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龍
(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太倉 215411)
蘇州古橋裝飾紋樣的象征寓意
沈海龍
(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太倉 215411)
蘇州古橋是指蘇州城區(qū)內現(xiàn)存的從宋代至明清兩代所遺存的一百多座古代橋梁。蘇州古橋在形制上匠心獨具,造型豐富,橋面和欄桿工藝裝飾復雜精美,題材豐富。無論橋名、建筑特色、橋面紋飾還是與之相關的傳說,無不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xiàn)在蘇州的民俗風情、文化風貌。
古橋 裝飾紋樣 象征 文化內涵
蘇州地處太湖之濱,境內河港交錯,素有水城,橋鄉(xiāng)之稱。因此,古橋分布廣、數(shù)量多,尤其是保留的明清古橋最多,如彩云橋、吳門橋、晉安橋、行春橋、越城橋等。根據(jù)史料記載,光市區(qū)就保留著明代橋梁311座,清代310座,可謂歷史遺存豐富。這些古橋溝通了人們的距離,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同時也凝聚了蘇州人民卓越的智慧,顯示了蘇州工匠精湛的造橋技藝,蘊涵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體現(xiàn)了蘇州獨特的地域人文景觀。在水文、裝飾、人文風俗、現(xiàn)代景觀屬性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可研究性。同時,深厚的文化浸染也使得蘇州古橋具備了特有的地域元素和文化因子,具有了烙印式的共通性與和諧性,處處體現(xiàn)出鮮明的地方民俗特征。另外,蘇州地區(qū)的明清古橋非常重視裝飾藝術,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的產(chǎn)物,它的裝飾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信息,可以折射出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意蘊和審美理想,可以看到其藝術特色、民風習俗和人文精神?!疤K州的老橋,疊石甃甓、奇功致密。石橋兩旁的石欄望柱雕有立體獅首或鑲嵌抱鼓石。欄板正、背面都雕飾有文字或圖案,雕刻橋名、橋聯(lián)、修建年代,并雕以如意、定勝、蓮瓣等吉祥圖案?!保?]橋面和欄桿工藝裝飾復雜精美,題材豐富。無論橋名、建筑特色、橋面紋飾還是與之相關的傳說,無不蘊涵著豐富的喻義,體現(xiàn)在蘇州的民俗風情、文化風貌,極具研究價值。
裝飾藝術是指依附于某一主體的繪畫或雕塑工藝,使被裝飾的主體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裝飾藝術與人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廣泛,結合緊密,其豐富多樣、精美考究的雕刻紋飾,其雕刻裝飾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現(xiàn)象,利用雕刻的手法將大量的人文思想信息、信仰追求描繪在建筑構件之上,展現(xiàn)了當?shù)厝嗣竦乃囆g創(chuàng)作和欣賞水平,并蘊含著他們豐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寄托。因此,題材、紋飾、排列、組合、秩序的選擇與應用,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隱藏著象征寓意。
作為建筑,或者說作為雕塑的蘇州橋,就是“凝固的一剎那”[2]。就橋身而言,裝飾紋樣也是凝固在橋上的藝術。蘇州古橋的裝飾形式一般依附于橋身,紋飾多在橋身正面的橋面上以及橋兩側欄桿的望柱上,另外,在古橋的一些附屬配套構建上也配以大量的裝飾紋樣,諸如在橋亭、橋碑、橋頭抱鼓石上均以各種紋樣加以美化。橋身正面欄板的花紋形式多以“月華紋”為主,橋欄桿及其望柱或券石上則多以蓮花或蓮蓬為主要圖案,并在蓮蓬及荷花之下襯托荷葉。其雕工洗練、異常精細,以淺浮雕為主,層次變化豐富,兩側絕不雷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位于胥門念珠街中段,夸學士河上的來遠橋,平江路北段的胡廂使橋即為這一裝飾紋樣的典型代表。集中體現(xiàn)了蘇州古代匠工們在橋梁繪畫藝術、雕刻技藝及設計藝術上的高超技巧。
