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成
(云南大學外語教學部,昆明 650091)
政黨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xiàn)的,同時,政黨的起源與發(fā)展受到一定社會的文化的影響,因此對政黨制度的考察必須放置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歷史條件下,同時也要考察一定社會的文化現(xiàn)象。關于政黨的定義,現(xiàn)代政治研究的學者們認為,政黨是指一定社會的一定階層的人組織起來,為了實現(xiàn)某種政治目標,尤其是涉及到國家最高權力的爭奪的政治組織。而《新哥倫比亞百科全書》對政黨的定義為:“政黨是這樣一種組織,它通常是通過它所提出的候選人擔任公職,以期達到控制政府之目的”〔1〕。
政黨制度是一個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制度。研究一個國家的政黨不僅有利于研究一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同時對于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活、政治道路的選擇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從歷史和文化的視角對英美兩國的政黨制度與我國目前政黨制度進行比較,從而更加堅信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由我國特定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決定的。
西方最典型的政黨制度是兩黨制,而“兩黨制最為典型的是英美兩國,這兩國的兩黨制對世界許多國家政黨制度的形成有過很大影響”〔2〕。因此研究英美兩國的政黨制度對于了解西方政黨制度的淵源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把英國和美國歸入兩黨制,并不是說在英國和美國只存在兩個合法政黨,而是說在英美的政黨政治現(xiàn)實中只有兩大黨能夠通過競選上臺執(zhí)政,并且每隔一段時間能夠實現(xiàn)政黨輪替”〔3〕。
英國政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國大革命前夕的已初步具有政黨雛形的“騎士黨”和“圓顱黨”政治組織。1640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為了籌集軍費鎮(zhèn)壓蘇格蘭起義,不得不召開被長期廢黜的議會,議會內部分成兩派,一派是支持國王的保王派“騎士黨”,主要由大貴族和國教的信仰者所組成;一派是國王的反對派,主要由新貴族、工商業(yè)者構成,被稱為“圓顱黨”。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騎士黨”與“圓顱黨”逐漸演化成“宮廷黨”與“鄉(xiāng)村黨”,1673年,大法官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因為發(fā)表反對國王的言論被免職,憤而投身于反對國王的陣營,成為鄉(xiāng)村黨的領袖〔4〕。此時的鄉(xiāng)村黨和宮廷黨雖然已具備政黨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有自己的領袖、有自己的政治主張等,但是它們在奪取議會席位方面的政黨特色還不明顯,因為當時還主要是王權至上的時代,所以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政黨,只能被當作政治派別。英國具有真正現(xiàn)代意義的政黨是在輝格黨和托利黨的誕生后出現(xiàn)的。
1678年的“天主教陰謀案(Popish Plot)”直接導致了輝格黨和托利黨的出現(xiàn)。教士泰勒斯·奧茨(Titus Oates)編造了一起“天主教陰謀案”,聲稱一群天主教徒密謀刺殺國王查理二世,并準備在法國支持下扶持查理二世的兄弟、信奉天主教的約克公爵詹姆士為國王,要在英國恢復天主教并屠殺新教徒。鄉(xiāng)村黨于是利用民眾的不滿心理在議會里對親法的宮廷黨領袖丹比提出彈劾,并給國王施加壓力,要求英國加入歐洲大陸的反法戰(zhàn)爭。這也表明鄉(xiāng)村黨染指國家外交事務的開始。查理二世被迫于1679年解散了鄉(xiāng)村黨占多數(shù)的騎士議會而重組議會,但是在重組的議會中,鄉(xiāng)村黨仍然占據(jù)議會的多數(shù),并在議會中提出《排斥法案》(Exclusion Bill),這項法案企圖剝奪王位繼承人詹姆士的王位繼承權,因為詹姆士是天主教徒,這表明鄉(xiāng)村黨開始覬覦和染指國家最高權力。這次對王權的爭奪導致議會中分裂為兩派,一派以丹比為首堅持王位世襲,尊重王權;一派以沙夫茨伯里為首堅持宗教改革、反對王位世襲。后來這兩派各自得到一個其政敵所取的綽號,擁護法案的一派被稱為“輝格黨(Whig)”,“輝格”原意為馬賊,后來諷刺革命時期的長老派和?;逝?;而法案的反對者被政敵譏諷地稱為“托利黨(Tory)”,“托利”原意為不法之徒〔5〕。由此輝格黨和托利黨就誕生了。
1685年詹姆士繼承王位后,仍然奉行王權至上的原則,雖然恢復了議會,但是議會只是王權的附庸。不久詹姆士宣布恢復天主教,這使得一向支持王權和國教的托利黨也不能忍受,由此爆發(fā)了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又稱為“光榮革命”,國王逃亡法國,在荷蘭執(zhí)政的國王的女婿威廉和女兒瑪麗被迎接回國作為英國新的統(tǒng)治者。為了限制王權,議會于1689年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該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立憲君主制的確立〔6〕599-604。這樣不僅讓議會的存在有了法律保障,而且王權得到限制,為政黨政治的發(fā)展提供了依據(jù)。
