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會敏
(河南大學 廉政研究中心,河南 開封 475001)
“高等院校的利益沖突是指高等院校管理人員及教師的私人利益與其承擔的管理角色及教書育人職責之間的沖突”[1]。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就是對利益沖突中公共利益損失可能性后果的評價和估量。西方管理學界有句名言:沒有評估就無法管理。并非所有的利益沖突都會導致腐敗行為的發(fā)生,因此需要對利益沖突風險進行評估,根據(jù)風險等級確定具體的管理對策。只有在科學系統(tǒng)的利益沖突風險評估結果基礎上,我們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防止利益沖突的制度。本文試圖對高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過程進行分析,并對高校利益沖突風險因素和高校要保護的公共利益進行探討,提出初步的高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方法。
風險評估是一個過程,“在風險評估中,分析者應試著回答以下三個問題:一是什么會出錯?二是出錯的可能性有多大?三是結果會是什么?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風險分析者確認、衡量和估計風險以及它們所引起的結果和影響”[2]。
風險管理是建立在風險評估過程上的,需要回答基于風險評估基礎上的三個問題:一是能做什么,有什么可行的選擇?二是根據(jù)所有成本、利益和風險,如何權衡它們?三是目前的管理決策對未來的選擇有什么影響?[2]
在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與管理中,同樣需要回答這樣幾個問題,即高等院校哪些領域會發(fā)生利益沖突,這些領域發(fā)生利益沖突可能性有多大,發(fā)生利益沖突風險的后果會是什么,危害性有多大,高等院校對利益沖突能做些什么,有什么可行的選擇,根據(jù)所有成本、利益和風險,如何權衡這些利益沖突風險?目前的利益沖突管理決策對未來的選擇有什么影響?
根據(jù)這個分析框架,在高等院校風險評估過程中,有幾個關鍵的問題需要考慮。
第一,確定高等院校利益沖突中保護的公共利益是什么,它的直接和間接價值如何?
第二,公共利益面臨哪些潛在(或實際)私人利益沖突威脅,威脅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第三,現(xiàn)有利益沖突管理中存在哪些弱點可能會被威脅所利用,利用的容易程度又如何?
第四,一旦利益沖突行為發(fā)生,組織會遭受怎樣的損失或者面臨怎樣的負面影響?
第五,高等院校應該采取怎樣的控制措施才能將利益沖突風險帶來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解決以上問題的過程,就是高等院校風險評估與管理的過程。風險評估是為了更好地管理風險,風險管理是在風險評估基礎上對風險進行處理。這個過程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過程。第一,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的辨識過程。第二,對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的過濾、評級過程。第三,根據(jù)前兩個過程結果,對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進行管理。本文限于篇幅,只對高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過程進行分析,并重點就高校要保護的公共利益和風險因素辨識進行探討,初步給出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方法框架。
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來源識別就是辨別利益沖突風險中可能受到損失的公共利益、與公共利益發(fā)生沖突的私人利益形式以及發(fā)生利益沖突的領域。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因素辨識過程是利益沖突風險評估過程的開始。高等院校在利益沖突中要保護的公共利益主要有以下四種:
高等院校的財務與資產(chǎn),是指“高等學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jīng)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chǎn)、債權和其他權利。高等學校的資產(chǎn)包括流動資產(chǎn)、固定資產(chǎn)、在建工程、無形資產(chǎn)和對外投資等。流動資產(chǎn)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內變現(xiàn)或者耗用的資產(chǎn),包括現(xiàn)金、各種存款、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應收及預付款項、存貨等。高等學校的固定資產(chǎn)一般分為六類:房屋及構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高等學校的固定資產(chǎn)明細目錄由教育部制定,報財政部備案。在建工程是指已經(jīng)發(fā)生必要支出,但尚未達到交付使用狀態(tài)的建設工程。無形資產(chǎn)是指不具有實物形態(tài)而能為使用者提供某種權利的資產(chǎn),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財產(chǎn)權利”[3]。高等院校的財務與資產(chǎn)是我國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條件。
