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明清桐城桂林方氏家族文化特征探析*

        2014-03-21 01:35:10宋豪飛
        關鍵詞:方氏桐城家族

        宋豪飛

        (安慶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

        明清桐城桂林方氏家族文化特征探析*

        宋豪飛

        (安慶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明清時期桐城桂林方氏家族是江南著名的世家大族,以科第仕宦、研習詩文、治學習藝等著稱于世,在其長期發(fā)展延續(xù)過程中積淀而成深厚的家族文化。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其五世方法因靖難發(fā)作毅然殉難,此忠孝節(jié)義之舉為后嗣敬仰,積淀成為方氏世代傳承的精神意志的象征;方氏家族文化精神的傳承表現(xiàn)在重視教育、詩禮傳家、勤學著述、編纂家族遺書等方面;方氏家訓、家學、家風的傳承也為家族的穩(wěn)固與興盛奠定了基礎。作為個案研究,探析方氏家族的文化特征,為探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蘊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切入點。

        明清;桐城;桂林方氏家族;文化特征

        家族制是中國古代社會一項基本制度,伴隨著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由此漸至形成眾多顯赫高貴的簪纓門第巨姓望族,彪炳史冊,流芳后世。這些不同的著姓大族代有聞人,累世聞達,在其長期發(fā)展延續(xù)過程中積淀而成深厚的家族文化。家族文化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錢穆先生曾論述道:“‘家族’是中國文化一個最主要的柱石,我們幾乎可以說,中國文化,全部都從家族觀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觀念乃有人道觀念,先有人道觀念乃有其他的一切?!盵1]即明確指出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著眼點在于對家族的研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家族形成的家族文化,既具有某些共性,又獨具特色,共同寫就歷史的華章,使得傳統(tǒng)文化色彩斑斕,內(nèi)涵豐富。因而,深入探析家族文化特征,尤其是那些名門望族文化世家其家族文化的獨特性,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家族制于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也將有利于剖析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構成要素和精髓,對考察當今社會發(fā)展與文化建設或有裨益。筆者以明清時期江南安慶府桐城桂林方氏家族為考察對象,探討其家族文化特征,藉此為解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一份個案研究的新視域。

        桐城桂林方氏在宋末元初由池口遷居桐城縣城鳳儀坊,繁衍生息,通過科舉起家,于明代初期逐漸興旺起來,代有顯宦,且文風衍長,越元明清三朝歷六百余年而不衰,成就與影響極大,為我國明清時期仕宦與學術文化最為顯著的家族之一。有明一代,桂林方氏家族有二十余人中舉,進士十一人;到了清代,以道光乙酉年為限,方氏進士出身者達十五人之多,中舉者四十余人,科名頗為鼎盛。其聲名顯赫者如:自十一世方學漸肇始,傳承至方大鎮(zhèn)、方孔炤、方以智及其子五世習《易》,形成著名的“桐城方氏易學學派”,在中國哲學史上據(jù)一席之地;方以智被稱為“十七世紀百科全書式大學者”,于哲學、自然科學、文學、書畫、佛學等方面皆有造詣;方文、方貞觀、方世舉并稱“桐城三詩人”,詩名遠播;以方孟式、方維儀、方維則“方氏三節(jié)”為代表的家族女性于品行、詩才、畫藝等方面不遜須眉,更是為方氏家族增添了絢麗的光彩。清初朱彝尊有言:“方氏門才之盛,甲于皖口。”[2]這一家族在清初盡管遭受順治丁酉江南科場案和《南山集》案兩次沉重打擊摧殘,但依然能夠重新振作并再次顯達起來,并出現(xiàn)了方觀承、方維甸、方受疇“一門三總督”;方苞創(chuàng)立“義法說”,為桐城派奠基,逐步形成清代最為著名的散文流派。梁實秋不禁贊嘆道:“桐城方氏,其門望之隆也許是僅次于曲阜孔氏?!盵3]所言或許有些夸大,但明清時期桐城桂林方氏家族人文蔚盛,卻是事實。其家族簪纓不絕,文脈承續(xù)、家族興盛,形成厚重的家族文化,凝聚于家族成員的精神品性中,流播族里,并為方氏子孫代代傳承發(fā)揚。

