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祥
高中語文課上的舉例與提示是常見的用來說明問題的方法,也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少不了舉例與提示。恰到好處的舉例與提示能夠使學生恍然大悟,從而幫助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理清思路。因此,教師掌握一定的舉例與提示的藝術顯得至關重要。
舉例是人們常用的一種說明道理的方法。在語文課堂中,適當的舉例可以化復雜為簡單,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舉例能激起學生的興越,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成為有經驗的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
教師要注意就地取材,舉一些學生身邊發(fā)生的和學生關心的事例。身邊的事例學生都耳熟能詳,貼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從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能夠大大增強書本的可信度,因而也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思維積極性。
有一位教師在講解《拿來主義》一文時,為了說明“閉關主義”的含義,大講特講當年慈禧太后排斥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鐵路的典故,以此說明夜郎自大、閉關自守的危害。結果不僅占用了近半節(jié)課時間,而且致使教學的重點和興奮點都發(fā)生了轉移,將說理變成了故事會,舉例起到了“喧賓奪主”的反效果。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回答教師的問題或在做練習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時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這就是課堂提示。教師在上課時選用的方法有很多,如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等,這些方法對促進學生的學習均有一定的作用,而提示幾乎是能貫通所有這些教學方法中的一種方法。因此,提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具有比其他各種教學方法更為重要的作用。
首先,提示要掌握好最佳時機。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排不發(fā)?!庇行r候在學生思考的最佳時期,一經提示學生便于“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之感。那么,何謂最佳時機呢?
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學習的內容和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從難易角度看,可分為極難、難、較難、一般和不難五個等級。其中首尾兩端是不需要教師加以提示的:極難的內容和問題必須由教師進行化難為易的講解,而不難的向題和內容則不必由教師講解,可由學生自己去學習和解決。需要加以提示的只是“難”“較難”和“一般”這三種情況。對此,教師應該分別選擇不同的時機進行提示:對“難”這種程度的內容和問題,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可提些思考的要求;而對“較難”程度的內容和問題,教師提出思考的要求之后,不要立即加以提示,而應在學生思考一段時間后再加以適當的提示;而對“一般”程度的內容和問題,教師在剛開始及學生思考的過程中不要提示,應該讓他們去鉆研和探索,到思考過程快結束時,再作點拔和講解。
其次,提示要有利于學生的思考。
不提示會使學生陷入冥思苦想而毫無所得的境地,但教師在進行提示時,無論是向學生提出思考的范圍,還是向他們提出達到教學目標的思維途徑和具體方法,都應該有一定的思考價值。既不能說得含糊其辭,對學生的思考沒有什么幫助;也不可說得太過直白,以致他們用不著思考便能獲得答案。
再次,提示要考慮大多數學生的需要。
教師應該針對那些需要學生掌握的基本教學內容,對全體學生提出思考要求,給他們提示時應該從一般學習程度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而對于程度特差或特好的學生的特殊要求,應該在課后采用個別輔導的方式加以滿足。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所作的提示,要照顧到班級的一般水平,即要根據班內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決定是否應當作適當的提示,對那些認真思考后雖有所認識但比較模糊、不能正確流暢地表述出來的問題應當作適當的提示。
明示。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這樣的情形:學生解決問題時,盡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對個別詞語的遺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時難以找到恰當的詞語來描述,從而出現“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的情景。此時,教師可直接提供詞語,幫助其越過語言障礙,得到答案。
暗示。通常暗示的方式有:言此意彼——說“此”的目的是想告訴“彼”,但又不直接說穿;言小意大——說的雖是小事,但從中可以品出大意來;言實意虛——說的是實事,而一旦深究便能體察出其中的“虛”來??傊?,暗示要緊緊圍繞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讓學生從中受到啟迪,而不要故弄玄虛,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恰到好處的課堂舉例和提示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成為有經驗的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能夠輕松駕馭文章的關鍵。因此,一線語文教師應該時刻保持課堂舉例和提示的習慣,選擇良好的時機,為課堂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