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宏 剛
(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英語學習動機的社會階層差異研究
劉 宏 剛
(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在全球化日益凸顯、社會階層結構發(fā)生變化的時代,國內(nèi)外研究者對不同階層學習者的英語學習動機狀況和差異性研究卻嚴重不足。本研究通過問卷調(diào)查,輔以訪談的方法,對來自北京、沈陽、南京和鹽城4個城市的1 542名初二年級學生的7種英語學習動機的階層差異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在出國動機、內(nèi)在興趣動機和個人發(fā)展動機方面存在高低階層之間的顯著差異。本研究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多關注中下層學生的英語學習,幫助他們形成多元的學習動機。
英語學習動機;初中生;社會階層
近年來,在二語習得動機研究領域研究者們對學習動機城鄉(xiāng)差異進行了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城市背景的大學生/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要顯著強于縣鄉(xiāng)背景的學生[1-2],但韓寶成、許宏晨發(fā)現(xiàn)鄉(xiāng)鎮(zhèn)的中學生的動機得分總體上高于城市學生[3]9-14。這些研究說明,學習動機雖然是一種心理特質(zhì)(psychological trait)[4],但同時可能也帶有社會性的特征,即具有城市或者縣鄉(xiāng)背景的學生動機可能有所差異。鄒為誠、張少林等發(fā)現(xiàn)家庭經(jīng)濟狀況越好的學生對英語學習越感興趣;而家長社會權利高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比例最低,家長社會權利處于“中”的位置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高;家長學歷高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的比例最高,而“中”“低”組之間的差異不大[5,6]。他們的研究采用了社會學領域中社會階層的5個指標,即家庭月人均收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職業(yè)、職務和職稱5個指標來確定家庭背景[7,8],并對家長在子女學習中的投入與動機的關系做了相關的論述。研究突破了單純以城市、縣鄉(xiāng)這樣一個地理概念來區(qū)分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局限,將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階層因素引入了二語習得研究。研究啟示我們英語學習動機可能具有社會階層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性可能與家長的投入等因素有直接關系。不同階層家長在子女英語學習上的投資觀念和投資行為都有顯著性的差異。
基于以上論述,本研究將學習動機的階層差異作為研究焦點,針對以往國內(nèi)學習動機研究對中學生關注程度不夠的問題[9],選擇中學階段的初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因為初中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的關鍵階段,學生可能有更長的與家長一起生活的時間,家長的影響更大。探討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出于行文的需要,本文將“來自某社會階層的學生”簡稱為“XX階層學生”,不包含任何褒貶成分和社會歧視。,在家長的影響下,他們的英語學習動機是否具有顯著差異。由于相關文獻有限*就筆者掌握的資料,目前國內(nèi):二語習得和應用語言學研究領域還未見相關類似研究。,因此本研究將更多地結合訪談數(shù)據(jù)進行原因分析。
本研究認為英語學習動機是“驅(qū)動個體學習英語,并朝一定方向前進的內(nèi)部動力”[10]。根據(jù)初中學生英語學習特點,在高一虹等的大學生動機類型[11]作為基本框架基礎上,提出了適合初中生英語學習特點的7種動機類型:(1)出國動機:學生為了出國就業(yè)、求學、親身體驗國外的風土人情而學習英語;(2)內(nèi)在興趣動機: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內(nèi)在興趣,如學生因為喜歡英語本身、了解英美國家的人和文化而學習英語;(3)社會責任動機: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向世界介紹中國,讓中國人了解世界;(4)成績動機:學生為了在各類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而學習英語;(5)情境動機:學生受到教材、英語老師等情境性因素影響而學習英語;(6)個人發(fā)展動機:學生為了掌握和他人交流、了解外界信息和學習知識的工具而學習英語,進而通過英語作為“敲門磚”求得個人的發(fā)展;(7)面子動機:而在實際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初中生由于心理年齡的原因可能會因為想得到英語老師的表揚、同學羨慕的目光、家長的肯定而努力學好英語,求得自己在自尊上的滿足。