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林春
一、“非主流”與非主流文化
在校園里,我們偶爾看到衣著怪異、發(fā)型新潮的學生,作文里夾雜的“甲骨文”,不時說出“頹廢”、“冷漠”、“賤男子”、“賤女子”等“潮”詞的學生,等等。
面對非主流人群與傳統(tǒng)主流格格不入的思想、衣著、言辭與行為,許多人抱著鄙視、不屑的態(tài)度,認為他們安逸享樂,不學無術,精神荒蕪,有的家長或教育界人士甚至認為這是教育的失敗。
這使我記起了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不久,我們這一代人正當年輕,為了趕時髦,著西裝,穿喇叭褲,燙卷發(fā),跳交際舞……也為當時的主流所不容,頗受當時大眾的詬病。這與今天的“非主流”何其相似!
其實,“非主流”是非主流文化的簡化,而非主流文化是相對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根據(jù)文化學研究者比較一致的看法,主流文化是體現(xiàn)時代的主導思想,支配著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占統(tǒng)治地位的文化。當前中國社會,能夠稱為主流文化的應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據(jù)2013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提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個人層面提倡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總共24個字。一切踐行和體現(xiàn)這些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應該屬于當前主流文化的范疇。
學校向來是以傳承文化為己任,社會主義國家的學校理應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鵠的,因此學校里的課程、教育與教學以及日常管理自然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并且融匯于學校里的人與事。因此,總體而言,學校文化是主流文化的具體化。
非主流文化簡單地說是在某些方面與主流文化有所不同者。如果與主流文化僅僅是存在不同,但不否定主流文化,可稱之為亞文化;如果否定主流文化,則是反文化。從本質上說,亞文化和反文化都是非主流文化。
二、要有一顆包容心
根據(jù)上文理解,學校里的非主流文化就無處不在。最近上映的電視劇《毛澤東》里就有一個情節(jié),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期間,就以“二十八畫生”的名義結交志同道合者,逐步接觸先進思想,探索國家發(fā)展道路,這在當時也是非主流。凡是讀過書的都知道,每個班級都有班級文化,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或明或暗,所以班級之間的氛圍明顯不同;甚至寢室也有寢室的文化,一個寢室的人有著共同的話題、相同的興趣,等等。這些團體文化、班級文化和寢室文化有的與主流文化一致,有的可能不一致,甚至還會有反主流文化。
不一致的就是非主流文化,這些非主流文化并不都是沒有價值的,它實實在在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與主流文化一道構成了學生成長的土壤,從某種程度上也在促進學生成長,就好像今天回憶20世紀80年代我們的所作所為一樣,我們在青澀的記憶中慢慢成長。同時,這些文化彌漫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本身就豐富了學校文化的內(nèi)容與形式,滿足著不同人群的需求,即使是小眾的非主流,又焉知它不會轉化成未來的主流呢?因此,我們要用一種寬容、包容的心去看待非主流文化,做到“風物長宜放眼量”,切忌一棒子打死,說不定正是它們在促進人類歷史的發(fā)展。
三、重視學校課程建設
學校課程是“從一定社會文化里選擇出來的材料”,“經(jīng)過特殊篩選,并加以定式化、組織化的社會共同經(jīng)驗”。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主管部門一般會利用一定的選編和審批程序,確保它們體現(xiàn)國家意志和社會主流文化。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法,能有目的、有計劃地直接呈現(xiàn),學生又能有意識地直接學習的文化大概屬顯性課程范疇,相對比較成熟,這里便不贅述。
但還有已有課程里、教學活動中及教學活動之外的隱性課程需要引起重視,已有課程里的內(nèi)容往往有隱含的思想內(nèi)容與價值觀,如對女生的描述往往是護士、醫(yī)生等,男生則多是軍人、科學家等,這可能暗含著男女在職業(yè)上的不平等。再如,語文課本里多是介紹城市生活題材的作品,農(nóng)村題材的作品極少,暗含著城鄉(xiāng)不平等;在教學活動中如何處理師生關系、如何處理教材等,都可能隱含教師個人的成見或價值觀;在教學活動之外的各類活動、環(huán)境設計中也可能隱含著學校的偏好;等等。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知識與價值的理解。正因為這樣,我們在重視顯性課程建設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隱性課程設計,確保校園能以社會主流價值觀培育人,并通過主流文化引導非主流文化的發(fā)展。
四、謹慎對待反主流文化
非主流文化如果僅是與主流文化有所不同,一般并無大礙,適當加以發(fā)展甚至可以張揚學生個性,豐富文化生活,但在本質與主流文化相抵牾時,甚至是反人類、反社會時,則必須引起重視。
有的學者研究認為,學生的反主流文化行為,往往是因為學生獲得獨立和成人地位的需求在成人世界里得不到滿足,才轉而在同輩群體里尋求這些方面的滿足,從而形成了與成人代表的主流文化相隔離的反主流文化。
由此啟示我們,作為代表主流文化的成人要充分尊重青少年學生的需求,要讓他們獲得與成人平等的體驗,這就需要管理民主、教學民主;其次,既然學生有獲得獨立及成人地位的需要,我們就有理由期待他們終有一天能理解和接受成人世界里的主流價值觀,不管是今天的還是未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引導,努力防止反主流文化的產(chǎn)生。
從主流文化到反主流文化其實是一個連續(xù)體,中間分布著無數(shù)種亞文化,處于反主流文化狀態(tài)的是少之又少的,所以對待反主流文化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貿(mào)然定論,更不要粗暴處置。當然,對一些明顯的反主流文化的極端事件,也應構筑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防控體系,加強預防,努力糾偏,不能任其發(fā)展,危害社會。■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