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侯聰
(長江大學 一年級工作部,湖北 荊州 434025)
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是獎勵方式的對立統(tǒng)一體,是鼓勵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有效激勵方式。它可以促使人們積極發(fā)揚主人翁的勞動態(tài)度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兩種獎勵發(fā)揮的內在激勵因素根源于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物質獎勵是作為社會性的人們在做出有積極作用或者有貢獻的事件后給予一定量物質利益滿足。人們參加社會生產勞動,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滿足自身的物質利益需要,滿足自身及其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和學習娛樂等方面需要。物質利益滿足的基礎性地位是物質獎勵重要性的體現(xiàn)。精神獎勵是人們在物質利益需要因子量達到一定高度后所追求的一種更高層次需要。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除了生理需要,其他的四個層次都可界定為精神層次需要。精神獎勵是實現(xiàn)人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過渡的重要動力。
通常情況下,習慣將獎勵分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在實際的學生工作中,充分認識到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的辯證關系,正確運用兩種獎勵的不同形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兩者的組合效用,有利于激勵大學生自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和服從高校的學生管理和服務工作,從而提升學生工作質量。
要正確認識物質獎勵的作用,必須先認識人和物質利益的關系。人的需要是以物質性為基礎的,人類參與社會活動首先追尋的起點是滿足物質利益的需要,大學生也如此。在高校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物質獎勵處處存在,學生參與學校各種活動給予一定的實在物品獎勵,對優(yōu)秀學生頒發(fā)的獎學金以及各種榮譽證書,都以一定的實體物品形式存在??梢哉f,脫離物質獎勵,學校提供給學生的獎勵是沒有基礎性效用的,哪怕是更高層次的精神獎勵也會被束之高閣。物質獎勵是有效的,是因為它是能肉眼看到的,是最為直觀的,能滿足于人內心對物品的即時需求,也是學生獲得肯定或者個人價值得以承認的實體憑證,因此,它是一種受歡迎的激勵方式。
大學生的精神獎勵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獎勵的另一種有效形式,也是同等重要。特別是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人們生存環(huán)境的改善而帶來的當代大學生生活條件改善的實際。當代大多數大學生依托于家庭提供的良好物質條件,已經擁有一定的商品購買力,對于學校提供的普通物質獎勵具有較強的“免疫力”。由此,帶來的間接結果是慣用的物質獎勵效用的逐漸衰退。這樣情況下,精神獎勵內含的精神滿足需要,成為激勵大學生的有效形式,它能使當代大學生張揚個性和個人價值得到極大滿足。因此,筆者認為,對大學生實施精神獎勵在某種程度上顯得更為重要。
人的需要是物質性的,對大學生的獎勵無論是物質獎勵還是精神獎勵,都是以物質為基礎的。從獎勵的內涵來看,大學生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是辯證統(tǒng)一的,都是一種激勵手段,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物質獎勵中包含著精神獎勵,精神獎勵離不開物質獎勵的物質性基礎,精神獎勵要充分發(fā)揮作用,必須借用物質獎勵作為載體。因此,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我們既要重視物質獎勵和獎勵的物質性,也要重視精神獎勵和獎勵的精神意義,絕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否則,都將背離辯證唯物主義,導致學生獎勵工作脫離實際。
在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伴隨著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人們利益觀念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過去均衡的經濟利益關系逐漸分化,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方式日趨多樣化,經濟利益觀念增強。當代大學生都是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他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直接體驗者,較之于他們的父輩,對改革開放前的個人以及群體利益觀念淡薄[1~2]。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中最活躍的群體,新的歷史條件下,當代大學生的利益觀念呈現(xiàn)以下特點:其一,關心黨和國家大事,社會責任感強,樂于奉獻,但不放棄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對于社會事實、熱點比較關注,心系社會,有奉獻精神,但多數情況下缺乏合理限度的理性,易被誤導和利用。同時,他們不回避自己的利益訴求,不是一味的服從集體利益要求,而更注重奉獻與索取的并行。其二,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有“經濟意識”。當代大學生個性張揚,表現(xiàn)欲強,很多時候思想和行為的動機就是想體現(xiàn)自我價值。他們一方面積極鍛煉、磨煉自己,增長自身才干;另一方面也追求畢業(yè)后社會地位、收入待遇以及工作單位環(huán)境等等。其三,容易受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資本主義不良思潮影響。一部分大學生人際關系冷漠,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個人、家庭以及集體的關系,以自我為中心;追求物質享受,及時行樂;凡事講錢,講報酬,金錢觀念扭曲。
當代大學生利益觀的基本狀況以及大學生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作用的互補性,要求高校學生工作者在進行大學生獎勵工作時,首先要認真解讀大學生利益觀的具體實際,摸清和了解所在高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有的放矢。另外,由于大學生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側重點不同,互有優(yōu)勢。因此,建立大學生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互補機制十分必要。
