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沈麗新,1973年生,小學高級教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中國而教”項目組首批培訓師,先后在《中國教師報》《福建教師》《中小學德育》和《教育觀察》開設(shè)個人專欄。2008年暑假參加蘇州市教委組織的境外培訓,赴英國學習近一個月,寫下10萬字的《美麗的轉(zhuǎn)身——28天英倫游學日記》,以校刊專輯形式刊印,受到眾多媒體關(guān)注。出版?zhèn)€人教學專著《英語可以這樣教》及譯著《學習原來如此有趣》。曾多次受邀在全國各地給教師們做教育講座并執(zhí)教展示課,深受好評。
教師動手打?qū)W生的消息一經(jīng)傳播,總會引發(fā)社會各界對教師群體的質(zhì)疑與聲討。身為工作21年的老教師,我對那些體罰學生的教師,憤怒與憐憫并存。在體罰學生的現(xiàn)場,沒有贏家,師生雙方其實兩敗俱傷:一邊是弱小的、身體與精神受到傷害的未成年人,一邊是身心疲憊甚至倍感挫敗的教師。
是什么原因,讓這些教師“鋌而走險”去體罰學生?
一直站立在教育現(xiàn)場,我太知道教師體罰學生的原因了!其一,部分教師容易因?qū)W生的違紀行為生氣,導致情緒失控;其二,部分教師太想讓自己所教的學生、所帶的班級“最優(yōu)秀”,恨鐵不成鋼。這兩大原因的背后都可以追溯到教育體制這一根源。最直接的一點,即教師在系統(tǒng)內(nèi)的評價機制。很多教師受困于現(xiàn)行的教師評價機制,為了所帶班級成為“優(yōu)秀班級”,為了自己成為“優(yōu)秀教師”,面對學生時容易著急上火。
體制不是普通一線教師可以改變的,但體罰學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事實上,沒有哪一個教師會在哪一天上班前想好“今天要打某個學生”。幾乎所有體罰學生的行為,都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之中的偶發(fā)事件。在體罰學生的現(xiàn)場,無一例外,那些教師面對學生時都很生氣。
一、面對學生時,教師為什么生氣
教師輕易對學生生氣,說到底,就是不把學生當作一個“人”來尊重。
試問一下:我們會不會輕易對熟人或者陌生人生氣?一般都不會。哪怕雙方有不同意見,哪怕對方有讓自己不滿意的言行,哪怕自己心里很不痛快,大多數(shù)人都會克制與忍耐。真要生氣,估計也是腹誹的居多。因為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他們都是成年人,都是“人”。我們面對“人”(成年人),有最起碼的尊重與最基本的修養(yǎng)底線。而兒童,恰恰不是“成年人”,而是“未成年人”。僅一字之差,未成年人在很多時候就沒有得到作為“人”的尊重。很多人面對未成年人的時候,缺乏尊重之心。在校外,面對幼小的嬰兒或者學齡前兒童時,總會有一些人以“逗孩子玩”為由,毫無底線地戲弄孩子,一點也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很多父母怕影響大人之間的和氣,即使面對那些很過分的戲弄也會一笑了之。在校內(nèi),不少教師面對同事(成年人)時與面對學生(未成年人)時完全判若兩人。面對同事,無論內(nèi)心怎么想,外表上總是溫文爾雅、彬彬有禮;而面對學生的過錯、失誤,卻動輒大聲訓斥甚至辱罵。由此,教師在情緒失控之時體罰學生,也就成了“在所難免”。
想起《接受我的愛——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一書中的一段話:
聰明的老師和學生說話,就像他和訪客說話一樣。如果他的客人史太太忘記帶走雨傘,他不會沖出去叫喊:“喂!糊涂蛋,你每次到我家來,總是丟三落四,忘記帶走你的東西。我想,你的頭要不是長在肩膀上,也許早就被你忘了。我希望,哪天你記得住自己的東西時,我還活著。我可不是你的傭人,老是要在你的背后替你看管東西。”他的話可能改為:“史太太,你的雨傘在這里?!笨墒?,同樣這個老師看到學生忘記帶課本、午餐或眼鏡時,就幾乎忍不住要破口大罵。
同樣的一個教師,面對訪客(成年人)時與面對學生(未成年人)時,心態(tài)與表現(xiàn)如此懸殊——“很生氣”與“一點也不生氣”,原因何在?簡而言之,就是沒把未成年人當作“人”來尊重。
如果教師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學生,真正把他們當作“人”來禮遇,是否還會輕易生氣?是否還會動輒暴怒?是否還敢出手體罰?“未成年人”也是“人”,我們怎么對待成年人,就該怎么對待未成年人,甚至,更該多一份呵護與關(guān)愛。
二、面對學生時,教師可以不生氣
當學生違反紀律并屢教不改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生氣。我們完全可以給予違紀學生適當?shù)膽土P。比如,美國國家年度教師雷夫·艾斯奎斯是這樣做的:
對不當行為最嚴厲的懲罰,就是不準參加發(fā)生不當行為時所進行的活動。如果有個孩子在做實驗時出現(xiàn)不當行為,我會告訴他:“杰森,因為你使用實驗器材的方式不恰當,請你站到旁邊去。你可以看大家做實驗,但不準參加。你明天還有做實驗的機會?!比绻硞€孩子打棒球的時候很沒運動精神,我會罰他坐冷板凳。這樣的懲罰是合乎邏輯的,當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打球時,我一定會讓他重返球場。
