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英 楊小芳 嚴加費
[摘要] 目的 觀察加味承氣湯配合穴位按摩對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的影響。方法 將2012年6月~2013年8月在我院婦產(chǎn)科行腹腔鏡手術患者12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4例。兩組均給予術后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加味承氣湯聯(lián)合穴位按摩護理,觀察兩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和臨床療效。結(jié)果 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加味承氣湯配合穴位按摩能使婦科腹腔鏡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明顯提前,有效促進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值得肯定與推廣。
[關鍵詞] 加味承氣湯;穴位按摩;婦科腹腔鏡;術后腹脹
[中圖分類號] R47; R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5-0089-03
腹腔鏡手術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性手術已在婦科手術中被廣泛使用,如子宮切除術、宮外孕手術、附件切除術等均在腹腔鏡下進行,其優(yōu)點為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瘢痕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雖對腸道無直接損傷,但術前的腸道準備、術中CO2氣體的使用和麻醉藥物的作用、手術刺激與切口疼痛等因素[1]均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引起腹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常影響進食、睡眠、切口愈合和機體恢復。因此,如何避免和減輕術后腹脹,提高術后患者的舒適度,對促進術后的康復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我院婦產(chǎn)科將加味承氣湯應用于腹腔鏡術后的患者,配合穴位按摩護理,對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有促進作用,取得了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選128例均為我院婦產(chǎn)科2012年6月~2013年8月行腹腔鏡手術后住院患者,排除胃腸道病史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4例。對照組年齡20~56歲,平均38.6歲,其中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18例,子宮全切術患者13例,卵巢囊腫患者7例,宮外孕手術患者16例,附件切除術患者10例。治療組年齡21~58歲,平均38.8歲,其中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19例,子宮全切術患者14例,卵巢囊腫患者6例,宮外孕手術患者14例,附件切除術患者11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在年齡、病種、手術方式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臨床確診為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采用CO2氣腹腹腔鏡下手術,愿意接受穴位按摩及參與本次研究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肝腎疾病、心血管疾病、傳染性疾病等疾病的患者,以及皮膚損傷不利于穴位按摩者或未完成全部治療患者,不納入本次觀察范圍。
1.3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術前腸道清潔準備,術后6h床上活動,術后24h內(nèi)留置導尿管。對照組按術后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病情觀察,常規(guī)禁食,生命體征監(jiān)測,予以靜脈補液、抗感染、止痛、止血等對癥處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于術后6h開始行穴位按摩,具體操作方法:取患者雙足三里穴、內(nèi)關穴、三陰交、中脘穴,用拇指指腹按壓足三里、內(nèi)關各2min,出現(xiàn)酸、麻、脹后再輕柔5~10s,以中脘為中心向外輻射2cm用指腹反復揉壓3min,頻率60次/min,手法由輕到重,以患者有酸、麻、脹、痛感為度,每日3次,直到排氣為止(所有的穴位按摩均為本病區(qū)護理人員完成,其操作方法按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的《中醫(yī)護理常規(guī)技術操作》嚴格實施);同時加味承氣湯治療,由制大黃、厚樸、枳實、木香、烏藥、檳榔、萊菔子、黃芪、黨參組成,由本院煎藥房煎制,術后第1天開始服藥,每日1劑,分3次服用,每次約100mL,連服3d。
1.4觀察指標與方法
①腸蠕動恢復時間、腸鳴音恢復正常時間:術后6h每隔2h聽診1次,每次3min,記錄首次聽到腸鳴音時間。②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囑患者或家屬協(xié)助觀察排氣排便情況,記錄第1次排氣、排便時間。③療效評定標準[2]:治愈:經(jīng)治療于手術后12h內(nèi)出現(xiàn)腸鳴音,肛門排氣,主要癥狀消失;顯效:經(jīng)治療于手術后12~24h內(nèi)出現(xiàn)腸鳴音,肛門排氣,主要癥狀消失;有效:經(jīng)治療于手術后24~36h內(nèi)出現(xiàn)腸鳴音,肛門排氣,主要癥狀消失;無效:經(jīng)治療于手術后36h以上肛門仍未排氣,或主要癥狀未消失。
1.5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Mann-Whitney Test非參檢驗法,P<0.05為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對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的影響
治療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排便時間均小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2.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經(jīng)服用加味承氣湯和穴位按摩后,胃腸功能較對照組明顯加強,腹脹明顯減輕,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
3 討論