除上述裝飾紋樣之外,吉祥紋樣是蘇州古橋梁雕刻藝術運用最多的一種裝飾內容,題材異常的廣泛,形式也是極其豐富。這些紋飾可以分為以下門類:第一類為動物類,常見的有蝙蝠、梅花鹿、鶴和龜、麒麟和喜鵲、獅子、象、魚和龍;第二類為植物類,包括牡丹、蓮花、靈芝、歲寒三友、四君子等;第三類為人物類,包括佛像、劉海、和合二仙、文武財神、漁樵耕讀、古代雅士;第四類為圖案類,包括如意紋、八寶紋、暗八仙、輪回旋水紋。這些圖案大多分布在橋兩側的護欄板上,以及兩側的欄桿內外側,在橋頭的抱鼓石及鎖石上也時常分布著該類題材的紋樣。另一點要說明的是,在橋身券下側有時也會有該類題材的圖案出現(xiàn)。
蘇州古橋的裝飾紋樣題材豐富,種類繁多,這些裝飾紋樣無不和橋面石階及欄桿不規(guī)整的節(jié)奏護衛(wèi)對照,相互應和,極大地增強了蘇州古橋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它和橋名一道構成了蘇州古橋的藝術特色,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xiàn)著蘇州的民俗風情。另外,蘇州古橋裝飾上又體現(xiàn)了藝人們精湛的建筑技藝,其多樣的裝飾手法,運用諧音、借喻、象征等表現(xiàn)思想,因物喻義、托物寄情。在雕飾中輕盈細膩、寓意豐盈;在環(huán)境間與景同構、和諧統(tǒng)一;在功能里實用美觀、體現(xiàn)多元;在文化內隱喻寄托、祈福求祥。其形式和內涵與地方的民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傳遞著豐腴的人文信息。
蘇州經(jīng)濟的富庶,造就了地方豐富多彩的文化。善良的蘇州人在傳統(tǒng)觀念中堅守著仁者之心,篤信“天地造化,陰陽和合”,與自然和諧相處;待人接物,以忠厚為本,萬事都圖個吉利,把追求福、祿、壽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蘇州古橋上多樣化的吉祥裝飾紋樣無不反映出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傳遞出古代民間的事實,蘊含著豐富的民俗和人文內涵。
(一)以蝙蝠圖案諧音福
橋欄上的蝙蝠圖案一般和如意紋同時出現(xiàn),橋欄及護板上飾一蝙蝠,在明清,隨著吉祥文化的發(fā)展,尤其是在諧音寓意的流風之下,使人們想到了蝙蝠的“蝠”與“?!弊种C音,才將它與幸福聯(lián)系起來。而其實在內容上并無多大臉型,一旦成為“?!钡男蜗?,不論在器物上、建筑上及繪畫和服飾上,處處都能看得到蝙蝠的影子。有時在橋欄上可以同時出現(xiàn)五只蝙蝠,五只蝙蝠嘴銜靈芝,或伴隨如意紋出現(xiàn)。五福之“五”其基本的寓意為:一長壽,二榮華,三康寧,四善德,無善終。這五個方面體現(xiàn)了蘇州人的幸福觀。盡管每個時代的幸福觀不一樣,但五福集中代表了中國人最基本的心靈渴望,所以,橋欄上的蝙蝠紋樣的應用,多是與其他內容相配合使用的,如蝙蝠和如意,即指“福壽如意”,蝙蝠和銅錢的出現(xiàn),代表“福在眼前”。
(二)以牡丹圖案喻富貴
古人視富為福?!夺屆め屟哉Z》:“福,富也。”《禮記·郊特牲》:“富也者,福也?!彼裕渡袝ず榉丁穼⒏涣袨椤拔甯!敝祝虼?,富貴是古人認為的人生福氣之一,追求富貴也自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精神奮斗的動力。
牡丹紋之所以會成為蘇州橋梁上經(jīng)常使用的題材,其根本的原因是牡丹本身雍容華貴?;ǘ浯T大而艷麗,自唐代以來被稱為“花中之王”,有國色天香的特質,不少文人為之著書立說,使得牡丹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備受推崇。另外,畫家及雕刻工匠,繪制花卉,不論是盆栽還是瓶花,多是花朵累累,繁花似錦,即使是折枝小品,也是繁星點點。而在繪制牡丹的時候,往往一枝獨秀,但卻富貴十足,并不顯得孤傲。佛教中的寶相花,花朵碩大,似有牡丹的外形,卻是由人虛構出來的,出于宗教使用目的,顯得過于莊嚴。只有牡丹,真實而自然,無論從什么角度看,均呈現(xiàn)十足的富態(tài)。人們將牡丹刻制在古橋的欄板、望柱、橫帽石梁上,充分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富貴的追求樸素思想。