原則是人們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是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準則。對問題的看法和處理,我們往往會受到立場、觀點、方法的影響。原則是從自然界和人類歷史中抽象出來的,只有正確反映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的原則才是正確的。對事物的是非分明,且嚴格遵守公認的正確事物,是一個高校學生工作者必須要做到的。在大學生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其一,民主公開原則。列寧曾經說過,民主意味著平等。這種平等不但表現(xiàn)在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上,而且也體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大學生獎勵工作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凡是參與的學生都應享有民主平等獲得獎勵的權利,哪個學生能否獲獎,獲重獎或獲輕獎,都應該是民主公開的。在日常組織的學生活動中或嘉獎和獎學工作中,首先要做到民主公開,讓學生享有知情權,平等參與、公平競爭。學生管理工作者不能代替學生意志,憑個人意志肆意決斷,評選過程不能給學生一種神秘感[3~4]。其二,制度原則。所謂制度原則,是指在獎勵過程中,事先制定獎勵制度,對獎勵的對象、獎勵的標準、獎勵的考核、獎勵的頒發(fā)以及過程、步驟予以明確。制度原則的執(zhí)行,可以保證學生獎勵工作的正常運行,做到有章可循,也為一系列獎勵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形成良好的氛圍。其三,回避原則?;乇茉瓌t是指獎勵的對象或者與獎勵對象的利益相關者不參與獎勵工作的一種原則,大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強,他們不希望看到與評獎活動有相關利益關系的個人參與到獎勵活動中來,并將此行為視為一種忽悠,或者他們將之稱為“托兒”。
大學生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優(yōu)化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工作,建立獎勵工作的良性互補激勵機制,一直以來是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努力探尋的課題。在日常學生獎勵激勵工作中,我們有過一些比較成功的理論和做法,是可以借鑒的。
第一,提倡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并重。學生的成長需要激勵,對學生的激勵要注重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相結合。單純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都具有一定的缺陷性,無法達到激勵的最佳效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不自覺地偏重于單一的獎勵做法,有的老師認為,在獎勵活動中,不能講物質獎勵,要堅持講究精神鼓勵,認為大學生不能太物化、太世俗化,發(fā)張獎狀或榮譽證書就可以了。這樣做法,導致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急劇下降,后來出現(xiàn)搞活動,找人湊人的局面,從而使活動的組織失去了原本的意義;相反,有的老師提倡,現(xiàn)在學生物質觀念強,組織活動頒發(fā)獎品是必不可少的,喜歡用錢打發(fā)問題,甚至金錢獎勵數額過大。此做法導致不管搞什么活動,學生動不動就問有沒有獎品,有沒有獎金,如果沒有就不參加,后期活動效果可想而知,并且這樣做對學生的價值觀、利益觀存在嚴重誤導。因此,在大學生獎勵工作中一定要堅持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可偏廢其一。
第二,要重視對大學生的獎勵激勵教育。筆者結合自身從事的工作經歷,認為目前大學生獎勵觀念仍具有可塑造性,但是缺乏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的引導,主要表現(xiàn)在對學生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的引導上。高校要通過各種渠道宣傳,通過樹立典型來引導學生重視精神層次的需要和追求。大學生的道德文化素質已達到一定的水平,高??梢酝ㄟ^舉辦一些關于輕物質獎勵、重精神獎勵樂于無私奉獻的專場講座或典型模范的大型座談來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獎勵觀念的轉變。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內的各種宣傳平臺來實施影響,例如宣傳欄、電子公告版、學校的電視臺、廣播臺等媒介。當然在一些非涉及獎勵學生活動、公益性活動和班級班團會中結合活動的主題施加影響。上述提供的一些做法,雖然短時期內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長此以往肯定能發(fā)揮一定作用,并且只要堅持這樣的做法,定將能形成學校充滿正能量的一種校園文化現(xiàn)象。
第三,注意獎勵的頻率和擴展獎勵的范圍。在日常的獎勵、激勵活動中,不宜頻繁地通過獎勵措施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獎勵手段的運用應把握一定的間隔性,以避免過高頻率的獎勵刺激,會讓學生因獲取獎勵過多而產生一種麻痹。[5~8]學生心靈一旦麻痹,會對獎勵的感覺反應遲鈍,接下肯定會影響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擴展獎勵激勵范圍是一種防止獎勵麻痹現(xiàn)象的有效方式,將獎勵手段擴展到學生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自主性、責任感、公共意識等層面上來,使學生的其他潛在優(yōu)勢能發(fā)揮出來。
參考文獻:
[1]趙振宇.獎勵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續(xù))[J].探索,1989(5).
[2]劉禮大,劉哈斯.“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并重論”原則初探[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4(2).
[3]汪輝勇.論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的辯證關系[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S1).
[4]彭艷.淺析當代大學生的利益觀[J].焦作大學學報,2007(1).
[5]彭仲生,劉春輝.論大學生獎懲激勵教育[J].大學時代,2006(2).
[6]申永華,盧千超.高校獎勵工作應堅持八個結合[J].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5).
[7]史峰.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要兩手抓[J].教師新概念,2006(7).
[8]韋中華.激勵疲軟現(xiàn)象探析[J].教師新概念,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