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段洪,邵標,李盛杰,李興偉,耿承奎,聶邦旭,賀云,余林薪,蔡國鋒
(昆明醫(yī)科大學附屬甘美醫(yī)院,昆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骨科足踝組,云南 昆明 650011)
跟骨骨折約占跗骨骨折70%,其中3/4為關節(jié)內(nèi)骨折,若處理不當,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率高,是目前足踝外科的一大難題。手術治療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關節(jié)內(nèi)骨折是獲得良好治療效果的唯一方法,而解剖復位跟骨各關節(jié)面,恢復Bohler、Gissane角及跟骨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并獲得穩(wěn)定內(nèi)固定是治療的關鍵。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手術治療并獲隨訪的跟骨骨折68 例76足,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8 例76足,男51 例,女17 例;年齡19~54 歲,平均39.7 歲。其中57 例為高處墜落傷,11 例為車鍋傷。根據(jù)Sanders分型,Ⅲ型44足,Ⅳ型32足。合并胸腰椎骨折11 例,橈骨遠端骨折5 例,骨盆或髖臼骨折3 例。本組病例均為閉合損傷。手術時間為受傷后0~17 d,平均8.5 d。
1.2 治療方法
1.2.1 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術前均攝跟骨側位、軸位X線片,行CT冠狀位、軸位平掃。根據(jù)患者全身情況及軟組織腫脹程度、皮膚條件等情況急診或擇期手術治療。
1.2.2 手術方法 本組患者均采用外側延長“L”形切口,其中2 例附加內(nèi)側切口固定載距突骨塊,選用跟骨外側解剖型鈦合金鎖定鋼板。采用硬膜外或全身麻醉,單側跟骨采用側臥位,切口自跟腱與腓骨長短肌之間下行經(jīng)足背皮膚與足底皮膚相交處至第5跖骨基底部后方1 cm處,切開皮膚與皮下組織直達跟骨,結扎小隱靜脈分支,保護腓腸外側皮神經(jīng),銳性分離掀起皮瓣,在腱鞘外側深面顯露游離腓骨長短肌腱,暴露跟骨外側壁,向前銳性分離顯露跟骰關節(jié),向上銳性分離,切斷跟腓韌帶顯露距下關節(jié),分別于外踝下、距骨及骰骨處置入l枚克氏針,折彎阻擋皮瓣,以“不接觸技術”暴露距下關節(jié)面。用斯氏針鉆入跟骨結節(jié)并向后下方牽引,后關節(jié)面撬起,直視下復位后關節(jié)面骨折塊,跟骨外側壁安放塑形后的跟骨解剖型鋼板,將其貼附于跟骨外側壁;而內(nèi)側壁及載距突部皮膚墊沙條保護,用骨盆復位鉗夾持安放的解剖鋼板及內(nèi)側壁皮膚處沙條墊,助手用斯氏針向后下方牽引跟骨結節(jié),依據(jù)CT冠狀位、軸位顯示骨折塊移位情況,逐一進行復位。術者緩緩加壓收緊骨盆復位鉗,至跟骨內(nèi)外側壁瘦身1~2 cm不等,部分移位骨折塊需加用頂錐擠壓,恢復跟骨寬度及高度,復位內(nèi)側壁骨折塊,矯正內(nèi)翻畸形,恢復Bohler及Gissane角。C型臂透視跟骨正位、軸位、側位復位滿意,分別自跟骨前部、結節(jié)部及載距突選擇合適的螺釘圍跟骨固定骨折。載距突螺釘需經(jīng)鋼板,通過后關節(jié)面下方骨塊固定至載距突。根據(jù)骨質缺損情況植骨或不植骨,全層縫合皮瓣,放置膠片引流。
1.2.3 術后處理 術后患足棉墊加壓均勻包扎,抬高患肢,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24~48 h,引流條術后48 h拔出,給予甘露醇脫水消腫3~5 d,術后3 d開始囑患者小范圍屈伸踝關節(jié),術后3~4周切口拆線,4~6周后患肢部分負重,12周攝片復查待骨折愈合后完全負重行走。
2.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術前與術后在X線片上測得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跟骨高度寬度及Maryland足部評分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為6~72個月,平均34個月,術后3個月余骨折均愈合,跟骨高度、寬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較術前明顯改善(P<0.05),1 例出現(xiàn)足背外側感覺減退,3個月后恢復感覺,2 例切口延遲愈合,經(jīng)3周換藥后愈合。按Maryland評分標準[1]評定,優(yōu)38足,良30足,可8足,優(yōu)良率89.4%。Ⅲ型(90±8)分,Ⅳ型(88±7)分(見表1)。
表1 術前術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寬度變化及Maryland評分比較
典型病例為一32 歲女性患者,高空墜落傷致“雙足跟骨閉合粉碎骨折”。手術前后影像學資料見圖1~6。
圖1 術前右足側位斜位X線片示跟骨解剖高度丟失嚴重
3.1 手術治療的必要性 跟骨骨折導致跟骨長度縮短、寬度增加、高度降低,距下關節(jié)不平整,跟骨軸側向成角。這將造成足弓塌陷,影響足的整體外形和力學穩(wěn)定,形成創(chuàng)傷性扁平足。正確恢復跟骨的解剖形態(tài)是避免造成這種不良后果的基礎,筆者認為即使再嚴重的跟骨粉碎骨折,也應該恢復跟骨的解剖形態(tài),即便后期出現(xiàn)距下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對其融合在正常解剖位置也有很大幫助。吳志軍等[2]認為切開復位是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nèi)骨折的最佳方案。