(三)鹿與祿
中國人喜歡鹿,因為它性情柔順、敏捷,并且藥用價值很高。鹿在蘇州古橋的裝飾紋樣中同樣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從吉祥寓意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匠人們將抽象的“祿”觀念形象化,在諧音中找到了動物中的“鹿”。在蘇州古橋裝飾圖案中鹿的造型常常伴隨著鶴的圖案一同出現(xiàn),,這種搭配代表了“六合同春”,又成為老壽星的坐騎,象征長壽。這種吉祥的含義如果去掉“祿”的諧音,必然會使人們產(chǎn)生很多美好的聯(lián)想,極大地豐富了圖案本身說蘊含的象征內容。這也集中體現(xiàn)了人們對福、祿、壽的美好人生追求。
(四)對功名的追求
蘇州自古以來經(jīng)濟富庶,文化氛圍濃郁,產(chǎn)生過大量的文人。教育及文化風氣的盛行,使得人們把對科舉仕途的追求提升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地步。幾乎全社會都贊賞從讀書到做官的風光歷程,所謂“天上麒麟兒,人間狀元郎”“鯉魚跳龍門”“望子成龍”。從讀書、科技、中第、做官,乃至到晉爵封侯都已經(jīng)形成了人們觀念中一條最榮耀的光輝之路。這在蘇州古橋裝飾藝術上也表現(xiàn)得異?;钴S。此類表現(xiàn)對功名追求的圖案大致有如下幾種象征寓意:魚的造型大多指“鯉魚跳龍門”,跳過龍門而成龍,比喻科技中第而身價百倍;魚和龍成對出現(xiàn),則喻指魚龍互化。民間傳說中有“魚化龍”,以此比喻中舉。龍形圖案則有“望子成龍”飛黃騰達,出人頭地之意。一只鴨子口銜蘆草,借“鴨”旁之“甲”,蘆草寓“連科”,一甲一名為狀元。如出現(xiàn)蘭草、茉莉、桂花這三種吳地常有的香花植物,喻狀元、會元、解元之“三元”。桂花和蟾蜍,則比喻蟾宮折桂。鷺鷥、蓮花、蘆草,用諧音手法寓意一路連科。
(五)祈盼長壽
蘇州古橋裝飾紋樣中另一類是和長壽相關的。1.靈芝和壽桃類。古人在新春佳節(jié)往往會飲用桃湯,掛桃符,用來驅邪祈福。給人祝壽,大多也用面粉做成壽桃形狀的食物。因此桃形紋樣,在古人心中已經(jīng)約定俗成為長壽的象征。靈芝有很強的藥用價值,為瑞草,食之可以使人長壽,且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2.鹿、龜、鶴和松樹類。在這一類裝飾文紋樣中,其寓意的方式,有的取其諧音,有的則根據(jù)該類事物的性狀。鹿與鶴,以諧音的方式取其寓意為“六合同春”,而龜和鶴又是長壽的動物,民間傳說中仙人身邊經(jīng)常有仙鶴,且經(jīng)常銜著壽桃、靈芝,組成“松(龜)鶴延年”和“鹿食百草”圖,以此象征長壽。這些圖案都集中體現(xiàn)了當?shù)匕傩諏π腋iL壽的渴望和追求。
(六)吉利平安
造橋鋪路,本為造福鄉(xiāng)里,圖的就是出行便利,出門吉祥平安。因此,在蘇州古橋的另一類題材:雞、如意、大象、麒麟、石獅、龍、暗八仙、竹子等紋飾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古橋的橋欄板、望柱、抱鼓石上,一方面該類裝飾紋樣美化了橋梁的構成形式,增強了蘇州古橋獨特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蘊含著濃郁的地方民俗與文化內涵。
古人重吉,以雞諧音為最理想的選擇,雞不僅是一種家禽,作為守信報時的動物,被人賦予“五德”。在蘇州橋欄上的吉祥紋樣中,雞的圖案顯然有“大吉”“吉慶有余”“金雞報曉”等寓意。有的橋身護欄左右兩側還出現(xiàn)了暗八仙紋樣:葫蘆、團扇、寶劍、蓮花、花籠、漁鼓、橫笛、陰陽板。因只采用神仙所執(zhí)器物,不直接出現(xiàn)仙人,故稱暗八仙?!鞍蛋讼伞庇挚煞Q為“道家八寶”,暗指吉祥,用其萬能的法術來驅兇辟邪、祈福增壽。如意紋在古橋上的裝飾一般和其他紋飾搭配出現(xiàn),諸如蝙蝠、柿子,其基本的寓意為“福壽如意”“事事如意”;大象以淺浮雕的形式出現(xiàn)在橋頭望柱和護欄擋板上,馱著花瓶和萬年青,意為“太平有象”和“萬象更新”。充分展現(xiàn)了古代蘇州人民對國家和社會平安穩(wěn)定的渴望。獅子一般為古橋上的形式最豐富和常見的橋獸石雕,種類也很多。橋獅石雕作為獨立的藝術品置于古橋橋頭,古人把它作為古橋的守護神,造型千姿百態(tài)。一般是作為鎮(zhèn)橋獸的作用出現(xiàn)的。獅作為百獸之王,人們希望橋獅能威鎮(zhèn)百獸,威震四方,戰(zhàn)勝各種邪惡,保證古橋的安全永固。所以古人在橋頭安裝橋獅,在舉行古橋啟用時,往往會給橋獅掛紅披彩,寄托人們渴求平安的期望。如虎丘的海涌橋、塔影橋、第二橫河的福民橋,乃至城外橫塘的行春橋,都裝飾著豐富的獅子造型,其形式非常生動,藝術感極強。
