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楨杰
(上海政法學院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701)
口譯需要譯員邊聽邊記,但很多初學者往往是一聽就忘了記,一記就聽不懂,這就是英語聽者與口譯者的本質區(qū)別。英語聽力只需要聽者本人理解就夠了,而口譯者則需要把信息真實完整地再現(xiàn)出來。因此,口譯使用的筆記不同于一般的筆記概念,譯員常常需要根據(jù)源語言的實際情況調整其筆記記錄工作的強度和節(jié)奏。
筆者在數(shù)年進行交替?zhèn)髯g教學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在不確定對某一語篇如何進行筆記處理時,往往會向教師索要范例,他們并不請教師當場示范,而是直接要求教師提供成品。學生在拿到教師的筆記成品后,會進行傳閱甚至謄寫,但很少會問及教師記錄的過程。對他們來說,“所見即所得”,筆記中的每個技巧都已經在筆記的成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誠然,一個有一定基礎且領悟力較強的學生的確能從教師的筆記成品中學到很多東西,包括符號體系、縮略方法、重點詞匯的選擇,等等,但很多筆記處理方法和技巧卻只能在記筆記的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
根據(jù)丹吉爾·吉爾(Daniel Gile)的認知負荷模型理論[1],在交替?zhèn)髯g的第一階段,譯員的精力必須在四個任務,即聽與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記筆記(note taking)、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ization)和協(xié)調(coordination)之間進行分配,當譯員在任何一個任務中的負荷加重時,往往需要進行精力的分配,犧牲其他任務所占用的精力,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遇到困難的任務上,從而避免出現(xiàn)超負荷(overload)的情況。
這樣的處理也經常會出現(xiàn)在交替?zhèn)髯g的筆記處理之中。具體來說,就是根據(jù)譯員所接收的源語言的內容特點,適當調整筆記的強度以及從聽到信息到記錄筆記的時間差,從而達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例如,如果譯員所接收的一段語言中包含了比較復雜的邏輯關系,則需要譯員分配更多精力去聆聽和體會。這時候,如果譯員一味埋頭記錄,則有可能降低其在聆聽時的專注度和在分析源語言時的思考能力。另外,當源語言中邏輯關系較為復雜的時候,譯員即使記錄了大量的信息,也很有可能由于其缺乏理解而導致內容支離破碎,最終無法形成高質量的譯文。因此,當面對邏輯關系較為復雜、思維過程較為縝密的源語言時,譯員應當適當降低其筆記強度,將更多精力調整到聽與理解之上,而在筆記中更多采取歸納、簡化等手段。相反,當譯員所接收的語言中包含了較為密集的信息,如數(shù)字和舉例時,則很難通過短期記憶的方法來保留其所接收的信息。因此,為了減輕記憶壓力,他必須在筆記記錄中提高強度,在時間上緊跟譯文,同時盡力將聽到的每一個信息都在其筆記上保留下來,從而確保譯文的完整度。以上處理方式是交替?zhèn)髯g過程中的重要技巧。
然而,僅僅通過教師所做筆記成品的展示和傳閱是無法達到對上述策略的教學效果的。
在筆記記錄過程中,譯員常常會通過對后期語篇的理解或對一整段語篇的整體理解發(fā)現(xiàn)其在先前語篇的筆記中的遺漏或不足,并且在將筆記轉化為實際譯文之前及時補救。
在記筆記的過程中,在面臨高密度的信息輸入,如舉例時,一旦出現(xiàn)發(fā)言人語速較快的情況,則一定程度的遺漏是很難避免的。對于此類遺漏,有兩種主要的處理方法:如果被遺漏的信息是孤立的、次要的,譯員就可以選擇忽略,從而保證其對于重要信息的記錄和理解。但如果被遺漏的信息非常重要,比如發(fā)言人在之后的發(fā)言中對遺漏信息進行了強調或補充解釋,譯員則有責任對其先前記錄的筆記進行適當?shù)难a充,以免造成最終譯文中的遺漏和聽眾在理解和接受方面的損失。
另外,在記筆記的過程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識,或者由于源語言的專業(yè)性較強,譯員也有可能會在先前記錄時對源語言產生誤解,但在之后信息的幫助下重新掌握。面對這樣的情況,譯員有責任在將筆記轉化為譯文之前對其先前在誤解情況下所做的筆記進行及時的修改,否則,將造成錯誤譯文的產生,使需要依賴譯文理解源語言的聽眾產生誤解。
以上處理方式是口譯工作中重要的經驗。然而,僅僅通過教師所做筆記成品的展示和傳閱是無法達到對上述策略的教學效果的。
針對上述兩種情況,枯燥的講解和筆記成品的展示顯然無法幫助教師達到教學目的。相反,如果教師通過可視化的教學系統(tǒng)向學生呈現(xiàn)記筆記的過程,則不僅可以給學生非常直觀的感受,更能加深學生對于口譯技巧的理解,使其在訓練和實戰(zhàn)中都能夠有的放矢。
近年來,許多大專院校相繼開設了口譯課,該課程受到了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歡迎,在傳播口譯相關知識、培養(yǎng)學生口譯技能方面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谧g課不同于口語課,它有著自己的特點?!翱谧g教學絕不是語言教學的繼續(xù),不是低年級口語練習的繼續(xù),也不是書面文章的口頭表達,更不是檢查課文的記憶能力?!薄罢Z言教學培養(yǎng)的是語言交際能力,而口譯教學是利用已經獲得的語言交際能力學習培養(yǎng)口譯技能。”[2](P301)口譯課要比口語課復雜得多,它要求學生在打下扎實的雙語知識基礎的同時,逐步獲得流利的雙語表達能力和嫻熟的轉譯能力。當然,口譯課也不同于筆譯課。口譯和筆譯的區(qū)別在于,口譯對思維的敏捷性、隨機應變能力要求高,筆譯則對用詞的準確性、思維的周密性和結構嚴謹性要求高。
