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南昌師范學院 外文系,江西 南昌 330032)
英漢元話語之言據(jù)標記語對比研究
劉明
(南昌師范學院 外文系,江西 南昌 330032)
言據(jù)標記語涉及的是話語的話語,引導讀者理解命題信息,引導性的語言符號資源散見于短篇小說中。對言據(jù)標語語進行了重新分類,并用于分析英漢語短篇小說,對言據(jù)標記語的功能語義差異進行對比分析。
元話語;言據(jù)標記語;短篇小說
具備引導功能的元話語不僅使得命題的邏輯語義關系清晰可見,還能讓信息的交流更為流暢。從某種意義上說,說話人在引導著聽話人朝著自己的方向來理解語義。說話人不僅負責命題意義的傳達,而且還需要引導聽話人有效地理解事件的邏輯語義關系。引導性的語言符號資源散見于短篇小說中,但它們也存在語言的差異性。本文旨在分析言據(jù)標記語的范疇及其功能,探討英漢語篇的言據(jù)標記語的功能語義差異。
Hyland(2008)認為言據(jù)標記語是話語思想的元語言表達,引導讀者解讀語篇的意義,構(gòu)建了話語思想的來源。學術語篇的言據(jù)標記語為了論點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沒有言據(jù)標記語的學術語篇是很難信服于人,言據(jù)標記語的語言形式體現(xiàn)為“accordingtoX”,“Zstates”等表達式,交代話語思想的來源,說明誰是話語責任的承擔者。從語言體現(xiàn)形式上看,Hyland(1998,2008)的言據(jù)標記語與Williams(1981)的歸屬詞和敘述語,VandeKopple (1985)的敘述標記和效度標記,VandeKopple (2002)的言據(jù)標記語,以及Crismore,et,al.(1993)的歸屬詞等具有較相近的語言表達形式,幾乎都是用來告訴讀者話語的來源,證實話語的觀點。
本文把言據(jù)標記語分為言辭言據(jù)和思想言據(jù),前者體現(xiàn)為言語層面上的話語引導語,后者引出思維內(nèi)心的活動。言辭言據(jù)和思想言據(jù)又都可以從直接和間接兩個向度來考察,所以,我們把言據(jù)標記語分為直接言辭言據(jù)、間接言辭言據(jù)、直接思想言據(jù)和間接思想言據(jù),見表1。
表1 言據(jù)標記語
言據(jù)標記是用于報道或引出命題信息的話語,既可以報道言語層面上的話語,也可以是引出思想觀點的話語。在小說語類中,人物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活動都可以通過言據(jù)標記得以標識。我們選取有代表的漢語短篇小說,《沉淪》、《堅硬的稀飯》、《小二黑結(jié)婚》、《邢老漢和狗的故事》、《小城三月》、《籬下》、《狂人日記》、《荷花淀》、《丈夫》、《與假想心愛者在禁中守望》,以分析言據(jù)標記語在小說語篇構(gòu)建中的功能語義。
言據(jù)標記的體現(xiàn)形式多樣,有言辭言據(jù)和思想言據(jù),我們先來看言辭言據(jù):
(1)那巡官裝成很有威風的神氣開了口:“這是什么人?”/水保代為答應,“老七的漢子,才從鄉(xiāng)下來走親戚。”/老七說道,“老爺,他昨天才來的?!保ā墩煞颉罚?/p>
很明顯,這是一個完整的問答話輪,巡官的問,以及水保和老七的答。雙引號內(nèi)的話語是人物的言辭,分別由不同的言據(jù)標記報道:“那巡官開了口”,“水保代為答應”,“老七說道”。需要說明的是,言據(jù)標記中的行為動詞以及修飾行為動詞的行為方式體現(xiàn)了敘述者對人物的態(tài)度,可以歸入態(tài)度標記范疇下的行為態(tài)度。本例中的言辭言據(jù)直接報道了人物的原話,再現(xiàn)了人物話語的原貌,所以屬于直接言辭言據(jù)。我們再來看看思想言據(jù):
(2)①他不以為然了。含含胡胡的答道。(《狂人日記》)
②人家以為我是任性……其實是不對的。(《小城三月》)
③他以為水保當真是懂的……。男子以為這是笑大娘不懂事……(《丈夫》)
④有時候他忽然做出一首好詩來,他自家便喜歡得非常,以為他的腦力還沒有破壞。(《沉淪》)
