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慧
摘要:中國戲曲是一種集音樂、舞蹈、舞美、戲劇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shù)。我國戲曲的聲腔理論及形體表演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技巧經(jīng)驗,經(jīng)過老藝人們的總結(jié)概括,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表演體系,這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發(fā)展傳統(tǒng)民族聲樂難能可貴的資料和教材,也是我們在從事民族聲樂演唱和教學中應該大力借鑒和參照的。作為一名民族聲樂演唱者,要想唱得韻味濃郁,唱得感人動聽,唱得字正腔圓,唱得聲情并茂,必然要吸取我國傳統(tǒng)戲曲的演唱精髓,并融會貫通。本文將從氣息,咬字吐字,表演等方面闡述民族聲樂對戲曲演唱與表演的借鑒,以期對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民族聲樂 戲曲演唱 戲曲表演 借鑒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shù)在借鑒西洋唱法科學的訓練手段的同時,并沒有忘記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shù)加以繼承和發(fā)揚。中國戲曲的演唱和表演是我們民族藝術(shù)寶庫中最為瑰麗的奇葩之一。我國戲曲在聲腔藝術(shù)、表演形式上所具有的獨特風格和表現(xiàn)形式越來越多的為現(xiàn)代人所喜歡,同時聲樂界的同行們更加關注民族聲樂藝術(shù)與戲曲演唱的相通性,以及前者如何向后者借鑒。筆者將從氣息、咬字吐字、表演三個方面闡述民族聲樂對戲曲演唱與表演的借鑒。
一、 氣息
我國傳統(tǒng)戲曲在演唱氣息的使用上非常注重氣息的支持。戲曲中氣息的基本要求是“氣沉丹田”,也就是“丹田運氣”。丹田在人體中分為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而我們這里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位于我們?nèi)梭w臍下三寸,是歌唱發(fā)聲時氣息的支點。在發(fā)聲時,小腹微收,兩肋后腰保持擴開狀態(tài),使氣流緩緩呼出,運用此方法發(fā)出的聲音,在戲曲中稱作丹田音,這種聲音聽起來結(jié)實有根。良好的呼吸支持是歌唱動力的基礎,民族聲樂演唱的呼吸就應該學習借鑒戲曲“丹田運氣”的呼吸訓練,逐字逐聲都要由丹田氣息拖送出來,使吸氣與呼氣的肌肉群得到很充分的鍛煉?!奥暋焙汀皻狻北仨氉龅絽f(xié)調(diào)平衡,氣多聲少容易聲虛,氣少聲多容易聲滯,這都是不行的。唱上行音階時,氣要向下鋪開,音越高,氣息呼出量越小,腰腹肌對抗力度越大,做到腳下有根;唱下行音階時,音越低氣息呼出量越大,腰腹肌對抗力度越小,做到自然發(fā)聲。民族聲樂演唱者還要學習戲曲演員的傳統(tǒng)好習慣,每天清晨早起,找一個空曠開闊的地方,喊嗓子,念道白,背臺詞,久而久之不僅能自然而然學會存氣運氣,而且持之以恒地堅持練習,還能增強發(fā)聲器官(聲帶、咽喉)的耐力和提高嗓音素質(zhì),更有利于歌唱,這對業(yè)務長進和身體健康大有裨益。我國著名民族聲樂歌唱家吳雁澤先生就非常注重丹田氣的訓練,他的氣息不僅穩(wěn)健、扎實,而且音域?qū)拸V,音色明亮。由他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使人聽起來氣息連綿不斷,聲音高亢嘹亮,無人能及。他的成功就是民族聲樂借鑒傳統(tǒng)戲曲精髓的最好說明。
二、 咬字吐字
