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雪蓮 陳曉云 楊艷霞 鐘 萃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醫(yī)院,云南大理671000)
論著/心律失常
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證治療效果分析
歐陽雪蓮 陳曉云 楊艷霞 鐘 萃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醫(yī)院,云南大理671000)
目的 分析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證治療效果,以供參考。方法 將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5例納入本研究,均遵循循證醫(yī)學的基本要求,接受個體化治療方案。治療6個月后觀察臨床療效,對比治療前后患者心率(HR)、舒張末期容量(EDV)、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等心功能指標和血清腦鈉肽前體(pro-BNP)水平的變化。結果 所有患者經治療后達到顯效12例、有效3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33%。與治療前對比,我們發(fā)現治療后患者HR、EDV明顯下降、LVEF明顯上升,血清pro-BNP明顯下降,差異經統(tǒng)計學分析后認為有意義(P<0.05)。結論 對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循證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延緩病程進展,今后可將其在臨床推廣應用。
高齡;慢性心力衰竭;循證醫(yī)學;治療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患者心臟泵功能發(fā)生損害,導致機體出現與缺血相關的癥狀和體征。以活動后呼吸困難、發(fā)紺、左心室增大等癥狀較常見。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緩解心力衰竭病程進展,改善患者心臟功能是臨床工作的重點[1]。我院分析了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證治療效果,本文將結果報道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5例納入本研究,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70~87歲,平均年齡(78.97±6.25)歲;體重48~74kg,平均體重(60.43± 5.68)kg;心臟病病程5~18年,平均病程(10.25± 2.87)年;其中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30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1例、瓣膜性心臟病2例、擴張性心肌病2例。
所有患者均有心率加快、呼吸困難、體倦乏力、活動受限、下肢水腫等臨床表現,采用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的心功能分級標準,心功能Ⅲ級31例、Ⅳ級14例。
1.2 治療方法
嚴格遵循循證醫(yī)學的基本要求,應用最佳循證醫(yī)學證據,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治療方案涉及標準治療和對病因、誘因的治療。標準治療包括強心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醛固酮拮抗劑等。病因、誘因治療包括降壓、抗凝、降糖、調脂、抗炎、抗感染、增強免疫功能等綜合治療[2]。
治療6個月后觀察臨床療效,對比治療前后患者HR、EDV、LVEF等心功能指標和血清pro-BNP水平的變化。
1.3 評價指標
參考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的心功能分級標準,將心功能分為四級。
心功能Ⅰ級:患有心臟病,但活動不受限,一般體力活動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心功能Ⅱ級:體力活動受到輕度限制,休息時無自覺癥狀,但一般體力活動下可出現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心功能Ⅲ級:體力活動明顯受限,小于一般活動量即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心功能Ⅳ級: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休息狀態(tài)下即可出現心衰癥狀,體力活動后加重。
觀察治療前后患者心功能的變化,根據臨床癥狀和心功能的改善情況評價臨床療效。
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明顯緩解,心功能改善2級或2級以上;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減輕,心功能提高1級;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心功能無改善甚至惡化,或住院期間患者死亡[3]。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1.4 數據處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關數據均錄入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數據處理時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時認為組間差異結果在統(tǒng)計學上有意義。
所有患者經治療后達到顯效12例,占26.67%;有效30例,占66.66%;無效3例,占6.67%,總有效率為93.33%。與治療前對比,我們發(fā)現治療后患者HR、EDV明顯下降、LVEF明顯上升,血清pro-BNP明顯下降,差異經統(tǒng)計學分析后認為有意義(P<0.05)。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治療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標和血清pro-BNP水平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標和血清pro-BNP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代表P<0.05。
時間治療前(n=45)治療后(n=45)HR(次/min)85.38±7.86 67.21±6.25*EDV(ml)162.35±38.65 133.47±32.38*LVEF(%)34.76±6.46 45.23±7.12*pro-BNP(pg/L)4.62±1.03 1.75±0.36*
