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鐘玉
在議論文寫作領域,“事實勝于雄辯”這一說法可謂深入人心。的確,在證明觀點時,一個新穎、典型的論據(jù),經(jīng)過寫作者恰當合理地使用,便能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然而,在學生的議論文中,原本新穎、典型的事例非但未能起到勝于雄辯的作用,反而削弱文章的說服力,這樣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在使用和分析論據(jù)時缺乏足夠的辨析力和嚴密的邏輯性。具體表現(xiàn)為:
一、“有眼無珠”——未能建立觀點與材料的無縫對接
眾所周知,同一個論據(jù),由于其事件的復雜性,人物經(jīng)歷、性格的豐富性,其論證角度往往是多向的。例如,運用史鐵生的例子,可以論證“生命的突圍”、“精神家園”、“找準自己的位置”、“母愛的偉大”、“生與死”等多個立意。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善于把與觀點最為契合的方面從一個論據(jù)的諸多方面中選取出來,進行分析論證。然而,現(xiàn)狀往往不盡人意。
例如,在論證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時,有學生這樣寫道:
魯迅,一個棄醫(yī)從文的倔強文人,一個“鞭打”麻木國人的無畏勇士,一個代表良知的高尚靈魂。在那個“生病”了的社會中,他因痛恨黑暗的統(tǒng)治而憤憤不平,因人民的麻木而心神憂慮,因那個時代的悲哀而滿腹傷痛。在烏煙瘴氣的社會中,他拿手中的筆作槍,將文字化為炮彈,每一次的攻擊都打中社會的要害。他獨自在黑暗中閃光,思想的火花卻閃亮了一方天地,多少人在他的文字中審視自我,反思當下,并走上自我解放、民族解放的道路。他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從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學生對魯迅的了解是清晰的,對事件的演繹能力是具備的,語言表達也具有一定的氣勢和力量。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其問題是致命的,即作者敘述角度明顯偏移,所選事件絲毫不能體現(xiàn)與觀點之間的關聯(lián),與其說是論證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不如說是論證觀點“用文字拯救社會”。這種無的放失、緣木求魚的做法,其結果自然是好好的一則材料白白地給糟蹋了。
二、蜻蜓點水——事例分析流于“貼標簽”
現(xiàn)在有許多學生在寫作議論文運用論據(jù)時,或者沒有意識到,或者沒有能力對所選契合觀點的事例進行恰如其分的演繹,常常只是簡單地貼上一個觀點的標簽后便戛然而止,或者直奔事件帶來的價值意義而去。這種蜻蜓點水般的議論,留給讀者的是隔靴搔癢般的感覺,自然沒有太強的說服力。
例如,同樣是論證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有學生這樣寫道:
“復得返自然”的陶淵明,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他娛情山水,怡然自得,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更是隨意,漫看天外云卷云舒。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做官的料,找到了自己的應待的位置,所以才能安度晚年。
從這則材料不難看出,與觀點相關的事件分析一共就三句話,即“他知道自己不是做官的料”、“找到了自己應待的位置”和“復得返自然”,至于他原來的位置具體是什么、在原來的位置上處境如何、心境怎樣,即為什么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卻只字未提。而這些恰恰是增強觀點正確性和文章說服力的看點所在。
三、思維短路——價值意義判斷走向死胡同
眾所周知,在議論文寫作論據(jù)分析環(huán)節(jié),對所引人物事件的價值意義或后果的危害揭示,對于證明觀點具有較強的說服力。然而,如今的中學生,或許是過多地受到成功學的影響,他們所能想到的好的結果往往只是成功,而后果危害也僅限于失敗,思維極其狹隘。單一、空洞的結果、后果揭示勢必大大削弱語段的說服力。
事實上,一個人、一件事,客觀上帶來的影響絕對不會單一,輻射面往往是廣泛的。只要學生的思維足夠發(fā)散,勤于觀察生活,善于深入思考,必定會有層出不窮的發(fā)現(xiàn)。一般來說,人物或事件的價值意義或后果危害至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思考:對于人物自身,對于他人、群體、社會、物質(zhì)、精神、歷史、文化等等。
例如,在以陶淵明的例子證明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時,針對學生習作中事例分析流于“貼標簽”和價值意義判斷過于單一的不足,我們做了如下修改:
陶淵明,因開創(chuàng)山水田園詩派而流芳百世的大文學家,也曾經(jīng)在官宦仕途的彎道上躑躅許久。仕途的追名逐利,他嗤之以鼻;官場的鉤心斗角,他憤而視之;為官的左右逢源,他不得要領。官場環(huán)境讓他內(nèi)心飽受著折磨,尋覓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當他高呼著“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而毅然奔向隱士與文學家的位置時,生活向他打開了一幅全新的畫卷。詩人娛情山水,恬然屬文,在愉悅內(nèi)心、豐盈靈魂、啟迪世人的同時,與其他流派的文學家們一起為中國古典文學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顯然,對相關事件的適度演繹讓觀點有了強大的支撐,而對結果意義的豐富揭示也使觀點具有了足夠的信服力。
當然,除了事例與材料的契合度、事例分析是否貼標簽、事例價值意義判斷是否豐富,影響論據(jù)說服力的因素還有許多,特別是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語言表達能力。如果說上文提到的三點是寫作教學的雕蟲小技,那么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便是議論文寫作的“屠龍之技”,有待我們深入研究,從而讓事實真正勝于雄辯。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張家港市暨陽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