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哲
(太和縣人民醫(yī)院CT室 安徽 阜陽 236600)
下肢動脈疾病主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動脈狹窄和閉塞,主要的疾病類型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SOD)、多發(fā)性大動脈炎、血管閉塞性脈管炎、動靜脈畸形、假性動脈瘤或者動脈瘤等,其中發(fā)病率最高的為ASOD,隨著我國老齡化形式日益嚴峻,ASOD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和威脅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血管疾病之一,由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1]。隨著多層螺旋CT技術發(fā)展和完善,MSCTA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快捷的血管成像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在下肢動脈疾病的診斷中應用也日益廣泛,深受廣大醫(yī)師和患者的歡迎[2]。本研究旨在探析MSCTA在下肢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和價值,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現將其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本研究隨機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疑診為下肢動脈病變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均行MSCAT檢查,其中男性62例,女性24例,年齡25~86歲,平均年齡65.7±8.6歲,病史1周~5年,平均病程3.45±1.37年?;颊咧饕呐R床表現為下肢麻木、腫痛、間歇性跛行、趾端紅腫甚至壞疽,足背動脈搏動明顯減弱等,其中合并高血壓12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6例。14例患者在行MSCTA檢查后2周內行DSA檢查,本組患者均在知情下簽署相關協(xié)議,自愿接受MSCTA和DSA檢查并參與本次研究。
1.2 檢查方法:采用本院采購的PHILIPS Brilliance 64CT掃描儀對86例患者行MSCTA檢查,掃描參數設定:電壓=120Kv、電流為300~600m A,層厚=0.625mm,螺距=0.98,掃描的速率=0.6s/轉。在患者肘前窩、前臂或者手背靜脈埋置密閉式的靜脈留置針,使用高壓注射器將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經靜脈注入85~110ml,控制注入速率=5ml/L,碘海醇濃度為350mgI/ml,延遲時間則采用智能觸發(fā)法,將腹主動脈遠端設為感興趣區(qū),觸發(fā)閾值150HU,延遲時間=7.0s。在掃描時,患者處于仰臥位,固定小腿,足先進。掃描的范圍:腎動脈水平以上約2cm到足趾末端水平,掃面時間為28s~30s。使用AW2.0工作臺對所得的原始數據進行后處理,處理方式主要有容積再現(VR)、曲面重建(CRP)、最大密度投影(MIP)、高級血管分析(AVA)等,同時和原始軸位圖像結合進行綜合分析診斷。
1.3 觀察指標:將下肢動脈分為11個節(jié)段,其中股主動脈僅計算1次[3]。每節(jié)段動脈按照外周血管狹窄5分法分為0~4級[4],動脈官腔無狹窄為0級;1級即輕度狹窄,動脈管徑直徑縮小<50%;2級即中度狹窄,動脈管徑直徑縮小50~74%;重度狹窄即3級,動脈管徑直徑縮?。?5%;完全閉塞即4級;多階段狹窄則視為完全閉塞。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α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診斷結果:78例患者中70例診斷為下肢動脈狹窄閉塞,其中62例為ASOD、6例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2例為多發(fā)性大動脈炎;4例診斷為假性髂總動脈瘤,其中2例患者合并右髂總動脈瘤-左髂總靜脈瘺;2例診斷為腹主動脈下段以及兩側髂總動脈多發(fā)性動脈瘤伴血栓形成;2例診斷為腹主動脈下段動脈瘤。78例患者中58例MSCTA均高度提示管壁存在不同程度鈣化斑。
2.2 MSCTA和DSA檢查結果對比:14例患者行DSA檢查,共顯示優(yōu)良且可比較血管260段,MSCTA通過VR、CRP、MIP、AVA處理后共顯示和DSA相符240節(jié)段,占92.31%;其中14個狹窄段高估1個級別、2個高估2個級別,另外4個低估1個級別,以DSA為金標準,SDCTA診斷的靈敏度為96.7%(118/122)、特異度為95.7%(132/138)、陽性預測值為95.2%(118/124)、陰性預測值97.1%(132/136)、診斷符合率為96.2%(250/260),兩種檢查診斷結果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309,P=0.8606),采用Kappa一致性檢驗法統(tǒng)計分析 MSCTA和DSA兩種獨立診斷結果,K=0.91,詳見表1。
DSA一直被視為臨床診斷血管疾病的金標準,但是其為有創(chuàng)檢查,操作較為復雜,射線的輻射以及對比劑用量大,約有2%受檢者出現如穿刺部位血腫、血管破裂、斑塊脫落等并發(fā)癥;另外,DSA僅能顯示官腔投影,每個曝光序列投射的范圍有限,不能整體顯示下肢靜脈的全程血管影像,不利于立體、全面觀察病變部位[5];上述不足也限制了其臨床應用范圍。
表1 MSCTA和DSA診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的結果對比分析
MSCTA能使空間分辨率和掃描長度均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實現了更大范圍的解剖學覆蓋以及1mm以下的血管評估,掃描范圍廣,展現了其獨特的優(yōu)勢[6]。MSCTA空間分辨率高進而改善圖像的質量,同時還能獲得官腔內外的信息,尤其是更好地顯示血管壁的鈣化情況;極大程度是、縮短了掃面的時間,降低了輻射劑量以及對比劑劑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掃描范圍廣,在短時間內能掃描腹主動脈到小腿的動脈全程;顯示閉塞動脈側枝循環(huán)的能力明顯提高,能通過側枝循環(huán)顯影遠段動脈的供血;患者易于接受[7]。
本研究證實,MSCTA能從多角度、多方位、立體顯示病變,尤其是在動脈壁鈣化、腔內血栓、動脈瘤或假性動脈瘤和周圍組織結構關系方面更優(yōu)于DSA,極大程度滿足了臨床診療需求[8]。本研究結果顯示,43例受檢者均獲得清晰準確的圖像,MSCTA下肢動脈重建效果極佳;在下肢動脈狹窄和閉塞的診斷中SDCTA靈敏度為96.7%(118/122)、特異度為95.7%(132/138)、陽性預測值為95.2%(118/124)、陰性預測值97.1%(132/136)、診斷符合率為96.2%(250/260),兩種檢查診斷結果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309,P=0.8606),采用 Kappa一致性檢驗法統(tǒng)計分析MSCTA和DSA兩種獨立診斷結果,K=0.91。
綜上所述,MSCTA是目前臨床一種常用的微創(chuàng)、準確率高的成像技術,其具有空間分辨率高、掃描和成像速度快、并發(fā)癥低等優(yōu)勢,應用于臨床診斷下肢動脈疾病中靈敏度和特異度較高,臨床應用價值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完全取代DSA檢查,可能成為臨床診斷下肢動脈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
[1] 羅曉燕,王杰,黨永康,等.MSCTA下肢動脈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1,43(8):931-934
[2] 張迪.128排螺旋CTA成像技術在下肢動脈病變的臨床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22(5):39,42
[3] 易孝純.MSCTA在下肢外傷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中的臨床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2
[4] 王治民,徐香玖.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體部動脈病變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2):263-265
[5] 韓偉.MSCTA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應用價值[D].泰山醫(yī)學院,2012
[6] 韓偉,王立民,朱建忠,等.MSCTA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應用價值[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2,33(6):414-416
[7] 李偉,蘇秉亮.MSCTA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的應用[J].疑難病雜志,2013,12(7):526-528,封 3.DOI:10.3969/j.issn.1671-6450.2013.07.013
[8] 鄺智飛.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對下肢動脈病變的診斷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04(36):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