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晉龍濤(1980-),男,河南民權人,黃河科技學院商貿學院法律系,法學理論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學、法史學。
摘 要:做為民主的開創(chuàng)者,雅典“憲法”確是存在著無法逾越的局限性。一般認為雅典“憲法”的局限性表現在:公民人數非常少、公民參與不積極、立法程序復雜、擔任公職有限制等。然縱觀歷史,對于雅典來說,這些很難稱之為局限性。一直到二戰(zhàn)之后,公民權才賦予全民;時至今日有些國家的很多公民參與政治決策也并不積極;立法程序復雜、擔任公職有限制仍然是今日憲政的屬性而非局限性。雅典“憲法”的局限性表現在制衡制止不完善,容易導致多數人的暴政。
關鍵詞:雅典“憲法”;局限性;多數人的暴政;法治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3017502
1 教科書中雅典“憲法”的局限性
現代民主制度和思想根源于雅典,“它是西方民主傳統形成的母胎”,“一直被視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先聲”,也是中西法律制度的最早差異之處的表現之一。因而外國法制史教科書,都對其有論述,所不同的是稱呼不同,如何勤華教授主編的(以下簡稱何版)《外國法制史》稱為“民主制”,林榕年、葉秋華教授主編的(以下簡稱林版)《外國法制史》稱為“憲法”,二者所指內容相同,本文取“憲法”概念。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雅典“憲法”當然不例外,本文主要論及它的局限性?,F有的教科書大都提及雅典“憲法”的局限性,本文以作者授課時使用過的何版和林版為例。在何版《外國法制史》中,雅典民主制“存在著無法繞越的歷史局限”,即“雖然雅典公民在形式上都享有平等權利,但享有公民權者在雅典總人口中僅占極少數……真正擁有公民權的僅占總人口的20%。從本質上看,雅典的民主政治主要是奴隸主階級內部的民主?!倍诹职妗锻鈬ㄖ剖贰分?,對于雅典“憲法”或民主制局限性的論述更為詳盡:
第一,雖然雅典公民形式上享有平等權利,但享有公民權的人在其人口中只占1/10。所以它的民主政治實質上只是奴隸主階級內部的民主。第二,有限的津貼并不能使農民、手工業(yè)者經常參加民眾大會。第三,議案要經過復雜的立法程序才能成為法律。民眾大會的立法職權得受500人議會和陪審法院的制約,三個機關的任何脫節(jié)都將使得立法工作無法進行。第四,公民擔任公職需要具備一定條件。經特別審查,符合條件者才能宣誓就職。
2 教科書觀點存在的問題
2.1 何版《外國法制史》存在的問題
盡管何版和林版教科書都論述了雅典“憲法”的局限性。但是首先,何版使用“局限”一詞似乎不妥,局限是指限定在一定范圍,屬于客觀中性的描述,基本與價值評價無涉。較為合理的概念應為“局限性”,局限性是指受限制的或受約束的性質。局限性歸根到底是人們認識的局限性。如果超出認識的范圍,也就是在人的認識之外的事物,就不能被認識。但在范圍之內的,也就是認識之內的事物,就能被認識,這就是認識的局限性。只要是人,都會有認識上的局限性。認識上的局限性就導致人們處理問題或實踐時的不足或缺陷。其次,何版的論述前后有些矛盾,因為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不是一個概念。歷史局限性是其所處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所造成的,而級局限性是其所處的階級地位造成的。盡管二者有交叉,但仍不是同一概念。
2.2 就他們所論述雅典“憲法”的局限性而言,有些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用“階級”概念來衡量雅典“憲法”的局限性不妥。改革開放之后,階級論逐步弱化,也出現了不持階級論的學者,怎么讓不持階級論的學者們接受“階級局限性”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縱是持階級論的學者,有個問題也難以解釋。與雅典同時代的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國等地區(qū)同樣被認為是奴隸社會,但是這些地區(qū)卻沒有“憲法”,至少是沒有類似于雅典“憲法”的,這些地區(qū)之前、之后也都沒有,雅典在當時反而就是個例外。雅典之外的亞非地區(qū)更是沒有發(fā)展出近現代的憲法或民主制,反而是雅典的“星星之火”成就了今日法治、民主的“燎原之勢”。所以在“憲法”前加上“奴隸主階級”也是不當的。
第二,就兩個版本的《外國法制史》所認為的局限性而言,其實有些不屬于局限性。首先,參加民眾大會的公民少,即使通過重要決議時投票的人數很少也不一定是局限性。因為參加民眾大會是非強制性的,人們可以選擇不去。從權利的角度看,權利是可以放棄的。在今天也存在同樣的現象,不少國家在選舉國家領導人時投票人所占全部選民的比重也不怎么高,據人民網統計,自1960年至2000年歷次美國總統選舉的投票率在49.1%至63.1%之間,以50%多居多。美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更低,自1964年至2004年,最低者是1996年的48.9%,最高者是1964年的61.9%。西方主要10個國家上世紀90年代的選舉投票率超過80%的也不占大多數。在雅典,公民雖是少數,但擁有絕對的權威,而非把知識(蘇格拉底)、道德和政治視為權威,也不會有個人的權威(阿里斯泰德、底米斯托克利、伯利克里等)。這就為民主奠定了堅實的公民基礎,以后的事就是擴大公民的群體。而同時代的其他地區(qū)即使這“少的可憐”的公民也沒有,所以不可能內發(fā)為現代民主國家。
