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儉
新生兒黃疸給予短時多次藍光照射的臨床效果觀察
郭兆儉①
目的:探討多次短時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08年3月-2012年4月住院的150例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資料,將其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75例采用8 h/次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法進行治療,對照組75例采用連續(xù)≥16 h的傳統(tǒng)藍光照射方法進行治療。結果: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7.3%,對照組為98.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96 h后的血清膽紅素濃度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傳統(tǒng)連續(xù)藍光照射法與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法的治療效果均較顯著,采用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法治療新生兒黃疸可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改善血清膽紅素濃度。
藍光照射法; 多次短時; 新生兒黃疸; 有效性; 血清膽紅素
在新生患兒中新生兒黃疸是比較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引發(fā)原因是由于紅細胞破裂釋放過多的膽紅素所致,同時患兒肝功能發(fā)育不成熟,轉運膽紅素功能較差也會引發(fā),而膽紅素過高對患兒的生命健康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1]。藍光照射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有效措施,但藍光照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比較傳統(tǒng)的長時間藍光照射,另一種是間斷性的照射叫短時多次藍光照射[2]。由于傳統(tǒng)長時間藍光照射極為簡單并容易實施,但對新生患兒有一定的副作用,造成患兒不良反應,所以筆者對兩種治療方法進行分析和探討,選取本院2008年3月-2012年4月住院的150例新生兒黃疸者,其中75例采用8 h/次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法進行治療,并與采用連續(xù)≥16 h的傳統(tǒng)藍光照射方治療法進行對比分析,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8年3月-2012年4月住院的150例新生兒黃疸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94例,女56例,均采用皮黃疸測試儀對出生發(fā)生新生兒黃疸的患兒進行測試,將其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75例,男43例,女32例,胎齡23~47周,平均胎齡(36.72±10.98)周,入院時間1~8 d,平均(5.18±2.48)d,出生體重(2452.55±562.8)g。對照組75例,男51例,女24例。胎齡22~48周,平均胎齡(36.69±10.87)周,入院時間1~9 d,平均(5.19±2.46)d,出生體重(2456.55±564.8)g。兩組患者均經檢查,患兒肝功能正常,無G6PD缺乏以及溶血等癥狀,符合本次研究納入標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補液、護肝退黃治療,針對感染患兒給予抗感染治療。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tǒng)連續(xù)藍光照射治療,每次16 h,每日一次,一療程為3 d;觀察組則采用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每次8 h,每日2次,兩次間隔時間為4 h,一療程為3 d。兩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發(fā)生不良反應情況和血清膽紅素濃度改善情況。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之前提取一次患兒靜脈血測出血清膽紅素濃度,在治療中48、96 h后再各提取一次患兒靜脈血測出血清膽紅素濃度,并且觀察患兒有無腹瀉、奶量減少、脫水、體溫異常、皮疹、煩躁哭鬧等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相關文獻擬定[3],顯效:治療3 d后,通過皮黃疸檢測儀進行測量,讀數低于11,皮膚鞏膜黃疸徹底消失;有效:治療6 d后,皮黃疸檢測儀測量指數低于11,皮膚鞏膜黃疸基本消失;無效:治療結束后,黃疸檢測儀測量指數高于11,且皮膚鞏膜黃疸無明顯變化??傆行?顯效+有效。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所有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顯效65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3%;對照組患者中顯效65例,有效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7%,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χ2=0.537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通過比較兩組患者在腹瀉、奶量減少、脫水、體溫異常、皮疹、煩躁哭鬧、青銅癥等不良反應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2.3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48、96 h后血清膽紅素濃度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和治療48 h后的血清膽紅素濃度改善情況不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在治療96 h后的血清膽紅素濃度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血清膽紅素增高引起患兒黃疸是新生患兒較常見的病理現象,血清膽紅素增高的原因主要是新生兒肝功能發(fā)育不成熟,轉運膽紅素功能較差所致[4]。根據相關研究報道,新生兒出生后早期發(fā)生黃疸病癥的患兒達到60%以上,其中早產兒發(fā)生黃疸約占80%[5]。臨床統(tǒng)計,早產兒發(fā)生嚴重病理性黃疸為25.3%,足月兒10.5%,因此必須加強對新生兒黃疸的有效治療的重視度[6]。目前臨床均以藍光照射治療新生患兒黃疸,獲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其原理是藍光照射波長主要控制在425~475 nm之間,而450~460 nm之間具有較強的膽紅素吸收光線效果,因此人工照射成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7]。藍光照射的主要目的是將脂溶性的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的結合膽紅素,促進從膽汁排進腸道或通過尿、汗排出體外,避免高膽紅素血癥的嚴重并發(fā)癥核黃疸的發(fā)生,而核黃疸對患兒的危害極大,尤其是早期黃疸患兒更容易發(fā)生。然而藍光照射方法不同也會造成新生黃疸患兒發(fā)生不良反應情況,因此,對于使用藍光照射治療新生患兒黃疸方法的選擇是關鍵因素。傳統(tǒng)藍光連續(xù)長時間照射方法,很容易給黃疸患兒帶來各種不良反應,如青銅癥、腹瀉、脫水、皮疹、煩躁、進食量減少等[8]。而短時多次藍光照射對新生黃疸患兒的療效與傳統(tǒng)長時間持續(xù)藍光照射無明顯差異,但副作用差異較明顯[9]。
表3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48、96 h后血清膽紅素濃度改善情況比較(±s) μ mol/L
表3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48、96 h后血清膽紅素濃度改善情況比較(±s) μ mol/L