心力衰竭是指心臟不能搏出與靜脈回流、機體組織代謝所需相稱的血液供應,多由于各種心臟疾病引起心肌收縮能力減弱、心臟輸出量減少,不能滿足機體需要[4]。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瓣膜疾病、內分泌疾病、急性肺梗塞、慢性肺臟疾病等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已成為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發(fā)生于高齡患者的心力衰竭癥狀具有其臨床特點,常見發(fā)紺、潮式呼吸、呼吸增快、濕性啰音和水腫等臨床癥狀[5]。
循證醫(yī)學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醫(yī)學模式,提倡將臨床醫(yī)生的實踐經驗與客觀的科學研究證據有機結合,將正確的診斷、有效的治療和精確的預后服務于每位患者。不同于傳統(tǒng)醫(yī)學的經驗醫(yī)學的是,循證醫(yī)學強調的是將醫(yī)療決策建立于最佳科學研究證據基礎上[6]。
在循證醫(yī)學理論的指導下,本研究打破了慢性心力衰竭傳統(tǒng)治療中的強心、利尿、擴血管的藥物治療方案,將藥物標準治療和病因、誘因治療有機結合在一起。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病程長、合并癥多、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等臨床特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活動受限癥狀,均長期連續(xù)或間斷使用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治療。高齡患者心臟疾病的病程較長,在長期的心臟疾病過程中發(fā)生心肌重塑,以心肌細胞肥大、凋亡和心肌細胞外基質變化為主要病理改變。心肌細胞重塑是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生、發(fā)展的分子細胞學基礎[7]。
在循證醫(yī)學治療過程中,首先重視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標準治療,適當使用強心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醛固酮拮抗劑等藥物治療,以延緩或逆轉心肌重塑,改善心臟功能。同時重視對高齡患者的病因、誘因治療,高齡患者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瓣膜鈣化等合并癥,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重要器官功能衰退。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具體病情酌情給予降壓、抗凝、降糖、調脂、抗炎、抗感染等綜合治療。從各個環(huán)節(jié)減輕對心臟的損害,改善心功能[8]。本研究中的45例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經過為期6個月的循證治療后多數患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總有效率高達93.33%。治療后患者HR、EDV較治療前明顯下降、LVEF較治療前明顯上升,這一結果提示循證治療可有效改善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腦鈉肽(BNP)是由心肌細胞產生的一種肽類激素。當發(fā)生心功能障礙時體內利鈉肽系統(tǒng)可被激活,導致心室負荷增加,BNP大量釋放入血,導致血中BNP濃度增高,因此血清pro-BNP是診斷心力衰竭和判斷預后的一個敏感指標。本研究中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后血清pro-BNP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提示循證治療可使心力衰竭癥狀得到改善,患者預后情況良好。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對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循證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延緩病程進展,今后可將其在臨床推廣應用。
[1] 沙艷梅.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證治療效果及影響因素探析[J].大家健康,2013,7(2):67.
[2] 張紅亮,劉定彬,王玉玲,等.引入循證醫(yī)學理念治療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 [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6):112~114.
[3] 劉定彬,張紅亮,張淵泓.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證治療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 [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3):183.
[4] 姚光輝.慢性心力衰竭治療藥物的循證醫(yī)學評價[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0,31(6):811~815.
[5] 張從軍,段德華.用循證醫(yī)學證據藥物及療法治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12例分析[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04,18(3):34~35.
[6] 劉定彬,張紅亮,張淵泓,等.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循證標準治療實踐[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6,9(2):149~150.
[7] 黃若文,任延平,呂卓人,等.遵循循證醫(yī)學原則規(guī)范化治療老年重度慢性心力衰竭 [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06,29(33):64~65.
[8] 鄭剛,劉兆昶.循證醫(yī)學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療現狀的評價[J].中國綜合臨床,2001,17(1):1~3.
歐陽雪蓮,1966年生,女,本科學歷,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老年病科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