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臺州學院藝術學院,浙江臺州317000]
讓臨海詞調成為江南古城的歷史文化記憶
⊙陳輝[臺州學院藝術學院,浙江臺州317000]
臨海詞調在漫長的歲月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化南詞、昆曲和民間小曲等曲種的聲腔、音樂,結合本地方言,逐漸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間曲藝。臨海詞調音樂婉轉悠揚,唱腔抑揚并蓄,唱詞古樸典雅,是明、清以來江南說唱藝術在臺州的遺存。
臨海詞調藝術特征傳承保護
臨海詞調是江南一種古老的民間坐唱曲藝形式。據(jù)近代學者、邑人項士元所著《臨海文化史》記載:“詞調發(fā)端于南宋樂師張所創(chuàng)的海鹽腔,元初雜劇家楊梓加以整理發(fā)展,明中葉海鹽腔盛行于嘉、溫、臺一帶,明末演變成詞調。”①臨海詞調在漫長的歲月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化南詞、昆曲和民間小曲等曲種的聲腔、音樂,結合本地方言,逐漸演變而成,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臨海詞調音樂婉轉悠揚,唱腔抑揚并蓄,唱詞古樸典雅,表演質樸自然,是明、清以來江南說唱藝術在臺州的遺存。臨海詞調作為臺州的本土音樂文化,它浸潤著江南的人文氣息,彰顯著臨海這座千年府城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歷史文化背景。臨海市位于浙江東南沿海,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江南古城。南宋時期,都城南遷臨安,臺州作為輔郡,經(jīng)濟、文化有了長足發(fā)展,有“小鄒魯”之稱。宋代南戲的萌芽和興起,為臨海詞調的誕生奠定了歷史基礎。江南府城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富庶的經(jīng)濟條件,為臨海詞調的發(fā)展打下了物質基礎。
據(jù)史料記載,臨海詞調的興盛和發(fā)展,與明嘉靖年間一個叫譚綸的臺州知府有關。譚綸(1520—1577),江西宜黃人,杰出的軍事家、抗倭名將,既精通軍事,又酷愛戲曲。據(jù)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載:“譚綸以浙人歸教其鄉(xiāng)子弟能為海鹽聲,將海鹽腔由臺州引入江西宜黃縣?!雹谒闻_州知府回鄉(xiāng)時,帶回海鹽腔戲班,教習本地藝人,并將弋陽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黃腔”。他還請昆山戲曲家對臺州流行的海鹽腔的曲牌,以及唱腔、伴奏進行改革,強調“字正腔圓,轉喉押調”,以使臨海詞調曲牌豐富多彩,唱詞清麗工整,腔調悠揚婉轉。由于詞調古樸清雅,迅速在臺州府治城內(nèi)繁衍生長,并逐漸遍及周邊城鎮(zhèn)鄉(xiāng)村。清朝中后期是臨海詞調的鼎盛時期,道光年間(1821—1850),出現(xiàn)了林心培、董林、洪珍藪等一批著名詞調藝人,光緒年間(1875—1908),又涌現(xiàn)了宋淑蘭、楊月悟、周新甫、秦月波等一批唱作俱佳,頗有造詣的詞調藝人。③
古時,臨海文人雅士素有結社的風尚,“斗會”是當?shù)氐囊环N傳統(tǒng)習俗,主要是藝人們?yōu)椴〖野荻非髩郏麨钠砀6M行的酬神祭祀活動。同時各地還有許多民間自由組合的坐唱集社。詞調演唱形式不拘,場地、人數(shù)不限,多則十余人,少則三五人,大家身著長衫團團圍坐在堂前屋后、庭院天井,手持各種絲竹樂器吹拉彈唱,悠然自得,清麗優(yōu)雅的唱腔頗受當?shù)乩习傩盏南矏邸ER海詞調屬于江浙滬一帶彈詞類曲藝的一個支系,與蘇州彈詞、杭州南詞、紹興平湖調、四明南詞等周邊地區(qū)曲藝有一定的淵源關系,但在表演形式、伴奏音樂、聲腔、語言上又有自己的特色。早先,臨海詞調既作雅集性的自娛演唱,為文人雅士消遣解悶之用,又受邀為富家賀喜祝壽后助興唱堂會,并漸漸衍生為雅俗兩派:一為“長衫派”,由出身清高的文人雅士、悠閑子弟組成,如昭德社、成文社;一派為“短打派”,由出身清貧的底層勞動者組成,俗稱“赤腳鮮”,如逍遙社、風韻社。早先,演唱者均為男子,并根據(jù)戲劇人物角色分生、旦、凈、末、丑諸行當。唱女角的男士也模仿昆劇、京劇用假嗓小腔來演唱。除檀板由旦角掌握外,其他樂器演奏者身兼數(shù)職。