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迪,司 莉
“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調查分析*
王 迪,司 莉
文章運用文獻調查、網絡調查和實地調查方法,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組成要素、服務設施和服務項目進行調查,分析其發(fā)展階段和存在的問題,探討對策和發(fā)展途徑。
學習共享空間 信息共享空間 高校圖書館
近年隨著高校圖書館越來越強調對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的支持,由信息共享空間發(fā)展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簡稱LC),強調高校圖書館作為一所大學的教學和學習支持機構所應發(fā)揮的主動推動作用。學習共享空間超越了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范圍,與其他教學單位和機構密切合作,共同支持大學的教學與學習活動[1]。其與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強調協(xié)同合作。協(xié)同學習被定義為兩人或以上共同完成或試圖完成某項學習的情形[2]。協(xié)同學習為參與者(如學生、教授、參考咨詢館員等)提供與他人互相傾聽、思考的機會,討論彼此的想法,并嘗試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3],這改變了傳統(tǒng)圖書館絕對安靜和靜止的氣氛。McMullen提出,學習共享空間是一個從學習型社會和非正式維度出發(fā)設計的充滿魅力的場所,它提供了一個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用以支持學生對學術信息的使用,幫助他們發(fā)展批判式思維;它從功能和空間角度整合了圖書館、信息技術和其他支持性服務,將館員的知識技能和專家的參考意見整合在一起;它是動態(tài)的空間,鼓勵通過咨詢、協(xié)作、討論來解決學習問題[4]。筆者認為,學習共享空間作為動態(tài)的圖書館空間,強調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服務;通過人員、技術、設施和資源的整合,支持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協(xié)作和討論解決學習問題,激發(fā)創(chuàng)新靈感。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調查、網絡調查以及實地調查三種方式。文獻調查對象為相關中英文獻資料。網絡調查對象為“211工程”高校的圖書館,樣本規(guī)模112個,統(tǒng)計截至2012年3月4日。實地調查的對象為已經開設學習共享空間服務的“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在3種不同調查的基礎之上,對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并得出結論。據(jù)調查,共有16所高校圖書館開設學習共享空間或類似服務,占14.28%;接近86%的“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尚未開展學習共享空間或類似服務(有3所高校圖書館計劃開展學習共享空間服務,占2.68%)。
2.1 學習共享空間組成要素的調查
學習共享空間是一個空間、資源和服務共同構成的有機結合體,可以用一個3層模型來對其進行描述,即實體層、虛擬層和支持層[5]。筆者根據(jù)Bailey以及Tierney的研究[6]整理了圖1所示的模型,將學習共享空間置于圖書館大環(huán)境中,展示其組織構造以及與其他部門的合作關系。
結合圖1和學習共享空間的三層模型結構,將學習共享空間細化出七部分組成要素:實體空間場所;一般性圖書館服務(如館藏流通、書籍預約、目錄檢索、參考咨詢、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全覆蓋的網絡環(huán)境(包括無線網絡以及有線網絡);整合的信息資源(包括館藏資源、電子資源、多媒體資源);協(xié)同學習空間(支持小組討論、小組作業(yè)等需求);整合式的環(huán)境(所有的設備、空間、人員與服務密切整合,形成統(tǒng)一的便利環(huán)境);多方人員的整合(如參考咨詢關于、計算機專家、教師和學生)。16所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的要素對比詳見表1。
圖1 學習共享空間組織結構關系圖
表1 “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組成要素調查
由表1可知,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和武漢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包含全部組成要素,實現(xiàn)了圖書館資源與服務的整合。更重要的是,還實現(xiàn)了多方人員的整合,即參考咨詢館員、計算機專家、教師和學生能夠在學習共享空間中協(xié)同合作,從而推動高校的主動學習活動,解決學習問題,甚至完成研究活動。
絕大多數(shù)開展學習共享空間服務的圖書館能夠提供整合的信息資源(包括電子資源、網絡資源以及實體館藏資源)和協(xié)同學習空間。但在協(xié)同學習空間能夠實現(xiàn)多方人員整合的圖書館較少(共9所)。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圖書館的學習共享空間主要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在學習共享空間的協(xié)同合作,但圖書館員在其中并未發(fā)揮較多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圖書館在學習共享空間服務中的核心地位。而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清華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在學習共享空間中,整合了參考咨詢館員、計算機/IT技術專家,為用戶提供支持。