在威廉三世與安妮女王統(tǒng)治時期,議會通過控制財政大權來強化自身的地位和限制王權。1701年《王位繼承法》的頒布標志著議會在與王權的爭斗中取得巨大勝利。1707年議會還通過了《任職法案》(Place Act),對王權進行了進一步的限制,該法案為:“凡從王室新近獲得官職,或領取俸祿者,均不得當選議員并進入議會下院……凡已當選下院議員并在任職期間接受國王官職者,其議員資格將被宣布無效”〔6〕615。這項法案限制了國王的任免權,避免了國王通過人事任免來控制議會,這項法案所以被認為在限制王權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
1832年,英國通過了《選舉改革法》,擴大了選舉范圍,這樣,輝格黨和托利黨的斗爭形式和范圍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到了19世紀30年代,輝格黨逐漸演變成代表新興工商業(yè)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黨,到了19世紀80年代,托利黨逐漸演變成代表大地主、大資產(chǎn)階級、壟斷資本家等利益的保守黨。到了20世紀80年代,由于工黨的崛起,代替了自由黨,英國逐步形成了由保守黨和工黨輪流執(zhí)政的局面。
由于美國沒有經(jīng)歷封建王朝,而且美國的建國者們十分反對有政黨制度,因為懼怕黨派之爭給國家?guī)頌碾y。所以美國政黨的出現(xiàn)具有更復雜的歷史。從美國闡述憲法思想的《聯(lián)邦黨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中可以看出,憲法的宗旨之一就是防止和消除黨派對政府的影響。當時的建國領袖們如華盛頓曾說“政黨是政府最險惡的敵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約翰·亞當斯也指出政黨是“最可怕的災難”,同時托馬斯·杰斐遜認為黨派之爭是“施政者最嚴重的墮落”,他甚至說“如果非得同政黨一起才能進天堂,我寧可不進天堂”〔7〕。可見,當時的建國者們對政黨是持有排斥態(tài)度的。
美國進行第一屆總統(tǒng)選舉的時候是沒有政黨的。1789年2月由于華盛頓本身享有崇高的威望,以69票的全票當選為總統(tǒng)。約翰·亞當斯被選為副總統(tǒng)。美國的政治體制似乎出現(xiàn)了一種非常和諧的局面,麥迪遜甚至樂觀地說,舊的派別斗爭“隨著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而告終”〔8〕。
但是,政黨制度在獨立戰(zhàn)爭一結束就開始萌芽了。由于在獨立戰(zhàn)爭中欠下的巨大的債務必須盡快償還,這些債務不僅有欠本國人的,也有欠的外債。當時的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就向國會提出了解決方案:其一是通過聯(lián)邦政府發(fā)行債券,這些債券可以按照票面價值兌換成長期債券;其二是聯(lián)邦政府承擔各州的債務。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出現(xiàn)了巨大的分歧,分歧之一是聯(lián)邦權與州權之爭,該計劃要求聯(lián)邦政府為了增加稅收來源,開始對酒征稅以及提高對進口商品的稅收,但是這樣導致州政府認為聯(lián)邦政府通過承擔債務來增加稅收,不僅剝奪了州政府的權利,而且可以成為聯(lián)邦政府干預州政府事務的理由;分歧之二是不同利益集團之爭,北方精明的商人與資產(chǎn)雄厚的資本家大量購進這種債券獲取暴利,而對于小資產(chǎn)者、手工業(yè)者、普通農(nóng)民等無力購買這些債券,自然損失慘重,在他們看來這種做法是不道德的;分歧之三在于地區(qū)之爭。由于南方各州的債務基本已經(jīng)還清,而北方各州的債務大大高于南方各州,這種不公平的做法導致南北地區(qū)之間的矛盾加劇,再加上國債政策的不合理使得南北方的矛盾持續(xù)加深。
為了增加國家財富、緩解債務危機、促進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漢密爾頓在1790年底又拋出了一項提案,那就是建立國家銀行,可以發(fā)行貨幣和貸款。以麥迪遜為首的反對派激烈地抨擊這項法案,雖然華盛頓從國家發(fā)展的長遠考慮最后還是簽署了該銀行法案,但是這項法案的簽署讓反對者們進一步團結起來,加劇了黨派之間的矛盾。以麥迪遜為首的反對派因為利益之爭便自稱自己為“共和利益派”(republican interest),后來簡化改為“共和派”(repub?lican),這就是“杰斐遜共和黨”出現(xiàn)的雛形。但是“杰斐遜共和黨”與美國現(xiàn)在的共和黨不是一個概念,因為現(xiàn)在的共和黨是在內戰(zhàn)時期形成的。在這場斗爭中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也成立了“聯(lián)邦派”(federalist),這就形成美國兩黨制的雛形。
隨著美國內政、外交、經(jīng)濟等政策的發(fā)布,包括對美國政體的爭論等新的問題不斷出現(xiàn),不僅讓兩黨之間的爭論越來越深入,也讓爭論的范圍越來越大,群眾的基礎也越來越廣泛,這樣,在國會中的不同政派就逐漸向全國性的政黨過渡了。不過,這種過渡的臨界點在何時和何處很難界定。目前理論界普遍持有的觀點是1798年,因為當時黨派開始組織選民,很多州開始在競選過程中使用政黨標志。在由不同政治派別向政黨發(fā)展過程中,1793年爆發(fā)的英法戰(zhàn)爭給美國政黨制度的形成和分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不僅有思想意識方面的沖擊,而且有利益方面的沖擊。因為漢密爾頓為當時的財政部長,他所提倡的經(jīng)濟體制有賴于與英國的海外貿易,所以他及其追隨者都支持英國;而杰斐遜對法國革命持同情態(tài)度,認為它是“人類歷史上最神圣的事業(yè)”。1793年,法國特使愛德蒙·熱內受法國政府派遣出使美國,成為美國各派斗爭的焦點。漢密爾頓擔心美國卷入戰(zhàn)爭反對接納他,但是杰斐遜卻支持法國革命主張接納他。這樣,對法國大革命的這種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把兩個黨派對立的矛盾推向了新的階段。