組別 治療前 治療48 h后 治療96 h后觀察組(n=75) 286.96±62.26 222.25±42.66 184.52±27.94對照組(n=75) 285.83±62.31 227.02±44.81 209.62±32.95 t值 1.2531 1.6324 5.3076 P值 >0.05 >0.05 <0.05
根據相關資料結果顯示,采用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總有效率達到97.5%,而采用傳統(tǒng)連續(xù)藍光照射的總有效率達到98.7%[10]。本次研究中對新生黃疸患兒1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7.3%,對照組為98.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上述文獻證實結果相似,這說明了采用多次藍光照射與采用傳統(tǒng)連續(xù)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均比較顯著。
一則相關文獻報道,采用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達到15.6%,而采用傳統(tǒng)連續(xù)藍光照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達到78.4%[11]。而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相近,這說明短時多次藍光照射對新生黃疸患兒副作用極小,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較低。所以,治療新生患兒黃疸這種病癥使用短時多次藍光照射優(yōu)于傳統(tǒng)持續(xù)藍光照射法。但是與文獻結果相比,本次研究的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這可能與研究人數相關,另外也可能與在治療過程中采用的護理方法相關,針對這一點可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96 h后的血清膽紅素濃度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短時多次藍光照射可增強未結合轉運膽紅素功能。這主要是通過短時多次藍光照射后,未結合膽紅素發(fā)生了變化,轉化為水溶性,并能通過膽汁排泄至腸腔,或者從尿液、汗液排出體外,進而降低了血清膽紅素的濃度。據相關文獻證實,藍光照射對未結合膽紅素的作用可高出對結合膽紅素的2倍以上[12]。而觀察組在48 h的血清膽紅素濃度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采用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有效時間比傳統(tǒng)連續(xù)藍光治療要迅速,針對這一點也可進行進一步的討論和研究,為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
[1]唐紅裝,梁麗清,謝映梅,等.短時多次藍光療法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效果觀察與護理[J].廣東醫(yī)學,2010,31(23):3154-3155.
[2]顏才進.藥物聯合短時多次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5):152-153.
[3]趙廣云,陸國云,劉自紅,等.間斷光療和連續(xù)光療對治療高膽紅素血癥療效的比較[J].臨床護理雜志,2010,9(5):8-9.
[4]尹琳.短時多次藍光照射對早產兒病理性黃疸的治療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4(2):166-167.
[5]黃海波.不同方式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2):93-94.
[6]劉國珍.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211例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31(23):22-23.
[7]王惠敏,潘攀,鄧益斌,等.兩種藍光照射方式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0,16(28):56-57.
[8]劉燕.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1,13(3):520-521.
[9]李連翠,李加彬,尤劍英,等.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141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3):44.
[10]陳杏桃,彭德峰.不同藍光照射方法聯合四聯活菌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3,34(11):2004-2006.
[11]沙春娜.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120例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16):143-144.
[12]郭月嬋.間歇藍光照射與持續(xù)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半月刊),2009,11(11):89.
Clinical Effect of Short-time Several Times Blue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 aundice
/GUO Zhaoji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26):061-063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on effect of several short-time blue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Method: 150 case of neonatal jaunidice in hospital from March 2008 to April 201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of 75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8 h/short multiple Blu-ray irradiation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Blu-ray irradiation method treating of continuous ≥ 16 h.Result:The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3%, the control group was 98.7%,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4.7%,which was lower than 66.7%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The change of serum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i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raditional Blu-ray irradiation and short-time several times in a row Blu-ray irradiation treatment effects are more significant, but the short multiple Blu-ray irradiation ma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mprove serum bilirubin concentrations.
Blue-ray irradiation treatment; Short-time and several times; Neonatal jaundice;Effectiveness; Serum bilirubin
10.3969/j.issn.1674-4985.2014.26.023
2014-02-14) (本文編輯:陳丹云)
①山東省鄄城縣婦幼保健院 山東 鄄城 274600
郭兆儉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J uancheng County, J uancheng 2746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