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公共基礎教學部,山東濟南,250014)
目前我國專業(yè)翻譯人才匱乏,不能滿足現(xiàn)階段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所以,各高校逐漸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在此過程中,除開設相關專業(yè)英語課程外,也開始重視英語翻譯教學。隨著我國高校教學觀念的轉變與校園網絡的進一步發(fā)展,在網絡環(huán)境下實施英語教學成為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而作為現(xiàn)代化特征的多媒體網絡教學,在英語翻譯教學中具有非常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在我國,始終圍繞著考試展開教學是我國教學過程中的最大弊端。在很多高校中,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讓學生通過全國英語四級考試,而英語翻譯題型在整個英語四級考試中所占的比例僅為5%。在英語翻譯教學中,很少講解英語翻譯理論與技巧,即使涉及一些理論講解也很缺乏系統(tǒng)性,導致高校生英語翻譯水平比較落后 。
很多高校英語翻譯教學在近些年都是以“學生先做,教師講解”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英語教學方法過于單一、陳舊,學生英語翻譯水平處于低水平停滯不前,英語翻譯出現(xiàn)生編亂造、望文生義、死記硬背答案的情況,在全國英語四級考試或是期末考試中,失分最多的總是翻譯部分[1]。
很多學生經常用漢語思維對英語進行組詞造句,未從英語全句角度翻譯,使得整個翻譯出來的句子就像是一連串堆砌的漢語詞匯,也不能準確運用英語語態(tài)與時態(tài)。通常英語句子都比較注重時態(tài)要求,而且很多英語句子在表達時一定要用被動語態(tài),在此方面,漢語表達通常較為模糊,若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英語語態(tài)與時態(tài),在翻譯過程中就容易犯語法錯誤。一般英語中比較習慣用長句子,而在漢語中習慣運用短句,很多學生在英語長句的運用上極不擅長,在翻譯英語語句的過程中漏洞百出[2]。另外,詞匯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英語翻譯水平。在英語中,存在大量相近詞與固定搭配,很容易混淆,而出現(xiàn)英語詞匯的搭配錯誤。
在教學模式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新時代,傳統(tǒng)高校英語課程機制已不適應于其時代要求,需要構建新的英語教學體系,而且這一新體系要始終貫穿于高校英語教學中。建議在大學一、二年級學習專業(yè)英語基礎知識,以全面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大學三年級設置英語翻譯選修課,如跨文化交際、翻譯理論與實踐以及英美報刊選讀等。學生在熟練掌握英語專業(yè)知識與翻譯理論知識后,可在翻譯教學中,給學生推薦一些英語學習網站,課前布置一些學習任務,讓學生上網完成,并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同時還可以建議學生多讀一些英美報刊,像《San Francisco Chronicle》《Baltimore Sun》等,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速度,增加詞匯量,同時也提高了其英語翻譯的準確率。
通常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主體是教師,這一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不高,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若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創(chuàng)建多媒體英語交際教學機制,對英語翻譯軟件、語料庫以及翻譯論壇等進行有效利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英語翻譯的興趣與自主學習的熱情。如在英語翻譯課堂上,向學生介紹如Google等比較好的英語翻譯軟件,讓學生用英語分組討論,教師作輔助性指導。在網上設立討論群,創(chuàng)建英語交流論壇,藉此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進而提高其英語翻譯能力[3]。實施英語交際教學法,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共同對理論依據進行探尋,反復實踐,以此得到答案,容易達到學生間、師生間互相溝通與交流的目的。實施英語交際教學法為英語翻譯教學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提供了教學新模式、新方法與新思路[4]。
高校學生英語翻譯中所存在的錯誤通常并非由于不當的措辭造句所導致,而是由于語言差異,也就是兩種語言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所導致,像“the last straw”,很多學生會出現(xiàn)望文生義的情況,他們往往會翻譯成“最后的稻草”。在傳統(tǒng)漢語文化中,“救命稻草”其實就是“最后的稻草”的引申義。然而,“the last straw”的起源是“the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意思就是“駱駝背上最后一根稻草”,翻譯成漢語就是,人類不能承受之事。由此可見,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語際轉換,而且翻譯過程中存在很多民族文化信息。我們在對某一語言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傳遞出語言文化的力量。因此,高校英語翻譯教學中,不僅要加大英語基礎教學中英美文化比重,而且還要在高校中開設“英美概況”與“英美文學”等方面的選修課,保證學生能夠對中西文化差異有全面了解,并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方面的培養(yǎng)。
進一步加強高校英語教師計算機應用能力,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總結教訓,提高英語教師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網絡環(huán)境中高校英語教師翻譯教學水平與網絡資源利用率得以不斷提高。
以“引導”式英語教學代替“講授”式英語翻譯教學。網絡環(huán)境下的英語翻譯教學模式便于學生獲取更多的網絡學習資源,英語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使學生判斷認知能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及行為習慣。因為網絡環(huán)境中的翻譯信息各式各樣,使得很多英語翻譯作品缺乏權威性,這就使學生極易在大量的翻譯信息中迷失方向,因此,英語教師在學生學習英語翻譯課程中的引導作用極為關鍵[5]。
在知識日益更新的信息化時代,高校英語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網絡工具,不斷儲備、更新知識;不斷完善英語翻譯人才培養(yǎng)方案,有效結合傳統(tǒng)英語翻譯教學模式,以達到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目的。
教學試驗結果證實了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表明了這種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翻譯能力有顯著效果。網絡下的自主學習對大學英語翻譯能力的提高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但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受到學生的觀念、學習動機、受網絡環(huán)境影響程度等因素的作用而有所不同[6],所以,如何優(yōu)化大學英語翻譯網絡教學模式及科學地實施該模式,仍需進一步研究。
[1]張鑫.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與對策[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8(6):152-153.
[2]叢波.網絡英語教學模式實例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3):120-121.
[3]常霄.淺析多媒體英語教學與課堂教學的融合[J].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2):184-185.
[4]張傳強.網絡環(huán)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3):187-188.
[5]汪小亞.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探討[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159-160.
[6]何振炎,黃成忠,謝國波,等.在網絡環(huán)境下提升繼續(xù)教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