        一、方氏家族精神意志的傳承

        五世祖方法(公元1368—1404年)因靖難發(fā)作而效法其師方孝孺,不肯于賀表上署名被逮,船至望江(今安慶)境內(nèi)自沉于江。他無愧于君(建文帝)于師(方孝孺),盡忠盡節(jié),雖然位卑,但一腔忠誠,光照日月。十二世孫方大鎮(zhèn)曾上表朝廷要求旌表,得以建祠祭祀。方氏子孫極為敬仰方法,多寫詩歌詠其事,如方孔炤、方文、方以智、方其義等皆盛贊其殉難精神;方苞雖不擅長為詩,但《方苞集》中亦存詩《展斷事公墓二首》[4]791,寫拜祭方法之墓并抒發(fā)無限崇敬之情。方法此舉對方氏家族后嗣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衍變積淀成為其家族世代傳承的精神意志的象征,即注重忠孝節(jié)義、氣節(jié)操守,凝結于后世的血脈中,方法本人也成為忠君節(jié)孝的精神偶像。

        正是在先祖這種精神感染下,十三世方孟式亦以身殉節(jié),成為家族中又一位慷慨赴難的人物。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當濟南城被清兵圍困之初,她即對丈夫張秉文(時為山東布政使)說:“夫之死生惟官守,妾之死生惟夫子?!盵5]453勉勵丈夫為國盡忠,自己絕不茍且偷生。當丈夫為國捐軀,她毅然投大明湖而死,為夫殉節(jié),其實亦是為國殉難。她的行為正詮釋了家族精神信念的傳承與堅守,方氏女性亦明曉大義。甲申之變,崇禎自縊,方以智得悉后,他的第一反應即是打算殉難,以盡臣子忠節(jié)。《明季北略》記載道:“(方以智)聞變,走出,遇蘇人陳伯明,倉卒通名,相與嘆泣。潛走祿米倉后夾巷,見草房側(cè)有大井,意欲下投,適擔水者數(shù)人至,不果。陳留至寓所一宿?!盵6]他與陳伯明準備投井,只是有人擔水,未能遂愿。清鄒漪《魏庶常傳》也有相關記載:“而賊薄城下,三日城陷,公出遇陳名夏、吳爾塤、方以智于金水橋且曰:‘我儕圖一死,所以報先帝?!唬骸酪谞?!顧車有可為者,我不以有用之身輕一擲也?!盵7]他們在魏學濂的勸說下放棄了毫無意義的自殺殉君殉國的念頭,而是希望于亂世之際能有所作為。方以智于國破君亡之際產(chǎn)生殉難的想法應該也是出自先祖的影響。至于其后來在廣西平樂被清兵抓獲,清帥脅迫他歸降,袍服在左白刃在右任其選擇,方以智寧可引頸就戮而絕不仕清。方氏家族中方文、方思沉痛的遺民情結,方其義于明亡后抑郁而終,方授結交志士積極抗清竟至英年早逝,等等,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氣節(jié)。還有以智長妹方子躍在丈夫?qū)O臨抗清死難后亦數(shù)次尋死以盡節(jié),“恭人大慟,投水中,村嫗引出之,不死;餓三日亦不死。偕一婢竄伏榛莽中,由間道得達閩之古田縣”[5]460,后得以返歸故里教育二子,守節(jié)三十八年而終。他們的種種舉動其實都體現(xiàn)出方氏家族精神意志的繼承與發(fā)揚。

        由方氏子孫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他們以五世祖方法為精神追求,作為忠君的典范,激勵并效法之,大節(jié)不虧。自古以來忠孝觀念是封建倫理道德的根本要求。臺灣著名作家高陽不禁為之感慨道:“方氏一門,忠孝節(jié)義,四字俱全,……略考方氏家世,以表彰我國第一等的詩禮之家?!盵8]正是由衷褒獎這一著名家族的精神品質(zhì)。