口譯教學過程中的筆記技能是口譯教學的重要內容,筆記教學需要較長時間,需要口譯課教師反復示范。但目前的口譯課教學,特別是在筆記教學階段,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有些教師由于對筆記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是強調口譯中的筆記是“個性化的”、“因人而異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泛泛而談,僅僅介紹了大體的技巧和理念。誠然,口譯技巧中的確有大量個性化的部分,每個譯員應當建立起適合自己的符號體系,找到適合自己的筆記節(jié)奏,但如果學生只有粗淺的掌握,而沒有正確的示范作為其參考和出發(fā)點,很可能無從下手,更可能誤入歧途。好的示范可以幫助學生減少大量不必要的錯誤嘗試,更快達到訓練的目標。因此,筆者認為,片面強調口譯筆記的“個性化”特征而忽視教師的示范功能是不可取的。
有些教師雖然充分認識到筆記技巧的重要性,但其教學方式略顯機械,主要集中于讓學生背誦筆記符號或讓學生聽句子提煉關鍵詞。雖然從教學的角度來說,筆記符號和關鍵詞的提煉是口譯筆記中教師最容易講授、學生最容易掌握的技巧,但即使是這些技巧也需要活學活用,而非死板地套用。如果學生不能融會貫通,僅僅將符號當作簡單的對等關系,將關鍵詞的提煉當成一種公式,那么,技巧非但不能使口譯工作變得輕松,反而還可能成為一種負擔。筆者認為,只有通過教師的示范,輔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反復訓練,學生才能真正將筆記技巧內化,從而真正提高其水平。
在大部分口譯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并未將學生的筆記作為考查的內容,對絕大多數(shù)的口譯教師來說,學生的譯文是檢驗其學習情況的唯一標準。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說,這樣做是有其合理性的,畢竟筆記是為譯文服務的。但是,鑒于筆記教學本來就是口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有教學就應當有考查,對學生適當?shù)目疾楹捅O(jiān)督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扎實的筆記功夫能夠確保學生在未來的實戰(zhàn)操作中,無論發(fā)言人語速是快是慢,停頓間隙是長是短,無論源語言內容邏輯是否復雜,信息密度大小如何,都能確保一定的工作質量。作為類比,在數(shù)學考試中,尚且有“步驟分”這樣的說法,那么,在口譯教學考查中簡單放棄對筆記部分的評估是不可取的。
分析
劉和平指出,本科翻譯教學應以翻譯思維訓練為主,以文本或講話體裁和題材為輔,以技能訓練和語言提高為雙重教學目標,逐漸形成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以課堂教學為指導、課后練習為重點,充分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的本科口筆譯一體化教學模式,為社會和翻譯碩士培養(yǎng)輸送合格的翻譯人才。[2]
通過可視化教學系統(tǒng),教師將自己的工作區(qū)影像投射到學生的屏幕之上,進行示范教學。其中的教學階段包括:在口譯筆記教學的第一階段,配合講解,向學生示范一次完整的筆記過程,讓學生對于邊聽邊記的工作形式、筆記的基本格式和通用技巧有一個直觀的了解。教師應在展示之前進行一定的思考和排練,確保其向學生展示的筆記格式、方法和技巧都是標準的、恰當?shù)?,從而為學生進一步的摸索提供一個合適的榜樣。但也應注意準備的度,不能因為過分熟練導致學生無法領略記錄口譯筆記時的真實情況。在口譯筆記教學的第二階段,教師可針對邏輯復雜或信息密集的原文等,向學生進行專項策略的展示,配合講解,學生會更直觀地體會到教師是如何進行筆記策略和強度的調整的,從而進行適當?shù)哪7?。在這一階段,教師應通過充分講解,讓學生透徹理解各種筆記策略的意義和內涵;通過準確演示,讓學生體會到各種筆記策略的實施方法;通過豐富而有側重的練習片段,讓學生反復演練,最終做到融會貫通、得心應手。在講授如何通過筆記形成譯文的階段,教師可以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筆記,讓學生對照著進行翻譯,學生可以在對比中感受到自己在信息完整度、邏輯性和提煉性方面的不足,從而鞏固其先前學到的筆記技巧,同時更深入體會到科學的筆記對于譯員的幫助,鼓勵其進一步加強對自身訓練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精心準備,確保其與學生分享的筆記具有很高的質量,同時要注重溝通方法,既要讓學生體會到自身的不足,又要充分鼓勵,讓學生對自身的提高充滿信心。
