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泉,蔣波,王云燕,梁云漢,肖廣玲
(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膠萊坳陷中發(fā)育的中生代白堊紀地層在山東省最具代表性,近幾年山東省頁巖氣勘查工作紛紛展開,在白堊紀地層中尋找頁巖氣資源的工作不斷向前推進。白堊系中暗色泥頁巖主要發(fā)育在萊陽群,萊陽凹陷為萊陽群暗色泥頁巖最為發(fā)育的地區(qū)之一,亦是大家一直認為油氣、頁巖氣形成的有利區(qū)域。在研究萊陽凹陷地質特征、有機地化特征、恢復原型盆地等基礎上,圈定頁巖氣遠景區(qū),為頁巖氣進一步勘查指明方向[1]。
膠萊坳陷位于膠東隆起區(qū)中部,為一受中生代中、晚期斷裂活動控制和改造的中生代陸相殘留盆地[2]。膠萊坳陷內地層主要發(fā)育有萊陽群、青山群、王氏群。膠萊坳陷南以五蓮-榮成斷裂為界與膠南隆起相鄰;西與郯廬斷裂帶相接;東北部延伸入黃海,以千里巖斷裂為界與千里巖隆起相連。據(jù)區(qū)域構造特征,將膠萊坳陷劃分為7個次級構造單元,分別為諸城凹陷、柴溝地壘、高密凹陷、大野頭凸起、萊陽凹陷、牟平-即墨斷裂帶和海陽凹陷(圖1)[3-4]。萊陽群在膠萊坳陷內普遍沉積,含大量暗色泥頁巖的地層主要分布在坳陷的中北部的次級凹陷內,特別是萊陽凹陷。
圖1 區(qū)域構造示意圖
萊陽凹陷發(fā)育有萊陽群、青山群、王氏群;萊陽群地層,為兩個完整沉積旋回[5],青山群為火山巖地層,王氏群為河流相沉積。萊陽凹陷內頁巖氣賦存地層為萊陽群,發(fā)育有瓦屋夼組、林寺山組、止鳳莊組、水南組、龍旺莊組、曲格莊組。萊陽凹陷整體為一南斷北超的不規(guī)則盆地,東以桃村-東陡山斷層為界與牟平-即墨斷裂帶相鄰,南以五龍村斷層為界與大野頭凸起相鄰,西部邊界為萊西斷層,北為膠北隆起,面積約850km2。
萊陽群水南組暗色泥頁巖最發(fā)育,水南組下伏地層有瓦屋夼組、林寺山組、止鳳莊組,上覆地層發(fā)育有龍旺莊組、曲格莊組。
水南組下伏地層:瓦屋夼組為盆地早期局部洼陷沉積,巖性為灰黃、黃綠色砂巖、頁巖,底部少量礫巖;林寺山組為盆地邊部山麓洪積相沉積,巖性主要為灰紫、灰黃色巨礫巖、粗礫巖;止鳳莊組為盆地邊緣的洪積相-河流相沉積,沉積巖性以灰、灰棕色、黃綠色砂巖為主,上部為紫紅色砂礫巖、含礫砂巖、粉砂巖、頁巖等。
水南組:巖性為灰黑色頁巖、粉砂巖夾灰褐色、灰黃色細砂巖、粉砂巖、粉砂質微晶灰?guī)r。頁巖及薄層粉砂巖中含豐富的動植物化石,為典型的深湖、半深湖相沉積(圖2)[6-7]。
圖2 萊陽群沉積旋回示意圖(據(jù)李凌2006;已做修改)
水南組上覆地層:龍旺莊組為淺湖-三角洲相沉積,巖性為灰紫色、灰綠色中細粒砂巖、粉砂巖夾礫巖組合;曲格莊組為一套含火山物質的的河流相沉積,巖性主要為灰紫色、灰白色礫巖、凝灰質礫質巖屑砂巖、中粒長石砂巖與紫色粉砂質砂巖。
萊陽凹陷發(fā)育了3條較大的邊界斷裂,其中五龍村斷裂對萊陽群沉積具有一定影響,對青山群、王氏群地層均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盆地內部次一級斷裂亦較發(fā)育,斷裂走向多呈NE向,其次為NW向。
萊陽群、王氏群沉積期巖漿巖不發(fā)育。青山群形成期,由于斷裂活動,導致大規(guī)?;鹕絿姲l(fā)和巖漿巖侵入。
