)展的內(nèi)容,教材所舉事例涉及到的知識點要考慮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淺出使學生能更容易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點。例如:在講述八年級第三單元第3節(jié)“競爭與合作”時,其中“探究園”欄目提到馬拉松比賽,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參考各種教學資源掌握馬拉松比賽的由來、長度、目前世界記錄等知識,以準備學生在上課時的突然提問,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即使學生沒有提出疑問,教師也可以向?qū)W生介紹有關(guān)馬拉松比賽的知識,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2. 備學生是指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備好學生,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備課的重點應轉(zhuǎn)移到備學生的發(fā)展上來。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么,怎樣學,更應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要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想方設法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如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等,做到對學生有可能提出疑難問題的知識點有可預見性。
3. 備教法是指教師結(jié)合所要講授知識內(nèi)容的特點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有些知識點適合用比較法進行教學,有些知識點適合用例證法進行教學,有些深奧的知識點要用講解法進行教學,有些知識點適合讓學生通過討論形式得出結(jié)論,所以,教師在備課時在對教材要熟悉的基礎(chǔ)上還要選擇高效實用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我在講述八年級第三單元第2節(jié)“欣賞與贊美”時,當講授完在“在別人身上發(fā)現(xiàn)美好的方法”這一知識點時,我馬上布置課堂練習——讓學生互相寫出同桌的優(yōu)點,寫完之后同桌互相傳閱,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鞏固課堂的學習知識點。
二、“精細”
精細主要是指教師在上課時講解知識點要做到精密而細致。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圍繞著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任務而展開,要切實做到突出課文知識的重點,解決課文知識的難點,對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識點既要做到詳細準確的闡釋說明,又要避免重復哆嗦或走馬觀花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精設”
精設主要是指教師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精心設計問題。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問題為中心,在提出問題這一環(huán)中教師不但要做到循序漸進、步步深入、處處設疑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回答,而且,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能做到自己提問題自己回答或師生共同解答。當課堂上已有了明確的問題鏈就能激活學生思維,會讓學生妙想連篇,學生就有了興趣也就有了熱情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動力。如:在講述八年級第三單元第一節(jié)“理解與寬容”的第1課時,我們可以精設為三個大問題:“人們之間為什么需要理解?將理解他人的含義精設為——超越什么?體察什么?消除什么?造就什么?將怎樣做到理解為——尊重(前提)、善意(可能)、溝通(積極)?”通過以上的精設,激活學生思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政治課堂效果。
四、“精選”
精選是指教師要精心選擇對應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練習題給學生做,通過做練習來鞏固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nèi)容。教師在備課時可以精心選擇是為突出重點或突破難點的習題,可以找一些綜合性強、可以拓展學生思維的材料分析題讓學生解答,培養(yǎng)學生解答分析材料的能力。練習題要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實效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要練在點子上,同時,選編的習題在同類習題或某種方法中具有代表性,學生在解答之后能以題及類,以點帶面掌握此類習題的解答規(guī)律,那種脫離學生實際,到處搜集偏、難、深的練習拋給學生,只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