“以為”的語義比較復雜。此例①句中的“以為”是由“以”和“為”組合而成,二者分屬不同的語法層面,必須拆開來理解。②句、③句和④中的“以為”不能拆開,只能作為一個詞來理解。張邱林(1999)指出“以為”有兩種意義,“以為1”表示確定的判斷,相當于認為;“以為2”字面上表示一個判斷的同時,總預設另一個相反的判斷。②句的“以為”取認為之義,表對事物或事件的判斷,標識了說話者的態(tài)度,屬于態(tài)度標記詞。③句的“以為”取“以為2”之義,報道了“他”的想法、觀點,“以為”是“他”思想直接展現(xiàn)的窗口,強調(diào)了思維的過程。我們把③句中的“以為”看作是直接思想言據(jù)。④句的“以為”語義比較模糊,較為間接地報道了“他”的想法、觀點,可以表達委婉、謙和的語氣,被看作是間接思想言據(jù)?!墩煞颉分械乃枷胙該?jù)類元話語“以為”有效地傳達了人物本真的思維狀態(tài),把人物的質(zhì)樸特點向讀者自然而然地展示出來了。
言據(jù)標記是小說《小二黑結(jié)婚》的一個典型特征。言據(jù)標記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高達100余處。語言體現(xiàn)形式有:“說”(58處)、“問”(11處)、“道”(27處)、“答”(8處)等。這些言說動詞是言語行為的體現(xiàn),指向語言本身。言說動詞具有語言的反身性特點。上述四個言說動詞的主要功能是直接引出言語,是比較典型的直接言辭言據(jù)語。言說動詞具有不同的語力,其語力可以通過言說方式得到增強,如全文出現(xiàn)了以下各種方式的“道”:“喊道”、“念道”、“連聲道”、“大叫道”、“哀求道”、“勸道”、“喊叫道”、“罵道”、“發(fā)急道”、“問她道”、“連聲叫道”、“說道”等。言說方式增強了話語之力,表明了話語的意圖。從話語接受者角度看,言說方式是說話人的話語意圖的語言表現(xiàn),反映了人物各自的身份、狀態(tài)、性格,透露出人物細微的心理活動。這也是小說的語言生動性的原因之一。
相比而言,《籬下》使用的言據(jù)標記語較少,只有33處,主要體現(xiàn)形式有:“罵著”(1處)、“問”(6處)、“說”(17處)、“想”(1處)、“認為”(1處)等。“問”和“說”是全文主要的兩個言說動詞,用于引出人物之間的對話。同小說《小二黑結(jié)婚》中的“道”一樣,言說動詞“說”也有很多的言說方式,如:“媽用干干的嘴唇說”、“媽忙抱住環(huán)哥,咬著牙床說”、“媽氣沖沖地指著環(huán)哥的鼻尖說”、“媽低聲說”、“咬牙切齒地說”、“悻悻地說”等。這七個“說”都是用于報道媽媽的言語,分別有不同的言說方式。言說方式是人物性格的寫照,引導讀者更深入地接觸和了解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情。這些“說”的方式透露了媽媽在寄人籬下的處境中,對環(huán)的深切母愛。從某種方面上說,言說方式是敘述者對于人物的情感流露,敘述者選擇恰當?shù)难哉f動詞以及言說方式,以表達對人物行為方式的態(tài)度。
我們選取了10篇有代表性的英語短篇小說來分析言據(jù)標記語在英語小說語篇意義構(gòu)建中的功能語義分別為:I’m a Fool;The Blind Man;The Chrysanthemums;A Rose for Emily;The Man Who Was Almost A Man;Soldier’s Home;The Fly;Araby ;The Use of Force;The School。注重心理表現(xiàn),文筆優(yōu)美流暢,表達細膩含蓄,富有詩意的小說“The Fly”由著名短篇小說家Katherine Mansfield創(chuàng)作。小說全文出現(xiàn)了近30處言據(jù)標記,體現(xiàn)形式多樣,主要有以下動詞:“piped”(3處),“added”(1處),“explained”(1處),“said”(11處),“thought”(3處),“cried”(2處),“remembered”(1處),“quavered”(1處),“groaned”(1處),“felt”(4處)等。下面簡要列出了比較典型的言據(jù)標記形式,如言說動詞“said”,意向動詞“remembered”,“felt”,以及引出話語的言據(jù)名詞“saying”。
(4)①“There was something…,”said old Woodifield.
②“There's miles of it,”quavered old Woodifield.
③But itwarmed him…-he remembered.
④The boss felt a rush of relief.