        二、方氏家族文化精神的傳承

        方氏家族文化精神的傳承主要表現(xiàn)在重視教育、詩禮傳家、勤學著述、編纂家族遺書等幾個方面。在封建社會,教育與科舉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讀書應舉視作正途,也是士子的人生追求。方氏家族極為重視子弟教育,期望通過科舉獲得功名,使家族榮耀。五世方法其父去世時,他才二歲,當時明朝剛剛建國不久,“時天下初定,人競?cè)竹R;母程氏紡績,資公使學,務以儒術亢宗”[5]9。母親程氏含辛茹苦撫養(yǎng)其長大,盡全力資助他讀書,希望他以“儒術亢宗”,寄予振興家族的厚望。在世人都期盼以武功立業(yè)時程氏卻教育方法讀書習儒,應是頗有見識的。方法也不辜負母親的期盼,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中鄉(xiāng)試,出任四川都指揮使司斷事。也可以說,正是受儒家的忠君尊師以及氣節(jié)操守等觀念浸染,方法才有靖難后仿效恩師方孝孺殉節(jié)之舉。六世方懋重視教育,家教得法,“訓諸子厲學”,子孫也勤奮刻苦讀書,所以當其好友史仲宏探訪方家,“聞書聲”而贊嘆“此貴征也”,便慷慨授予方懋以“吉地”[5]14。七世方佑、方瓘皆通過科舉而步入仕途,宗族逐漸顯耀起來,其后歷代皆有通過科舉而顯宦,這正是封建時代讀書入仕的必然選擇,也是家族興盛的必由之路。

        十一世方學漸以布衣振風教,講經(jīng)授教于桐川、秋浦間達二十年。他晚年回到故鄉(xiāng),籌募資金創(chuàng)建桐川會館,講學布道,宣講性善之旨,是繼何唐之后開創(chuàng)講學之風,為桐城學風的昌盛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所宣揚的理學思想、所開創(chuàng)的方氏《易》學等家學歷經(jīng)四代傳承,亦結出燦爛的智慧之果。其子方大鎮(zhèn)秉承性善之學,當東林黨人秉政,鄒元標、馮恭簡等人于京城建首善書院,鄒、馮二人“核品嚴,甚推重公”,請他到書院講性善之學,其“論學以性善為宗,論治必本君德”[5]123。其后不久,魏忠賢當政,鄒元標等人下野,書院被毀,方大鎮(zhèn)遂歸隱故鄉(xiāng),立“荷薪館”于方明善祠旁,與門人講學不輟。再至方孔炤文才武略,兼修《易》學,著《周易時論》傳世;十四世方以智則是博洽古今、通貫天人的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全祖望于《前侍郎桐城方公神道碑銘》中寫道:“桐城方氏為右族,自明初先斷事公以遜志高弟與于革除之難,三百年中,世濟其美。明季密之先生尤以博學稱?!盵9]方以智傳授三子中德、中通、中履各承一業(yè),三人不但皆能秉承父學,術業(yè)專攻,各有建樹,而且都淡泊自守,勤于著述,不仕清朝,以文章、氣節(jié)稱名于世。這與桂林方氏世代重視教育、注重家學相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密切的關系。

        方以智十二歲時母親吳令儀病逝,仲姑方維儀擔負起教養(yǎng)以智兄妹的重任,“儼如人師”(《桐城方氏詩輯》卷一方維儀小傳)。方以智弟方其義于明亡后抑郁而終,年僅31歲,其子方中發(fā)(字有懷)遂成孤兒,由祖父母撫養(yǎng),祖父方孔炤親自教之以“禮”。方中發(fā)便終生以“禮”自持,錢澄之亦為之由衷感嘆:“方氏自明善文孝以來,世稱孝友,此雖其家教有然,而有懷生平崇禮之事,亦略可睹矣。”[10]方中發(fā)還以“孝友”聞名鄉(xiāng)里,“篤學力行,嘗捐宇建先人理學祠,刊兩世遺書百卷,讓產(chǎn)推財,鄉(xiāng)黨皆稱孝友,舉鄉(xiāng)飲賓”[11]卷一百六??梢哉f,他的這些行為都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結果。

