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中良
(滁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維特根斯坦在研究語言游戲理論時發(fā)現每種語言游戲都在這方面或者那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們不能夠輕易的將語言游戲進行范疇的劃分,這是與傳統(tǒng)的范疇觀相沖突的,后來維特根斯坦就將這定義為家族相似性。在此基礎上,Rosch通過對鳥的實證研究,她驚奇地發(fā)現,參試者在辨別最像鳥的鳥這個問題上達成十分客觀、一致的認識,Rosch 把這種鳥叫做“原型”(prototype,章宜華,2009:126)。Rosch 認為原型理論是認知科學的重要理論。近年來,認知語言學發(fā)展非常迅猛,這也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注意,因此,翻譯理論家也開始借鑒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解釋翻譯,如:隱喻翻譯理論、概念整合翻譯理論等。當然,原型理論也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2003年,李和慶、張樹玲在《中國科技翻譯》上發(fā)表《原型與翻譯》一文,第一次將原型理論運用于翻譯,在這之后,這一理論在中國迅速發(fā)展,不管是語言學界還是翻譯學界都開始從不同方面運用原型理論對翻譯進行研究。從2003-2012年間有這方面的論文53篇,其中有10篇在外語類核心期刊發(fā)表,1篇博士論文和8篇碩士論文。本文擬就筆者所搜集的關于原型理論運用于翻譯的核心論文、碩博論文和專著,從翻譯原型理論的探索、翻譯原型理論的應用和翻譯原型理論的未來趨勢三個方面進行評述,旨在厘清近十年來在中國原型理論運用于翻譯的發(fā)展方向,并展望未來翻譯原型理論的新趨勢。
第一個對翻譯原型理論進行探索的是李和慶、張樹玲(2003)的文章《原型與翻譯》。這篇文章介紹了原型理論的四個特征,即歸納性、經驗性、規(guī)約性和動態(tài)性;文本的七個特征,即意圖性、接受性、情景性、信息性、連貫、銜接和互文性。根據文本的七個特征和原型理論的四個特征來分析翻譯過程中如何在各個層面上尋找原型并很好地認識原文、再現原文。
2004年王仁強、章宜華發(fā)表了《原型理論與翻譯研究》一文。這篇文章從翻譯本體、翻譯準則和標準上探討,認為翻譯研究應該是翻譯原型的研究。研究表明,翻譯是一個原型范疇,對源語語篇及譯語語篇采取原型分析更為有效,翻譯評價標準決不能理解為必要充分條件,而最好理解為原型范疇的各個屬性特征。此外,后殖民翻譯研究中的雜合理論也從一定程度上為翻譯研究的原型觀提供了佐證。把翻譯看成是原型范疇的原型翻譯觀有助于拓寬我們的研究視野,深化我們對翻譯本體的認識,從而打破一些人為設定的藩籬,指導我們的翻譯研究,尤其是描寫、 解釋性翻譯研究,并最終指導我們的翻譯實踐。此文在2005年國際譯聯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宣讀并被收錄,引起了翻譯界的關注。
這一時期的幾篇碩士論文值得我們注意,這幾篇文章都是同一個指導教師楊炳鈞教授。在楊教授指導下,共有6篇碩士論文是關于翻譯原型理論的,而這些碩士論文中,4篇是運用原型理論從不同的側面探討翻譯問題,1篇是關于翻譯原型理論的運用,1篇是對于近年大家對原型理論的誤解的糾正。楊教授本人也寫了多篇相關的文章。
易雪梅(2006)在其碩士論文《翻譯本質的理論詮釋》中探討了原型理論運用于翻譯研究的可行性,通過分析傳統(tǒng)翻譯觀關于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的闡述,指出:原型觀下翻譯的性質不在于科學還是藝術與否,而在于形成抽象的整合原型。透過原型范疇理論對翻譯研究進行了全方位的思考,證實了翻譯研究的本質是翻譯原型研究。
黎妮(2007)在其碩士論文《翻譯原則的原型觀》中運用原型理論系統(tǒng)考查了現有的翻譯原則,結合翻譯過程、翻譯層次及翻譯單位,認為翻譯原則應以原型理論為基礎,并提出了翻譯過程中的三條原則:(1)原作核心原則;(2)譯作核心原則;(3)整合原則。
黃亞麗(2007)在其碩士論文《翻譯可譯性的原型理論解讀》中運用原型理論對翻譯的可譯性進行重新解讀,提出可譯性研究的原型途徑。文章認為翻譯是試圖通過目的語尋找一個最佳原型樣例的活動??勺g性與不可譯性關鍵在于是否有接近原作或譯作原型的樣例。認知層面是否可譯取決與有沒有接近認知原型的樣例;表達層面是否可譯取決于有沒有接近表達原型的樣例;同樣,文化層面是否可譯也要看有沒有接近藝術原型的樣例;藝術層面是否可譯自然也要看有沒有接近藝術原型的樣例。
