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子凌
先秦諸子散文“為天地立心”“為萬物立命”,探究“天人之際”,意在探討解決個人在社會、自然中生存的種種問題。因此,選修《先秦諸子選讀》,學習先秦諸子散文,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學習、生活及人生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可以全面提升個人素質(zhì),并促進社會文明的發(fā)展。
1.當我們在蒙昧無知時,閱讀領悟經(jīng)典能使我們撥云見日,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進入二十一世紀,面對這紛繁復雜的社會浪潮、思想領域,怎樣活著才有意義?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價值取向?應該樹立什么樣的人生觀?這不僅僅是困擾當今中學生的疑難雜癥,也是困擾老師、困擾當今中國人的重大疑難雜癥,而學習先秦諸子散文,領悟經(jīng)典內(nèi)涵,可以為我們對癥下藥,解憂排難,可以使我們從蒙昧中解脫。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學無止境,先秦諸子散文就像一粒回味丹,他會告訴我們學習有何意義,如何學習;“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回也!”(《論語》),不論家庭條件如何,作為學生,我們只有安貧樂道,才不會被物欲所誘,才會學有所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作為一名學生,我們只有不斷的砥礪品格,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才會真正成為一個知禮守法的優(yōu)秀中學生;“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如何面對富與貴、貧與賤,是“以其道得之”而處,還是“不以其道得之”而處,這的確令人難以選擇,但只要我們牢記“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一切將迎刃而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对姟吩疲骸姥耘涿?,自求多福”(《孟子》),是非恩怨,隨時羈絆著我們,如何遠離是非,如何遠離怨忿?只要善于反省,不斷的自我反省,是非恩怨自然也就漸離漸遠;“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善惡本身就是一線之隔,方向?qū)α?,目標對了,努力才會有價值,人生才會有意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教育從年少開始,從小事抓起,抓好了青少年的教育,也就是抓住了祖國的未來。選修《先秦諸子選讀》,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先秦諸子,感悟諸子內(nèi)涵,努力讓每個學生從蒙昧中解脫出來,讓每個學生都“孳孳為善”,從而成為“舜之徒”,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
2.當我們勇往直前時,閱讀領悟經(jīng)典能讓我們精神振奮,倍增動力
一個人,確立了明確的目標,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之后,就是要付出實踐,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作為青年人,我們應該擁有這種勇往直前的人生價值追求;“當仁,不讓于師”(《論語》),面對正義,面對大道,我們不用謙虛,也不能謙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盡人事,聽天命,這不是宿命觀,這是一種大丈夫的社會責任感。“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墨子》,每個人只有勇往直前,才會走出自己的道路,才會走向成功。
人生的意義在于實現(xiàn)自我價值,人生的精彩在于前進路上的每一次碰撞。而每個人,只有讓自己的追求和國家、社會的需要聯(lián)系起來,我們的奮斗才會有動力,我們的人生才有價值、才有意義。
3.當我們途經(jīng)坎坷時,閱讀經(jīng)典能讓我們重拾信心,不畏艱險
人生的成長之路總是起起伏伏,我們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學生卻總是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總想在熱情高漲時把什么事都輕松解決,而稍稍受點風雨侵襲,卻又覺得大禍臨頭,不敢正視,不能正視。面對此種現(xiàn)象,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指導好他們抗挫折能力,指導學生認真領悟“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孟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保ā睹献印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道德經(jīng)》)、“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荀子》)。
總之,成功需要循序漸進,成功需要百折不撓,成功需要時時反省。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我們又何必擔心走不出坎坷,走不到成功。荀子曰:“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洶洶也輟行。”的確,既然目標是正前方,我們就應該風雨兼程,無畏無懼。
4.當我們長風破浪時,閱讀領悟經(jīng)典能讓我們心懷天下,心系黎民
人生天地間,我們總應該對社會有所貢獻,特別青少年,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的未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這應該成為每個中學生的座右銘。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作為中學生,作為青年人,我們前程遠大,但肩負的責任也重大,因此要有“任重道遠”的心理準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這是一種“仁孝”之道,也是一種成大事之道,一種王道;“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身體力行,行動是最好的榜樣,我們應生生不息,為祖國為社會的發(fā)展孳孳而行。
一個人,不應碌碌無為的終其一生。作為青年學子,我們是祖國的未來,世界的未來,我們應該“以天下為己任”,不斷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祖國、為社會、為全人類的發(fā)展積極進取。
5.當我們功成名就時,閱讀領悟經(jīng)典能讓我們多份清醒,多份擔當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這既是對松柏的禮贊,也是對一種堅強人格的稱頌,只有能經(jīng)歷嚴寒酷暑的考驗仍不凋零,這才是真正的強者,才是真正的成功;遙想歷史上多少英雄豪杰,有許多不也就是在功成名就之時經(jīng)不注考驗而凋落?“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不企不跨不彰不矜,低調(diào)做人,多份清醒,多份安全;“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湯誓》,學會與眾同樂,多份擔當,不讓歷史重演。
總之,“逝者如斯夫”,當我們功成名就時,我們應該牢記“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當我們無路可走時,閱讀領悟經(jīng)典能讓我們多份淡泊,多份釋然,最終柳暗花明
什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長命千年,不是御風而行,不是金玉滿缽,更不是高官厚祿,而是獲得生命的自由,是曳尾于涂中,是擊盆而歌,是不辨蝶我,是魚之樂,是不偏執(zhí)于自我、不汲汲追求于功跡和名聲的至人、神人或圣人,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孟子》),自棄者天棄。任何時候,我們只有永不言棄,才能柳暗花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莊子》),面對物欲橫流而心生矛盾時,我們要能知足常樂,這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境界;“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近年”(《莊子》),不計名利,淡泊名利,這是生存的快樂,也是一種境界;“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莊子》),超然于物外,寒暑不浸,這是人生的智慧,也是一種境界;“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莊子》),人生天地間,總難免一死,如何認知生死,如何看待生死,超脫于生死的悲喜,這是一種境界;“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莊子》),順其自然本性,享受生命之樂,這是人生之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閱讀諸子散文,在困境之時學會感受生活中的霧霾風雨、藍天白云,滿足于所見的事物,多份淡泊,多份釋然,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很美麗,人生沒有什么不可以。
總之,學習諸子散文,可以讓我們真正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悟到儒家的剛健有為、公忠為國、以義制利、仁愛奉獻等精神,領悟到墨家的“兼愛”、“尚賢”、“節(jié)用”,領悟到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安時處順”,領悟到法家的“廢私立公”、“以法治國”……領悟到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諸多智慧。選修《先秦諸子選讀》能幫助我們解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中的諸多問題,并幫助每個人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