高等院校的功能是高等院校所發(fā)揮的有利作用,有教育、科研、社會服務三大功能。
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就是教學與育人。高等院校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教授知識,探索追求科學真理,同時進行文化傳承與道德教化。當高等教育從精英走向大眾化時,這種功能尤其得到了彰顯。
高等院校的科研功能就是進行科學研究。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學者布魯貝克將“高深學問”作為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高等院校具有學科和人才方面的優(yōu)勢,積聚著科學技術的巨大潛力,是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重要基地。它不僅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還直接影響著科研與開發(fā)的質量,對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教育各個方面起著保證和平衡的作用,在各國的科學研究事業(yè)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高等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社會服務,包含培養(yǎng)人才、發(fā)展科學技術以及直接為社會服務等功能。狹義的社會服務,是指高校在保證教學、科研任務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高校的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實驗室等良好條件,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的旨在促進企業(yè)、行業(yè)、地區(qū)等經(jīng)濟、科技、社會發(fā)展的一系列活動”[4]。
高等院校功能的演化并不是此消彼長,科研功能的凸現(xiàn)不是教育功能的消失,服務社會功能的張揚不是科研功能的弱化,而是教育、科研和服務社會這三大功能的辯證統(tǒng)一。三大功能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了現(xiàn)代高等院校的功能體系。教育功能與科研功能,是高等院校履行社會服務功能的基礎;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效發(fā)揮,又促進了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推動了科研的發(fā)展。可以說,高等院校三大功能統(tǒng)一于服務社會。
高等院校的利益沖突有可能會干擾這三大功能的實現(xiàn),從而間接造成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失,因此在利益沖突風險中屬于要保護的公共利益。
學風是高等學校辦學思想、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生思想品質、學習精神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xiàn)。學風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觀點,從狹義上講,學風特指學生的學習風氣;從廣義上講,學風包括學習風氣、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是“指高等學校全體師生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治學目的、治學精神、治學態(tài)度和治學方法,是全校師生群體心理和行為在治學上的表現(xiàn)”[5]。學風是一所大學的靈魂,良好的學風是學校的寶貴財富和重大教育資源,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胡錦濤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曾提出:要積極培育優(yōu)良校風,教師要帶頭營造良好的學術風氣[6]。學風的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而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關系著學校的發(fā)展大計。因此,“一個學校的學風,關系著學校的形象,關系著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最終關系到學校的生死存亡”[7]。
如果高校學風在利益沖突中受到侵害,出現(xiàn)問題,不僅直接影響高校自身的發(fā)展,而且嚴重損害教育的社會道德教化功能及引領作用,影響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因而,高校學風是利益沖突風險中要保護的公共利益,也是衡量利益沖突風險等級的重要指標。
聲譽,即聲望名譽,指一個人或團體在社會公眾心中的印象。高等院校聲譽是一種特殊的無形資產(chǎn),是高等院校長期保證其財務與資產(chǎn)管理正常、功能運行良好、學風優(yōu)秀的綜合結果。而聲譽是公眾對高等院校這樣長期行為認可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高等院校聲譽是社會各界對高等院校長期辦學結果的綜合評價,良好的聲譽對高等院校來說是必須維護的公共利益。高等院校的聲譽是建立在高校日常社會活動的基礎之上,是對高等院校各方面行為、能力的綜合反映,其內涵包括“對高校的學術水平、辦學特色、畢業(yè)生就業(yè)率、學生畢業(yè)后的社會影響、員工素質、生源情況、社會責任、管理水平等的評價,其外延包括高校經(jīng)過多年努力而形成的良好社會影響,由高級專業(yè)人才、先進的儀器設備、較強的科研能力、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學的教育模式構成整體能力”[8]。
