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健
(揚州市江都人民醫(yī)院,江蘇 揚州 225200)
手術治療外踝、內踝骨折90例臨床分析
于 健
(揚州市江都人民醫(yī)院,江蘇 揚州 225200)
目的 觀察90例外踝、內踝骨折,分析手術治療外踝、內踝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期間在本院治療的90例外踝、內踝骨折患者的臨床手術治療資料并用Baird踝關節(jié)評分系統標準評估獲隨訪的90例患者的療效。結果 術后5~18個月對90例患者進行跟蹤隨訪,所有患者切口均為一期愈合,患者功能恢復情況為:優(yōu)70例,良16例,差4例,總優(yōu)良率為95.6%。結論 采用手術治療外踝、內踝骨折,能有效恢復踝關節(jié)的功能,患者康復快,骨折復位及愈合良好,提高患者遠期療效。
手術治療;外踝;內踝;骨折
外踝、內踝是人體載荷量最大的屈伸關節(jié),因其生理結構與解剖結構的原因,屬骨折好發(fā)部位[1]。當人體站立時,全身重量都落踝關節(jié)上,因此外踝與內踝必須具有良好的完整性、靈活性及穩(wěn)定性[2]。在臨床上,外踝、內踝骨折在常規(guī)骨折疾病中是較為普遍的,約占全身骨折總數的3.92%[3]。若治療不及時不恰當,可影響內外踝功能,出現關節(jié)不穩(wěn)、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并發(fā)癥,因此外踝、內踝骨折后治療要求較高,要求盡可能實現解剖復位,確?;謴王钻P節(jié)站立、行走、下蹲等功能[4]。本文回顧分析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期間,采用手術治療外踝、內踝骨折90例,并及時進行跟蹤隨訪,人均隨訪時間14個月,根據臨床觀察與Baird踝關節(jié)評分系統標準評估治療效果,證實手術治療內踝、外踝骨折臨床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0例外踝、內踝骨折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20例,年齡14~71歲,平均年齡(43.1±12.3)歲;按致傷原因可劃分為:日常生活行走或上下樓梯摔傷44例,運動傷16例,高處墜落致傷8例,交通事故傷22例;其中右踝為48例,左踝為42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 h~8 d。本文選取的患者均是閉合性損傷,并且都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
1.2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內側采用標準切口顯露內踝骨折,外側選擇脛骨后緣縱行切口顯露外踝骨折。根據骨折位置采取分步治療,在手術過程中注意保護腓腸神經,防止損傷大隱靜脈。外踝一般是采用重建鋼板折彎后固定或者是外踝解剖鋼板進行固定,采用張力鋼絲對外踝撕脫性骨折且骨折線在踝關節(jié)平面下患者進行固定,采用4.0 mm或4.5 mm半螺紋空心加壓螺釘固定后踝和內踝主體。外踝骨折塊面積較小時,可以可采用克氏針固定。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時,采用2~3枚4.5 mm的半螺紋皮質螺釘在脛骨關節(jié)面上約3 cm處由腓骨向脛骨由前向后固定。內固定結束后,行X線透視確認手術復位及內固定是否良好后,清洗、縫合、包扎切口[5]。術后采用石膏或支具對患肢進行固定,并抬高患側肢體。一般在術后14~20 d拆除石膏,具體時間應根據患者皮膚敏感性及術后恢復情況決定。術后早期可在不負重情況下主動活動踝關節(jié),若恢復良好,3個月后根據拍片檢查結果及患者的傷肢恢復情況進行循序漸進的負重功能鍛煉,逐步去拐行走[6]。
1.3 術后處理:在術后32 h內視患者病情去除引流。如果患者骨折傷口恢復良好,可在術后12個月取出內固定螺釘。若骨折固定滿意,盡量不使用石膏固定傷肢,術后抬高傷肢,14~20 d后可拄拐不負重下地活動,28~30 d后可逐步負重,3個月后根據拍片檢查結果及患者的傷肢恢復情況逐步去拐行走。此外還要遵從醫(yī)囑定期到醫(yī)院進行常規(guī)拍片檢查。
1.4 評定標準:依據Baird踝關節(jié)評分系統標準進行評估:91~100分為優(yōu),80~90分為良,0~80分為差。
1.5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療效分析:將我院選取的100例臨床資料進行統計與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手術治療外踝、內踝治療效果情況
經過以上分析可知,手術治療外踝、內踝骨折臨床效果顯著,可在臨床中推廣應用。內踝、外踝為踝關節(jié)的組成之一。踝關節(jié)是一個屈伸關節(jié),結構復雜,主要功能為負重。人體站立時,全身重量都落在踝關節(jié)上。在臨床上,外踝、內踝骨折已經成為創(chuàng)傷性骨折中最常見的類型,主要是由間接暴力引起。外踝、內踝骨折屬于關節(jié)內的骨折,因此對外踝、內踝關節(jié)骨折的治療需保證堅強的內固定和精確的解剖復位,以促進關節(jié)損傷修復,確?;颊吣軌虮M早康復,避免遺留骨折后并發(fā)癥。