婦科腹腔鏡手術雖為微創(chuàng)手術,也不直接涉及胃腸道,但仍會出現(xiàn)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問題,表現(xiàn)為胃腸蠕動消失、腸麻痹、腹部脹痛、術后排氣、排便功能障礙、惡心嘔吐、切口愈合及身體恢復延遲。引起這些不適癥狀的原因可能有: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和患者情緒緊張可能使腸道產(chǎn)生生理性變化;手術操作的刺激可抑制胃腸道蠕動;術中麻醉和術后鎮(zhèn)痛使用的芬太尼、嗎啡等阿片類藥物可抑制腸蠕動;手術前后禁食的營養(yǎng)不足、血鉀過低導致腹脹;因疼痛長時間臥床休息或呻吟吞入大量空氣后加重腹脹。一般多數(shù)患者在術后24h才開始有部分腸管恢復,需要48~72h才會自然排氣,這樣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降低術后生活質(zhì)量,并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醫(yī)療費用,因此盡快恢復患者的胃腸功能是圍手術期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婦產(chǎn)科臨床醫(yī)生關注的熱點問題[3]。
中醫(yī)理論認為,腹部手術易損傷人體元氣,氣血虛損,導致離經(jīng)之血阻于經(jīng)絡,影響氣血運行,脾胃升降失調(diào),腸道氣機不利,出現(xiàn)腹痛、腹脹、排氣排便不暢等癥狀,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于中醫(yī)“腹痛”“痞滿”范疇。同時,手術切口損傷足陽明胃經(jīng)、足三陰經(jīng)、任脈、帶脈、沖脈,而沖任二脈與女性的生理功能調(diào)節(jié)密切相關,婦科手術對女性生理和心理的損傷易出現(xiàn)氣血瘀滯或氣血虧虛之證。中醫(yī)認為氣血運行的途徑是經(jīng)絡,所以采用按摩足三里、三陰交、中脘、內(nèi)關等穴位的方法可緩解術后腹脹。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調(diào)理脾胃、補中益氣、扶正培元、通經(jīng)活絡、行氣通腑止痛之功能,主治胃痛、腹脹、嘔吐、消化不良等,刺激足三里穴,可以使胃腸蠕動加強且具有節(jié)律性,增加胃腸道的分泌功能,增強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幫助消化[4,5]。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jīng)交會穴處,具有疏通三陰氣血的作用。中脘為六腑之會,具有健脾益胃、調(diào)理腸胃氣機、升清降濁的作用。內(nèi)關穴主治胃痛、呃逆、嘔吐、心悸、胸痛等,對手術麻醉引起的惡心、嘔吐,神經(jīng)性嘔吐效果顯著,還能調(diào)整胃腸功能和心功能[6]。諸穴合用具有益氣健脾、和胃降氣、運化積滯的作用,從而增加胃腸蠕動,調(diào)整胃腸功能,促進術后排氣,減輕和消除腹脹。
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組成,具有消積導滯、寬中行氣之功效,體現(xiàn)中醫(yī)“六腑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我科加味承氣湯在此三味基礎上加上木香、烏藥、檳榔、萊菔子、黃芪、黨參等,方中大黃苦寒,瀉熱通便,蕩滌腸胃,又有活血化瘀之功,具有抗炎、抗菌、促進大腸蠕動的作用[7]?,F(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大黃通過抑制Na+、K+-ATP酶,減少葡萄糖、Na+和水的吸收,增加腸內(nèi)容積而瀉下。厚樸、枳實為一組藥對,具有行氣散結(jié)、寬中除滿的作用,助大黃蕩滌積滯,厚樸功能行氣消脹,燥濕除滿,可除有形無形之滿;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其能增強胃腸平滑肌張力,促進胃腸有節(jié)律地蠕動[3]。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為行氣止痛之要藥,善通脾胃之氣,現(xiàn)代研究顯示,木香對小腸平滑肌有解痙作用,能增強腸蠕動幅度,促進胃排空和腸推進,能對抗乙酰膽堿和組織胺所致的腸肌痙攣[8]。檳榔消積導滯,有擬膽堿作用,與木香同用,功專于下氣消脹。萊菔子寬中下氣,消除脹滿,主治大便秘結(jié)、飲食停滯、脘腹脹痛等。烏藥辛溫,行氣止痛、溫腎散寒,可增強枳實行氣止痛之功。黃芪、黨參補益正氣,促進機體正氣恢復,用于術后脾氣虛弱,黃芪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9],黨參可以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10,11]。諸藥合用,共奏健運脾胃、消積導滯、行氣止痛消脹之功。
綜上所述,加味承氣湯配合穴位按摩能使婦科腹腔鏡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明顯提前,有效促進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是一種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的治法,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Hwang PF, Ospina KA, Lee EH, et al. Unconventional management of chyloascites after laparoscopic Nissen fundoplication[J]. JSLS, 2012,16(2):301-305.
[2] 沈平,章學林,高炬,等. 大承氣湯對大鼠結(jié)腸手術后腸蠕動恢復的療效初探[J]. 江蘇中醫(yī)藥,2004,25(5):53-57.
[3] Svintsitsky AS, Solovova HA. Disturbance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of the stomach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c erosions and biliary tract disease[J]. Lik Sprava, 2012,(8): 47-53.
[4] 劉淑霞. 護理干預預防婦科腹腔鏡手術后腹脹臨床觀察[J]. 河北醫(yī)藥,2009,31(24):3454-3455.
[5] 鄭黎君. 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J]. 當代醫(yī)學,2008,5(12):128-131.
[6] 韓葉芬,賴麗娟,李礪,等. 穴位按摩聯(lián)合艾灸防治婦科腹腔鏡術后腹脹[J]. 護理學雜志,2010, 13(8):49-50.
[7] 張國鳳. 加味承氣湯對婦科廣泛子宮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觀察[J]. 海峽藥學,2009,4(9): 74-79.
[8] 朱金照,冷恩仁,陳東風. 木香對大鼠胃腸運動的影響及其機制探討[J]. 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脾胃雜志,2000,8(4):236.
[9] 王淑敏,郭焱. 加味小承氣湯在婦產(chǎn)科術后的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14):34-36.
[10] 吳明妹. 術后消脹湯治療婦產(chǎn)科腹部手術后腹脹40例臨床觀察[J].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3):321-322.
[11] 陳清,孫雁,毛鴻欣. 穴位按摩對經(jīng)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促進康復的療效分析[J]. 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23):65-66.
(收稿日期:201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