一聲清音嗓子亮起,笙弦琴簫齊鳴,庭院、堂前儼然成了戲院。臨海人的府爺秉性和喜好結社的習俗,給臨海詞調的滋生繁衍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曲藝音樂特征。詞調音樂屬于曲牌聯(lián)綴體,其唱腔、音樂由不同曲調、不同速度、不同情緒、相對獨立的多個曲牌連綴而成,臨海詞調常用曲牌約32種,主要有“男宮”“女宮”“平和”“花平和”“水底泛”“醉花蔭”“旦引”“琵琶引”“點絳唇”“粉蝶兒”等。其基本板式有散板、平板、中板、快中板、流水板等,根據(jù)唱腔特點、故事情節(jié)、表達情緒的需要及板式本身的特點加以使用。其中有的曲牌來自于昆曲曲牌,有的聲腔、音樂與本土及及周邊地區(qū)的臺州亂彈、金華婺劇、南詞、灘簧等古老的地方劇種、曲種和民間小曲也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演唱時根據(jù)唱詞結構、音樂發(fā)展和角色情感表達的需要,將多個曲牌連接起來,形成各具特色的唱段。臨海詞調唱腔和道白中的咬字吐字以臺州方言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來表現(xiàn)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其聲腔一定程度上受南詞、昆曲的影響。由此形成了臨海詞調旋律抒情流暢、飄逸清幽,節(jié)奏婉約平和、富有變化,調腔婉轉柔美、自然圓潤的基本風格和特征。臨海詞調唱腔細膩,字正腔圓,咬字吐音講究“陰、陽、上、去”四聲與曲調旋律的和諧。一字多腔分頭、腹、尾三段,切音一腔數(shù)轉,字少而調緩。講究運氣深沉而不浮躁,腔圓氣足,轉音自然柔和,悠揚悅耳。藝人們的演唱強調“句句有神,字字有功”,行腔自然,圓潤舒展?!栋淄糜洝分械摹冻霁C》一場,李三媽為表達自己的悲苦生活以及想念智遠的一段“水底泛”唱腔中,短短十幾個字的唱詞,竟婉轉疊唱了五十一拍,聽來酣暢淋漓,聲情并茂,不難看出老藝人們在聲腔的運用上,有著深厚的功力和感人的藝術魅力。
臨海詞調的伴奏樂器有二胡、洞簫、竹笛、笙、琵琶、三弦、阮、揚琴、中胡、檀板、包鼓、碰鈴等,類似于江南絲竹樂隊。其伴奏音樂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過板音樂,包括引子(前奏)和過門(間奏),二是托腔音樂,包括隨腔伴奏、襯腔伴奏、加花伴奏、對比伴奏、結尾伴奏等。曲藝音樂的樂器編配,常常會隨樂隊人數(shù)和演唱場所而增減。伴奏音樂對襯托唱腔,貫穿情節(jié)、塑造藝術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臨海詞調傳統(tǒng)曲目主要有:《牡丹對課》《僧尼會》《斷橋相會》《貂蟬拜月》《瘋僧掃秦》《出獵遇母》《逼休》《鳳儀亭》《漁家樂》《朱買臣》《貂蟬與呂布》《牡丹亭》《白兔記》等。曲目內(nèi)容以歷史故事為主,主要頌揚才子佳人的忠貞愛情和忠孝節(jié)義的傳統(tǒng)美德。從曲目內(nèi)容和音樂風格看,臨海詞調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研究臨海詞調的文化基質和藝術特征,對于研究江南說唱藝術的歷史、沿革、發(fā)展、流變,探索其內(nèi)在規(guī)律,考察當?shù)氐纳鐣v史和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傳承保護策略。盡管臨海詞調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曾經(jīng)流傳于臺州大部分縣市,見證著曾經(jīng)繁華的江南府城文化,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無專業(yè)曲藝團體所依托,亦無專業(yè)演職人員可傳承。現(xiàn)在的臨海詞調,不過是書上的文字、墻上的圖片、博物館的陳列和旅游宣傳冊中的資料,即便是聽到幾聲清音遺響,也是碩果僅存的幾位老藝人的象征性演唱,或是當?shù)刂行W課余興趣小組的作秀式模仿。隨著老藝人的悄然離世,臨海詞調后繼乏人,瀕臨失傳。甚至連外地專家慕名前來考察臨海詞調,也因當?shù)亟M織不起詞調藝人為其表演,只好失望而歸。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傳承都是以人為載體的,尤其是以“口授心傳”為主要傳承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更是體現(xiàn)了這一特質。傳統(tǒng)是一條涓涓流淌的河流,倘若離開人的活態(tài)傳承,便失去了源頭活水,河流將會干涸。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否則,祖先的文化遺產(chǎn)將在我們這一代喪失殆盡。
