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宇
懲戒是通過對學生不良行為進行強制性糾正,達到教育、改正的目的,最終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與進步的一種教育方式。作為未成年學生,中小學生在接受外在行為規(guī)范并將其轉(zhuǎn)化為自身準則的過程中,無法完全排除外來的各種影響,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指導和矯正。教師對學生的失范行為行使懲戒權(quán),必須明確懲戒對象的特點,并遵循一定的原則。首都師范大學勞凱聲教授曾明確提出過“實施懲戒,應(yīng)有理有度”的觀點。他認為,對待中小學生應(yīng)以正確教育為主,但教育懲戒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批評與合法的懲戒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是必要的。因為教育本身就是幫助學生特別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過程,學校不僅要教給他們知識,而且也要教給他們一些重要的社會規(guī)范。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通過表揚、鼓勵等方式進行正強化,也不能排斥在正強化手段失效時,采取批評以及必要、合法的懲戒等負強化手段,兩者是交替使用的,但不能完全替代對方。對此說法,我非常贊同。
實施懲戒,不能忘了目的
懲戒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人們有所敬畏,懂得為自己的行為或過錯承擔責任。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故事:美國前任總統(tǒng)里根小時候踢足球曾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窗玻璃,鄰居索賠12.5美元。當他將此事誠實地告訴父親時,父親卻要他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里根難為情地說:“我沒有錢賠給人家。”他父親說:“錢我可以借給你,但一年后必須如數(shù)還給我。”從此,里根便利用節(jié)假日“打工”攢錢,一年后如數(shù)將錢還給了父親。這就是一種懲戒。也正是這樣的懲戒,讓里根從小就明白了什么是責任以及如何去盡責。所以,在青少年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適當?shù)膽徒洳粌H是應(yīng)當?shù)?,而且是必需的?/p>
我們在行使這項權(quán)利時,需要弄明白,“懲”是手段,“戒”是目的,二者不能割裂,必須始終相連。而且也不能把手段當作目的,否則,懲戒就會變味。教育懲戒,要“知其心,救其失”,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所以,在對學生實施懲戒前,應(yīng)有理有據(jù)地給孩子講清楚,他違反紀律帶來的后果,給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影響,讓孩子從心底明白,老師對他的懲戒是為了教育他,是為了讓他改正錯誤。講道理時應(yīng)和顏悅色,不可聲色俱厲,否則,目的達成度不高。著名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生無故打死一只麻雀。他為教育學生,便領(lǐng)著這個學生找到了一個雀巢,里邊有幾只雛雀正嗷嗷待哺。他不無憂傷地說:“它們失去了媽媽,現(xiàn)在誰也沒法救活它們了?!边@情境使這個學生非常懊喪。20年后,這位學生找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當時您嚴厲地懲罰了我,那么,這么多年來,我就不會因此而自己懲罰自己了……”很顯然,蘇霍姆林斯基實施懲戒時,始終關(guān)注教育的目的,即以學生受到觸動,改正錯誤為前提,因此其“懲”才富有人性,也達成了“戒”的目的。
實施懲戒,別失了尊重
以培養(yǎng)人為目標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更是尊重的教育。人的內(nèi)心不僅需要關(guān)愛,更渴望別人的尊重,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來說,同樣如此。學生和老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學生要尊重,老師也要尊重學生,要關(guān)注學生的感受,理解和呵護學生。老師決不能因為學生有這些或那樣的問題而隨便批評或隨意侮辱、損毀學生的人格和尊嚴,這樣做的結(jié)果只能讓學生喪失信心、破罐破摔,從而使教育工作面臨界窘境。
因此,我們在實施懲戒前,應(yīng)認真思考,多方權(quán)衡,尤其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個性心理,所使用的懲戒手段要與他本次或本段時間的不良行為相對應(yīng)。在實施時,應(yīng)該在相應(yīng)手段的標準下將重心往下移,也就是說,要適度,可輕不可重,不可讓懲戒變成了體罰。所以,懲戒不能變成了教師個人的泄憤,或報復,這就要求教師在對相關(guān)學生實施懲戒前要擺正心態(tài),要始終不忘記,懲戒的對象還是學生,還是待教育的人,是成長中的人。再就是,對學生實施懲戒時,地點盡量選擇人少的地方,最好只有老師和相關(guān)的學生在場,切不可有“殺雞給猴看”的想法,因為這樣,才不會讓該學生在其他人面前失去面子,有利于問題的解決。不要因為一個學生的不良行為而在懲戒時遷怒于其他學生,不可讓無辜的學生受到懲罰。
實施懲戒,得講藝術(shù)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批評不僅是一種手段,更應(yīng)是一種藝術(shù),一種智慧?!睉徒鋾r,可欲擒故縱,盡量讓其適當?shù)乇憩F(xiàn)表現(xiàn),在充分看清其問題的“根”后再施以懲戒;也可先設(shè)置障礙,再排除,讓其先在自己的問題里摔個小小的跟頭,之后再行懲戒自會高效;還可先遮蔽其不良行為,盡數(shù)他的優(yōu)點,而后再揭開其問題,進行教育,讓其易于接受。這實質(zhì)就是讓相關(guān)的孩子達到如教學中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憤”“悱”狀態(tài)的時候,再對他進行教育,如此,懲戒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懲戒講藝術(shù),在于求變、求活。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場景,施以不同的懲戒。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小學生殺了校長的愛犬,目的只是想看看動物的內(nèi)臟結(jié)構(gòu)。校長的懲罰是讓他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血液循環(huán)圖。孩子接受了懲罰,認認真真地畫好了。他叫麥克勞德,長大后成長為一名解剖學家,還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生理學獎。不難看出,是校長巧妙的懲罰保護了孩子可貴的好奇心,也保護了一位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教師不能放棄對犯錯學生實施懲戒的權(quán)利,但必須要充滿愛心,讓懲戒更富有人性。就像泰戈爾在《審判官》里說的那樣:“只有我才有權(quán)去罵他,去責罰他,因為只有熱愛人才可以懲戒人?!?/p>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qū)百安移民小學)
責任編輯/齊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