2.2 學習共享空間服務設施的調查
由于學習共享空間需要提供一個以圖書館為核心的整合環(huán)境,因此除圖書館常見的設施外,還需各種軟硬件設備以及IT等支持?!?11工程”高校圖書館在學習共享空間設施方面相較傳統(tǒng)服務是否會存在差別?筆者對16所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服務設施進行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服務設施調查
由表2可知,大多數(shù)圖書館在學習共享空間中配備有大小不同的協(xié)同學習室、投影儀以及音響設備等多媒體設施和互聯(lián)網絡服務,大小不同的協(xié)同學習室可以方便用戶根據(jù)小組討論規(guī)模進行選擇。投影儀等多媒體設施可以方便用戶使用圖書館的多媒體光盤等各類信息資源?;ヂ?lián)網絡服務則可以實現(xiàn)圖書館與用戶的無縫連接,方便用戶在圖書館中訪問網絡數(shù)據(jù)資源以及在線實時交流等。
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在學習共享空間中設置有自助區(qū)或文獻制作區(qū),該區(qū)域配備有各種打印機、掃描儀、復印機、光盤刻錄機等設備;還設置有休閑區(qū),提供沙發(fā)、休閑雜志、自助咖啡茶飲等。這些是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中較少出現(xiàn)或沒有的設施,在學習共享空間服務中極受用戶歡迎,使用頻率較高。
2.3 學習共享空間服務項目的調查
學習共享空間要求融合多種圖書館服務項目。筆者對已開展學習共享空間的16所高校圖書館融合的圖書館服務項目進行調查統(tǒng)計,結果見表3。
表3 “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服務項目調查分析
圖書館在學習共享空間中不僅融合傳統(tǒng)服務(如參考咨詢、紙質文獻閱覽、電子資源的閱覽),更推出新型服務(如IT技術支持、研討學習),輸出設備(主要為打印機、掃描儀、復印機等)以及休閑服務。因此,發(fā)展完善的學習共享空間能夠使用戶在該區(qū)域內享受到圖書館的全部服務以及資源。
調查顯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等高校圖書館的學習共享空間中并沒有實現(xiàn)一般性服務與新興服務的整合。比如,雖然提供了研討學習服務,但在學習共享空間中并不能夠使用館藏資源,造成研討學習與館藏資源的脫節(jié)。
調查表明,不同的高校圖書館在學習共享空間中整合的服務項目、信息資源、人才資源和服務設施存在很大差別。筆者根據(jù)“211工程”高校圖書館中已經開設學習共享空間的16所圖書館的服務項目、資源和人員三者的融合程度,將其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1)起步階段。服務單一,如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和中國礦業(yè)大學等高校圖書館的學習共享空間主要提供研修室或協(xié)同學習室,尚未進行服務整合以及三方人員的協(xié)同融合。
(2)發(fā)展階段。隨著該項服務的深入,在學習共享空間中完成資源整合或者資源與服務的雙項整合,但在三方人員(館員、教師以及學生)協(xié)同合作方面存在不足,圖書館對學習科研的主動促進作用尚不明顯。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在學習共享空間建設中雖然兼顧研討活動,但偏重于對信息資源的整合。
(3)高度融合階段。此階段的學習共享空間會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資源、服務和人員的三方整合。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發(fā)展最為完全。清華大學圖書館的信息共享空間是由多功能電子閱覽室改造而成,設置有實物音像資料、IC咨詢臺、電子閱覽區(qū)、音像視聽區(qū)、大屏幕放映區(qū)、研討小間等功能區(qū),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計算機軟硬件設施和實體虛擬信息資源的整合,圖書館參考咨詢館員、計算機專家以及教師學生的協(xié)作交流[7]。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整合“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IC1)的服務模式和“創(chuàng)新社區(qū)”(Innovation Community,IC2)的理念,設計全新的由物理環(huán)境和虛擬環(huán)境共同構成的IC2@SJTUL(IC2=IC1*IC2),提供小組討論室、多媒體制作室、多媒體演播室、多媒體體驗區(qū)等用于讀者進行團隊研討學習和自主創(chuàng)新實驗,設立綜合閱覽空間,整合各種一般性圖書館服務[8]。這些高校圖書館的學習共享空間實現(xiàn)研討活動、信息資源和一般性圖書館服務的融合,使圖書館能夠在大學的學習以及科研中發(fā)揮主動促進作用,協(xié)助師生的協(xié)作和創(chuàng)新活動。
結合國外學習共享空間的建設經驗,筆者認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發(fā)展學習共享空間面臨如下問題:(1)空間緊張。學習共享空間需要較大實體空間來進行設施安排。如果圖書館面積有限,會限制其建設。(2)經費短缺。由于學習共享空間與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在服務項目、設施和空間設計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建設、維護和擴充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3)觀念有待轉變。學習共享空間的核心理念與傳統(tǒng)的圖書館服務觀念——提供信息資源——存在較大差別。如果所涉及的主體仍停留在傳統(tǒng)觀念中,無法發(fā)揮學習共享空間應有的作用。(4)人才缺乏。學習共享空間建設不僅需要大量專門人才,包括圖書情報、計算機技術、空間設計、學科專業(yè)等領域的人才,還需要具有多種技能的復合型人才。(5)跨部門溝通困難。學習共享空間的服務和功能,不僅需要圖書館內部的跨部門合作,更需要學校范圍內的跨部門合作。在傳統(tǒng)服務中,高校圖書館與各院系和學校其他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并不深入。