通過可視化教學系統(tǒng),教師對學生工作區(qū)的影像進行監(jiān)視、錄制和廣播,從而對教學進行輔助,其中包括: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抽樣的方法監(jiān)視學生記筆記的過程,獲得第一手的反饋信息。比如,當學生普遍出現(xiàn)力不從心的情況時,說明練習材料難度過大或教師的講解還不夠清楚,教師應及時對練習材料進行調整或對其之前的講解進行補充。教師應當隨機查看盡可能多的學生的練習狀態(tài),從而形成更加準確的判斷,并在反饋信息的支持下及時調整,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機監(jiān)視學生記筆記的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常見錯誤,并及時講解和示范,從而彌補教學中的漏洞,并將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習慣扼殺在萌芽之中。在這一應用中,教師應根據(jù)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對于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和具有典型性的問題,通過當堂的講解進行干預,而對于個別學生的問題,可采取課后個別交流的方法予以糾正。教師可以在對學生筆記練習狀態(tài)進行監(jiān)視時,尋找班級中掌握較為出色的學生,并通過錄制和回放,向全班廣播其筆記記錄過程,形成很好的示范作用。在這一問題上,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榜樣對學生群體的激勵和借鑒價值,虛心向學生學習其巧妙的筆記策略,做到教學相長,但也要注意在進行全班廣播前充分征求被廣播同學的意愿。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監(jiān)視、記錄和總結學生的筆記情況,收集與口譯教學相關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研究資料??谧g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在實證研究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第一手的實證研究資料匱乏一直是困擾著研究人員的一個問題。通過上述方法收集的數(shù)據(jù)和資料來源于實際教學,又經由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的教師篩選整理,一定能在推動口譯教學科研工作方面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可視化教學也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盡快完成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在當前的條件下,教師和學生都配備有電腦,而電腦與電腦之間也可以通過局域網(wǎng)進行連接。在少數(shù)情況下,教師還配備有幻燈設備,可以將文本資料(如筆記成品)投射廣播給學生,但這樣的設備配置仍無法滿足可視化筆記教學的要求,其問題主要包括:教師無法監(jiān)視學生的筆記工作區(qū);教師通過幻燈設備只能向學生展示筆記成品,無法示范筆記記錄過程。
鑒于此,筆者建議,可以對現(xiàn)有口譯實驗室和語音設備進行如下改進:
為教師和學生的電腦加配一個攝像頭,攝像頭應指向教師及學生面前的臺面,即筆記工作區(qū),攝像頭的角度應確保能清楚顯示筆記及其形成的過程。
在教師和學生的電腦中加裝一個基于局域網(wǎng)的視頻聊天工具(局域網(wǎng)的網(wǎng)速要能夠確保視頻信息的流暢度),由教師在進行可視化教育實踐時發(fā)起群聊,教師可通過簡單操作其臺面工作區(qū)的實時視頻實況,進行筆記示范教學。教師還能夠通過簡單操作來監(jiān)視、錄制和廣播任意一名學生筆記工作區(qū)的實時視頻實況,對學生的練習過程進行監(jiān)控、評講和記錄,從而為教學和科研提供幫助。
但是,軟硬件的配備僅僅是一種保障,在筆記示范教學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教師,因為教師才是設備運用和知識及技能傳授的主體。因此,為了實現(xiàn)可視化口譯筆記教學,教師應進行以下準備:
熟練操作設備,包括對于突發(fā)情況(如故障)的處理,確保設備成為教學的輔助而非負擔。
加強技巧訓練和理論研究。由于在示范教學中,教師必須親身向學生展示口譯中筆記的記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更加注重培養(yǎng)自身過硬的業(yè)務素質,力求將最合理、最先進的技巧完整地展示給學生。
準備充足的示范和訓練材料。在演示過程中,教師所選擇的材料應當包括信息密集的或邏輯復雜的材料,使得教師有機會向學生展示各種筆記策略。相應的,教師還應該準備大量的同類型補充材料,方便其進行個別技巧的補充演示講解以及針對學生的集中訓練。
教師應當具備對于課堂全面的掌握和控制能力。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進行監(jiān)視和切換,盡可能全面地掌握學生的表現(xiàn),并對于班級整體學習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進而進行合理的調整和干預。另外,教師的注意力要合理分配,一方面保證對于班級學生給予公平的關注,另外,要根據(jù)個別學生的特別要求進行個人的交流。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視環(huán)境下的口譯筆記教學將是一種開放的教學,可視化教學生動、個性、內容多樣化,可以優(yōu)化口譯教學的質量、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梢暬虒W應用于現(xiàn)代外語教學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其不僅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能把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精神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 Co,1995.
[2]劉和平.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