        方以智妹方子躍在丈夫?qū)O臨死難時求死不得,后守節(jié)撫育二子成人,告誡子孫:“敦本、積德、植品、讀書,即此四訓世守之!”她著有《寒香閣訓子說》三千余言,馬其昶評價道:“余讀恭人《訓子說》,所自述誠有足悲者。歷艱苦險阻以竟夫志事,安在必以身殉者之為當乎?”方子躍臨終時一再吩咐其子:“遺命薄斂,遵家禮,毋作佛事,謂:‘此吾曾祖明善先生之訓,五世未之有改。不可以俗故致吾違背!’”[5]460葬儀一切依家禮,不得作佛事以壞祖宗規(guī)矩。這亦是方學漸定下的家規(guī),反對行佛事:“居喪之家,惟設蔬食,不用鼓樂。未葬,朝夕奠、朔望殷奠;既葬,虞祭不許用浮屠設齋醮者,諸儀如家禮?!?《家譜》卷六十一)為方氏子弟所恪守。所以馬其昶贊賞這是方學漸講學流播所至:“講學收效之遠,乃至是哉!”[5]460家族的教育影響之深遠由此可見。

        方氏家族還有一個極其可貴的優(yōu)良品質(zhì),即非常勤學、嗜好讀書、勤于著述。這方面最為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清初方氏遭受順治江南科場案和《南山集》案的沉重打擊,兩次流放到窮荒絕域,生存的環(huán)境極其惡劣,物質(zhì)生活極度匱乏,于此境況之中,他們雖然內(nèi)心怨憤抑郁,但并未完全悲觀沉淪,仍堅持讀書著述,不廢吟詠。這是讀書人極為寶貴的品性和精神操守,這種精神尤其值得欽佩。十三世方拱乾于明末崇禎時官至少詹事,充東宮講官經(jīng)筵日講,明亡后歸里,十年后被舉薦出仕清廷,升任詹事府右少詹事兼內(nèi)翰林國史院侍講學士,與子方孝標(官內(nèi)弘文院侍讀學士)、方亨咸(官監(jiān)察御史)三人同朝為官,備受順治青睞。只是禍福無常,方拱乾全家受順治丁酉(公元1657年)江南科場案牽連,被流放至塞外蠻荒絕域?qū)幑潘?今黑龍江寧安縣)。方拱乾冬日里亦堅持早起,“研洗和冰墨”[12]53(《早起》);其三子方育盛剛抵達戍所住下,即先急于買來讀書幾:“即次尚未安,先買讀書幾。”戍所居室極其簡陋矮小,然而父子圍坐一起讀書相互問學,如同“師友”一般相處:“問字老夫堪,師友柴門里。高吟鳥獸群,是亦伊洛里?!盵12]176(《育盛買得讀書幾請詩》)他為方孝標讀書幾題詩即寫道:“讀書不問地,窮荒即衡泌。讀書不問幾,榛棘即楩梓。勿言禍患樞,咎不關讀書。勿恨遭逢苦,讀書娛今古……”告誡兒孫無論處境如何,都要堅持讀書:“汝年正是讀書日,丘墳以外當何營?”[12]77(《玄成以讀書幾請,作歌書其面》)雖然因文字致禍,遭逢厄境,但讀書畢竟無過,這不是讀書本身的罪過,因此時時要刻苦讀書,不可荒廢時日。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方苞受《南山集》案牽連,系刑部獄。他身處囹圄,于生命旦夕間猶孜孜著作,獄中著成《禮記析疑》《喪禮或問》二書。然而此舉卻為同獄犯們所厭恨:“同系者厭之,投其書于地,曰:‘命在須臾矣!’先生曰:‘朝聞道,夕死可也?!盵4]875面臨著同樣的處境,生命只存在于旦夕之間,然而獄犯們所選擇的態(tài)度卻有著天壤之別。方苞依然堅持孔子的教導,以一種積極入世的信念來對待生死,不愿虛度片刻光陰。這種勤學不倦、讀書著述成為方氏家族的一種文化精神而彰顯出來。方氏家族著述極為豐富,見諸《四庫》系列所收錄文獻就有20余人達47種之多(重復者不計),《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收錄族人詩文集數(shù)量亦極其眾多。無疑,這些著述凝結著方氏家族精神及其文化的集粹,是家族發(fā)展的永續(xù)資源,是方氏家族文脈生生不息歷代傳承久遠的寶貴財富,也是號稱文化世家最為有力的證明。