對于外踝、內踝骨折復位固定的方法比較多,無論哪種方法最終的目的都是解剖復位,及早進行功能鍛煉,幫助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進而提高患者滿意度,提高治療效果。手術治療外踝、內踝骨折的基本原則為恢復解剖復位、牢固固定、功能鍛煉[7]。解剖復位及牢固固定將直接影響外踝、內踝骨折患者術后肢體運動功能康復情況。由于脛骨遠端局部軟組織覆蓋較少,該處血液循環(huán)量比較少。如果手術持續(xù)時間或愈合時間過長,有概率引起切口局部感染或組織皮膚壞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功能的恢復,甚至出現功能障礙。在外踝、內踝骨折手術治療中,對骨折的處理最為關鍵。實現外踝、內踝骨折塊的解剖復位,可極大的提高治療效果,有效預防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我們認為應充分理解其損傷機制,對那些未累及關節(jié)負重面,不影響關節(jié)穩(wěn)定的可以不做處理,將不利于踝關節(jié)穩(wěn)定的損傷給予固定。而對于累及脛骨關節(jié)面以上的骨折,都應該采取復位內固定措施。關于開始術后功能恢復鍛煉的時問,大多數康復醫(yī)師主張早期進行適當適量活動,而且運動鍛煉方法較多。一般主張在術后14~20 d后拆除石膏,可在不負重情況下主動輕微活動踝關節(jié),14~20 d后可拄拐不負重下地活動,如果恢復良好,3個月后根據拍片檢查結果及患者的傷肢恢復情況進行循序漸進的負重功能鍛煉,逐步去拐行走[8]。此外還要遵從醫(yī)囑定期到醫(yī)院進行常規(guī)拍片檢查。
本文對90例外踝、內踝骨折患者臨床手術治療資料顯示,術后5~18個月對90例患者進行跟蹤隨訪,所有患者切口均為一期愈合,患者功能恢復情況為:優(yōu)70例,良16例,差4例,總優(yōu)良率為95.6%。由此可見,采用手術治療外踝、內踝骨折,能有效恢復踝關節(jié)的功能,患者康復快,骨折復位及愈合良好,提高患者遠期療效。
[1] 辛景義,劉忠玉,嚴成淵,等.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法[J].中華骨科雜志,2013, 33(4):398-402.
[2] 劉哲,阿良,張勇,等.三踝骨折分型與手術體位選擇的關系及療效分析[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11,27(11):974-978.
[3] 朱金強,沈柏曉,楊文峰,等.手術治療涉及后踝的踝關節(jié)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3,16(6):702-705.
[4] Crespo AM,Rautenberg AF,Siev N,et al.Fibulectomy,Tibial Shortening, and Ankle Arthrodesis a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of Nonhealing Wounds Following Open Ankle Fracture in Compromised Elderly Adults[J].Foot Ankle Int,2014 Sep 8. pii: 1071100714550653. [Epub ahead of print]
[5] 何志勇.手術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的療效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16):1976-1977.
[6] 何河北,董偉強,孫永建,等.修復三角韌帶與不修復對于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三角韌帶損傷術效果的 Meta 分析[J].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4(4):497-501.
[7] 鞠智卿,楊小華,姜貴云,等.玻璃酸鈉關節(jié)腔填充踝關節(jié)骨折后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6個月隨訪[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8): 1501-1504.
[8] 王萬宗.踝關節(jié)骨折手術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3,11(25):325.
R683.42
:B
:1671-8194(2014)32-0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