郭亞麗(2007)的碩士論文《翻譯等值的原型理論詮釋》認為,翻譯等值是指原文讀者對原文整體認知與譯文讀者對譯文的整體認知對等,也就是原文原型與譯文原型對等。等值具體體現于原文與譯文原型最佳樣例的關系中。等值既是目標又是理想,說其是目標是翻譯任務使然,而原型的抽象性使其成為理想。
譚載喜(2011)在其《翻譯與翻譯原型》中圍繞“翻譯原型”這個主題,就翻譯范疇屬性、翻譯標準、翻譯本體及其本體理論等若干關涉翻譯本質的核心問題展開討論,指出翻譯范疇呈現出原型范疇的特點;對翻譯進行原型定義,可以很好地突出翻譯自身的獨立完整性;翻譯標準需具有足夠的“彈性”和涵蓋力,允許不同闡釋的存在;將翻譯本體定位為翻譯原型,圍繞翻譯原型的研究也就是翻譯本體理論研究,能夠解除現在翻譯研究面臨翻譯范疇過于泛化,翻譯本體無所適從,進而導致翻譯學“歸結”為無學科屬性的危險(呂俊,2004 ; 王洪濤,2006)。
梁萍(2011)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的英譯個案研究:翻譯原型取向》中更是提出了翻譯方程式:AP =F(t)=at3+bt2+ct1+d;IP=AP1+AP2+AP3+……。通過對《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第三十三章的四十九個英譯本的分析,翻譯原型的應用與可行性得到了驗證。
楊炳鈞教授(2012)在其文章《翻譯原型論的系統(tǒng)功能框架》中運用新的視角探討了翻譯原型理論。借鑒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語言學思想和有關社會文化的思想,構建翻譯中現實原型的系統(tǒng)功能框架。語言層面的現實原型可以很好地通過“結構性AP”,“系統(tǒng)性AP”,“層次化AP”,“例示AP”,“元功能AP”等得以構建,社會文化層面的現實原型則可以很好地通過意義、活動、身份、關系、立場與策略,聯系,符號系統(tǒng)與知識等加以構建。
但是隨著翻譯原型理論研究的深化和廣泛應用,一些學者認為人們對翻譯原型理論似乎有所誤解,對于原型理論也有所誤解,因此就開始對翻譯原型理論的內容進行澄清和糾正。如劉孔喜(2010)在其碩士論文《翻譯原型論理據考辨》中通過對原型概念的重新考證表明,原型是整合范疇內所有成員特征的抽象表征;最典型成員即與本范疇內其他成員具有最大家族相似,它只是原型的樣例。闡明在原型范疇下的翻譯觀:1.翻譯樣例的生成具有家族相似性與連續(xù)性;2.翻譯理想原型的形成需要通過無數樣例特征的整合抽象而來;3.特定時空條件下獲得的譯作最佳樣例可當作(但不等同于)譯作現實原型,充當其他翻譯活動的參照點。
趙聯斌(2012)在翻譯原型論的理論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原型—模型”翻譯理論,闡述原型—模型翻譯理論的7 大研究焦點和理論視角。具體包括: ( 1) 模擬范式;( 2) 關聯模擬;( 3) 原型屬性;( 4) 模型屬性;( 5) 譯非被動;( 6) 讀者中心;( 7) 適合/忠實。
因此,我們從上面的綜述可以看出,翻譯原型理論的探索經過了很長時間,在這十年中幾乎沒有停止,人們運用原型理論對翻譯的各個層面、方面和內容都進行了探討,證實了翻譯原型理論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但是,我們也不得不說,翻譯原型理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復,這也說明了原型理論的多義性,人們對原型理論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這些研究本身也說明了翻譯原型論的原型性,可以更好地產生原型理論。有研究者(劉孔喜,2010)嘗試糾正人們對翻譯原型理論的誤解,試圖尋找一個統(tǒng)一的解釋,但是我們從他的糾正中并沒有看到高明之處,這也說明作者對原型理論理解不全面,沒有擺脫傳統(tǒng)二元范疇的思想影響。
伴隨著理論研究的探索,翻譯原型理論的實踐運用也呈現多樣化的特征,這些研究從不同側面證明了翻譯原型理論的正確性。
在四年的理論研究之后,人們已經逐漸認可了翻譯原型理論,開始將這一理論運用到不同的翻譯實踐。在這些理論運用研究中有1篇博士論文8篇核心論文。這些論文都對翻譯原型理論進行了詳細解釋,同時還運用原型理論解釋不同的翻譯文本。
黃瓊英(2007)在《原型與翻譯中敘事語篇的范疇化——論魯迅科學小說譯作的敘事語篇范疇》中發(fā)現通過原型與魯迅科學小說譯作敘事語篇范疇關系的分析,在認知范疇轉換的翻譯過程中,原型往往影響譯者對原文的認知和理解,甚至限定了譯者對譯文建構的大致路向。因此,作者就提出在翻譯實踐中應積極拓展視野、更新觀念,培養(yǎng)對新的原型范疇的敏感性和鑒別力,以使譯作盡可能地再現原文的原型范疇特征。
