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朱熹的《大學章句》是獨具特色的理學詮釋文本,代表了禮理溝通、融合的經(jīng)學詮釋典范。朱熹的“格物致知”詮釋,注入了天理論,實現(xiàn)了從禮到理的哲學升華;強調(diào)大學格物的基礎(chǔ)是小學工夫,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了禮理溝通的可能;同時重視格物中居敬涵養(yǎng)的修養(yǎng)工夫,強調(diào)禮理融合的實踐。
[關(guān)鍵詞] 禮;理;格物致知;詮釋
[中圖分類號] B244.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1763(2014)06—0014—05
Zhu Xi's Classics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Ritual and the Principle: Taking“the Investigate Things to Extend Knowledge”in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Learning for Example
YIN Hui,ZHANG Zhuo
(Yuelu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Zhu Xi's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Learning was a unique text of interpretation and represented the a classics interpretation model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itual and the principle. Zhu X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vestigate things to extend knowledge\", which was injected the principle, made a philosophical breakthrough from the ritual to the principle; emphasized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was the practice of elementary school, investigated the possibil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ritual and the princi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elf-cultivation with seriousness and emphasized the practice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itual and the principle.
Key words: ritual; principle; the investigate things to extend knowledge; interpretation
眾所周知,《大學》原為《禮記》中第四十二篇,是發(fā)揮禮義的作品。南宋時朱熹強調(diào)其作為《四書》中最基礎(chǔ)、最優(yōu)先的地位,并將其作為《四書》注釋的第一部,形成了具有深遠影響力和代表性的理學詮釋文本——《大學章句》。自此,《大學》的面貌為之一新,開始打上鮮明的理學印記,成為禮、理融合的經(jīng)學詮釋典范。朱熹認為,《大學》一書之間,“要緊只在‘格物’兩字”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四,《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425頁(以下《朱文公文集》、《四書章句集注》、《朱文公文集》、《四書或問》均出自此版本《朱子全書》)。本文擬以《大學章句》中“格物致知”的詮釋為核心,從哲學、歷史、實踐三個方面分析朱熹詮釋一個經(jīng)典禮學文本的思路和特點。
一 禮理融合的哲學升華:天理的注入
理(或稱天理)是朱熹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既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起源,又是天地萬物的最高標準和法則。在《四書》的詮釋中,理的滲透無處不在。在《大學章句》中,朱熹7處用理或天理、事理來詮釋《大學》中的核心概念和范疇。在詮釋“明明德”時,朱熹說:“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yīng)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p>
《四書章句集注》,16頁我們知道,鄭玄釋“明明德”為“顯明其至德也”