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的問題是:初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是否存在社會階層上的差異?如果存在,差異如何?有哪些家長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動機差異的存在?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為主,輔以半結構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經(jīng)歷和家長在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投資進行了深入了解。定量研究的英語學習動機部分的題項出自“家庭教育與初中生英語學習”(學生卷)的第二部分,所有題項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測量(“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
學生所處社會階層的測量題目出自該問卷(家長卷)的第二部分,這5個題項均為選擇題,要求填寫問卷的家長完整地填寫本人及配偶的
相關情況。題項的設計以“中國大城市居民社會經(jīng)濟地位量表”為基礎,參考了陸學藝、鄒為誠等的相關研究設置而成。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選取南京、北京、沈陽和鹽城4個城市的15所不同類型初二年級學生和他們的家長作為研究對象,原因在于初二年級學生沒有較大的應試壓力,對初中英語學習有較多的體驗。另外,社會階層變量的測量需要學生家長的配合,較之大學生和高中生,初中生家長的配合程度可能更好。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 920套,回收有效問卷1 542套,有效率80.3%。其中城市重點中學654人,城市普通中學493人;縣鄉(xiāng)中學395人,分別占總人數(shù)的42.4%,32.0%和25.6%;男生698人,女生844人。
(四)研究過程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搜集于2011年6月28日—7月11日完成,筆者親自參與了兩所學校的問卷調(diào)查和全部的訪談。筆者給學生卷和家長卷進行編碼,而后裝入信封。家長卷請學生放在信封中帶回家填寫,學生卷在自習課或者英語課當場完成后回收。根據(jù)表2的劃分指標,通過綜合計算*有關問卷設計及階層劃分的詳細情況可聯(lián)系作者。將1 542個被試分為以下幾個階層:下層(3—8分)有224人;中層(9—17分)有1 031人,包括中下層(9—11分)319人,中中層(12—14分)366人和中上層(15—17分)346人;上層(18—21分)有287人。
采用SPSS 17.0軟件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程序,以社會階層為自變量,學習動機類型作為因變量,對動機是否具有階層差異這個問題進行了數(shù)據(jù)分析,最終結果回答了第一個研究問題——學生的出國動機、內(nèi)在興趣動機和個人發(fā)展動機上在不同社會階層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差異。
(一)出國動機的階層差異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社會階層對學生出國動機具有非常顯著的影響(F[4,1 537]=21.92,P=0.000)。Games-Howell事后檢驗結果顯示,上層學生的出國動機得分分別顯著高于中中層(MD=0.37***),中下層(MD=0.55***)
和下層學生的得分(MD=0.55***);中上層學生的得分分別高于中中層學生(MD=0.18*),中下層學生(MD=0.38***)和下層學生的得分(MD=0.37***);而中中層學生的出國動機得分顯著高于中下層學生(MD=0.19*)。韓寶成、許宏晨發(fā)現(xiàn)鄉(xiāng)鎮(zhèn)學生更愿意學好英語,更想在國外生活和學習[3]9-14。他們的研究從一個側面說明,出國動機存在一定的社會背景因素上的差異性。但由于本研究的社會階層不是以城鄉(xiāng)這樣的地理概念區(qū)分的,因此研究結果上會有一定的差異。
家長在子女英語學習上的投資存在差異可能造成孩子出國動機上的差異,這是因為家長的經(jīng)濟資本[12]越豐富,可能送孩子出國的機會越多,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在異國體驗英語、體驗外國文化的機會也越多,產(chǎn)生和強化出國動機的可能性越大。而社會階層越高,家長的經(jīng)濟資本掌握的越多,高低階層之間存在經(jīng)濟投資上的顯著差異。本研究的訪談結果對此提供了一定的佐證:參與訪談的16名來自各階層的初中家庭中,有過出國游學經(jīng)歷的學生都來自中上層(2名)和上層(3名),而他們的出國動機均值都高于來自下層和中下層的學生。例如,就讀于南京市重點初中的Elaine(社會上層)在父母的支持下到美國參加過短期游學。她在訪談中提到:
“去美國游學回來后的變化就是感覺想在國外讀書的那種想法更強烈了,就是努力學習,爭取以后能到國外去……以前也老想著出國,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可能沒有什么概念,對國外沒有什么了解,但這次出國,比如說看哈佛的校園環(huán)境,就是總體感覺美國確實有它強大的理由”(Elaine訪談,2011/9/4)。
