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羽
合肥市第六人民醫(yī)院 安徽合肥 23000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措施
陳星羽
合肥市第六人民醫(yī)院 安徽合肥 230000
乙型肝炎是我國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本文著重從心理護理這一方面來介紹慢性乙型肝炎的護理,以使患者減輕心理焦慮和壓力,能夠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乙型肝炎心理護理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通過血液傳播,其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或病毒攜帶者的血液中,易轉為慢性[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世界范圍內約有20億人感染過,超過3.5億是HBV慢性攜帶者。目前,雖然我國的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明顯改善,但我國仍有1億左右的HBV慢性攜帶者[2]。當前,許多乙肝患者由于對病情不是很了解,容易產生恐懼情緒,由此導致較大的心理壓力,加劇病情惡化,影響疾病的治療[3]。因此,本文對慢性乙肝患者的常見心理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以使患者減輕不必要的心理壓力,輔助其康復[4,5]。
2.1 害怕心理。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自然病程不是任何一位慢性乙肝患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慢性乙肝是一種良性疾病,而肝癌則是惡性病變,乙肝患者對于久治不愈的預后存在恐懼心理,主要表現為情緒消極、對治療和生活失去信心、極度的恐懼和悲觀。
2.2 憂慮心理。乙肝患者害怕疾病會傳染給家人,擔心經濟承受能力,對病癥的發(fā)作與轉陰不了解,客觀上慢性病治療效果欠佳和反復發(fā)作等特點也使患者感到焦慮,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wěn)定、易怒、失眠等癥狀。
2.3猜測心理。乙肝患者患病時間長,與醫(yī)務人員接觸多,對各種化驗、檢查結果和藥物療效比較熟悉,有的患者還自己翻閱相關書籍,對慢性肝炎疾病有一定認識。但常常由于一知半解,病情稍有好轉就欣喜若狂,稍有反復就容易猜疑,導致精神緊張、情緒下降,這些都屬于對疾病認識不夠而產生的心理負擔。
2.4 浮躁心理。長期的住院治療,患者容易心情浮躁。有治療肝病的新藥物就迫不及待地想使用;在治療上不遵醫(yī)囑,對醫(yī)護人員的正常言行敏感;總是千方百計地尋找民間偏方,結果常常干擾正常治療,延誤病情。
2.5 偏執(zhí)心理。部分肝炎患者不能面對長期治療的現實,怨天尤人。比如:懷疑醫(yī)療方案與護理;對醫(yī)療環(huán)境提出過高要求;不尊重醫(yī)務人員的工作,結果常常導致醫(yī)患關系緊張。
3.1 創(chuàng)造良好的養(yǎng)病環(huán)境,穩(wěn)定病人心態(tài)。整潔的病房、溫馨的養(yǎng)病環(huán)境能夠給病人舒適感和安全感。耐心向病人講解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消毒隔離的必要性,使病人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
3.2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了解病人的內心世界,掌握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在精神上實施有效的護理,這是心理護理取得成功的關鍵。護理人員應多與病人溝通感情,交流思想,以愛心、誠心關心病人,用心理學的方法去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增強其治療的信心。
3.3 加強乙肝知識的宣教,增強患者與疾病做斗爭的信心。知識講座是做好乙肝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應針對不同患者采取個性化指導,告知患者乙肝的特殊傳染性,預防傳播的有效方法。對病人家屬也要進行相關知識宣教,取得家屬的理解和配合,并勸其家屬進行檢查,以消除患者對家屬健康影響的擔憂。護理人員應同情和理解患者,可以舉一些治愈的病例,以增強患者與疾病做斗爭的勇氣和信心。
3.4 針對不同心態(tài)的患者開展不同的心理護理。對于吸煙、飲酒已成習慣的患者,應側重解決其心理問題,而不是急于矯正其不良習慣。對于具有偏執(zhí)心理的患者,應經常與其溝通,取得他們的理解和信任。對于因經濟條件而欲中斷治療者,應給予必要的心理于預,幫助他們認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同時應提醒患者按醫(yī)囑服藥并定期進行相關檢查,適當鍛煉,增強自身體質。
3.5 科學引導,幫助患者消除病情惡化的恐懼。解釋有關肝硬化和肝癌的診斷依據,借助必要的檢查結果說服患者,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對患者心理困擾較多。作為護理人員,除了基本的治療護理外,還應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
[1]劉玲.乙肝患者的心理護理.醫(yī)學信息.2010,23(3).
[2]陳云蘭.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 (12).
[3]印霞.淺談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特征和護理特點.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34).
[4]王慧茹.支持性心理護理對慢性乙肝患者抑郁情緒的影響.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24).
[5]段炬萍.人性化護理對慢性乙肝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研究.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2(15).
R473.5
B
1009-6019(2014)10-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