《禮記正義》卷六十,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下冊附??庇洠?,北京:中華書局,1673頁。朱熹所釋的“明德”既說明了其人性的基礎(chǔ),“得于天”、“具眾理”、“應(yīng)萬事”;又解釋了“明明德”的必要性: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人性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而昏暗不明,所以需要提撕、振作以復其本性。朱熹巧妙地滲入天人、理事、理欲、性氣等,將傳統(tǒng)禮學文本進行了嶄新的解釋。
同樣,朱熹引入“事理”、“天理”來釋“止于至善”,朱熹說:“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w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
《四書章句集注》,16頁 朱熹一方面用“事理當然之極”來解釋“至善”,另一方面又強調(diào)“止”就是盡“天理之極”。
當然,天理的滲透集中在格物窮理的解釋上:“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p>
《四書章句集注》,17頁我們不難看出,朱熹的這一詮釋已遠遠超出漢唐經(jīng)學的框架。鄭玄釋格物:“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于善深則來善事,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p>
《禮記正義》卷六十,1673頁顯而易見,鄭玄所理解的“知”是“知善惡吉兇之終始也”,而朱熹所理解的“知”則是“知理”。因此,鄭玄關(guān)注的是事之善惡,朱熹則關(guān)心的是事之理。影響最為深遠、論點更為明晰的是朱熹在《大學章句》中的格物補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p>
《四書章句集注》,20頁朱熹不僅說明了為什么致知需要格物,也解釋了格物何以可能,以及怎樣去格物。同時,與其說朱熹在用“即物窮理”重新詮釋格物致知,不如說其將格物致知作為手段,用其修養(yǎng)論、方法論繼續(xù)深入揭示“明明德”、“止于至善”的內(nèi)涵。因此有研究者認為,朱子對《大學》之詮釋,始終不離乎“止于至善”這一基本立足點
郭曉東:《善與至善——論朱子對大學闡釋的一個向度》,黃俊杰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tǒng)初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85-207。實際上,朱熹均在努力以“理”涵蓋、統(tǒng)攝漢唐經(jīng)學中“善”,并著力強調(diào)以窮理之“極”來達到善之“至”。
湖 南 大 學 學 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4年第6期殷 慧,張 卓:朱熹禮理溝通的經(jīng)典詮釋以《大學章句》中“格物致知”為例
朱熹以天理論、窮理說來釋格物致知,強調(diào)即物窮理,并須窮至其極,貫穿其中的核心思想仍然是理一分殊。受老師李侗重分殊勝于理一的影響,朱熹強調(diào)于分殊處理會理一,這是其格物說的主要傾向,他說:
萬理雖只是一理,學者且要去萬理中千頭萬緒都理會,四面湊合來,自見得是一理。不去理會那萬理,只管去理會那一理,……只是空想象。
《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七,3692頁
某怕人便說理一。
《朱子語類》卷五十六,1822頁
圣人未嘗言理一,多只言分殊。蓋能于分殊事事物物,頭頭項項,理會得其當然,方知理本一貫。不知萬殊各有一理,而徒言理一,不知理一在何處。
《朱子語類》卷二十七,975頁
朱熹之所以怕人只說理一,原因在于只言理一,就會淡化于分殊處窮理的工夫。陳來先生曾指出,如果把注重分殊作為方法論來看,朱熹的格物窮理方法,正是注重由具體的分殊的事物入手,認為經(jīng)過對分殊的積累,自然會上升到對理一的把握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272頁。
通過注入“天理”論,添入“理一分殊”的理事內(nèi)涵,《大學章句》中的格物窮理說表現(xiàn)出鮮明的理學特征,但這一特征仍然根源于傳統(tǒng)經(jīng)學尤其是禮學的脈絡(luò)。這是因為,一方面,朱熹作為一位經(jīng)典詮釋者,他常常強調(diào)詮釋者需要虛心平氣,“唯本文本意是求,則圣賢之指得矣”
《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八《答呂子約》,2213頁。另一方面,朱熹又在處處超越、升華傳統(tǒng)禮學,“借經(jīng)以通乎理耳。理得,則無俟乎經(jīng)。”
《朱子語類》卷十一,350頁通過探求“本文本意”而領(lǐng)悟到“圣賢之指”,這是詮釋者力圖忠實經(jīng)典,探求經(jīng)典原意的初衷。“無俟乎經(jīng)”隱含的意思并非是忽略或漠視經(jīng)的存在,而是指詮釋者在“得理”后便獲得了重新詮釋經(jīng)典的自信和自得,使“理”和“經(jīng)”處于融合、互動的狀態(tài)。正如朱熹所言,“若看得道理透,方見得每日所看經(jīng)書,無一句一字、一點一畫不是道理之流行;見天下事無大無小、無一名一件不是此理之發(fā)見。如此,方見得這個道理渾淪周遍,不偏枯?!?/p>
《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一,3836-3837頁領(lǐng)會理的流行后再看經(jīng)書,經(jīng)書中處處均是理,這從上述朱熹的格物詮釋可略窺一斑。樂愛國,朱熹:《中庸章句》對“知、仁、勇”的詮釋,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二 禮理連接的歷史考察:大學