臨海詞調的傳承與保護,要秉承“以人為本、保護為主、傳承發(fā)展、講究實效”的宗旨。當?shù)匚幕块T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瀕臨失傳的危機意識,全面普查散落在民間的臨海詞調原始資料,如歷史淵源、傳承人譜系、曲譜傳本、傳統(tǒng)曲目、曲牌、劇本、樂器、文字、圖片、音像、表演團體、演出場所、演出記錄等,并將收集來的原始資料歸類、整理、存檔,進行“數(shù)字化”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有目的的傳承和發(fā)展。對健在的臨海詞調傳承人進行登記、建檔,在政策上保護他們,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藝術上尊重他們,在經(jīng)濟上幫助他們,對其口承文化采取搶救措施,采錄其現(xiàn)場演唱、口述史料,保存其傳譜、回憶錄,傳承其家學、技藝,培養(yǎng)接班人,注重活態(tài)傳承,避免“人亡藝絕”。
積極開展學術研究和藝術交流活動,挖掘臨海詞調的文化內(nèi)涵,拓寬發(fā)展渠道。發(fā)揮地方政府、群眾團體、學術界、文藝界、新聞界、工商界的作用,形成合力,出臺扶持政策、籌集扶持資金、落實扶持舉措,加大扶持力度,在對外文化宣傳和旅游活動中,充分展示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代表性項目,擴大臨海詞調的社會影響,使之真正成為千年古城的文化名片。
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文化傳承作用,在當?shù)仄占芭R海詞調知識,舉辦臨海詞調培訓班,組織臨海詞調藝術團,編寫臨海詞調教材。培養(yǎng)詞調業(yè)余愛好者,請老藝人口傳心授、言傳身教,使臨海詞調后繼有人。開展經(jīng)常性演出活動,豐富群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在紫陽古街舉行每周一次的臨海詞調聚會,在東湖舉行每月一次的臨海詞調雅集,在江南長城節(jié)舉行每年一度的臨海詞調展演,使臨海詞調在活態(tài)傳承中走上良性發(fā)展軌道。
讓臨海詞調與江南古長城、紫陽古街和東湖一道,成為臨海的標志,成為千年府城的歷史文化記憶。當詞調之于臨海,如同昆曲之于昆山,評彈之于蘇州,滬劇之于上海,越劇之于嵊州,南音之于泉州,納西古樂之于麗江……成為一座城市不可替代的文化景觀、文化品牌、文化符號時,才能真正體現(xiàn)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獨特人文價值。
①臺州市文廣新局:《臺州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品讀》,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204頁。
②葉哲明:《臺州文化發(fā)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頁。
③楊韻:《臨海詞調的藝術價值及傳承發(fā)展》,《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第118頁。
作者:陳輝,臺州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與音樂美學。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本文系2012年度臺州市社科聯(lián)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2YB02);2013年度浙江省社科聯(lián)研究課題《臨海詞調的傳統(tǒng)文化基質與活態(tài)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13N21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