從她的言語中,我們能看到出國經(jīng)歷強化了她出國讀書的動機,同時也讓她對美國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除了經(jīng)濟上的投資以外,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觀念上的階層差異也可能影響學生的出國動機。Elaine的父親在訪談中提到“孩子學習英語,應該有機會盡可能出國見識見識,旅旅游,對他們了解外國的事情,擴大視野很有意義”(Elaine父親訪談,2011/9/4)。這種注重英語的人文性的觀念與他能夠支持Elaine出國游學有一定的聯(lián)系。
與高層的學生相比,處于低層的學生,他們無法享用出國、接觸外教這些資源,特別是生活在縣城和農(nóng)村的學生,他們學習外語的目的是“改變命運,離開農(nóng)村”。因此在訪談中,低層的學生沒有一個提到學習英語是為了今后出國學習或者工作。在對他們家長進行訪談的時候,家長們的主要關注點是英語學好了可以改變孩子的命運,能夠考上一個理想的學校,找到好的工作,出國與否都無關緊要。而且由于資本掌握所限,送孩子出國游學對低層家長來說比較困難,因此在孩子學習動機中也很少有出國的元素。
(二)內(nèi)在興趣動機的階層差異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社會階層對內(nèi)在興趣動機有非常顯著的影響(F[4,1 537]=11.03,P=0.000)。Bonferroni事后檢驗結果顯示上層學生的內(nèi)在興趣動機得分高于中中層(MD=0.29***)、中下層學生(MD=0.42***)和下層學生(MD=0.38***);中上層學生的內(nèi)在興趣動機得分高于中下層學生(MD=0.25**)。
學生們出國動機與內(nèi)在興趣動機存在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即中學生對異國風土人情的向往,讓他們對英語感興趣,并可能通過出國游學、度假的方式得以實現(xiàn);以出國為目的而學習英語,可能強化學生了解異國文化、喜歡對方語言的濃厚興趣。高層學生的出國動機顯著強于低層學生,因此內(nèi)在興趣動機上也可能存在高低階層之間的顯著差異。訪談的結果對此也有一定的支持。Elaine談到她從美國回來后“感覺好像對英語的那種感覺更好了,因為在美國我周圍都是英語。而回國以后沒有那個環(huán)境,就感覺特別想聽到說英語什么的。在看《哈利波特》的時候感覺中文配音,聽著有點別扭,就感覺好像沒有聽他講英文聽著稍微順一點”(Elaine訪談,2011/9/4)。這說明出國游學的經(jīng)歷可能給Elaine提供文化和風俗的直觀輸入,強化了她對英語本身的感知,提升了她對英語學習的內(nèi)在興趣。
除了學習動機之間可能存在的相關性外,家長投資存在的高低階層之間的差異也可能造成學生內(nèi)在興趣的階層差異。高層家長比較注重學生內(nèi)在興趣的培養(yǎng)和外在工具動機的共同發(fā)展,而低層家長更關注孩子學外語工具性的一面。例如訪談中我們發(fā)現(xiàn),高層和低層家長在給孩子購買英語學習資料上存在顯著差異——低層家長購買的是課程學習同步的輔導書、練習冊,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學習英語的目的是在考試中考出好成績;高層家長既注意到分數(shù)的重要性,也意識到英語學習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因此他們除了購買輔導書以外,還會購買課外讀物、光盤,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例如Elaine的父親給Elaine買《世界上最有哲理的美文》、《世界上最感人的詩歌》;E(重點中學讀書,社會上層)的母親給E購買了一些名人演講的英文材料,小強的家長(中上層)給他買的英文原版的《哈利波特》、《貓和老鼠》、《走遍美國》,這些做法都為學生內(nèi)在興趣的激發(fā)和強化提供了有效的資本輸入。
(三)個人發(fā)展動機的階層差異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社會階層對個人發(fā)展動機有較為顯著的影響(F[2,1 539]=0.4.36,P=0.009)。Bonferroni事后檢驗結果顯示,上、中、下三個層面的學生之間,只有上層和下層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動機存在顯著差異。上層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動機強于中下層學生(MD=0.17*),也強于下層學生(MD=0.18*)。
本研究中的個人發(fā)展動機強調(diào)學生以英語為媒介,通過學習英語了解更多的知識(如看懂英文說明書),與人交流,掌握最新的科技時事信息;同時學生將英語作為媒介所了解信息的功能與個人的自身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認為通過英語學習能求得更好的自身發(fā)展。上層學生和中下層以及下層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可能與學生所處的社會階層,家長投資的差異有直接關系。上層家長在投資的時候既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對他們今后升學考試中的作用,也注重通過英語學習培養(yǎng)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但下層家長只注重孩子的英語考試分數(shù),將英語學習當作是今后孩子找工作的一個敲門磚。因此,上層的學生在學英語的時候不僅僅關注課本的內(nèi)容,還會關注最新的時訊、關注英語對于自己發(fā)展的重要性。例如就讀于重點中學的E(社會上層)在談到為什么學習英語時候提到:
英語使用非常廣,世界范圍內(nèi)能使用英語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用,學會一門語言,它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進行使用的話,那么真正是不僅是對你方便,而且是對全世界的這種融合,我們說現(xiàn)在是地球村,都是非常有作用的……希望長大以后跟外國朋友非常好地進行交談的話,是非??鞓返囊患虑椤>瓦@樣從心里愿意的……以后有興趣可以讓全世界更多的人知道我是做什么的,因為我特別喜歡當作家這個職業(yè)。那我寧愿自己來翻譯我的作品,我不希望有別人來代替……(E訪談,2011/9/4)。
訪談中,E吐露出他對英語在社會交往、人際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他很愿意以英語為紐帶和外國朋友交流。談到自己今后打算從事的職業(yè),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雙語作家,讓世界通過自己的筆畫出的窗口,更多地了解中國。而E的母親在訪談中提到她培養(yǎng)孩子的理念是“地球村里,英語作為交流工具,具備中文素質(zhì)和國際視野”(E母親的訪談,2011/9/4),在日常學習中她給E報名參加了外教口語班,給他與外國人的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注意擴大E的知識面,買擴展知識面的課外讀物、送他去國外參加游學活動,這可能對E在認識自己學習英語的目的與自己未來發(fā)展的關系上有重要的作用。而反觀中下層和下層的家長,他們在孩子英語教育的過程中,大多強化的理念是英語對找工作、升學都很有用,例如下層的琪琪的母親在訪談中提到“現(xiàn)在英語四級、六級都有證書是吧,沒證書找工作好像都挺費勁的,我感覺學好這個英語很重要”(琪琪母親的訪談,2011/7/6)。因此,她給孩子報了課程輔導班、買的材料也是同步輔導材料;琪琪在訪談中提到的也和母親說的差不多,覺得“學好英語可以在考試中考高分,找工作能用得上”(琪琪的訪談,2011/7/6)。低層學生受家長的影響,他們更多地關注英語能否成為自己今后路上的一塊有用的敲門磚,能否“用上”為自己找工作服務。雖然還只是在初中階段,他們固化了英語的工具性一面,而一定程度上并沒有看到英語可能帶來的其他方面的影響。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出國動機、內(nèi)在興趣動機和個人發(fā)展動機上,存在高低階層之間的顯著差異,階層越高,學生的這三種動機的得分越高。結合前人的有限研究,重點結合訪談的數(shù)據(jù)對造成這種差異的家長因素進行了深入論述,這在回答本研究提出的問題同時,也對目前動機研究領域探討家庭背景與學習動機關系的研究做了進一步的拓展,在二語習得研究的社會轉向背景下將社會心理概念的學習動機放置在社會環(huán)境中,還原其社會屬性做了有益探索,為今后的英語學習動機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道路。
由于家長在子女英語學習上的投資的差異性可能導致低層學生在三類動機上都顯著低于高層學生,造成學生英語學習心理的隱性不平等,進而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上的不足和局限,限制他們未來的發(fā)展。例如低層學生的內(nèi)在興趣動機顯著弱于高層學生,而已有的研究證明內(nèi)在興趣動機對學生動機的保持有長久作用[13],這種內(nèi)在動機的隱性剝奪可能導致低層學習者無法將英語學習長久持續(xù)下去。由于社會階層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為了將這種因為階層差異導致的學習動機的“被剝奪”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我們建議英語教育過程中要多層面關注學生的階層差異給他們的學習動機帶來的影響,發(fā)揮教育補償?shù)淖饔茫龠M動機由單一向多元的轉化,幫助低層學習者形成多元的學習動機。例如考慮適當增加城市生活以外的內(nèi)容,比如中國的鄉(xiāng)土文化,盡可能考慮不同階層學生,特別是低層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他們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才有可能利用現(xiàn)行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優(yōu)勢[14]。在教師評估學生英語學習時,關注動機等情感因素的發(fā)展,可以采用日志的方式,請學生記錄自己學習情況,一方面可以檢驗他們的知識掌握情況,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他們的學習心理的變化。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低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幫助他們多元動機的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
[1] 黃紅安,文衛(wèi)平. 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組成因素與個體特征差異的關系[J]. 中國外語教育,2009,2(4):3-13.