        古代文人學者極為重視自己的著作刊刻流傳于世,而其子孫也特別看重對家族先輩著述的收集編纂與刊刻傳播。十五世方中履為其祖父方孔炤編訂《環(huán)中堂詩集》并題跋,其中就發(fā)揮了這樣的觀念:“子孫之責孰急哉?蓋莫急于遺書也。禮君子于其先人,思其所嗜,思其所樂,夫樂與嗜,舍遺書孰為最大?兵寇水火亂離災禍之不可保,何所恃而長存?志茍忽焉,蟲穿鼠嚙皆足以致亡。亡即亡耳,然則孰亡之?子孫亡之也!”[13]卷二他認為子孫對保存先人的遺書責任重大,這是子孫孝道的體現(xiàn)。先世的遺書是一個家族文化的積淀,是其詩書傳家的重要載體,是留給子孫后世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故多為子孫后世所珍視。

        道光元年,方于榖以一己之力,窮數(shù)十年之勞,搜集家族成員,自明初以至清代道光之前所作詩歌,輯刻而成《桐城方氏詩輯》,規(guī)模體例極為宏富。所搜集到的詩作數(shù)量雖有限,但實屬不易。然僅此百三十人五千余首詩即可見方氏家族為詩者之眾、存詩數(shù)量之富了。方于榖刊刻家族詩輯傳世,其實正是其“敬宗之誼、敦學之功”的家族意識的體現(xiàn)和家族文化傳承流布的反映。正如他在《桐城方氏詩輯·凡例》中自豪地宣稱:“吾宗占籍桐城溯元至今已歷二十余代,非徒科第名家,實以著作如林,代有作者,自明善公而下歷代所著……不下數(shù)百種,海內(nèi)無不周知,毋庸夸述?!痹谒磥?,方氏家族興盛,科第只是一個方面的因素,而更為看重的則是“著作如林”,重文的家風和世代傳承的著作才是方氏傳家并引以為傲的精神財富。所以當他后來贈送一部《詩輯》給管同,管同致信稱謝,并由衷感慨道:“士不能有為于天下,便當有為于鄉(xiāng)里,又不然猶當有為于宗族”,方于榖“近又搜刻一族遺詩,使桐城方氏五百年詞章存而不墜”[14](管同《因寄軒文集·答方明經(jīng)書》),此舉正是“有為于宗族”,使得方氏五百年的家族文學不至于亡佚。

        方氏歷代所著繁復,然而亡佚實多,《桐城方氏詩輯》亦只“不過僅存百十耳”。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二十一世方昌翰搜集自己“所自出之祖”方學漸、方大鎮(zhèn)、方孔炤、方以智、方中履、方正瑗、方張登七人的部分文稿匯輯而成《桐城方氏七代遺書》,以存先世著述,先世的一些詩文集賴以保存下來。他在《刻方氏七代遺書緣起》中寫道:“第已刻、未刻之書,卷帙不可數(shù)計,閱時既久,散亡實多,經(jīng)粵寇之亂,益蕩然鮮有存者?!盵15]第一分冊但就其所存著述,已是洋洋大觀,譚獻《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敘》寫道:“獨方氏累葉敦儒,濯于忠節(jié),以厲文章。其為學也,既世又不為猖狂無涯之言,束經(jīng)教而推究世用,一門之內(nèi)若比肩立,其裒然名山之藏者,傳之其人,不啻滿家矣。”[15]第一分冊

        方維甸將曾祖方登嶧、祖父方式濟及其父方觀承詩集匯成桐城方氏三世家集《述本堂詩集》十八卷,另外還有《述本堂詩續(xù)集》專門收入方觀承所著詩集《薇香集》《燕香集》《燕香二集》成五卷。方其義之子方中發(fā)亦曾“刊兩世遺書百卷”[11]卷一百六。方氏子孫看重對先祖文稿、著述的搜集整理,并刊刻以傳世,此為兒孫之責,當盡孝道,更是對家學的傳承與家風的延續(xù),是家族文化精神的積淀并發(fā)揚光大。家族重文的風尚累世相傳,潛移默化相互影響,也是家族發(fā)達興旺的根本原因。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文化家族重視家學淵源與傳承的根源所在。

