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曉燕
摘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注重于知識體系的梳理,給學生完整的歷史概念,幫助學生在理解中掌握歷史知識,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以優(yōu)化的情境為空間,把歷史課程學習內容與多種多樣的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積極互動,提高效率,在實踐中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
關鍵詞:新課程;興趣;生活化
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才會有高度的熱情,積極主動去學習。興趣是學習的開始,是成功的秘訣。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生動地說明了興趣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處于教學“主導”地位的歷史課教師,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對社會、對自己的重要意義,而且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活動本身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無疑是一條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歷史課堂在提高趣味性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深藏于歷史長河中一個個雋永綿長的益智故事,一幅幅驚心動魄的軍旅畫卷,哪一點不能引發(fā)學生對浩瀚歷史的探尋與思索。只要使用恰當,每一節(jié)課都會使學生對知識的追求“始于課堂但不終于課后”,讓學生感覺到老師雖不在身邊,但歷史的氣息始終縈繞身旁。從而提高學習歷史的自覺性。
1.精心設計導語,點燃學習興趣
每節(jié)課的導語給學生的印象很深,甚至決定其對本課的好惡感.有經(jīng)驗的老師都很重視導語,充分發(fā)揮前因效應的積極作用.借助故事軼聞、影像圖片、時事焦點一上來就抓住學生的眼球。例如,在講授《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時,開始就講“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開始本課的學習。
2.利用課本插圖,增強直觀性
學生喜歡有血有肉的歷史,生動活潑的歷史,而歷史本身也是多姿多彩的。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歷史教材中的插圖,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文化、民族關系等各個領域,這些資料可以從各方面多角度來反映當時歷史發(fā)展的概況,有反映戰(zhàn)爭場景的,有展示歷史重大事件風貌的,有勾勒人物形象的……,不論哪一類,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有益的補充和完善,是與教材相輔相成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幫助學生更客觀、全面的了解歷史。如《南京大屠殺照片》展現(xiàn)了日本法西斯對中華民族犯下的滔天罪惡;《造紙流程圖》則展示了古代造紙的基本過程……??梢钥闯觯@些插圖提供了直觀的、確切的地域空間圖像,表達了文字難以表達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人物畫像,有利于克服學生死記課本知識的枯燥無味,增強直觀性、欣賞性,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插圖與課文配合,相輔相成,是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形象生動的插圖,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也容易接受。
3.利用多媒體,錦上添花
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同時歷史又是具體的,有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人物的語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動,有遺址、遺物等,可見歷史是生動、形象、具體的,其情景性強,但由于教材的簡約性,使本來引人入勝的史實大為失色。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去創(chuàng)設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就會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信息。如觀看相關電影資料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殘酷、“開國大典”的盛況等,再現(xiàn)了當年的風貌,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
二、把歷史教學生活化
新課程倡導教學要回歸生活,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和歸宿。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為何內涵豐富、妙趣橫生的歷史課堂如此缺乏
“聽眾”,為何“讀史使人明智”這句具有感召力的名言也不足以使學生們增加對歷史課的興趣。問題的根源之一在于:我們把歷史課講得太“歷史”了,教師照本宣科,重歷史知識而輕思辨能力,歷史在學生面前就像一具千年“木乃伊”,歷史教學中,老師味同“嚼蠟”,學生如聽“天書”。缺乏對學生“生活世界”的關照,脫離生活實際,學生們感受不到學習這門學科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所以有學生說:“歷史教科書就像是抽掉了血肉,只剩骨架的骷髏,教我如何能愛她!”。讓歷史課堂充滿生活氣息,讓學生感悟到“以史為鑒”的真諦,已經(jīng)刻不容緩!把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活作為課程的內容,使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之間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使學生感覺到歷史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首先,把內容生活化.歷史是過去的生活,必然和今天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只要我們教師有心,每堂課都會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把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和歷史知識揉和在一起。其次,把教學活動生活化.在歷史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興致來參與課堂活動,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如實物、模型、圖片、錄像、電影、多媒體等),聯(lián)系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才能獲得富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學生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陶冶,才能真正去體驗歷史。如讓他們體會“人工取火”,想象山頂洞人一天的生活,小口尖底瓶如何自動汲水等。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創(chuàng)新的精神,更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悠久的,中華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最后,還應把教學語言生活化。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應避免太專業(yè)化,盡量使用學生生活中的一些語言,比如,“秀”“PK”“死磕”“粉絲”“真爺們”等,增加與學生的親切感。
三、營造民主、和諧、自由、安全的教學氛圍
只要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如果沒有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就很難有古希臘文化的燦爛輝煌,如果沒有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自由,就很難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在教學中,教師如果板著面孔,居高臨下,學生哪敢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也許對問題的回答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受到壓抑;因此,實行教學民主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種課堂教學氛圍中,學生沒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沒有被老師斥責的憂慮,學習活動是充分自主的,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
當然,提高課堂效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完成這項工程,首先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領域、提高新能力。只有教師具備了較高的能力水平和知識儲備,才能對各類教材融會貫通,駕馭自如;才能把課講得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富有吸引力,提高整體效率的最終目的才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