其次,議案要經過復雜的立法程序才能成為法律。提案要經過民眾大會、500人議事會、陪審法院三個機關都審查通過才能成為法律,若脫節(jié)則是立法工作無法進行,充分說明了古人已經認識到了立法的審慎性。即使在現代社會,由提案到法律的過程仍然是嚴格而復雜的,我國《立法法》就從立法主體、立法程序等,對全國人大和常委會的立法做出了詳盡而嚴格的規(guī)定,法律草案要經過三審才能成為法律,缺少任何環(huán)節(jié)都不能成為法律。美國一部議案要成為法律,要經過參眾兩院通過,由總統批準才能成為法律。即使如此,如果被聯邦最高法院宣布違憲,這部法律也會夭折。這正是體現了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最后,公民擔任公職需要具備一定條件。當今世界,至少在形式上,任何國家的公民要成為公職人員都要具備一定條件。如法律中規(guī)定的年齡、國籍、屬地、是否歧視等等。職位越高,條件越高?,F實中的要求就更多,如有沒有納稅能力、欠債與否、是否尊敬父母、生活作風等等,都是制約公民擔任公職的條件。這是為了保障國家公職人員的嚴肅性、權威性、莊重性、示范性等。
就林版《外國法制史》所列舉的雅典“憲法”的四個局限性而言。第一個還可以稱之為(歷史的)局限性,當時人們整體上無法意識到不能把人分為生物人(奴隸)和法律人兩類,也不能把婦女排斥在外等。就西方法治健全國家而言,其選民擴大至全國適齡人群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1893年,新西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承認婦女選舉權的國家;英國1918年的《人民代表法》還有財產限制;1928年的《人民代表法》規(guī)定男女享有平等的選舉權;至上世紀70年代末才確立了普遍、秘密、平等、公正的選舉制度;[1]在美國,1870年黑人被賦予選舉權,1920年才賦予女性選舉權。后三個其實不能作為局限性來對待的。雅典公職人員幾乎是以自己的財產作為公務的經濟基礎,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腐敗,未必不是優(yōu)點。
3 雅典“憲法”的局限性
兩個版本的《外國法制史》忽略了雅典“憲法”真正的局限性或缺陷,那就是容易形成多數人的暴政,不少雅典人沒有意識到完善的分權制衡制度和法治(良法之治)的必要性。這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中已有論述,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好的政體就是混合政體(共和制),法治優(yōu)于人治,沒有法治的民主也是人治。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馬基雅弗利、孟德斯鳩、休謨、柏克、托克維爾、勒龐、弗洛伊德等眾多思想家,以及將民眾視為“巨獸”的美國憲法之父漢密爾頓、麥迪遜等,他們對群眾表示了恐懼和反感。在他們的心目中,民眾易蛻變?yōu)楸┟瘢癖娬尉哂蟹抢硇?、盲目性、情緒化、破壞性、判斷能力低下等特征。他們對民主并無好感,甚至是厭惡民主。民主直觀的來說就是“以眾人之是為是,以眾人之非為非”,在群體行為中,民眾的情緒很容易被感染,若被煽動起來,就會喪失了獨立判斷的能力或理性而做出極端的事情來。所以民主容易導致多數人的暴政,這也與沒有很好地實現分權制衡有關。
這里當然不是譴責古人,而是說明他們的歷史局限性。雅典“憲法”也表現在沒能很好地做到分權制衡。盡管雅典人已經意識到分權的重要性,但不可能像今天的人一樣,建立一個完善而穩(wěn)定的憲政體制。雅典城邦并沒有今天的憲法,也就不可能把權力設計為立法、執(zhí)法、司法三者之間的分權制衡,各機關之間存在權力交叉以及不確定性,容易導致權力一邊倒,這最終還是會導向集權或一權獨大。
在蘇格拉底案中,不是如今日一樣嚴格依法審判,而是民主審判。審判者往往根據自己的好惡就可做出投票,而非查明法律事實。此案與孟子的“國人皆曰可殺……然后殺之”(《孟子·梁惠王下》)思想甚相符合,類似于當下的“民憤殺人”。然人的性情具有不穩(wěn)定性,人數愈多就愈受別人感染,而喪失獨立判斷的能力。法律則不同,它的相對穩(wěn)定性就是防止人們情感的左右搖擺,以及被別人煽動利用。蘇格拉底案不一定就是多數人的暴政,但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卻與他的言論激怒了不少陪審員有關;以及雅典還不可能建立完善的權力制衡機制,以制約多數人對少數人的侵犯?,F代人也不注意是到民主需要忠實的反對派,“一致表決”往往不民主。蘇格拉底弟子柏拉圖的思想就經歷了哲學王治國到法治的轉變,而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就直接旗幟鮮明的主張法治,成為現代法治思想之源?,F代民主制至少在形式上都是在法治之下進行的。
多數人的暴政——古代雅典人的這一局限性到目前為止在很多國家仍沒克服。
參考文獻
[1]何勤華.外國法制史(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56146.
[2]林榕年,葉秋華.外國法制史(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5854.
[3]歷屆美國總統選舉投票率,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29/2962393.html.
[4]胡永娟.試析美國媒體對總統選舉投票率的影響[J].國際政治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