⑤…with the right word for everybody,with that boyish look and his habit of saying,“Simplysplendid!”.——The Fly
在本篇小說中,“said”是用的最多的言說動詞,以比較明顯的語言形式引出話語的來源,說明話語責任的承擔者。①中的“said”用于引出老伍德菲爾德的“言辭內(nèi)容”,直接向讀者說明言語內(nèi)容的承擔者。②句中的動詞“quavered”表示伍德菲爾德帶著顫抖的聲音講話,除了可以引出話語的承擔者之外,還表明了話語的方式,隱含了敘述者對人物的某種評價性態(tài)度。③句中的動詞“remembered”是不同于言說動詞的意向動詞,引出“他”大腦中記得的事情,即“思想內(nèi)容”,是較典型的思想言據(jù)標記。放在“思想內(nèi)容”之后,并且用破折號隔開,其在形式上更加顯著,標識了“But itwarmed him…”的承擔者。因而,我們把“he remembered”看作是直接思想言據(jù),用語言的形式直接呈現(xiàn)承擔者的所思所想,再比如“Poor old chap,he's on his last pins,thought the boss”,句中的言據(jù)動詞“thought”直接引出思想內(nèi)容,說明思想內(nèi)容的承擔者。④句中的意向動詞“felt”放在前面,間接地呈現(xiàn)老板的心理感覺,帶有敘述者主觀評價的意味,我們將其劃入間接思想言據(jù)。⑤句中的名詞“saying”和言說動詞“say”有著相同的元話語的引導功能,也可以用來引出了話語的具體言說內(nèi)容“simply splendid!”,并且用雙引號特別引出來,直接標識了話語的內(nèi)容,屬于直接言辭言據(jù)。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可以從語言的標點符號層面判斷言據(jù)標記的兩個向度,用了特殊的標點形式,如雙引號或破折號等,就可以看作是直接言據(jù)標記,反之,則為間接言據(jù)標記。
英國著名小說家D.H.Lawrence的短篇小說The Blind Man的言據(jù)標記的數(shù)量居10篇英語短篇小說之首,其主要體現(xiàn)形式有:“said”,“says”,“re-echoed”,“called”,“answered”,“asked”,“replied”,“added”等。“said”使用的次數(shù)最多,全篇共出現(xiàn)了79次,它主要用來標識話語的來源,說明話語的言說者即話語責任的承擔者。言說動詞和主語的順序位置呈現(xiàn)出一種較為固定的組合結(jié)構(gòu)模式,當主語為人稱代詞時,言說動詞在主語的后面,而當主語為具體的人名時,言說動詞則位于主語之前。另外,言說動詞沒有用言說方式來修飾,即沒有對言說動詞以及言說內(nèi)容作出某種評價性的解釋,言說動詞僅僅用來標識話語的言說者而已。
言據(jù)標記是對命題信息來源及其可靠性的一種語言編碼,也是對命題意義的一種話語補充。言據(jù)標記也可以視為是話語責任的語言體現(xiàn),反映了語言和世界之間的互動關系,也是說話人用于引導他人理解話語的一種語言手段。言據(jù)標記是典型的元話語手段,反映了說話人企圖使話語的命題內(nèi)容聽起來更客觀的語言意識。Willett(1988)把說話人對信息或知識的態(tài)度等方面被排除在言據(jù)性范疇之外,這符合我們對言據(jù)標記的定義。從狹義的角度對言據(jù)性進行了分類,根據(jù)說話人獲得信息來源的渠道不同,分為直接言據(jù)性和間接言據(jù)性。基于此,言辭言據(jù)和思想言據(jù)可以分別分為直接類和間接類,共得出四種言據(jù)標記語:間接言辭言據(jù)語、間接思想言據(jù)語、直接言辭言據(jù)語和直接思想言據(jù)語。使用這四種言語標記語類型,對20篇英漢語短篇小說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英漢語篇中的言語標記語的數(shù)量存在差異,見表2。
表2 英漢語篇中言語標記語的數(shù)量對比
對比統(tǒng)計表說明10篇漢語短篇小說使用的言據(jù)標記數(shù)量明顯高于10篇英語短篇小說的言據(jù)標記。漢語短篇小說共使用了430余次的言據(jù)標記,而英語短篇小說僅使用了270余次,二者存在較大差異。英漢語短篇小說中的言據(jù)標記所占的元話語百分比也不一樣,漢語為10.10%,英語為4.84%。說明漢語中言據(jù)標記使用的更為頻繁。小說語篇中的言據(jù)標記數(shù)量也存在較大差異,譬如,10篇漢語短篇小說的言據(jù)標記的數(shù)量如下:《小二黑結(jié)婚》90個>《沉淪》66個>《邢老漢和狗的故事》53個>《堅硬的稀飯》51個>《與假想心愛者在禁中守望》44個>《丈夫》34個>《籬下》33個>《小城三月》21個>《荷花淀》20個>《狂人日記》19個。考慮各短篇小說存在篇幅長短的因素,我們以每千字計算各短篇小說使用的言據(jù)標記,發(fā)現(xiàn)《小二黑結(jié)婚》有9.53個,遠遠高于10篇平均數(shù)3.99個,使用言據(jù)標記最少的是小說《小城三月》,只有1.53個。10篇英語短篇小說存在這種差異性,使用言據(jù)標記最多的是小說The School,每千字出現(xiàn)了12.23次的言據(jù)標記,其次是The Blind Man,有10.92,均高于10篇平均數(shù)6.82個。使用言據(jù)標記最少的是小說I’m A Fool,每千字僅有3.02個,遠遠低于平均數(shù)。