格物的基礎(chǔ)是小學工夫
與理一分殊、理事關(guān)系的哲學討論相一致,朱熹在挖掘《大學》文本的歷史內(nèi)涵上,著重強調(diào)小學的學禮工夫為大學的明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這里所言的歷史性,一方面是指朱熹在為《大學》注入天理的詮釋時,并沒有忘記其為禮學文本的歷史,力圖使禮與理的銜接自然而不著痕跡;另一方面是朱熹注重學習活動的歷史階段性,將小學學禮與大學明理結(jié)合起來。
朱熹《大學章句》中強調(diào)格物致知說,目的是為了重新明確大學“教人之法”,提出探究知識并最終為道德踐履服務(wù)的方法。朱熹明晰了禮之為教的層次性,在《大學章句序》中引入了對大學的基礎(chǔ)——小學的解釋,因此朱熹的格物致知說與其對小學的理解緊密相關(guān)。朱熹觀察習禮的過程發(fā)現(xiàn),格物是聯(lián)系小學與大學的樞紐,小學是格物的基礎(chǔ),也是大學“教人之法”的起點。小學主要在禮文的訓練中涵養(yǎng)性情,潛移默化地形成規(guī)范身體的禮儀,大學則是在學的最高階段體會禮中蘊含的天理,最終為形成以修身為依歸的禮治社會服務(wù)。
朱熹關(guān)于小學與大學之間關(guān)系的闡述,集中體現(xiàn)在《大學章句序》中: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松藲q,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jié)所以分也。……若《曲禮》、《少儀》、《內(nèi)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guī)模之大,而內(nèi)有以盡其節(jié)目之詳者也?!?/p>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大學章句序》,3672頁
朱熹從教育史的角度對人的學習階段進行考察后指出,小學教的是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大學教的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己治人之道,這一切都是禮的內(nèi)容。簡言之,小學是習禮之事,大學是明禮之理。從識理、為道這一連貫的學習目標來說,大學和小學是不可或缺且相互依存的,“學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習之于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yǎng)其德性,而為大學之基本。及其長也,不進之于大學,則無以察夫義理,措諸事業(yè),而收小學之成功?!?/p>
《大學或問》卷一,505頁因此格物主要就是重新明晰蘊含在禮事中的人倫之理。
通過歷史的追溯,朱熹將理與事的關(guān)系協(xié)調(diào)起來,使乍看上去虛空縹緲的天理有了切實可行的人事基礎(chǔ)。朱熹認為,“小學涵養(yǎng)此性,大學則所以實其理也。忠信孝弟之類,須于小學中出。然正心、誠意之類,小學如何知得。須其有識后,以此實之。大抵小學一節(jié)一節(jié)恢廓展布將去,然必到于此而后進。”
《朱子語類》卷十四,422頁他還有一些論述清楚地表達了格物須建立在小學工夫的基礎(chǔ)上:
問:“未格物以前如何致力?”曰:“古人這處,已是有小學了。”《朱子語類》卷十四,455頁
古者初年入小學,只是教之以事,如禮樂射御書數(shù)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學,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為忠信孝弟者。
《朱子語類》卷七,268頁
某于大學中所以力言小學者,以古人于小學中已自把捉成了,故于大學之道無所不可。今人既無小學之功,卻當以敬為本。
《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五,3638頁
朱熹認為古人將小學與大學是貫通起來的,禮文與禮義密不可分。后世禮文闕失,小學工夫也淹沒不聞,因此必須重新認識小學與大學之間的聯(lián)系,朱熹提出以敬貫穿小學工夫,格物致知則是大學的首要工夫。
朱熹明確提出,小學的主敬工夫是大學格物致知的精神基礎(chǔ)。他說:
“蓋古人由小學而進于大學,其于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間持守堅定涵養(yǎng)純熟,固已久矣。是以大學之序,特因小學已成之功,而以格物致知為始。今人未嘗一日從事于小學,而曰必先致其知,然后敬有所施,則未知其以何為主而格物以致其知也。”
《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答胡廣仲》,1894-1895頁
今就其一事之中而論之,則先知后行,固各有其序矣。誠欲因夫小學之成以進乎大學之始,則非涵養(yǎng)履踐之有素,亦豈能居然以其雜亂紛糾之心而格物以致其知哉?
《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答吳晦叔》,1915頁
古人之學固以致知格物為先,然其始也,必養(yǎng)之于小學,則亦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習而已。是皆酬酢講量之事也,豈以此而害夫持養(yǎng)之功哉?