圖2 術后右足側位軸位X線片示跟骨解剖高度寬度恢復滿意
3.2 手術時機 跟骨骨折時,伴有軟組織損傷,早期腫脹較明顯,給予冰敷、甘露醇脫水消腫,抬高患肢,待局部皮膚出現(xiàn)皺褶時方可手術。一般選擇傷后7~10 d,此時骨折端周圍軟組織腫脹大部消退,足跟及周圍破壞的微血管得到再生,可顯著降低皮瓣壞死發(fā)生率[3]。
圖3 術前左足側位斜位X線片示跟骨解剖高度寬度丟失嚴重
圖4 術后左足側位軸位X線片示跟骨解剖高度寬度恢復滿意
圖5 術前雙足軸位CT平掃示跟骨 解剖高度寬度丟失嚴重
圖6 術后雙足軸位CT平掃示跟骨 解剖高度寬度丟失嚴重
3.3 術中操作要點 跟骨骨折后,關節(jié)面臺階超過2 mm即有可能造成距下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4]。我們采用以下方法,明顯提高臨床療效:a)先行距下關節(jié)復位,通過跟骨結節(jié)橫穿1枚鋼針牽引并下壓糾正跟骨內(nèi)外翻畸形,恢復B?hler角及Gissane角;b)用骨盆復位鉗夾持安放的解剖型鋼板及內(nèi)側壁皮膚處沙條墊,依據(jù)CT冠狀位、軸位各骨折塊移位情況,逐一加壓收緊復位鉗1~2 cm不等,部分移位骨折塊需加用頂錐擠壓復位外側壁骨塊;c)俞光榮等[5]認為,跟骨骨折鋼板應滿足三點固定,即載距突、跟骨前突、跟骨結節(jié)部應有經(jīng)鋼板的螺釘固定。
3.4 并發(fā)癥的預防 感染、皮緣壞死和延遲愈合,是術后常見而棘手的并發(fā)癥[6]。筆者體會以下幾點可降低并發(fā)癥:a)跟骨外側“L”形切口要足夠長;b)刀直切至骨膜,形成全厚皮瓣,禁皮下分離;c)采用外踝、骰骨及距骨鉆入3枚鋼針以“不接觸技術”掀起整塊外側皮瓣;d)切口放橡皮條引流,以免積血壓迫皮瓣,并發(fā)感染和壞死;e)術后鼓勵患者“早活動,晚負重”[7],可促進皮瓣微循環(huán)重建,同時避免關節(jié)僵硬甚至強直。
4.5 骨缺損處理 跟骨骨折術中是否需要植骨還有爭議。Rammeh等[8]認為跟骨松質骨有較強的再生能力,除非骨質缺損過大并導致復位后骨折塊不穩(wěn)定(通常占20%~50%),一般不需要常規(guī)植骨。Thordarson等[9]認為關節(jié)面骨折復位后殘留的骨缺損術后8周可由自體骨生長填充,植骨沒有明顯優(yōu)越性。陳華等[10]認為跟骨塌陷性骨折在關節(jié)面解剖復位后往往殘留一個大的骨缺損區(qū),殘余空腔植骨對維持解剖復位和減少術后復位丟失均有明顯效果。作者認為,植入的骨塊不穩(wěn)定,妨礙距下關節(jié)面的復位,且跟骨為松質骨,本身有較強的愈合能力,除嚴重骨缺損外,一般無需植骨。
總之,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關節(jié)內(nèi)骨折是一種處理上較為棘手的骨折,術中復位的關鍵是用骨盆復位鉗和頂錐逐一擠壓復位CT片上各移位骨折塊,載距突、跟骨前突、跟骨結節(jié)部應有經(jīng)鋼板的螺釘固定,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Mc Garvey WC,Burris MW,Clanton TO,etal.Caleaneal fractures:indirect reductionand externalfixationI[J].Foot Ankle Int,2006,27(7):494-499.
[2]吳志軍,黃燎原,應江煒,等.手術治療關節(jié)內(nèi)跟骨骨折54 例臨床分析[J].臨床骨科雜志,2010,13(1):36-38.
[3]陳滔,王子明.減少跟骨骨折術后皮緣壞死和疼痛的手術技巧[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9,25(8):722-723.
[4]白曉東,刑更彥,姜川,等.跟骨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7,23(6):412-416.
[5]俞光榮,燕曉宇.跟骨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J].中華骨科雜志,2006,26(2):134-141.
[6]高堂成,張春才,張慶宏,等.跟骨關節(jié)內(nèi)骨折內(nèi)固定手術并發(fā)癥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05,25(1):41-45.
[7]吳志軍,黃燎原,應江煒,等.克氏針可吸收螺釘固定治療跟骨骨折的臨床觀察[J].中國骨傷,2010,23(5):397-398.
[8]Rammelt S,Zwipp H.Calcaneus fractures:facts,oontroveries andrecent developments[J].Injury,2004,35(5):443-461.
[9]Thordarson DB,Latteier M.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calneal fractures with a low profile titanium calcaneal perimeter plate[J].Foot Ankle Int,2003,24(3):217-221.
[10]陳華,唐佩福,梁向黨,等.Osteoset 人工骨加內(nèi)固定治療跟骨骨折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10):728-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