1793年,杰斐遜辭職,隨后的幾年,麥迪遜獨自擔任了共和派領袖,領導共和派從政派到政黨的轉變。
1796年華盛頓宣布不參加下屆總統(tǒng)選舉,成為兩個黨派向政黨轉變的直接原因。兩派各推選出自己的代表參與總統(tǒng)競選,聯(lián)邦黨派的總統(tǒng)候選人為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平克尼,共和派的代表為杰斐遜和艾倫·伯爾。這次選舉為通過政黨推選候選人從而問鼎總統(tǒng)權力樹立了典范,且蘊含了通過政黨來參與總統(tǒng)大選的萌芽。處在副總統(tǒng)位置的政黨領導人希望問鼎總統(tǒng)寶座,而處在總統(tǒng)寶座的政黨領導人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導致兩黨之爭的必然性。
盡管英美兩國是典型的兩黨制國家,但是兩黨代表的都是各自的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正如石國亮指出:“事實上,從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譜系來看,他們在動員民眾,爭取選民時,既不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與鼓動,也不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爭論和攻擊,而是把意識形態(tài)的觀念轉化為對選民關心的具體問題的看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9〕?!皟牲h在競選中,即是競爭的雙方進行相互攻擊和批評,這種攻擊和批評也大都是對執(zhí)政黨政策的攻擊和批評,很難傷及政黨意識形態(tài)本身”〔10〕。
政黨的出現(xiàn)在美國是歷史的必然,通過兩個黨來競選執(zhí)政,不僅可以挑選出最合適當時歷史和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那一個,而且可以通過相互斗爭來促進政黨的發(fā)展。正如杰斐遜和麥迪遜所認為的那樣:“既然出現(xiàn)政黨是不可避免的,黨派間觀點之爭是不可調和的,那么,只有一個辦法——建立一個黨去遏制(check)另一個”〔11〕。杰斐遜上臺以后,為了進一步鞏固共和黨的地位,采取了一些對聯(lián)邦黨的分化措施。首先,他并沒有給成為在野黨的聯(lián)邦黨以合法的反對黨的地位,同時,為了減少聯(lián)邦黨對共和黨的敵對情緒,公開宣稱“我們都是聯(lián)邦黨,我們都是共和黨”,再加上聯(lián)邦黨內部的分化;同時,歐洲戰(zhàn)爭的結束,英法合約的締結,對外政策方面的分歧也消除了,聯(lián)邦黨逐漸地出現(xiàn)沒落之勢。在1817年以后,聯(lián)邦黨逐漸就銷聲匿跡了。在1820年的總統(tǒng)大選中,由于只是一黨參選,共和黨人門羅獲得總統(tǒng)大選的勝利,讓整個國家好像都進入了一個和睦時代一樣(Eraof Good Feelings)。
然而,辯證唯物論認為,矛盾才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動力,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在沒有外部黨派參與競爭的條件下,一黨內部就要分派。很快,共和黨內部就分裂為兩派:一派由共和黨內資歷較老,但作風較為保守的“老派共和黨人”(the Old Repub?licans)組成;一派是共和派內部的少壯派組成的“青年共和黨人”(the Young Republicans)。老派共和黨后來改稱“民主共和黨”,在1828年杰斐遜當政后正式改名為“民主黨”,并沿用至今。同時,1828年開始的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是現(xiàn)代美國政黨代表提名制度的開始,總統(tǒng)的選舉直接與選民掛鉤,人民的投票直接對總統(tǒng)的選舉產(chǎn)生真實的影響。
而“青年共和黨人”后來經(jīng)過幾次改名和改組稱為“國民共和黨”,1834年,克萊等人反對杰斐遜的行政專權,自稱英國的自由派,改組國民共和黨為“輝格黨”。從1834年以后,美國形成了民主黨和輝格黨相互對峙和制衡的兩黨制,1854年7月6日,在密歇根州的一次集會上,共和黨正式成立,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tǒng),共和黨首次執(zhí)政。
政黨制度同樣受到一定國家文化的影響,根據(jù)辜正坤對文化的定義:“文化是人和環(huán)境互動而產(chǎn)生的精神、物質成果的總和。這個總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價值觀、知識、技術成果,以及一切經(jīng)過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別具人文特色的物質對象”〔12〕1。可見,政治制度作為一種價值觀的反映,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
在辜正坤看來,“西方的政治制度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力治加上法制”〔12〕19。力治就是指主要通過暴力的強制性手段去治理國家,而法制指的是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充滿著理性,講究有法可依。這與西方社會的深層文化基因是有密切關系的。
