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烏云格日樂,郝玉晶
(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淺析思政教學模式與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的關系
吳烏云格日樂,郝玉晶
(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推動我國跨民族文化交流,如何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成為當代高校苦思的問題.文化適應問題關系到學生對學習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影響學生的綜合學習效果,而教學模式的是否合理,也對教學效果產生關鍵性作用.從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及思政教學模式定義現狀入手,找出它們之間潛在的關聯性,并推敲出基于兩者關系下的思政教學問題,科學運用先進教育理論提出一系列解決辦法,期望以此增強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整體教學工作,實現民族的融合和社會教育的普遍提高.
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思政教學模式;關系
1.1 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問題
文化適應的一般定義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中人類文化與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根據雷德菲爾德和赫斯科維茨的觀點:“當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進行持續(xù)不斷的直接接觸時,一方或雙方的原文化類型所產生的變化稱為文化適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問題,主要包含以下方面:①民族風俗文化.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包括著裝、生活方式等,因此在與其他民族學生或老師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和校園生活時,往往會產生一系列矛盾.②宗教信仰.我國鼓勵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但是不同宗教所奉行的宗旨和“神明”不同,可能會引起信仰沖突.③民族歷史沖突和矛盾.部分少數民族對本民族態(tài)度和善友好,但對其他民族卻顯得有些排斥.④民族價值觀.不同民族學生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而產生價值觀念上的差異,他們在對待一些社會現象的態(tài)度和行為上存在差異性.就思想政治方面來講,少數民族學生對法制、紀律等方面的觀念意識水平相對較低,為學校日常管理帶來一定難度[1].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即是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盡量縮小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寬容,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1.2 思想政治教學模式
在各種理論和思想的指導下,結合實際建立起來的,立于思想政治教學的活動框架(制度、程序、規(guī)范)等,可以稱之為思想政治教學模式.當代高校由于以下原因,需要建立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①國家教育改革要求.自2004年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印發(fā)以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有關部門出臺了17個配套文件和多個相關規(guī)定,為該項工作提出一系列的便利,但就教育管理角度來講,落實和制定一套能夠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硬性程序尤為重要.②學生實際情況的需求.近年來,大學生犯罪現象出現較多,例如較為轟動的馬家爵殺人案件、藥家鑫案件等.足見,大學生在思想上所受的教育仍舊不足?,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加強.③教育本身發(fā)展需求.教育的宗旨是實現“育人”,除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培訓之外,還應當對學生的內在素質進行培養(yǎng).諸如電氣專業(yè)教學、師范專業(yè)教學等都有相應的專門教學模式,思想政治也應當具備一定的模式,實現對學生的科學培養(yǎng).
2.1 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是思想政治教學的目的
思想是文化產生和發(fā)展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應當是能夠通過相關的教育活動,對文化認同過程形成影響.例如,我國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等部分民族擁有自己的文字,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較多地接觸本民族文化,進而對其他文化產生了陌生感.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容易造成文化認同的阻礙,不利于文化適應[2].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向少數民族學生宣傳更多的外民族先進思想,如:社會主義先進理論、漢文化、其他民族傳統(tǒng)特色文化等,增長少數民族學生的見聞,開闊其眼界,最終實現學生群體中多民族文化的認同,實現相互理解.因此說,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目的之一.
2.2 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是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工作,是根據科學理論研究,對學生進行各種思想層面的優(yōu)化,促使學生“向善”,引導和保障校園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凈化,努力為構建和諧校園,培養(yǎng)優(yōu)質大學生.其中包括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評價和規(guī)范,改變學生精神上的缺點.文化適應的重點在于文化認同,少數民族對民族外文化會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延誤和否定,容易因為自身文化環(huán)境的限制導致精神封閉和自我膨脹,部分學生因為不能很好地克服文化差異問題,從而與周邊同學、教師、學校產生沖突[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民族文化,將實現文化認同,促進文化適應為內容.
綜上看來,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與思想政治教學模式之間互為充要.文化適應成為新時期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學模式構建的基點和目的,為現階段的思政教學工作提供了內容上的價值參考.而構建高效率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是為了加強對學生思想的塑形,增強不同文化形式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以達到不同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對其他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3.1 文化差異性較大并將長期存在
在我國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這主要是由我國廣闊的地域下民族眾多,社會發(fā)展歷史復雜造成的.56個民族共同在中國地域上繁衍生息,各自語言、文字、思想等發(fā)展程度和發(fā)展方向在歷史上均有所不同,自中國建國以來短短幾十年的溝通,不可能將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很好地打磨掉,全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融合,尚待進一步鞏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隨著政治——經濟——教育的帶動,少數民族學生擁有跨地域、跨種族接受高等級教育的權利,辦學條件、人口數量的增加,使高等院校錄入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為不同文化提供了碰撞的機會.一方面是全國范圍內民族文化差異的客觀與持久存在;另一方面是大學生源流動性和在校時間的限制,為文化適應造成了相當的難度.因此高校內文化差異性較大且將長期持續(xù)存在,使思政及其他教育教學工作出現較大壓力.
3.2 思政教學模式不夠健全
從時間上來看,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教育事業(yè)才開始漸漸發(fā)展,而針對思想政治教學模式以及關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研究工作開展的時間也相對較晚,個中問題也是在近年來才漸漸開始變得尖銳.因此可見,我國高校思政教學模式尚且不夠健全.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和方式方法的設計千篇一律,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性;教學內容相對單一,主要是社會意識方面的內容,對民族文化領域設計較少,難以從根源上啟發(fā)和調動學生的思想;過于重視教學的內容和過程等理論方面,在教學形式、教學資源等實際方面欠缺思考,與實踐脫離,無異于建設空中樓閣[4].