(七)文人的雅趣與修養(yǎng)
蘇州古代文化發(fā)達,儒風盛行,文人雅士輩出。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追求高雅;而民間的大眾文化,包括民間藝術雖自生自長,但其藝術也受到上層藝術的影響。即上層文人的藝術對給民間樹立了標桿和效仿的對象。文人雅士喜歡的梅蘭竹菊,同樣也成為底層百姓鐘愛的事物。反映在蘇州古橋的裝飾紋樣上,就出現(xiàn)了大量和文人雅趣與修養(yǎng)密切相關的題材,如平江河上的保吉利橋欄雕飾。這類裝飾題材包括琴棋書畫、歲寒三友與四君子等。這些紋樣雖屬民間工匠所為,但其藝術顯然是在陽春白雪的雅文化中受到了影響,其差別只在風格和意趣上。
(八)勸誡與懲惡
蘇州古橋另一類較多出現(xiàn)的圖案為“月華紋”,也叫輪回旋水紋。此種圖案一般出現(xiàn)在橋面的板心石和橋頭抱鼓石上,以“S”型線條,將圓形分割成多寡不等的陰陽交錯的圖形,并圍繞一個中心點回旋不息,前后相隨。這種圖案很顯然是從佛教里的“卍”字演化而來的,明清時逐漸演變成輪回旋水紋。這類圖案一般帶有濃郁的佛教色彩,在各種文化中“卍”字符除有好運、吉祥、健康的寓意,還存在著輪回不絕的意義[3]。提醒信徒輪回中的有四個再生之地:天堂、人間、動植物、地獄。只有懲惡揚善,廣積功德,來世才不墮地獄。蘇州古橋還與寺廟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蘇州至今流傳著“橋橋有廟,廟廟有橋”的俗語,如寒山寺有江村橋、報恩寺有香花橋、慈云寺有禹跡橋……這種聯(lián)系不僅是建筑空間上的需要,還關系到人們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讓參拜者走上橋的時候,能夠醞釀和提升虔誠的心態(tài)。因此橋上的雕飾也頗多宗教圖案,如輪回、寶幡、蓮座、觀音等[4]。
綜上所述,蘇州古橋在裝飾紋樣上大致可歸為人物、動物紋、植物紋和一些象征吉祥的抽象符號等幾類。這些雕刻作為裝飾,并非純粹作為美化橋梁的手段,而是更多作為一種文化上的心理暗示,包含著及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其中包含著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的原則。即橋上的欄桿、柱頭在題材上往往保持一致,但在局部細節(jié)又以絕不雷同的形式輔以各類題材。古橋上的裝飾紋樣文化意義豐富,蘊含著無窮趣味。這或許不是古人故意為之,但豐富的題材卻在人的審美直覺上留下了很多含玩無窮味道。蘇州古橋的裝飾內容大多用象征手法隱含著一種吉祥觀念[5]。這種觀念在中國傳統(tǒng)民俗中處處體現(xiàn),尤其是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均存在它的影子。蘇州古橋上的裝飾紋樣不僅是藝人們在藝術上的自覺選擇,而且體現(xiàn)出了一種較高的藝術思維。裝飾紋樣在形式和內容上結合的水平非常高超,即圖案既是裝飾的形式的一部分,又隱含著吉祥的象征寓意。
[1]蘇州地方志辦公室.蘇州老橋志[M].揚州:廣陵書社,2013:1.
[2]王加倫.蘇州古石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2.
[3]王蕾.對蘇州古橋的符號學解讀[J].理論前言,2014(4).
[4]劉偉明.蘇州古橋文化[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9:6.
[5]張道一.吉祥文化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267.
本文為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青年基金課題 《民俗文化視野下的蘇州古橋裝飾藝術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3qnjj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