明代魏良輔的《曲律》中提出“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yōu)槎^,板正為三絕”,他將字清列為三絕之首,可見其重要性。我國傳統(tǒng)戲曲的演唱中非常重視“念白”基本功的訓練,有“千斤白四兩唱”的說法,特別注重咬字吐字的清晰準確,咬字咬的是聲母,吐字吐的是韻母,按照咬字器官著力部位所起的作用及吐字過程中口腔變化形態(tài),傳統(tǒng)戲曲理論歸納出“五音四呼”,那么“五音”指的是唇音(b、p、m、f),齒音(z、c、s、zh、ch、sh),舌音(d、t、n、l、r),牙音(j、q、x),喉音(g、k、h)。字頭聲母是字音準確、清晰的基礎,如果聲母發(fā)送部位和著力點不準確,會導致字音模糊不清,因此“五音”有利于字頭聲母的發(fā)音準確、短促有力,真切而清晰?!八暮簟敝傅氖情_口呼(a、e、o),齊口呼(i),撮口呼(u),合口呼(u)?!八暮簟庇欣谖覀儚挠幸?guī)律的口型變化中,去掌握好“吐字”時母音音素著力部位的準確性。我國民族傳統(tǒng)戲曲還將漢字歸納為“十三轍”,分別是中東轍、江陽轍、言前轍、人辰轍、發(fā)花轍、梭波轍、衣齊轍、乜斜轍、懷來轍、灰堆轍、遙條轍、油求轍、姑蘇轍。在民族聲樂演唱咬字吐字過程中借鑒掌握好戲曲中的“五音四呼”,還達不到語言純正完美,富有韻味的效果,只有繼續(xù)掌握“十三轍”的韻律,才能使歌唱語言在演唱時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三、表演
我國戲曲在長期的發(fā)展中,總結(jié)出了“四功五法”的舞臺藝術(shù)表演方法,“四功”指的是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五法”指的是手(手勢表演)、眼(眼神)、身(身段)、法(規(guī)格方法)、步(臺步)。凡是聲樂舞臺表演藝術(shù)總是將演唱與表演緊密的結(jié)合在一起。民族聲樂藝術(shù)借鑒戲曲的表演,最為明顯的是在新歌劇的創(chuàng)作中。例如我國第一部歌劇《白毛女》以及后來的《紅珊瑚》、《小二黑結(jié)婚》等,在舞臺表演上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戲曲表演中眼神、身段的表演。以《小二黑結(jié)婚》中《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第一句“清粼粼的水來,藍個瑩瑩的天”這一句唱腔的眼神變化為例,歌唱者的眼睛首先望見清粼粼的河水,心情舒暢,眼神中流露出喜悅之情,繼而從河水中看到藍瑩瑩的天的倒影,由此凝神,產(chǎn)生聯(lián)想,之后再把眼神由水中的倒影轉(zhuǎn)向藍天。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一句中一系列的眼神變化使歌唱者投入深情的演繹作品,向觀眾展現(xiàn)一幅碧水藍天的美麗畫面,這種聲情并茂的演唱,是會點燃觀眾的心靈火花,引起強烈共鳴的。
民族聲樂演唱與戲曲演唱是我們中國文藝百花園中最為漂亮的姐妹花。民族聲樂藝術(shù)要發(fā)揚光大,借鑒戲曲的演唱和表演的技術(shù)技巧已成為勢在必行??v觀民族聲樂界,郭蘭英、李谷一、吳雁澤、郭頌、彭麗媛、劉斌、萬山紅、孫麗英、吳碧霞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的有成就的歌唱家都是受到了我國傳統(tǒng)戲曲的耳濡目染與滋養(yǎng),才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人民歌唱家。正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我們的民族聲樂藝術(shù)在世界上燦爛綻放,必定要加強中國特色,必須要充實壯大自身。那么讓我們這些熱愛民族聲樂的演唱者及教育者共同努力吧。
參考文獻:
[1]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蔡英蓮.學京劇·張派青衣[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8.
[3]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翟社全.關于我國民族聲樂的繼承問題[J].四川戲劇,2005,(05).
[5]王佳麗.京劇與民族聲樂的相互融合一一以張派青衣與民族唱法女高音為例[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