        三、方氏家族家訓與家風傳承

        一個家族的興盛需要多種因素發(fā)揮作用,比如外在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因素的影響,亦存在諸多內(nèi)在的因素,如以家法、家訓、家學、家風等為核心的家族文化與家族意識的形成、積淀、傳承與發(fā)揚等,后者尤其顯得至關重要,它是維系家族繁衍興旺的根本原因。羅時進曾指出:“家教、家學、家風是家族重要的文化特征, 是家族的文化根脈和靈魂所在。這三者是相互關聯(lián)的, 前兩者較為具體, 而后者較為形上,但恰恰家風,是家族聲望最重要的維系, 是家族傳統(tǒng)最根本的體現(xiàn)。家族成員之道德取向、學問興趣、人文意識,無不根植于此?!盵16]方氏家族十分重視家法、家訓、家學、家風,這是家族文化和家族意識的核心。

        方氏家族至六世方懋已呈興盛之象,其五子都秉持家法,形成良好的門第家風:孝敬尊長,友愛兄弟,勤儉持家,各職一事,親族和睦。方氏家法聞名一時。七世方瑜當自己幼子方向后來中進士,官居給事中,因彈劾中貴,被謫多羅驛丞,他拊其背寬慰道:“行矣,勉之!薄田尸饔,吾甘之矣!”[5]15告誡其子不必牽掛,自己甘于農(nóng)作,能夠養(yǎng)活自己。方向在仕宦之初,方瑜即嚴肅訓誡他說:“惟爾仲父家法在!”[5]15讓他效法伯父方佑做一個剛正不阿清廉勤政的官員,以此為“家法”律條,成為方氏后嗣為宦尊奉的家風。

        方氏于十一世方學漸編訂家譜、家規(guī)為后嗣恪守,其后世子孫亦寫有家訓,訓誡本房子弟,如方孔炤作《家訓》:“三峰矗矗,桐水湯湯。我祖基之,爰開講堂。我父紹之,荷薪在旁。顏曰寧澹,三命循墻。小子舞《象》,詠《南山》章?!盵13]卷二以祖父方學漸、父親方大鎮(zhèn)所傳承的家學訓示子孫。他還寫有《訓孫》一詩,抒寫自己經(jīng)歷家國變亂,于遲暮之年還要教養(yǎng)孫輩,告誡他們要“努力作貧士”,切不可以“公卿兒”自處。方以智于桐城民變后流寓金陵,國勢衰微變亂紛乘之際,其祖母就一再教導子孫要勤儉勞苦持家,方以智所作筆記《膝寓信筆》記有一則祖母諄諄告誡之言:“今因賊亂移家江南,草次即安,勿復求備。世且多事,宜習勞苦,克勤克儉,不自滿假,不可一日忘也?!盵15]第十一分冊方以智次子方中通作《陪翁訓子語》:“故男子一以耕讀為業(yè),女子一以紉織為工。夙興夜寐,克謹初終,咀嚼菜根,滋味自出。此明善先生之訓也?!薄拔闹夜唬翰粣u惡衣食,不忘在溝壑,此吾生平之操履也?!盵17]正是家訓一貫相承之語。女子主要從事紉織,這是古代女子的本職,方以智仲姑方維儀就曾作《訓女童》一詩,訓示女子當知以此為業(yè):“燕子在高梁,仲夏風日長。園中桑麻成,歲月殊未央。呴媮教童女,紡績盈傾筐。積寸累丈匹,可以作衣裳?!盵13]卷一方以智孫方正瑗為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舉人,授內(nèi)閣中書,后官至陜西布政司參議,分守陜西潼商道,創(chuàng)關西書院。其所作《述母訓》以詩記敘母親的深情教誨,沈德潛即評之“通體皆母訓,稱述外不贅一語”[18],其實亦是表明自己立身處世將秉承方氏家風。