于潔和田霞(2008)在《原型翻譯觀照下的漢英民族文化翻譯的等值思辨》中運用原型翻譯觀對漢英民族文化的翻譯等值問題進行解讀,提出翻譯實踐中的“歸化”或“異化”、“欠額”或“超額”處理的根本宗旨是為了努力達到譯作原型的最佳樣例,即最大程度的等值。從本體論上說,“歸化”或“異化”、“欠額”或“超額”是一對翻譯中必然存在的現象,是辯證統(tǒng)一體。
蘇艷(2009)在《神話—原型批評視閾中的文學翻譯批評研究》中,將神話理論與原型理論進行融合形成了神話-原型批評理論,并在這一理論視閾下論證將神話-原型批評引入翻譯批評研究的合理性。借鑒神話-原型批評的方法可樹立文學翻譯批評的層次意識和歷史意識。在此基礎上,同年6月她的博士論文《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園:神話一原型視閾中的文學翻譯研究》中,也有相同的觀點,并對《荒原》和《西游記》進行了文學譯作評析。
王巖和吳麗萍(2009)在《運用原型理論構建英漢習語翻譯模式》中從認知的角度對英漢兩種語言間具有共同概念基礎和非共同概念基礎的習語進行語料分析,構建一個基于概念基礎、表層形式和語義的英語習語漢譯模式。該模式由七個子范疇構成,以語料庫作為輔助工具來對每個子范疇加以分析。本文進行的語料分析顯示,在翻譯習語時,要把握表層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可靠,即比較相關語言在多大程度上有相似的概念基礎。相似的程度越高,直譯的可接受程度就越高; 反之,翻譯時就要建立一個共有概念范疇,在三種認知機制的基礎上,結合習語語義,選擇不同處理方式,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譯模式。
張繼光、張蓊薈(2010)在《原型理論視角下的當代散文翻譯研究》中,通過對50 篇英語散文及其譯文,50 篇漢語原創(chuàng)散文,當代漢語平衡語料庫的對比分析,為我們揭示了當代漢語散文譯文的原型特征。在詞匯等語言的具體使用方面,譯文具備更多的原創(chuàng)漢語原型特征; 在句子、段落、篇章等形式方面,譯文表現出對原文英語的模仿,再現了英語的原型特征。
韓世霞(2011)在其論文《原型理論觀照下歇后語的可譯性限度研究——以<紅樓夢>兩個英譯本的歇后語翻譯為例》中,運用原型理論觀照下探討歇后語的可譯性限度。通過分析楊譯本和霍譯本中的歇后語翻譯,發(fā)現兩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翻譯方法的選擇非常相似,使用直譯的比例較高意譯次之,借用英語習語的比例較低,兩譯者都有省略整個歇后語的現象,且為相同的兩個歇后語。兩譯者各種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譯性限度,并不能消除可譯性限度。文章還指出,“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萬能的,任何一個譯作中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可譯性限度。然而,語言的發(fā)展,文化的相互滲透,譯者綜合能力的提高以及目標語讀者審美能力的加強都將有效地降低可譯性限度。任何一個原作都處于開放的狀態(tài),沒有絕對權威的譯本,只有隨著以后文化的發(fā)展和研究的深入,有更接近原型的譯本出現”。
冷慧、董廣才、董鑫(2011)在《“新被結構”的原型語義分析及英文翻譯初探》中,探討了“新被結構”,認為這一結構超越了傳統(tǒng)漢語被動結構的語義范疇,成為本身具有原型性的新語義范疇。探討了翻譯“新被結構”的三種路徑1.借用英文新詞;2.不要直譯;3.添加注釋類詞語進行意譯。
從上面的分析和綜述可以看出,翻譯原型理論總體上還是發(fā)展得比較慢,應用的范圍還比較小,主要運用在文學翻譯、文化差異翻譯、習語和歇后語的翻譯等方面。由此可見,翻譯原型理論可以運用到很多方面,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縱觀當前翻譯原型理論發(fā)展情況,我們可以預測未來的研究取向。翻譯原型理論的深度研究還不多,對翻譯原型論到底是什么及包括的內容還有很大的爭議,每個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因此,對翻譯原型的深度研究需要加強,期待以后能夠達成一個相同的觀點??梢酝ㄟ^實證或者實驗研究來證實相關的理論;或者運用語言哲學的內容來進行橫向對比研究。翻譯原型理論可以與其他新的翻譯文本和翻譯方式相結合。上面提到了與文學、散文的翻譯等,我們還可以運用翻譯原型理論與詩歌、對聯、字幕、廣告等翻譯文本進行解釋。翻譯原型理論還可以與其他學科結合,可以結合認知心理學、邏輯學、神經科學等探究翻譯過程、推理及神經運行方式等,還可以將這一理論運用于口譯、機器翻譯和翻譯教學上。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非常清晰地判斷翻譯原型理論的脈絡以及發(fā)展方向。翻譯原型理論研究的方向主要在:1.縱深的研究、對理論框架和內容的深入研究;2.結合其他學科及理論的研究及綜述;3.與其他新的翻譯文本和翻譯方式的結合。