水南村以東水南組地層已出露或被剝蝕或僅殘存于局部小塊段內,據(jù)實測剖面和鉆孔揭露資料顯示,水南組發(fā)育厚度在145.09~515m不等,其中萊參1揭露厚度436m,其中黑灰色161m。旺平1揭露水南組真厚度515m,泥巖累計厚度204m,其中黑灰色193m。綜合圈定暗色泥巖厚度大于200m等厚線的面積106.71km2,100~200m等厚線之間面積約187.43km2(圖3)。
1—鉆孔位置及編號;2—暗色泥巖等厚線(m)圖3 暗色泥巖等厚線圖
萊陽凹陷暗色泥頁巖埋深總體上呈北淺南深的一單斜構造,盆地東部、北部已出露或剝蝕,向西、向南埋藏深度逐漸增加,靠近五龍村斷裂附近,暗色泥巖頂界埋深大于3000m(圖4)。
1—鉆孔位置及編號;2—水南組頂板等深線(m)圖4 水南組頂板等深線圖
地表出露水南組多為褐色泥頁巖與灰綠色粉砂質頁巖呈互層狀,單層厚度發(fā)育較小。黑色泥巖單層厚度從幾毫米到幾十米不等。風化后多呈黃綠、灰黃色,鉆孔揭露新鮮泥巖多以黑色、灰黑色為主。
水南組在北泊子、吳家疃、山前店、青山后一帶,以薄層狀泥質頁巖夾粉砂巖為特征,下部以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細砂巖為主,夾灰?guī)r、泥巖薄層,厚度大,巖性相對均一;上部以粉砂巖、細砂巖、頁巖及灰?guī)r為主,厚度薄、頁理發(fā)育,與下部對比沉積水介質更穩(wěn)定[8]。該剖面水南組發(fā)育厚度337.08m。
萊陽水木頭-瓦屋夼剖面水南組巖性為薄層-頁狀粉砂巖、鈣質粉砂巖互層,夾頁狀白云巖、泥巖、泥灰?guī)r,該剖面水南組發(fā)育厚度為484m。
萊參1井揭露水南組厚度436m,揭露巖性主要由深灰、灰、褐灰色、灰黑色等泥巖、白云巖、泥灰?guī)r和灰、淺灰砂巖為主,灰色、灰黑色泥巖、粉砂質泥巖次之。泥巖單層厚度最大24.5m,累計厚度占總厚度的91.8%。
旺頁1井揭露水南組真厚度515m,巖性為粉砂巖和砂質泥巖,其中粉砂巖占60%以上?;疑?、灰黑色粉砂質泥巖。泥巖單層厚度最大為8.0m,累計厚度占揭露厚度的39.6%。說明該鉆孔未位于沉積中心。
從萊陽凹陷水南組地層發(fā)育厚度來看,龍旺莊-西陡山一帶發(fā)育厚度明顯大于北部北泊子、吳家疃一帶,水南組存在向南變厚的趨勢。從沉積泥巖所占的比例來看,水南村-南務村一帶沉積顆粒細,泥頁巖發(fā)育厚度最大。
據(jù)勝利油田地質院在暗色泥頁巖采樣,地表有機碳含量水南村附近3件樣品TOC平均0.85%,最高達1.45%,北泊子1件樣品TOC為1.32%。萊參1孔樣品TOC含量0.26%~1.18%,平均0.67%;萊孔2件樣品TOC含量相對較高為0.90%~2.68%,平均1.69%。鉆孔水南組取樣TOC含量相對高于地表數(shù)值,在暗色泥巖沉積有利地段有機碳含量相對高,有利于形成頁巖氣資源。
萊陽凹陷水南組41塊井和17塊露頭樣品中[6],地表暗色泥頁巖Ro均高于0.65%,平均達0.77%;萊參1孔樣品Ro為0.54%~1.34%,平均1.01%;萊孔2孔樣品Ro為0.5%~0.54%,平均0.525%。熱演化成熟階段樣品數(shù)最大,約占樣品數(shù)的82.4%,說明水南組處于熱演化的成熟階段,利于頁巖氣的生成。
在萊陽凹陷27塊露頭樣品中,有12塊樣品為Ⅰ型,占44%,9塊樣品為Ⅱ1型,占33%,;萊孔2井22塊樣品中,有13塊樣品為Ⅰ型,占59%,6塊樣品為Ⅱ1型,占27%。說明干酪根類型多樣,Ⅰ,Ⅱ,Ⅲ型均有,以Ⅰ,Ⅱ型為主[6,8](表1)。
表1 干酪根類型統(tǒng)計
據(jù)井下54塊樣品[6],全部來自萊孔2井,達到好或較好烴源巖標準的樣品有35塊(表2),占65%;較差烴源巖2塊,占4%。露頭樣品57塊,達到好或較好烴源巖標準的樣品有7塊,僅占12%;較差烴源巖8塊,占14%。說明井下樣品生烴潛力大于露頭樣品。