[2] 李淑靜,高一虹,錢岷.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變化——對研究生的定量考察[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 韓寶成,許宏晨. 中學生英語學習態(tài)度、動機及其影響的城鄉(xiāng)比較[J].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1,13(2).
[4] D?rnyei Z.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5] 鄒為誠,石濤陽,張少林,等. 家庭背景對上海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影響[J]. 國外外語教學,2005(4):14-21.
[6] 張少林,鄒為誠,石濤陽,等. 家庭、學校、學生綜合因素與基礎英語教育效果關系的研究——上海市2 000名初三學生及家長的抽樣調(diào)查[J]. 上海教育科研,2006,(1):52-54.
[7] 李強. 當代中國社會分層:測量與分析[M]. 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2010.
[8]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9] 王曉旻,張文忠. 國內(nèi)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現(xiàn)狀分析[J]. 外語界,2005(4):58-65.
[10] 高一虹,等. 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發(fā)展——四年五校跟蹤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1] 高一虹,趙媛,程英,等. 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 現(xiàn)代外語,2003,(01):28-38.
[12]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M]. In Richardson J (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 Westport,CT:Greenwood,1986:241-258.
[13]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2007.
[14] 劉道義.再議中國基礎外語教育發(fā)展之路[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何宏儉]
Research o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A social class perspective
LIU Hong-g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In this globalized context and the era where social classes are mobilizing,less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studies on differences of English motivations across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This current made quantifiable analysis complemented with interview on seven types of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s of 1542 Grade 8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Beijing,Shenyang,Nanjing and Yancheng. The final results display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UPPER classes and LOWER classes with regard to motivation of going abroad,motivation for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the study proposed that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place more attention on English learning of students from lower classes and help them to form multiple learning motivations.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ocial Class
2014-02-17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課題(EHA120375)。
劉宏剛(1978-),男,遼寧沈陽人,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語言學博士。
G44
A
1001-6201(2014)05-02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