        世家大族都極為注重對后世子孫的教育,以家法、家教來培養(yǎng)子弟優(yōu)良的品學及處世之道,注重家學傳承,由此積淀而成良好的世德門風,家族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世代相傳。正如羅時進所論述:“家風是文化家族的精神旗幟,標志著高貴的血統(tǒng)和風雅的遺傳,成為他們傳承和守護的根本,也是激勵他們慎終追遠、振奮高華精神、以文傳家,使門風不墜、宗脈永隆的動力源泉?!盵19]

        四、結語

        探討家族文化為我們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切入點。歷史上的世家大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各自的家族文化特征有其共性,但更為世人所感興趣的是,因時代因素和地域性差異以及家族發(fā)展的不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家族文化的獨特性,由此呈現(xiàn)異彩紛呈的家族圖景,展示出豐富多彩的文化魅力。家族文化的共性特征易于把握,而獨特性方面則體現(xiàn)了各個不同家族的差異性,需要對不同家族進行較為全面的認知和整體的概括。

        張劍曾這樣界定世家大族:“世家大族主要是指那些出現(xiàn)過名卿重臣、仕宦人數(shù)眾多及連續(xù)性強的家族,他們交游廣闊,社會關系能夠滲透到中央決策部門并對之產(chǎn)生或明或暗的影響,這種家族雖然數(shù)量不多,卻是形成‘大傳統(tǒng)’的主要因素?!盵20]很顯然他偏重于從家族仕宦的角度來判斷,要求過嚴而且單一,反而失去其界定的普遍意義;盡管苛刻,但用之衡量方氏家族,卻也很明顯符合這條標準的。筆者之所以認為張劍界定世家大族的定義過于偏狹,就在于封建時代一個世家大族形成與延續(xù)不僅僅憑借科第仕宦一途就能得以保持久遠;除了依靠科舉之外,還非常注重道德、家學等因素以保障家族長盛不衰。科舉登第步入仕途,這只是獲得家族發(fā)達的重要前提,由之獲得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基礎,交結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家族的發(fā)展鋪平道路;道德是個體修身齊家的根本素養(yǎng),立德以身教,一旦形成良好的家風代代傳承,則使得一個家族更好地綿延發(fā)達;至于家學更為世家大族所倚重,立言以求不朽,以文學或?qū)W術衣缽承遞,詩書傳家,更足見世家門第之高貴與素養(yǎng)。

        錢穆先生高度重視“家族”在中國歷史文明進程中的作用,將家族研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一個最主要的柱石”,這種認識頗有見地。既是如此,那么,探討家族文化及其特征也就為我們研究傳統(tǒng)文化開啟了一扇窗戶,提供一個思索的視角,因而頗具意義。諸多世家巨族個案的研究累加并鋪展開來必將推進對傳統(tǒng)社會文化的整體認知,加深對傳統(tǒng)社會文化本質(zhì)的思考。明清時期桐城桂林方氏家族以科第、仕宦、治學、研文、習藝著稱于世,科舉是封建社會士子進身仕宦的必由之路,同時也促成了家族發(fā)展和門第顯赫的外在支柱,仕宦者皆有政聲,竭忠為國,秉直為臣,不畏權貴,關注民生,是為循吏,皆有嘉論。而內(nèi)在層面上,家族內(nèi)部的詩書傳家、家學家風的訓誡等諸多舉措也為家族的穩(wěn)固與發(fā)展培育了基因。方氏家族強烈的家族文化創(chuàng)建與傳承,有著濃厚的家族觀念,篤守忠孝,以孝持家,門風謹嚴,子孫后裔恪守傳承的是一種精神與意志,這是形成著姓大族的內(nèi)在必要品質(zhì),延續(xù)著家族興衰的命脈。

        通過對桐城桂林方氏家族文化特征的梳理和認知,我們應當明了:歷史上不同時期涌現(xiàn)出眾多的世家大族,其賴以傳承久遠并為之帶來不朽聲譽的最終卻是其文化上的成就與影響??剂科浼易逖永m(xù)積淀而成的文化特征,是研究歷史上顯赫家族的價值所在,為我們揭開傳統(tǒng)文化光彩絢麗的一角。家族文化彰顯一個個家族厚重的文化積淀和歷史輝煌,一個個名門望族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此盛彼消,其興衰榮辱也揭示出時代更替朝代興亡的滄桑變遷,折射出歷史發(fā)展的一個縮影,留給今人不盡的思索與感嘆。

        [1]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51.

