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湖北省荊州市中心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 湖北荊州 434020
淺談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診治與護理
劉娟
湖北省荊州市中心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 湖北荊州 434020
缺鐵性貧血是體內(nèi)貯存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紅細胞生成受到障礙引起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體內(nèi)貯存鐵主要存在于骨髓、肝、脾、腸粘膜等組織中。其減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分為貯存鐵耗盡、缺鐵性紅細胞生成和缺鐵性貧血三個階段。缺鐵性貧血是機體鐵缺乏的最終表現(xiàn),也是各類貧血中最常見的一種。生長發(fā)育時期的兒童和育齡婦女的發(fā)病率較高,尤其孕婦最常見。缺鐵性貧血的治療除了補充鐵劑外,還需積極處理原發(fā)疾病才能根治。
缺鐵性貧血;診治;護理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范圍下限,不能運輸足夠的氧至組織而產(chǎn)生的綜合征。由于紅細胞容量測定較復雜,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Hb)濃度來代替。由于年齡、性別和地域不同,其正常值也有差異。我國血紅蛋白測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妊娠女性低于100g/L,就可診斷為貧血[1]。缺鐵性貧血是各類貧血中最常見的一種。各種原因造成的體內(nèi)儲鐵減少到不足以補償功能狀態(tài)的鐵時,鐵代謝指標發(fā)生異常,即儲鐵指標(鐵蛋白、含鐵血黃素)減低、血清鐵和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減低、總鐵結(jié)合力(指血漿中能與鐵結(jié)合的轉(zhuǎn)鐵蛋白)和未結(jié)合的轉(zhuǎn)鐵蛋白升高、組織缺鐵、紅細胞內(nèi)缺鐵,進而造成血紅素合成障礙及影響組織細胞代謝而發(fā)生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1.1 需鐵量增加而攝入不足
多見于嬰幼兒、青少年、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嬰幼兒需鐵量較大,若不補充蛋類、肉類等含鐵量較高的輔食,易造成缺鐵。青少年偏食易缺鐵。女性月經(jīng)過多、妊娠或哺乳,需鐵量增加,若不補充高鐵食物,易造成缺鐵性貧血。
1.2 鐵吸收障礙
常見于胃、十二指腸疾病,如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手術(shù),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進人空腸,繞過鐵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腸),使鐵吸收減少。此外,多種原因造成的胃腸道功能紊亂,如長期不明原因腹瀉、慢性腸炎、Crohn病等均可因鐵吸收障礙而發(fā)生缺鐵性貧血。
1.3 鐵丟失過多
常見于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鉤蟲病、食管靜脈曲張出血及痔出血等,是成人缺鐵性貧血最常見、最重要的原因。此外還有:女性月經(jīng)過多如子宮肌瘤或功能性出血等,咯血和肺泡出血如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肺出血腎炎綜合征、肺結(jié)核、支氣管擴張、肺癌等,血紅蛋白尿如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冷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等。
2.1 鐵的來源
從食物中攝取為主要來源,其次為衰老的紅細胞再利用。正常人維持體內(nèi)鐵平衡需要每日從食物中攝取鐵1-1.5mg。
2.2 鐵的吸收
主要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食物中結(jié)合的鐵被胃酸游離化,再由維生素C等還原物質(zhì)將高鐵變成無機鐵,腸黏膜才能吸收。
2.3 鐵的轉(zhuǎn)運
鐵與血紅蛋白結(jié)合呈轉(zhuǎn)鐵蛋白復合體即血清鐵,將鐵運送到全身各組織供機體利用。
2.4 鐵的儲存
主要以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形式儲存在肝、脾、骨髓及腸黏膜等組織中。
2.5 鐵的排出
人體每日排出鐵不超過1mg,主要通過腸黏膜脫落細胞排泄,少量通過尿、汗排出。
3.1 常見癥狀為乏力、易倦、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氣短、納差等,體檢可見皮膚黏膜蒼白、心率快等。
3.2 組織缺鐵表現(xiàn):包括精神行為異常,如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異食癖,體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兒童生長發(fā)育遲緩、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頭萎縮、口角皸裂、吞咽困難,毛發(fā)干枯、脫落,皮膚干燥、皺縮,指(趾)甲缺乏光澤、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變平,甚至凹下呈勺狀(匙狀甲)。
4.1 血象: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網(wǎng)織紅細胞大多正常或有輕度增多,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或輕度減少。
4.2 骨髓象:呈增生活躍。鐵粒幼細胞極少或消失(小于15%),細胞外鐵(骨髓小粒中含鐵血黃素顆粒)亦減少。其中細胞外鐵是診斷鐵缺乏性貧血和指導治療的可靠方法。
4.3 鐵代謝指標檢查:血清鐵低于8.95μmol/L,血清鐵蛋白低于12μmol/L,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低于15%,總鐵結(jié)合力增高,大于64.44μmol/L。
5.1 補充鐵劑,首選口服制劑,分為有機鐵和無機鐵。一般無機鐵的不良反應較明顯。如果患者對口服鐵劑不能耐受,可改為用右旋糖酐鐵或山梨醇鐵肌內(nèi)注射。
5.2 病因治療,解除病因才能最終根治缺鐵性貧血。
6.1 飲食護理:
對嬰幼兒應及早添加富含鐵的食品,對青少年應糾正偏食,進食含鐵較多、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如肉類、豆類、蛋類、海帶、海蜇、紫菜、黑木耳、銀耳等,適當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利于鐵的吸收。
6.2 用藥護理[2]:
口服鐵劑常見不良反應主要為惡心、嘔吐等胃部不適反應。應避免空腹服藥,可在飯后或用餐之間服藥,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至全量。茶、牛奶、蛋類、咖啡、植物纖維可引起鐵沉淀,應避免與鐵劑同服??诜F劑血紅蛋白完全正常后仍需繼續(xù)治療3-6個月。注射鐵劑后可有面部潮紅、蕁麻疹、發(fā)熱等反應,嚴重者可有呼吸困難、心動過速、大汗淋漓,甚至過敏性休克,故注射時應備好腎上腺素,以備嚴重反應時搶救。
積極防治病因,給予含鐵豐富的食品。堅持規(guī)則用藥,在貧血糾正后仍須按醫(yī)囑完成整個療程,防止復發(fā)。若口服鐵劑為硫酸亞鐵糖衣片,一定要放在安全的地方,防止小兒當作糖果誤服而導致急性中毒。
[1]尤黎明.內(nèi)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21.
[2]葛均波,徐永健.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68.
R473.5
B
1009-6019(2014)10-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