良好的聲譽是高等院校的獨特資源,能有效增強高等院校的競爭力和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和歸宿感,對高等院校發(fā)展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一定意義上說,利益沖突是一種倫理困境,這種困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條件,同時滿足各種條件才能形成實際的利益沖突。筆者認為,利益沖突邏輯具有四個基本構成要件,即主體性要件是公職人員、影響性要件是私人利益、客體性要件是公共責任、倫理性要件是行為選擇(如圖1所示)。這四大構成要件就是利益沖突風險的來源要素。
圖1 利益沖突邏輯構成要件
利益沖突的主體性要件是公職人員或公共機構。一般說來,只要具有一定公職、掌握公共權力的人,都是公職人員。我國高等院校作為服務社會的公益事業(yè)單位,某種意義上也屬于公共部門。把公職人員和公共機構作為利益沖突主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公職人員擁有公職,代表社會公眾掌握和行使公共權力,他們的最高責任在于實現(xiàn)公共利益,也只有他們才是具有“利益沖突”可能的主體。
高等院校中公職人員可根據(jù)工作性質大致分為行政人員、領導干部和專職教師。行政人員指除專職教師以外的所有高校在職在編的管理人員,包括教務處、學生處、校團委、財務處、保衛(wèi)處、后勤管理處、科技處、海外交流處,以及所有的組織部、宣傳部、工會等黨群部門的人員等。這些行政人員和專職教師因為自身行政級別、職稱不同,擁有的影響能力也不同。
高等院校公職人員的私人利益從狹義角度理解,就是由高等院校公職人員分別獨立占有、享用和支配的利益。這種私人利益從結構上說表現(xiàn)在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公職人員個人的利益,包括經(jīng)濟利益和精神利益。比如高等院校的領導干部或教師的有形資產(chǎn)、榮譽聲譽等無形資產(chǎn)、個人偏好、價值觀念等,都構成其可能影響高等院校公共利益的私人利益情況。第二個層面是公職人員家庭成員的經(jīng)濟利益和精神利益,即家庭中直系親屬成員的對其能產(chǎn)生影響的私人利益。第三個層面是公職人員親近關系成員的經(jīng)濟利益和精神利益。能對高等院校領導干部或教師產(chǎn)生影響的親近成員,其實并不限于有血緣關系的親戚,還有老鄉(xiāng)、同學等特殊親密關系。在本質上,“私人利益是一種內向性的特殊利益,它所要滿足的對象是公職人員個人及親屬的需要,正因為此,當私人利益進入公職人員的公職領域特別是與公共權力的行使相結合時,就會發(fā)生利益沖突,私人利益成為干擾公職的一個負面因素”[9]。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利益,也有義務幫助親屬實現(xiàn)他們的利益,而且并不是所有私人利益(如公職人員的薪金等正當個人收益)都會干擾公職人員所承擔的公職職責,甚至與之發(fā)生抵觸、矛盾和沖突。同時,由于追求個人利益是“理性經(jīng)濟人”的天性,任何公共組織都無法下令禁止個人追求正當利益,也不應當禁止。但關鍵在于,公職人員一旦進入公共領域,掌握一定的公共權力,他們就具有相應的公共責任,他們的私人利益需求和行為就不能與公職的公共性要求相違背。這是由公職人員的公共角色所決定的,他們的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要受到公共倫理規(guī)范的約束,應優(yōu)先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價值目標。
公共權力和公共責任是利益沖突邏輯的客體性要件。公共權力和公共責任都是為了實現(xiàn)公共利益而設置的。公共權力、公共責任統(tǒng)一于公共職位,職權責任只是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手段。
高等院校工作崗位根據(jù)其性質可分為行政崗位和學術崗位,其行使的權力可以分為行政性權力和學術性權力。學術性權力(Academic Power)是指在大學對學術活動的管理與統(tǒng)治權力,它涉及學術組織的層次、學術權力機構的模式結構及其對學術管理的影響力。權力的主體是指大學從事教學、科研的人員,權力的客體是指學術活動和學術事務[10]。學術性權力是高校功能正常發(fā)揮的根本要求。行政性權力(Administrative Power)是指大學依靠包括國家法律、政府意志、社會要求、學校規(guī)章制度等制定的強制性手段,是影響及支配大學內部成員和機構的一種權力形式[11]。權力的主體是指大學行政人員,客體是指大學內部成員和機構。行政性權力在高校正常運行中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隨著高校的發(fā)展壯大,逐漸繁重的內部事務也需要有專門的人員和機構去管理,才能使高校教學科研活動有序運行。同時,高等院校作為新思想、新知識的發(fā)源地,對國家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甚至是政治穩(wěn)定都有重要的影響,正如約翰·布魯貝克所言:“高等教育越卷入社會的事務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觀點來看待它。就像戰(zhàn)爭意義太重大而不能完全交給將軍們決定一樣,高等教育也相當重要,不能完全留給教授們決定?!盵12]
實際上,高校的正常運行和功能的發(fā)揮是在兩者的緊密配合下完成的,有些高校管理者身兼兩職,同時擁有行政性權力和學術性權力。