        [2]朱彝尊.靜志居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425.

        [3]梁實秋.梁實秋懷人叢錄[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74.

        [4]方苞.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馬其昶.桐城耆舊傳[M].合肥:黃山書社,1990.

        [6]計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4:585.

        [7]鄒漪.啟禎野乘一集[M].明崇禎刻、清康熙重修本.

        [8]高陽.明末四公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67.

        [9]全祖望.全祖望集匯校集注[M].朱鑄禹,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08.

        [10]錢澄之.田間文集[M].合肥:黃山書社,1998:388.

        [11]趙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方拱乾.方拱乾詩集[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

        [13]方于榖.桐城方氏詩輯[M].清道光元年飼經(jīng)堂刻本.

        [14]管同.因寄軒文初集[M].清道光十三年管氏刻本.

        [15]方昌翰.桐城方氏七代遺書[M].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16]羅時進.關于文學家族學建構的思考[J].江海學刊,2009(3):185-189.

        [17]方中通.陪集:卷三[M].清康熙刻本.

        [18]沈德潛.清詩別裁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68.

        [19]羅時進.在地域和家族視野中展開清代江南文學研究[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3):16-19.

        [20]張劍.宋代家族與文學——以澶州晁氏為中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

        Onthe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theGuilinFangFamilyofTongcheng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

        SONG Hao-fei

        (School of Arts, Anqing Normal College, Anqing 246133, China)

        The Guilin Fang’s Family in Tongcheng is a famous aristocratic family in the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is known to the world in attending imperial examinations, learning poetry and engaging in academic studies. The family accumulated deep family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its long-term development.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ve ancestors chose martyrdom resolutely because of Jingnan Rebellion, which was revered by his posterities and became a spiritual symbol of the Fang’s Family. The Fang’s family’s cultural heritage is manifested in valuing education, studying hard and compiling family’s books. Its family instructions, family knowledge and family traditions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amily’s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As a case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Fang’s family, which will provide us a good angle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ngcheng; Guilin Fang Famil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2013-04-14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慶師范學院皖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項目(2011sk782 :《桐城方氏三詩人研究》)

        宋豪飛(1970-),男,安徽安慶人,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博士。

        K248

        :A

        :1009-2463 (2014)05-0130-06

        猜你喜歡
        方氏桐城家族
        桐城三祖?zhèn)饔浳膭?chuàng)作之差異探微
        天中學刊(2022年4期)2022-11-08 08:26:25
        淺析桐城歌的藝術特征
        黃河之聲(2020年10期)2020-12-07 09:08:33
        HK家族崛起
        安徽桐城六尺巷
        《小偷家族》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8
        頭皮針配合傳統(tǒng)體針治療梅核氣臨床療效觀察
        健康周刊(2018年14期)2018-10-21 00:40:21
        皿字家族
        方氏·瓷盤置景
        寶藏(2017年11期)2018-01-03 06:46:02
        方氏·瓷盤置景
        寶藏(2017年10期)2018-01-03 01:53:32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成人亚洲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东京热| 国产午夜精品综合久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免费牛牛| 久久久人妻丰满熟妇av蜜臀|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下载|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亚洲性啪啪无码AV天堂|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内射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色综合999| 久久久精品亚洲人与狗| 女人脱了内裤趴开腿让男躁| 豆国产95在线 | 亚洲|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最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麻豆日日躁夜夜躁| 欧美人与禽交zozo| 国产一区精品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国产va高清cabal|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二专区| 加勒比东京热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一级片麻豆| 日本一二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三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女主播福利在线|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 国产午夜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女人毛片80s网站| 福利网址在线观看| av是男人的天堂免费|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