《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七《答呂子約》,2190頁
格物致知為大學的起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建立在小學主敬涵養(yǎng)、持養(yǎng)踐履的基礎(chǔ)之上的。從格物的內(nèi)容上來說,它是自足的;從格物的工夫來說,它是主張操存用力的,并非如時人說論一見“格物”便以為重思慮知識。朱熹力辨:
今且論涵養(yǎng)一節(jié),疑古人直自小學中涵養(yǎng)成就,所以大學之道只從格物做起。今人從前無此工夫,但見《大學》以格物為先,便欲只以思慮知識求之,更不于操存處用力,縱使窺測得十分,亦無實地可據(jù),大抵敬字是徹上徹下之意,格物致知乃其間節(jié)次進步處耳。
《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三《答林擇之》,1978-1979頁
朱熹主張格物致知同主敬涵養(yǎng)一樣是學禮的工夫,而并非是重知識輕踐履。朱熹對小學學習內(nèi)容的開掘綜合了先秦經(jīng)典中對于初級教育的闡述,為大學之道的展開奠定了基礎(chǔ)。同時主張以主敬涵養(yǎng)貫穿小學工夫,為格物致知工夫的展開準備了涵養(yǎng)的基礎(chǔ)。這樣,通過對格物之前的小學工夫的詮釋,朱熹將格物窮理的討論放在了禮文與禮義、理與事緊密相連的背景下,為八綱目的展開打開了禮學的視野。為了進一步探討古代小學的教人之法,朱熹與劉清之一起編撰了《小學》一書。《小學》的出現(xiàn),是朱熹對大學成人之教反思的結(jié)果,標志著理學教育體系的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從禮理溝通的角度總結(jié)完善了大學與小學的關(guān)系論述,這既是對張載、程頤思想的繼承,也是對呂祖謙、張栻相關(guān)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例如,張載和二程都已注意到禮文之教和義理德行之教之間的難易及先后順序。張載曾說:“教人者必知至學之難易,知人之美惡,當知誰可先傳此,誰將后倦此,若灑掃應(yīng)對,乃幼而孫弟之事,長后教之,人必倦弊。惟圣人于大德有始有卒,故事無大小,莫不處極。今始學之人,未必能繼,妄以大道教之,是誣也。”
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1978年,31頁程頤曾感慨:“古之學者易,今之學者難。古人自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有文采以養(yǎng)其目,聲音以養(yǎng)其耳,威儀以養(yǎng)其四體,歌舞以養(yǎng)其心,今則俱亡矣。惟義理以養(yǎng)其心爾,可不勉哉!”
《二程遺書》卷二十一上,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68頁與朱熹一起編撰《近思錄》的呂祖謙曾說:“后生學問且須理會《曲禮》、《少儀》禮儀等學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事,及先理會《爾雅》訓詁等文字,然后可以語上下學,而上達自此脫然有得度越諸子也。不如此則是躐等犯分陵節(jié),終不能成。孰先傳焉,孰后倦焉,不可不察也?!?/p>
呂祖謙:《少儀外傳卷上》,文淵閣四庫全書7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20頁朱熹注意到《禮記》中的其他篇目與《大學》之間的相互印證,很明顯受到了呂祖謙的影響。張栻則明確地提出理學教育的為學之序、教學之方就在于將大學的格物致知建立在灑掃應(yīng)對的基礎(chǔ)上,他說:“然嘗考先王所以建學造士之本意,蓋將使士者講夫仁義禮智之彝,以明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以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事蓋甚大矣,而為之則有其序,教之則有其方。故必先使之從事于小學,習乎六藝之節(jié),講乎為弟、為子之職,而躬乎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籥之間,優(yōu)游乎弦歌誦讀之際,有以固其肌膚之會、筋骸之束,齊其耳目,一其心志,所謂大學之道格物致知者,由是可以進焉?!?/p>
張栻:《邵州復舊學記》,張栻全集,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年,681頁這是張栻在《邵州復舊學記》一文中提出的,而且在給朱熹的信中已經(jīng)明確提及應(yīng)該將小學與大學聯(lián)系起來
《南軒集》卷二十一《答朱元晦書》:“某近為邵州作《復舊學記》,其間論小學、大學意,偶亦相類,錄呈。今猶未刻,有可見教,尚冀速示也。”見(張栻.《張栻全集》.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年,852頁)。
三 禮理融合的實踐性:居敬涵養(yǎng)的修養(yǎng)體驗