利益沖突作為公職人員的一種倫理困境說明,有私人利益存在也并不一定會發(fā)生利益沖突,只有當這種私人利益被納入公職人員倫理判斷過程中,并對他們的決策和行為產(chǎn)生影響時,才會發(fā)生實際的利益沖突。倫理性要件相當于轉換器,把公共責任及其代表的公共利益和公職人員的私人利益都納入同一主體(如圖1所示)。公職人員要在進行公共倫理選擇時不能受個人偏見影響,要依客觀事實的本來面貌做出判斷。同時,公職人員不能受其私人利益因素的影響,不能基于個人的情感、經(jīng)濟利益等因素做出選擇。只有當公職人員沒有偏見時,公職人員的行政行為與政策主張才是客觀的[13]。因此,倫理性要件是利益沖突邏輯構成的必要條件,當公職人員面臨利益沖突時,公職人員的倫理判斷取決于公職人員的公共倫理水平。防止利益沖突制度的建設,就是要保證公職人員在行使公共權力過程中做出符合公共倫理規(guī)范的選擇。
高等院校公職人員在日常教學及管理活動中應遵循相應的行為規(guī)范和職業(yè)道德。但是目前中國的高等院校教師中普遍存在職業(yè)道德問題,有些教師榮譽感下降,將自己混同于一般社會人員,做出一些有悖師德的事情,以至于有些網(wǎng)民調侃高校教師白天是“教授”,晚上是“叫獸”;有些教師則將追求經(jīng)濟利益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不但在外兼職辦培訓班收費,在課堂上也大談權錢謀求之道,因而有些導師都被學生稱為“老板”,越來越像商人;有些教師學術道德低下,抄襲剽竊事件時有發(fā)生;有些教師與學生關系緊張,不愿意關心指導學生,使師道尊嚴不復存在;等等。這些問題會影響高等院校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在面臨利益沖突時,做出不利于公共利益的行為選擇。
在以上對高等院校要保護的公共利益和利益沖突邏輯要件分析基礎上,可以進入利益沖突風險識別環(huán)節(jié)。利益沖突風險辨識是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的第一階段,也是利益沖突管理政策的基礎,如果不能準確識別高等院校利益沖突中所面臨的潛在風險,就會失去處理這些風險的最佳時機,并且會無意識地被動保留這些風險。由于高等院校是一個較大規(guī)模的系統(tǒng),其運行涉及大規(guī)模的人員與技術,同時由于高校在社會文化中的影響較大,引進等級全息建模(HHM)對高等院校的利益沖突風險進行辨識比較合適。
等級全息建模(hierarchicalholographic modeling,HHM)是一種全面的思想和方法論,它的目的在于捕捉和展現(xiàn)一個系統(tǒng)(在其眾多的方面、視角、觀點、維度和層級中)的內在不同特征和本質。從理論上講,一個數(shù)學模型只能刻畫真實系統(tǒng)的一面圖像。單一模型是不可能分析和解釋所有風險來源的,因為風險不僅同一個系統(tǒng)的多種元素、目標和規(guī)則有關,而且同社會各方面(功能性的、暫時性的、地理性的、經(jīng)濟的、法律的、環(huán)境的等)變化有關。而等級全息建模則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理論框架。術語“全息的”指的是當確定系統(tǒng)中的風險點時,希望有一個系統(tǒng)的多視角圖像(相反是從單一視角觀察系統(tǒng),或者是系統(tǒng)的平面圖)。術語“等級的”指的是希望了解在系統(tǒng)的不同層面出現(xiàn)的問題是什么。等級全息建模理論指出,為了完成風險評估,人們必須認識到,一個組織的高層管理者所了解的宏觀風險非常不同于較低管理層所觀察到的微觀風險[2]。筆者在本課題組的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針對“高等院校是否存在嚴重的腐敗現(xiàn)象”問題的回答,副處級以上干部和普通教師及學生的回答就截然不同,受訪者中80%的副處級以上干部認為不存在嚴重腐敗現(xiàn)象,而67%的普通教師和學生卻認為存在嚴重的腐敗現(xiàn)象。因此,等級全息建模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辨識利益沖突風險的方法。
表2 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辨識的HHM框架
等級全息建模方法的核心是一個特殊的圖表形式,圖表中不同的行列代表整個系統(tǒng)的不同視角(如表2),其中的行代表利益沖突的影響因素,列代表可能出現(xiàn)利益沖突風險的領域。高等院校的利益沖突風險可能涉及高等院校各個領域和環(huán)節(jié)。在進行風險辨識時,首先應全方位掃描各領域,主要包括學術領域、行政領域和兩者相交叉的領域。這些領域主要包括:招生錄取、學生管理、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與專業(yè)調整、教學及管理、科研項目的審批、學術、圖書采購、物資采購、干部任用、人事聘任、基礎建設、經(jīng)費使用、財務管理等。這些領域中有典型的學術領域,有典型的行政領域,也有交叉領域。表2中的列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調整。表2中的行代表高校利益沖突風險影響因素。依據(jù)利益沖突邏輯構成的四個要件,可將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影響因素確定為崗位、個人職務、職稱、兼職情況、個人資產(chǎn)、社會關系、道德狀況、制度漏洞等八個指標。個人職務和職稱屬于主體性要件,職務和職稱不同,其影響能力也有所不同;兼職情況、個人資產(chǎn)和社會關系屬于影響性要件,會干擾主體的選擇與判斷;崗位與制度漏洞屬于客體性要件,崗位為實現(xiàn)責任提供了基礎,而制度漏洞為利益沖突提供了可能性;道德狀況屬于倫理性要件,決定了利益沖突主體在制度漏洞面前是否選擇公共利益。
此表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分拆為單獨表格進行細分,這是一個從整體上可以掃描利益沖突風險點的框架。如用J代表崗位,崗位的重要程度表示為(Ji);P代表個人職務,個人職務影響力為Pi;T表示職稱,職稱的影響力為Ti;PT表示兼職情況;A代表個人資產(chǎn),個人資產(chǎn)沖突可能性為Ai;SR代表社會關系,可能導致利益沖突的社會關系影響力為SRi;M代表利益沖突主體道德,道德狀況影響力為Mi。其中i代表從1到10區(qū)間的自然數(shù),表示量值(如表2)。我們可以用公式表示各領域的利益沖突風險程度:
其中R代表風險,n表示程度,β為各因素影響力之間的疊加因子,e為誤差,β≠0。
其中Ji+Pi+Ti表示利益沖突主體身份及崗位重要程度,也是公共利益的象征,數(shù)值和越大,代表一旦受到損失,公共利益損失也將越大。Si+PTi+SRi+Ai+Mi表示利益沖突主體私人利益數(shù)值,其數(shù)值越大,說明利益沖突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R值=1時風險值最大,R>1或R<1時則代表風險值趨小。
1.權力運行流程分析法。對高等院校各個領域的不同性質權力運行流程進行全面考察,分析并找出各個環(huán)節(jié)潛在的利益沖突風險因素。權力運行流程分析法可分為利益沖突風險列舉法和流程圖法。風險列舉法指根據(jù)本領域的業(yè)務流程,列舉出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所有潛在利益沖突風險。流程圖法指將整個權力運行流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歸入一個系統(tǒng),按業(yè)務順序制成流程圖,從而便于發(fā)現(xiàn)高等院校中的潛在利益沖突風險(如圖2)。
圖2 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因素識別流程圖
2.調查法。調查法是用當面、書面或電話的方式,向被調查者提出有關利益沖突情況的詢問,以獲得所需要的資料。通常是事先設計好詢問程序及調查表或問卷,以便有步驟地提問或發(fā)放調查問卷。目前,調查法是進行利益沖突風險識別的主要方法之一,被調查的對象應該是有可能發(fā)生利益沖突的公職人員,也可以是普通的群眾,也可請專家學者或者新聞媒體參與,以便從第三方角度觀察利益沖突情況。調查法主要方式包括面談調查法、郵寄調查法、電話調查法和以上方式結合的混合調查法。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因素識別調查表可設計如下表3:
表3 XX部門個人利益沖突風險情況調查表
3.追溯法。審查與利益沖突相關的以往歷史資料,如信訪材料、已發(fā)腐敗案例、各領域中的典型利益沖突事件等,通過歷史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也可提煉各個領域中容易出現(xiàn)利益沖突的風險點。
4.審計法。運用會計記錄和其他信息,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實際利益沖突情況及后果進行分析性復核,識別出舞弊行為及其隱瞞方法。這種針對舞弊行為所進行的審計,除了在舞弊發(fā)生之后的進行調查,還可以針對舞弊正在或將要發(fā)生的各個領域中進行防范和監(jiān)督,因為這些舞弊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存在利益沖突。
以上就是高校利益沖突風險評估的風險因素識別過程,根據(jù)風險程度計算結果,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即高等院校利益沖突風險的篩選、分級階段,然后再根據(jù)不同的分級結果進行風險控制。
[1]崔會敏,吳春華.高等院校防止利益沖突制度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廉政文化研究,2012,(6):47—52.
[2][美]雅科夫.Y.海姆斯.風險建模、評估和管理(第2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網(wǎng)教科文司.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財務制度》的通知[EB/OL].http://jk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212/t20121226_721866.html,2012-12-19.
[4]李廉水.高校社會服務的性質、內涵與功能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4):21—25.
[5]蔡紅梅,李郴生.高校學風建設的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4,(3):129—130.
[6]胡錦濤.在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8-05-04(A1).
[7]袁貴仁.做好新形勢下的高校穩(wěn)定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2,(5):3—6.
[8]段婕.新時期高校的聲譽管理[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3):20—23.
[9]莊德水.利益沖突:一個廉政問題的分析框架[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0,(5):95—102.
[10]譚志合.當代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2,(8):22—24.
[11]姚錫遠.關于高校學術權力問題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11—13.
[12][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3]David B.Resnik.The price of truth:how money affectsthenormsofscience[M].M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