參考文獻:
[1]Rosch, E.PrinciplesofCategorization. In E. Rosch and B. Lloyd (eds),CognitionandCategorization. Hillsdale, N.J. 1978. 27-48.
[2]郭亞麗. 翻譯等值的原型理論詮釋[D]. 重慶:西南大學,2007.
[3]韓世霞. 原型理論觀照下歇后語的可譯性限度研究——以《紅樓夢》兩個英譯本的歇后語翻譯為例[D].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1.
[4]黃瓊英. 原型與翻譯中敘事語篇的范疇化——論魯迅科學小說譯作的敘事語篇范疇[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2):52-55.
[5]黃亞麗. 翻譯可譯性的原型理論解讀[D]. 重慶:西南大學,2007.
[6]毛明勇. 基于原型的翻譯等值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4):90-94.
[7]冷慧,董廣才,董鑫. “新被結構”的原型語義分析及英文翻譯初探[J].外國語文,2011,(5):84-88.
[8]黎妮. 翻譯原則的原型觀[D]. 重慶:西南大學,2007.
[9]李和慶,張樹玲. 原型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 2003,(2):9-12.
[10]梁萍在.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的英譯個案研究:翻譯原型取向 [D]. 重慶:西南大學,2011.
[11]劉孔喜. 翻譯原型論理據考辨[D]. 重慶:西南大學,2010.
[12]劉孔喜,楊炳鈞. 文學作品復譯的原型觀[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5):89-92.
[13]蘇艷. 神話——原型批評視閾中的文學翻譯批評研究[J].外語學刊,2009,(2):104-107.
[14]蘇艷. 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園:神話一原型視閾中的文學翻譯研究[D]. 天津:南開大學,2009.
[15]譚載喜. 翻譯與翻譯原型[J]. 中國翻譯,2011,(4):14-17.
[16]王洪濤. 超越二元對立的致思模式——當代譯學格局之批判與反思 [J]. 外語學刊, 2006 ,(3): 98-10.
[17]王仁強,章宜華.原型理論與翻譯研究[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6):105-109.
[18]王巖,吳麗萍. 運用原型理論構建英漢習語翻譯模式[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 (5):144-147.
[19]王寅. 認知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2,(4):17-23.
[20]易雪梅. 翻譯本質的理論詮釋[D]. 重慶:西南大學,2006.
[21]楊紅. 論翻譯的事件分析模式[J].外國語文,2010,(3):87-90.
[22]楊炳鈞. 翻譯原型論的系統(tǒng)功能框架 [J]. 山東外語教學,2012,(4):17-23.
[23]于潔,田霞. 原型翻譯觀照下的漢英民族文化翻譯的等值思辨[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3):108-111.
[24]章宜華. 語義認知釋義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25]張繼光,張蓊薈. 原型理論視角下的當代散文翻譯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2010,(5):110-114.
[26]趙聯斌. 原型—模型翻譯理論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上海翻譯,2012,(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