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摘要:本文通過民族學田野調查定義的界定,把田野調查法應用于中國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訓練,使聲樂表演者參與田野調查,獲得最原始的音樂資料,應用于自己的聲樂表演,提高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能力,提高對所唱音樂作品的理解,加強少數民族聲樂表演的創(chuàng)新研究。因此,田野調查法在中國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訓練中是具有一定價值的。目前中國廣大高校中只重視學校書本知識的傳授是不夠的,加強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者的田野調查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強學生對田野調查工作存在的價值是有必要的。
關鍵詞:田野調查 少數民族 聲樂表演者
一、田野調查的含義
田野調查是民族學研究的基礎,也是民族學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民族學家獲取研究資料的最基本途徑?!彼^田野調查,指的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民族學工作者親自進入民族地區(qū),通過直接觀察、訪談、居住體驗等參與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對田野點進行較長時間的實地觀察,親身體驗某一社區(qū)的人群和他們的生活方式,對其進行長期的調查工作,學習運用他們的語言,參與他們的日常社會活動,掌握其生產生活狀況,了解他們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與政治制度,并在這些調查工作的基礎上撰寫田野調查報告或民族志是民族學田野調查對研究者的要求。
二、田野調查和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訓練效果間的關系
(一)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者參與田野調查有助于提高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能力
提高中國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能力,進行田野調查是必不可少的。演唱中國少數民族聲樂,涉及到少數民族,顧名思義,可以和民族學形成一定聯系。少數民族的聲樂表演,離不開民族學知識的指導,而田野調查作為民族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必定為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訓練效果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歌唱家李雙江為演唱歌曲《船工號子》,曾多次到川江一帶進行田野調查,感受川江的風土,捕捉當地的情感。在我國許多歌唱家在演唱聲樂作品時都有進行田野調查工作的經歷。例如,大家熟知的郭蘭英、郭頌、吳雁澤、胡松華等,在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把自身的審美情感和當地的社會文化、宗教信仰、心理感悟進行恰當地融合,虛心請教當地的民歌手,從他們民間的演唱特征入手,融會貫通自己的作品,力爭演唱出具有當地特色的聲樂作品。所以,從他們的歌唱中,能感受到個性、生活和情感,他們的作品才能流傳至今。
(二)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者參與田野調查有助于提高對所唱音樂作品的理解
少數民族由于種族、人類起源、環(huán)境、文化、語言、民俗、心理等差異,致使它的音樂風格也各具特色,區(qū)別于漢族音樂,各個民族具有自己鮮明的音樂特征,具有自己鮮明的音樂話語體系。如:新疆的音樂,具有典型的切分節(jié)奏類型,它不同于漢族一般的切分特點,是四分之三音,這四分之三音從譜面上很難把握,如何準確的唱出來,不但需要理論上的指導,現場的借鑒學習觀察模仿也尤為重要,聲樂表演者參與所唱歌曲的田野調查,深入實地獲得第一手資料,分析琢磨當地民族的節(jié)奏韻味,體驗新疆少數民族歌曲特征,采訪民歌手對歌曲的詮釋,提煉風格要點,加深自己對歌曲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對所唱音樂作品的理解。
(三)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者參與田野調查有助于聲樂表演的創(chuàng)新研究
由于田野調查方法是民族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因此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者應學習運用這種方法,指導自己的聲樂實踐。當前,我國的民族學正處在一個發(fā)展的階段,要發(fā)展就必須創(chuàng)新。這不但需要理論創(chuàng)新,也需要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
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音樂、藝術形式豐富多姿,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者參與田野調查,到當地觀察、訪談、居住體驗等取得第一手的資料,從中挖掘提煉音樂素材,歸納整理進行創(chuàng)新。另外,民族地區(qū)很多原始的資料對于全國漢族等其他民族來說,其本身就是創(chuàng)新。如:青歌賽土家族選手穿的紅藍兩面顏色的裙子,演唱過程中變換顏色這一表演形式,在同年的央視晚會宋祖英演唱《茉莉花》歌曲時,運用了相同的技法,白粉兩面顏色的演出服。所不同的是土家族選手變幻裙子時所有人都知道怎么變換的,而宋祖英變換時是由一群舞蹈演員遮住變換的,觀眾沒有看到如何變化,因此,帶來了神秘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創(chuàng)新,根植于少數民族演唱形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
三、結語
目前,全國各大高校對少數民族聲樂表演專業(yè)學生的訓練主要在學校進行,學校缺乏少數民族地區(qū)第一手的音樂資料,有些少數民族特有的材料只有本民族的聲樂表演者才能把握住其音樂特點和演唱風格,而其他民族的學習者對此把握還非常欠缺。對此現象,加強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者對所表演歌曲地區(qū)的田野調查尤其重要。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者參與田野調查有助于提高少數民族聲樂表演能力、提高對所唱音樂作品的理解,加強聲樂表演的創(chuàng)新研究。高校學生參與田野調查,有其現實的困難,筆者認為一是學生應加強自身田野調查素質的訓練;二是學校應給予支持,如課程設置,學分設置等;三是應引起社會的關注支持。
參考文獻:
[1]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