另外,英漢短篇小說的言據(jù)標記的語言體現(xiàn)形式也有差異。10篇漢語短篇小說的言據(jù)標記的主要體現(xiàn)形式有:1)直接言辭言據(jù),“大娘說”、“水生說”、“區(qū)長說”、“自言自語的說”、“自嘲自罵的說”、“回答說”、“他問那日本學生說”、“起誓說”、“嘟囔道”、“兒子聲稱”、“爸爸聲明”、“兒子嘆道”、“堂妹夫說”、“他喊道”、“她干脆指出”、“罵著”、“她喘息著”等;2)間接言辭言據(jù),“他記的日記說”、“長兄的來信說”、“一本書上說”等;3)直接思想言據(jù),“他心里想”、“她重復想”、“她腦子里回答”、“寂旖在腦中說”等;4)間接思想言據(jù),“依他自己講來”、“他以為”等。10篇英語短篇小說的言據(jù)標記主要體現(xiàn)為:“say”,“says”,“said”,“saying”,“in the old saying”,“said”,“Henry observed”,“he continued”,“he protested”,“she called”,“whispered”,“re-echoed”等。英語短篇小說的言據(jù)標記大多數(shù)為言辭言據(jù),且以直接言辭言據(jù)為主,這可能是英語語言的特點之一。在英語短篇小說中,敘述者為了加快敘事的進程,往往省略引出人物對話的言據(jù)標記。而漢語短篇小說在這一點上并不十分明顯。言據(jù)標記與語類存在較大差異,文學性語篇中的言據(jù)標記大部分是引出人物對話的報道語,漢語語篇有較多形式的言說動詞和意向動詞,而英語語篇中的言據(jù)類動詞較少,主要言說動詞動詞“said”竟使用了高達235次之多,可見英語小說語篇的言說動詞比較單一。然而,漢語短篇小說使用的言據(jù)標記更多一些,無論是言辭言據(jù),還是思想言據(jù),漢語的表現(xiàn)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言據(jù)標記語引出言語層面上的話語,思想言據(jù)標記語引出思維內(nèi)心的活動,把言語標記語分為這兩種類型可以更為有效地解釋語篇中出現(xiàn)的引導型元話語,引導讀者理解語篇所構(gòu)建的命題意義。言語標記語在漢語語篇中的表現(xiàn)形式更多,而在英語語篇中,表現(xiàn)形似則較為單調(diào)。言據(jù)標記語可以幫助讀者理解語篇的含義,指引讀者了解語篇信息的承擔者,而語篇信息來自于其它的語篇。可以說,言據(jù)標記語也幫助構(gòu)建了話語的互文性。由于小說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語類,語篇互文性的程度比較高,有其獨特的話語模式。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可以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展開,所以,小說人物對話的言據(jù)性報道可以也看作是言據(jù)標記語??傊?,言據(jù)標記語為語篇的理解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1]Crismore,A,.Markkanen,R.and Steffensen,M. (1993).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 American and Finnish University Students[J].Written Communication, v10 n1,p.39-71
[2]Hyland,K.(1998).Persuasion and context: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30:437-455
[3]Hyland,K.(2008).Metadiscourse[M].London: Continuu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Vande Kopple,W.J.(1985).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v36 n1,pp.82-93
[5]Vande Kopple,W.J.(2002).Metadiscourse, discourse,and issues in composition and rhetoric [A].In F.Barton and C.Stygall(Eds.),Discourse on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C]. Phoenix,AZ
[6]Willett,T.(1988).A cross linguistic survey of the grammaticization of evidentiality[J].Studies in Language,12:51-97
[7]William J.M.(1981).Style: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M].Glenview,IL: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8]劉大為.意向動詞、言說動詞與篇章的視域[J].修辭學習,2004,(6)
[9]張邱林.動詞“以為”的考察[J].語言研究,1999,(1)
A contrast study of evidential marke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discourse
LIU Ming
Evidential markers guiding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propositional information refer to the discourses in discourse,which sporadically appear in short stories as a language resource of kind.The paper reclassifies evidential markers,expounds the semantic differences of evidential markers in the twenty Chinese and English short stories.
metadiscourse;evidentialmarkers;short stories
H030
A
1009-9530(2014)04-0105-04
2014-02-17
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引導型元話語的功能研究”(13YY24)
劉明(1980-),男,南昌師范學院外文系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功能語言學、話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