根據(jù)地質剖面及鉆孔揭露情況,結合地震解譯成果,對原型盆地進行了恢復。萊陽古盆地東深西淺,南部大野頭凸起和北、西北的膠北隆起為物源地,由中心向西南水南組沉積厚度大,但砂巖所占比例大(旺平1井證明了這一點),說明該區(qū)域物源供給充足且補充較快?,F(xiàn)萊陽市以東為當時的穩(wěn)定深水沉積區(qū)(圖5)。
表2 生烴潛量統(tǒng)計
圖5 水南組沉積相位圖
根據(jù)遠景區(qū)的優(yōu)選條件,結合恢復的原型盆地、鉆探資料、地震解譯成果和現(xiàn)今地層出露、保存等特征,初步圈定了頁巖氣遠景區(qū)。
該遠景區(qū)位于萊陽市至南務村一帶,呈似橢圓狀,東西長約16km,南北寬約9km,面積約106.71km2(圖6)。
1—鉆孔位置及編號;2—遠景區(qū)范圍圖6 萊陽凹陷頁巖氣遠景區(qū)分布圖
(1)經(jīng)分析萊陽凹陷水南組地質、有機地化等特征,認為其具有形成頁巖氣的前提條件和形成環(huán)境。從生氣母質的豐度、類型、成熟度、生烴潛力等分析,具有生氣條件和能力,因而認為水南組具備頁巖氣形成的前提、條件、能力,并具備找礦前景。
(2)對水南組沉積期原型盆地進行了恢復,深湖—半深湖相沉積部位主要分布在古盆地的中東部。
(3)在萊陽凹陷中東部殘存的水南組暗色泥頁巖分布范圍內,圈定頁巖氣遠景區(qū),遠景區(qū)內暗色泥頁巖保存相對較好,發(fā)育厚度較大,埋深適中,可作為頁巖氣進一步勘查工作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張增奇,田京祥,張春池,等.國內外頁巖氣研究進展及山東省頁巖氣資源潛力[J].山東國土資源,2012,28(10):1-6.
[2] 劉華,李凌,吳智平.膠萊盆地烴源巖分布及有機地球化學特征[J].石油實驗地質,2006,28(6):574-585.
[3] 宋明春,王沛成,胡樹庭,等.山東省區(qū)域地質[M].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3.
[4] 宋明春,徐軍祥,王沛成,等.山東省大地構造格局和地質構造演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5] 李金良.膠萊盆地沉積分析及構造演化[D].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2006.
[6] 李凌.膠萊盆地萊陽期原型盆地格局[D].東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06.
[7] 吳智平,李凌,李偉,等.膠菜盆地萊陽期原型盆地的沉積格局及有利油氣勘探區(qū)選擇[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4,28(3):330-337.
[8] 山東省區(qū)域地質調查隊.山東萊陽凹陷地層古生物[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9] 任擁軍,查明.膠萊盆地東北部白堊系烴源巖有機地球化學特征[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7(5):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