針對上述問題,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建設可以采取以下對策:(1)拓展可用空間。除建設新館,還可建設倉儲書庫,重新規(guī)劃現(xiàn)有空間或側重虛擬共享空間建設。(2)合理進行前期設計規(guī)劃,如采用實驗法(包括用戶設計發(fā)和沙箱實驗法[9])、評估法(包括用戶調查和專家評估法)等。(3)積極轉變思想觀念。這將依靠圖書館學界的進一步研究以及高校圖書館在本校的宣傳。(4)多途徑建設人力資源。包括進行人才培養(yǎng)和人才引進,甚至聘用優(yōu)秀學生作助理。(5)爭取學校決策層的支持。在此基礎上推動與其他院系和學校部門的合作,完善學習共享空間的人員整合。
[1]Donald Beagle.From information commons to learning commons.Information commons: Learning space beyond the classroom.California,2004:2.
[2]Dillenbourg.What do you mean by collaborative learning[M].In P.Dillenbourg(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Oxford:Elsevier.1-19.
[3]Li Wang.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a shift from a teacher-centred to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M].The 4th International Lifelong Learning Conference:Partners,Pathways,and Pedagogies.Australia:Yeppoon.350-354.
[4]Susuan Mcmullen.US academic libraries:Today's learning commons model[M].PEB Exchange,2008:1-6.
[5]任樹懷.信息共享空間的規(guī)劃與建設[J].圖書情報工作,2006(5):112-113.
[6]Russell Bailey,Barbara Tierney.Information Commons Redux:Concept,Evolution,and Transcending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2(5):277-286.
[7]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圖書館[EB/OL].[2012-02-10]. http://www.lib.tsinghua.edu.cn/service/ic.html.
[8]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EB/OL].[2012-02-10].http://www.lib.sjtu.edu.cn/view.do?id=1615.
[9]詹華清,盧志國.學習共享空間的規(guī)劃過程及其評價方法[J].圖書館建設,2009(7):57-60.
Stud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Commons in“211 Project”Universities of China
WANG Di,SI Li
This paper uses several methods,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web-based survey,and field survey,to explore the elements,service facilities and service projects of Learning Commons in“211 Project”universities'libraries of China.Based on the studies mentioned above,the authors analyze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Learning Commons;and then further discuss the feasible solu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es for future.
learning commons;information commons;university library
格式 王迪,司莉.“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調查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4(1):22-26.
王迪(1989-),女,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在讀研究生;司莉,女,博士,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
2013-02-25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E-Learning環(huán)境下圖書情報學專業(yè)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