每一種文化都有一種自我協(xié)調能力,就像一杯水潑向地面,它向四面八方散開,有的地方如果受到阻礙,它就會停頓下來,呈現(xiàn)出不規(guī)則的形狀。因此,可以說,文化首先是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
西方的古代社會主要是一種游牧式的生活,游牧式的生活促使人不停地動來動去,同時,西方文明的起源主要是在地中海一帶,地中海地區(qū)土地貧瘠,根本不適合農(nóng)耕式的定居生活,但是地中海提供了重要的海上通道,通過航路可以四通八達,比如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等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都位居于此。地中海發(fā)達的航運為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天時和地利,而大海的兇猛與狂暴會自然地激發(fā)出人性中征服大海的豪情壯志以及冒險的野心,通過航路經(jīng)商無疑自然地熏陶出西方人的自決能力以及四處漂泊的經(jīng)商能力。因此西方的文化中崇拜英雄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騎士精神以及好戰(zhàn)和競爭的特點也就自然地得到衍化和發(fā)展。這就是地理環(huán)境對民族性格的深層影響,這種文化逐漸陶冶出這樣的一種民族性格。
英美兩國作為西方最典型的兩個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兩黨制也是受到西方民族性格的影響,因為民族性格最主要的是受到該國的文化的影響。由于要征服大海,西方人崇尚“力”,由于進行“經(jīng)商”,西方人崇尚“法”,講究公平。通過法治,崇拜力量以及崇拜強者成為西方社會最典型的民族性格。
由于西方社會崇尚“力”“法”、講求“競爭”,無疑是兩黨制出現(xiàn)的深層文化因素,因為兩黨相爭,必利競爭。通過代表各自利益的兩黨的競選,強者上臺執(zhí)政是西方人最深層的民族性格的表現(xiàn)。
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主要是宗法式的。宗法式的也就是講究德和仁來治理國家,以德為主,以王法為輔。這種傳統(tǒng)的政治制度也是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文化基因的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nóng)耕社會。農(nóng)耕社會讓人們適應一種定居生活,這種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的生活方式讓中國的“家族”發(fā)展得非常快,這種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方式促使一種與西方完全相反的文化模式即靜態(tài)的文化模式逐漸發(fā)展起來。這種生活方式讓一代又一代人在一個地方呈現(xiàn)連鎖式的增長,因為人們所居住的土地可以不斷地再生出人們所需要的生存資源。因此,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家族關系也越來越復雜,人際關系網(wǎng)也越來越大。那么如何處理家族內部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一個核心問題,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外族入侵等外力因素來破壞的話,居住在一個地方的人都是一家子,因此,聽家長的話、聽長輩的話、聽族長的話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處理家族問題的行為準則。由此從中國文化里面衍生而來的尊老愛幼,以及儒家的以和為貴、家國理念也就再自然不過了。同時,其他的諸如倫理、政治、藝術、哲學等思想也都是以這種文化模式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可以說,中國現(xiàn)行的政黨制度恰好是中國文化影響下最深層的民族性格的反映,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著最廣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家庭,因此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人民的選擇,更是中國文化國情決定的歷史性的選擇。
綜上所述,英美兩國的政黨制度是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同時受到各自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正如在我國不能實行兩黨制一樣,在美國也不可能實行我國現(xiàn)行的政黨制度,正如張傳鶴指出:“由于國情的特殊性,美國缺乏社會主義思潮和政黨發(fā)展的土壤”〔13〕。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作為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模式,英美政治制度是符合英美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包含有民主政治的某些共同的東西。
其一,英美政黨制度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是歷史選擇的結果,符合各自國情,從這個意義上講,各國都有權選擇適合自己國情的政黨制度來實現(xiàn)參政議政和表達政治主張的愿望。正如維諾格拉夫指出:“民主的標準本身應該來自‘現(xiàn)有’條件,而不是理想化的標準”〔14〕。但是這里的“現(xiàn)有”條件,“應該包括政治變遷過程中的傳統(tǒng)、觀念、認知、利益、政治人物與標志性歷史事件在內的諸多因素的總和”〔15〕。