3.3 文化適應與思政教學之間的聯系不足
文化差異和文化適應應當是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研究和解決對象之一,但實際上,目前我國高校除民族學校之外,其他部分院校均未能真正正視該問題,導致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際反映的文化適應問題脫節(jié).多表現為:片面執(zhí)行國家有關指示,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制定和實施教學模式;對學生民族背景文化的考察與尊重程度不足;校園內實際的文化適應發(fā)展程度沒有作為評價思政教學模式實效性的標準和有效參考[5].思政教學模式脫離了文化適應這一實際問題,使得校園內少數民族學生面臨的文化沖突長期存續(xù).
4.1 相關意識薄弱
教育意識決定教育過程,教育細節(jié)決定教育效果.相關部門和個人沒有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適應問題產生足夠的重視,導致教學模式制定的本意和方向發(fā)生偏移.而對教育教學工作定位的曲解,導致一系列管理工作等滯后.特別是在信息搜集和處理方面,沒能樹立正確的全局觀,認為大學生就應該一視同仁,基于日常表現出的少數民族文化問題沒有及時地進行思考、討論,并以實際行動反應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這是教育工作者主觀意識上的缺失.
4.2 對文化差異性的了解不夠深入
一是對文化差異性的了解程度不夠,關于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為學生生活學習,學校日常教學工作等,可能帶來何種程度的影響,沒有精準的判斷和評估;二是對不同文化見差異性產生原由(宗教信仰、地區(qū)教育文化體系、社會環(huán)境、風俗習慣、民族歷史等)有較為全面的研究,就算是在文化適應方面有所作為,也如同是隔靴搔癢;三是對學生接受本民族文化影響程度的了解不足,不能正確認識到本民族文化在學生思想當中究竟處于何種地位,若是有稍微不當的教學行為,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學行為的誤解和抵觸.
4.3 教學工作者能力相對欠缺
文化素質欠缺,學識不足,則不能掌握少數民族學生普遍特點,甚至不能正視少數民族文化,容易產生師生間隙,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專業(yè)素質欠缺,則難以將實際問題通過教學方法進行總結、反思和解決,直接影響教學工作效果.道德修養(yǎng)的欠缺,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難以獲得學生的配合,搜集資料和理論檢驗效果不佳.
5.1 加強師生交流,增進對少數民族的了解
文化適應與思政教學模式構建之間的協作,需要搜集大量關于文化差異性的信息,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形式、少數民族學生對外族文化的看法、少數民族學生在文化適應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等,有了充實的了解,才能為思想政治教學模式構建工作提供相應的依據.例如:在新生入學之際,教師應當提前對學生民族信息進行了解和核實,查閱相關資料,掌握其本民族文化的特點,及時地與新生交流,幫助學生適應新環(huán)境的同時,了解學生的內心思想走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細小方面入手,包括學生生活習慣、性格特點、精神面貌等,并一一記錄下來.在較為全面的了解之后,對學生群體進行分組,便于后續(xù)教育.
5.2 依靠學生自主管理,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
大學生普遍處于成人階段,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一種迫切的支配感,教師在教學管理時,往往不能做到力度的精確把握,因此需要適當的放開管理權限,依靠學生自主管理.例如:選舉出班委會,由班干部傳達教師意見,通過班干部動態(tài)全面地了解學生實際情況,減少師生之間的文化摩擦;鼓勵學生參加俱樂部等社交組織,以興趣為導向,促進不同民族學生的交流.此外,學校開辦正式主題活動,也是學生找到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的重要手段.
5.3 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從多個方向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
要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和民族文化普及工作,組織進行集體科普學習,充分了解少數民族有關信息,并構建以校園為基本的文化認同環(huán)境.例如:完善校園圖書館資料,采購關于民族文化和思想政治教學方面的書籍,要求教師定時上交有關于民族文化與思政教學方面的學習總結,鼓勵學生進圖書館查閱.以網絡為依托,建設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校園專網,提供文化交流和研究的虛擬平臺;并且與地方民族院校等具有代表性的學校適時聯網,科學借鑒其他院校的先進管理教學經驗.
5.4 以尊重和理解為原則,做到普遍與特殊并存
在男女問題上,部分民族對于女權的限制相當嚴格,少數民族女生思想行為得不到解放,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應當鼓勵人性的釋放,一方面要盡量開導同一民族男性學生的思想,放寬對女性的壓制;另一方面,要成為不受支持但渴望轉變的女學生提供幫助,特別是精神上的鼓勵與認同.雖然強調思政教學模式針對少數民族特殊性的體現,并不等同于將少數民族學生特立于漢族學生之外,應當收放有度,實現普遍教學與特殊照顧并存[6].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增多,使得一些固有的異民族文化矛盾漸漸激化,協調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工作,成為當前高校普遍重視的問題.在此過程中須重視,固有的本民族文化應當受到尊重,同時根據文化適應工作的調整,與思想政治相結合,能夠起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針對性的教育意義,以更加柔和的方式和過程,實現少數民族學生內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需要結合學校、學生、教師、社會等多方面的力量,在長期實踐研究的曲折線路中獲得突破.
〔1〕馬春花,等.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的調查研究[J].校園心理,2011(06).
〔2〕謝瑤.跨文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調查分析[J].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1(04).
〔3〕王毅.文化適應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及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1(10).
〔4〕包永全.“三重認同”為核心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
〔5〕徐廣洲.非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
〔6〕董軍明.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叢(2011年)[C]. 2011.
G641
A
1673-260X(2014)07-02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