懲罰學生的違紀行為倘若合乎邏輯,師生皆可心平氣和。這樣的話,教師完全可以做到不因為學生違反紀律而生氣。
當教師受到學生的語言攻擊甚至無禮辱罵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生氣。如果發(fā)生了學生辱罵教師的事情,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的無禮行為并不是針對你的,他們的突然爆發(fā),是由他們生活中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引發(fā)的。西方的優(yōu)秀教師是這樣勸勉大家的:
教師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在被學生“擊中”時避免勃然大怒。千萬不要高聲叫喊回敬學生,或用刺激性語言跟學生對抗。這只會給學生帶來滿足感,而給自己帶來麻煩?!欢ㄒ宄卣J識到,他只是一個學生,他的評價和意見算不了什么,他的目的就是要激怒你,而不是跟你交流?!愕哪繕司褪遣灰屪约壕砣脒@場由學生發(fā)起的沖突中。
教師只要不卷入沖突,并在第一時間如實向校方匯報此事,就完全可以由校方來對辱罵教師的學生實施懲罰,而不是由被攻擊對象——教師本人——來實施懲罰,那有可能被視為不公平。一旦教師怒氣沖天直接去對學生實施懲罰,則事情可能無法收場。
當學生“屢教屢不會”時,我們可以不生氣。每個孩子都是帶著自己獨特的生命密碼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們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也截然不同。當一些學生“前學后忘”讓教師無比擔憂班級的平均分、合格率與優(yōu)秀率的時候,別忘了學生本人的焦慮與沮喪超過教師很多倍。教師不該只看到學生的分數(shù),更應該看到學生為了取得更好分數(shù)而做的努力。如果能夠看到學生的努力,教師不僅不會生氣,還會對這些“屢教屢不會”的孩子心生同情。美國國家年度教師羅杰斯曾說過:
所有的孩子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進度學習。作為教師,我的職責就是為每一個兒童找到掌握必學技能的最好方法和資料,同時幫助他們完成社會性發(fā)展與情感發(fā)展。用我小學一年級教師的話說就是:“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開的花,與最早開放的花一樣美麗?!?/p>
一個學生教了三遍、五遍還是記不住的時候,或許可以接納他就是學不會,教師不能奢望所有的學生都能過目不忘。幾天之后再給他講第六、第七遍時,或許他就可以豁然開朗。有些知識點,一年級的時候部分學生可能始終無法掌握,但到了二年級,他就能夠理解了。如果一開始就要求他全部掌握,教師很可能因“恨鐵不成鋼” 而生氣。
學生不夠整齊劃一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生氣。現(xiàn)在有的學校,動輒要求學生整齊劃一。上課的坐姿,書包的擺放位置,課桌上學習用品的擺放,排隊行走,做廣播操……甚至還有詳盡的考評細則。但是不管教師如何維持秩序,每一個場合總會有“冒失鬼”出現(xiàn),打破這種整齊劃一。很多情況下,帶班的教師會為此生氣,甚至處罰這些“冒失鬼”。考評分數(shù)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常規(guī)表現(xiàn)得分,而不是學習、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學生上課只要不影響他人,坐姿放松一些,教師也應該體諒,畢竟他們一天到晚坐在課桌前很辛苦。書包及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擺放原則應該是“自己方便并且不影響他人”,而不應該是為了“看起來整齊”。排隊行走的目的是為了安全,防止沖撞、踩踏事故。要接納有的孩子真的身體協(xié)調(diào)性很差,他做廣播操就是跟不上節(jié)奏。只要他認真努力去做,就值得肯定。面對種種“不整齊”,教師要持一種接納學生的心態(tài),多多提醒、囑咐學生努力向“規(guī)范”的標準靠近。教師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就不會再因為學生沒有整齊劃一而生氣了。
教師不能對學生體罰,這是不容置疑的。避免對學生體罰,則需要教師具備基本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尊重學生,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人”的權(quán)利。如此,面對孩子的過錯與失誤時,就能夠做到心平氣和。只要不對學生生氣,就可以避免體罰。不體罰,避免的不止是學生的身體受傷,更是師生雙方精神上的痛苦。學生不會在學校生活中體驗到羞辱與疼痛,教師也不會成為兩軍對壘中那個身心受傷的敗軍之將。那么,對于師生而言,“幸福的校園生活”就不再只是夢想。
(本欄責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