其二,對于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們都可以借鑒,但是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作為上層建筑的政黨制度的借鑒不能等同于科學技術的借鑒。實踐證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歷史形成的,是人民的選擇,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政黨制度。新的時期,必須進一步處理好黨群關系,由于中國共產(chǎn)黨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政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的重大任務,這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的文化自覺”〔16〕。
其三,英美政黨制度通過兩黨競爭,通過選舉雖然普及了民主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政治生活民主化,擴大了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尤其是二戰(zhàn)以后經(jīng)濟增長,“政黨與社會的聯(lián)系多元化了,政黨不再僅僅是緊密依靠原先的階級性組織,而是要盡可能多接觸、聯(lián)系其他新興的階層或相關社會群體”〔17〕。
其四,必須意識到時代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新的歷史時期更要加強對黨的建設,努力把黨建設成“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18〕。這不僅是由新的歷史條件決定的,也是我黨宗旨、指導思想和群眾基礎決定的。
〔1〕趙寶煦,張宏生,駱靜蘭,等.政治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45.
〔2〕何勇欽.英美兩黨制之比較〔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2):48-50.
〔3〕朱昔群.當代世界政黨制度:制度類型與運行機制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5):125-130.
〔4〕巴里·科沃德.斯圖亞特時代的英國(1603-1714)〔M〕.倫敦:朗曼出版公司,1996:312.
〔5〕蔣孟引.英國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85.
〔6〕卡爾·斯蒂芬,弗雷德里克·喬治·馬齊姆.英國憲政史原始資料:公元600年以來的文件選輯〔M〕.紐約:哈珀與羅出版公司,1937.
〔7〕ARTHUR M,SCHLE SINGER Jr.History of U.S.Political Parties:Vol.I〔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1:34.
〔8〕NOBLE E,CUNNINGHAM Jr.The Jeffersonian Republican Party〔M〕//ARTHUR M,SCHLE SINGER Jr.History of U.S.Political Parties:Vol.I〔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1:239.
〔9〕石國亮.政黨價值觀是深化政黨研究的新視角〔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6(5):25-29.
〔10〕蒯正明.西方主要政黨開發(fā)意識形態(tài)資源的探索與實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4):79-84.
〔11〕RICHARD Hofstadter.The Idea of A Party System〔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81.
〔12〕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3〕張傳鶴.世界各地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及政黨比較研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4):33-38.
〔14〕維諾格拉夫.政黨體系和俄羅斯社會的民主發(fā)展〔M〕//周淑真.政黨政治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4.
〔15〕周翔宇,劉備.社會中心主義與政黨中心主義:基于英、美、俄政黨政治經(jīng)驗傳統(tǒng)的比較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3(7):146-153.
〔16〕胡椿,董悅.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研究綜述〔J〕.大理學院學報,2009,8(3):47-53.
〔17〕閆東.西方政黨與社會組織關系:功能、類型及變革〔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9):39-45.
〔18〕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