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翠霞 孫尚波
心理學要求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賞識為主的原則,教師要欣賞學生,并把它作為提高教學效率的積極強化手段,同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賞”。賞識評價教學效率一個人的成功往往離不開別人的鼓勵和欣賞,欣賞別人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一位成功的教師也必然會欣賞他的學生?,F(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強化教育教學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兩類:消極強化手段(懲罰性教育)和積極強化手段(賞識性教育),實踐證明,懲罰性教育往往導致學生出現(xiàn)對抗的行為、抵觸的情緒,導致學生出現(xiàn)逆反而不愿意學習,甚至出現(xiàn)反社會的行為。而賞識性教育往往容易被學生接受,它可以激發(fā)出學生更多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自尊感,從而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由此可知,賞識相比懲罰更有效,應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大力推進貫徹以賞識性教育為主的原則,教師教學中把它作為提高教學效率的積極強化手段。
實踐證明,要想在全體學生中實現(xiàn)素質(zhì)教育,使不同層次的不同學生都達到素質(zhì)教育的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因材施教就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把“因材施教”運用到“賞識性教育”中,就成了“因材施賞”,即:對學生按智商、個性、生理等特點的不同進行分組歸類,對待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欣賞方法,在不同的方法中積極貫徹落實賞識性教育。
學生在學校期間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學習。學習成績的高低不僅僅代表一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量,而且還影響著一個學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學習能力、學習興趣、人際關系。同時,一個學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學習能力、學習興趣、人際關系反過來也會影響該學生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成績可以讓學生完成自我認可,可以讓學生獲得老師、同學及家長的認可,可以讓學生更加得自尊和自信,可以讓學生更有學習興趣和熱情,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提升和展示,而不斷地獲得老師的賞識和認可,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可以推動學生的自我認可以及獲得同學的認可,從而讓學生更自信和自尊,更加的有責任感,讓學生加倍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進而不斷地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形成良性循環(huán)?!吨袊逃龍蟆吩鲞@樣一個故事:自然科學家戴嵩松在上五年級時,因為生病她住院20多天,學業(yè)因此受到影響,病愈回校第一天的自然課小測驗,她的成績是50分,讓她又羞愧又焦慮。但是班主任講評讓她的感受豁然開朗:戴嵩松同學是在一節(jié)課也沒有上的情況下參加考試,居然能答對一半,這非常不簡單,我提出來給予表揚。老師的表揚、同學的掌聲,改變了戴嵩松對自然科學的感受,使她以后格外偏愛自然科學,投注了更多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她成為一名自然科學家。
“因材施賞”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熱情
心理學家曾經(jīng)提出期望動機理論:動機=估計成功的概率×對成功價值的評估,對于學生受教育來說,學生對獲得成功可能性的評估以及他對成功價值大小的評估,與他接受教育、努力學習的動機的強弱成正比。如果學生認為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大,并且成功帶來的價值感強,那么他學習的動機就強,有了學習動機就會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動力,學習成績自然就會高。反之,如果學生認為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小,甚至不可能獲得成功,或者即使獲得成功也對自己沒有意義(比如說學習是給父母學的),那么他的學習動機就比較弱,甚至是沒有,自然也就沒有學習動力,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厭學,成績自然也一塌糊涂。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辟p識性教育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以及成功的價值,即獲得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與關注,而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給予不同的賞識(即因材施賞),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引導其樹立適合自己的短期目標,通過努力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提高其對成功概率的評估,同時可以使其明確成功的價值—即可以獲得認同、贊賞,那么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被激發(fā),學習熱情就會高漲,學習效率就會大大的提高。因此,對每一位學生都需要多表揚、多鼓勵、多贊美,及時肯定其進步、其成績,激發(fā)及強化其學習動機,使每位學生都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規(guī)范教師的評價分層和賞識行為
1.主觀改變
作為一名教師,一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從內(nèi)心深處摒棄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從內(nèi)心深處堅信每一位學生都是熱愛學習并能夠?qū)W好的,只要我們給予合適的教育方法。我們的教育應該關注所有學生的最充分、最全面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使每位學生都能達到最高水平的學習條件。因此,我們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要更加科學、更加規(guī)范、更加靈活、更加有創(chuàng)造性。
2.客觀改變
采用更加規(guī)范的評價分層并給予及時適當?shù)馁p識行為。首先,把教學評價貫穿滲透在各個教學過程中。運用期望動機理論對每個層面的學生進行客觀評價,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客觀評價。根據(jù)評價數(shù)據(jù)幫助學生建立通過努力就能夠達到的短期奮斗目標,幫助學生從相對容易成功的角度努力。根據(jù)評價數(shù)據(jù)制訂有層次性的教學目標,使教師對各層次學生的奮斗目標都有了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靈活運用“因材施賞”。根據(jù)分層評價的數(shù)據(j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分層推進,分層指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去回答不同層次的問題,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yè),并根據(jù)其實際結果給予賞識性評價,讓幾個層面的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可能性,讓幾個層面的學生都可以感到經(jīng)過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
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貫徹賞識為主的原則,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抱怨;多賞識,少懲罰。教師注意運用欣賞學生的原則,把它作為提高教學效率的積極強化手段,經(jīng)常使用,同時要面向全體“因材施賞”,有的放矢,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和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紀曉旭.賞識教育存在的誤區(qū)及其解決策略.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0,(4).
[2]周青云.賞識教育理念與后進生轉(zhuǎn)化.教育探索,200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