禮重踐履,《說文》:“禮者,履也?!薄盾髯印ご舐浴罚骸岸Y者,人之所履也?!薄肚Y》首言“毋不敬”。理學重修養(yǎng)功夫,理學家程頤的“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代表了理學修養(yǎng)論的宗旨。從理學對傳統(tǒng)禮學精髓的繼承上可以看出,其興起和成功仍然得益于對傳統(tǒng)禮學工夫的領(lǐng)會和把握。朱熹詮釋格物致知時,同樣注重禮理融合的實踐性,經(jīng)由“圣人之言”去觸及“圣人之心”,從而體會“天下之理”
《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3805頁。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朱熹將讀經(jīng)窮理與個人踐履視為一體,注重“實踐——體驗”的詮釋方法,表明了他的詮釋理論具有強烈的實踐傾向
朱漢民:《實踐——體驗:朱熹的四書詮釋方法》,《中國哲學史》,2004,(4):91;潘德榮:《經(jīng)典與詮釋——論朱熹的詮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2002,(1):66。
朱熹發(fā)揮程頤之說,認為格物的對象極其廣泛,即凡天下之物而格,自然牽涉自然界萬物。眾所周知,宋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水平相當高的時代,朱熹的格物致知說無疑適應(yīng)了時代發(fā)展的需求,是自然科學發(fā)展水平在哲學、學術(shù)思想領(lǐng)域的集中體現(xiàn),這是朱熹格物致知說對《大學》詮釋的進一步發(fā)展。錢穆曾指出,朱子于事理外又補上物理,此乃是思想之遞后而益進。《大學》原文亦似無忽然轉(zhuǎn)變論點,軼出人事界,謂欲善盡種種人事,必先窮究自然物理。此應(yīng)另成一番理論,決非《大學》原文宗旨所在
錢穆:《大學格物新釋》,《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論叢卷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95-97頁。的確朱熹一直強調(diào),無論是人倫之“內(nèi)事”與自然世界的“外事”,“皆是自己合當理會底”,而且朱熹還提出格內(nèi)事、外事的比例,“須是六七分去里面理會,三四分去外面理會方可”
《朱子語類》卷十八,616頁。朱熹認為在理會人事和物事上是有一定比例而且融合統(tǒng)一的。在朱熹看來,格物致知是在小學的基礎(chǔ)上展開的,因而格物的內(nèi)容仍然是以禮文中蘊含的人倫之理為主,他說:“格物,莫先于五品?!?/p>
《朱子語類》卷十五,464頁格物的首要任務(wù)是反思省察自身內(nèi)在的仁義禮智,使明德煥發(fā)出來,因此格物的最終目的是踐履?!案裎?,須真見得決定是如此?!?/p>
《朱子語類》卷十五,464頁
格物致知的主要內(nèi)容仍是人事。朱熹說:“圣人只說‘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會。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靜若動,凡居處飲食言語,無不是事,無不各有個天理人欲,須是逐一驗過?!?/p>
《朱子語類》卷十五,467頁格物的工夫最終都是應(yīng)該認識到在應(yīng)對人事、遵循禮儀中的合禮與非禮之處,辨析何為天理,何為人欲。致知也不過是知得心中之禮義。朱熹說:“致知,不是知那人不知底道理,只是人面前底。且如義利兩件,昨日雖看義當為然,而卻又說未做亦無害;見得利不可做,卻又說做也無害;這便是物未格,知未至。今日見得義當為,決為之;利不可做,決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這便是物格,便是知得至了?!?/p>
《朱子語類》卷十五,479頁格物致知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在正心誠意踐履工夫的基礎(chǔ)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就格物所代表的活動來說,也是“一種修養(yǎng)的方法”
陳來:《宋明理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113頁。
朱熹強調(diào)即物窮理,認為“格物,不說窮理,卻言格物。蓋言理,則無可捉摸,物有時而離;言物,則理自在,自是離不得”
《朱子語類》卷十五,469頁。朱熹反復強調(diào),格物所窮之理并非“一個懸空底物”,《大學》之所以不說窮理,而說格物,實際上就是強調(diào)“要人就事物上理會”
《朱子語類》卷十五,469頁。朱熹格物致知說始終將對天理的探尋附著在現(xiàn)實人、事、物的基礎(chǔ)上,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禮學思想精髓的把握。
關(guān)于格物的主要內(nèi)容,以及如何展開格物窮理的過程,朱熹有一段話闡述得十分清楚:
“世間之物,無不有理,皆須格過。古人自幼便識其具。且如事親事君之禮,鐘鼓鏗鏘之節(jié),進退揖讓之儀,皆目熟其事,躬親其禮。及其長也,不過只是窮此理,因而漸及于天地鬼神日月陰陽草木鳥獸之理,所以用工也易。今人皆無此等禮數(shù)可以講習,只靠先圣遺經(jīng)自去推究,所以要人格物主敬,便將此心去體會古人道理,循而行之。如事親孝,自家既知所以孝,便將此孝心依古禮而行之;事君敬,便將此敬心依圣經(jīng)所說之禮而行之。一一須要窮過,自然浹洽貫通。如《論語》一書,當時門人弟子記圣人言行,動容周旋,揖讓進退,至為纖悉。如《鄉(xiāng)黨》一篇,可見當時此等禮數(shù)皆在。至孟子時,則漸已放棄。如《孟子》一書,其說已寬,亦有但論其大理而已?!?/p>
《朱子語類》卷十五,466-467頁
在朱熹看來,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禮儀化的過程。在幼小的時候,躬親灑掃應(yīng)對之節(jié),熟習進退揖讓之儀,目睹事親事君之禮,演練鐘鼓鏗鏘之樂,在禮樂節(jié)文中耳濡目染,一切禮事均充盈其身心。進入成年之后的大學階段,格物就是對已經(jīng)內(nèi)化在身心中的禮儀規(guī)范進行再反思,回復到禮文本身,探究其間的規(guī)律與本質(zhì)。朱熹說:“禮,小時所學,只是學事親事長之節(jié),乃禮之小者。年到二十,所學乃是朝廷宗廟之禮,乃禮之大者。到‘立于禮’,始得禮之力?!?/p>
《朱子語類》卷三十五,1301頁而“得禮之力”,在朱熹看來,這就是大學終身追求的目標與成就。值得注意的是,朱熹認為應(yīng)從人事拓展開去,窮究天地鬼神日月陰陽草木鳥獸之理,這表面上看來,格物的內(nèi)容是拓展了,但只要熟悉《禮記》,對宇宙、自然、社會規(guī)律的探討也仍然是禮所涵蓋的。雖然朱熹也認可探討自然規(guī)律的必要性,但其主要著力點依然是要回歸對人倫之理的窮究。
在朱熹時代,由于已經(jīng)缺乏從小涵養(yǎng)禮文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學者從小在習得禮儀上存在著不足的缺憾。到了成年就需要補充小學工夫,而此時的小學工夫需要借助先圣整理的經(jīng)典作為參考,在學習中涵養(yǎng)虔敬之心,并用此心去體悟古人舉手投足、進退揖讓中所蘊含的道理,最終以禮儀作為衡量標準,蹈禮循行,擇善而從。窮理的主要內(nèi)容實際上就是以《論語》、《孟子》等經(jīng)典為藍本,探尋禮之大體以及具體的動容周旋之禮。
正如杜維明先生指出的,不能將“格物”解釋成身居局外的觀察者對外在事物進行無動于衷的研究。相反,它代表了一種認知方式,認知者在這種方式中不僅被已知事物滲透,而且還被轉(zhuǎn)化了?!案裎铩本褪菫榱死斫馕覀冏陨硪约爸苓吺澜缍剿髯匀滑F(xiàn)象和人類事物。
杜維明:《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42頁朱熹的格物說正是如此,并非為了求知識而脫離現(xiàn)實的人事,而是在小學工夫的基礎(chǔ)上反芻禮文中蘊含的道理。反思并重新認識進入真正的道德主體的人應(yīng)該實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自我轉(zhuǎn)化”:格至事物,才能了解“所以然”,了解現(xiàn)實的自然、社會、人生的本來面目;格物才能窮理,才能正心誠意,堅定人生應(yīng)該堅持的應(yīng)然方向,達到理想的道德、精神境界。格物最終是實現(xiàn)形而下的踐履與形而上的理論認識相結(jié)合,因而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這一思想正是對湖湘學派居敬致知思想的批評與修正。胡宏在明理居敬的討論中提出他的格物說:“格之之道,必立志以定其本,而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內(nèi),而知乃可精?!?/p>
胡宏:《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8頁朱熹一方面肯定了胡宏的居敬致知思想,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其格物思想的幾點不足:一是雖然用立志、居敬貫穿格物始終,但是至于如何格物,卻沒有明白細致的說法,有急迫、局促之嫌;二是胡宏的格物致知說主要著眼于主心的工夫,有重內(nèi)輕外的弊端,應(yīng)該說得“表里內(nèi)外周遍兼該”才是;三是在朱熹看來立志居敬都是格物之前的涵養(yǎng)工夫,而致知又是格物以后的事,因此雖然是說格物之道,而實際上又將格物的內(nèi)涵架空了,因而尚未領(lǐng)悟格物的要領(lǐng)。
《朱子語類》卷十八,631-634頁從朱熹對胡宏的批評,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朱熹吸收了胡宏居敬致知的思想,另一方面,朱熹重新回到程頤的格物思想將格物與居敬、致知結(jié)合起來,并深入挖掘格物以前的小學工夫,使自己的格物說內(nèi)外兼容、小大有序。
應(yīng)該說明的是,雖然朱熹重視從文字上糾正湖湘學派的居敬格物思想,但他始終強調(diào),“只是做工夫全在自家身己上,卻不在文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