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玲 (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四川樂山 614004)
岳圣東 (成都師范學院 四川成都 611130)
協(xié)同論是由聯(lián)邦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蔓·哈肯教授創(chuàng)立的。它主要是研究系統(tǒng)各要素之間、要素與系統(tǒng)之間、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之間的協(xié)調同步、合作、互補的關系,研究協(xié)同效應的形成,揭示系統(tǒng)進化的動力。它的核心思想是“協(xié)同導致有序”。協(xié)同效應原理:協(xié)同論認為,一個開放的大系統(tǒng)內的各個子系統(tǒng)既有獨立運行,又有關聯(lián)運動。當關聯(lián)運動占主導地位時,各個子系統(tǒng)就會自動地服從于整體,產生協(xié)同效應,形成整個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和聯(lián)合作用,這時的整體功能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所謂協(xié)同效應原理,就是用這種系統(tǒng)內各個子系統(tǒng)間的相互作用,來說明系統(tǒng)的有序性是由諸多要素的協(xié)同作用形成的,協(xié)同效應是任何復雜系統(tǒng)本身所具有的自組織能力,是形成系統(tǒng)有序結構的內部作用力。
在聲樂教學中開展協(xié)同理論的研究,是對聲樂教學研究的新思維,是一種從另外一個角度談聲樂教學的一種方法,它將對我們更全面地、正確地、客觀地認識聲樂教學起到很大的幫助,對形成完美的歌唱藝術,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根據協(xié)同論的觀點,我們可以把聲樂教學看做是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里包括發(fā)聲技巧、歌唱情感、歌唱心理、歌唱生理等等。
歌唱的呼吸就是歌唱的動力,呼與吸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的,但又是相互排斥和相互斗爭的,如何協(xié)同它們的關系對于聲樂教學非常重要。在聲樂學習中,許多學生對歌唱的呼吸的概念是模糊的,往往在這方面會花很長時間、很多力氣,但效果并不明顯。主要是因為學生們對呼吸的理解不夠,練習也不夠全面和徹底,并沒有完全針對歌唱的需要來調節(jié)自己的呼吸,片面的認為一口氣不能完整的唱完一句樂句是因為氣息吸得不夠深,繃著橫膈膜使勁往下用力,結果適得其反,氣息越來越僵。正確的協(xié)同呼與吸的關系,是應該根據歌曲中樂句的要求,在科學的吸氣基礎上去呼氣,也就是說吸好氣息之后在呼氣肌肉群將氣吐出時,吸氣肌肉群要保持吸氣的狀態(tài),這就是我們在聲樂教學中,常聽到的橫膈肌的對抗力,也是我們歌唱時的支撐力,它所產生的氣柱就是我們唱歌的動力。美好聲音的產生需要均勻的,穩(wěn)定的氣息支撐,而這個就要靠呼氣肌肉群將吸進來的氣息進行保持,所以說,呼和吸都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單方面的強調,要兼顧兩者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在聲樂學習中將這二者貫通,協(xié)同,才能夠得到美好的聲音。
在聲樂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教師要求學生喉嚨要打開,同時又要求學生清晰的咬字。往往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很難做到喉頭開放并清晰的咬字,經常是吐字清晰了,喉嚨就縮小了,喉頭打開了,就很難做到字正腔圓。這又是聲樂中的一對相互排斥,相互斗爭,同時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的理論,協(xié)同它們之間的關系,也關系到是否能更好的歌唱。喉嚨的打開就是咽壁向后的吸力,咽壁向后打開,不僅省氣,不至于氣息直接從嘴里呼出;并且可以將共鳴腔體開到最大,在后咽壁形成較大較圓的通道,從而將更多的氣息沿著咽壁上升到鼻腔,然后送往頭腔,最終產生最大的共鳴。清晰的咬字是為了賦予歌曲生命力,字是口頭語言的書面符號,它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當然也是構成歌曲表意抒情的依據。在歌曲的演唱中,只有做到字正腔圓,才能正確表達歌曲的內在情感,才能傳遞聲音的美。這兩者的協(xié)同,就是指字中有聲,聲中要字,以字表達情意,以聲美化字音。
聲樂教學中,經常會聽到教師要求學生尋找高位置,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在歌唱中產生豐富的高頻率的泛音,就是一種具有穿透力的金屬亮音,像百靈鳥一樣的美妙音色。而這種美妙聲音的產生建立在正確的氣息基礎上,要求要有胸腹式呼吸,氣息深深吸入,到達腹部,在歌唱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向外的擴張力,也就是要有很好的橫膈肌力量的支撐,只有這樣才能有很好的高位置和頭腔的共鳴。在練習的過程中,許多學生會自然的把注意力放在頭部,拼命的將聲音送到頭腔,結果導致喉頭擠壓,氣息上浮,其實高位置就是要求的低喉頭,橫膈肌就是要求的深氣息,保持喉頭的低位置,才能找到明亮的,美麗的聲音,才能找到高位置,保持氣息在橫膈肌擴張的狀態(tài),就能保證氣息的穩(wěn)定,所以協(xié)同高位置和橫膈肌的關系,就是協(xié)同低喉頭和深氣息。
在歌唱發(fā)聲的各個肌體協(xié)調運動中,必須要深刻體會各個發(fā)聲肌體之間的關系,即是要緊張的,又是要松弛的。松弛不代表松垮,是在緊張的發(fā)聲技巧中尋找松弛的感覺,是幫助更好歌唱的一種方法。這也是聲樂教學中有一對相互排斥,相互斗爭,同時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的理論。
首先發(fā)音器官的肌肉,包括聲帶、喉外肌、下巴、前頸,牙關節(jié),舌根等等,發(fā)聲時聲帶是拉緊的,音越高,聲帶拉的越緊,但在拉緊的同時,喉外肌,下巴,前頸,牙關節(jié),舌根這些肌肉都要放松。其次,歌唱中呼吸的運動,是由呼氣肌肉群和吸氣肌肉群兩方面構成的,它們之間要產生對抗力,才是歌唱呼吸的支撐,沒有這種對抗的呼吸運動,歌唱的呼吸就是不運動的,是沒有生命力的。在歌唱發(fā)聲時呼與吸的對抗比平常要夸張很多,這就形成了一種堅實的力量,對歌曲的演唱就是一個絕對的支撐,只有這樣的對抗,才能對用于歌唱發(fā)聲的氣息進行有效的調整和控制。再次,共鳴器官的肌肉,包括頭腔、鼻腔、口腔、胸腔、腹腔等等共鳴腔內壁的肌肉。它們也是在緊張與松弛的協(xié)同中調整的,用吸著唱的感覺發(fā)聲,就像是倒吸一口氣一樣,用這種方法,那么打開的共鳴腔就會有一種腔體擴張的緊張力,但這種力量不能過,否則就會“撐”。 最后是身體的各個部分,在歌唱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用后半身去唱歌,體會后半身的緊張和用力,抱有積極演唱的狀態(tài),而面對觀眾的前半身要很好的松弛下來,前半身并不包括發(fā)聲器官,因為發(fā)聲器官是絕對不能松軟的,只有很好的配合好發(fā)聲肌能中的緊與松,很好的協(xié)同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的歌唱。
在歌唱教學中,聲樂教師主張“以情帶聲”,情感不僅能控制氣息的吸入與呼出的深淺、強弱程度,同時還可以使這種由情而生的氣息隨情感的介入溶化于發(fā)聲、共鳴之中。其實就是歌唱情感與歌唱技巧的關系,它們直接的協(xié)同,其實就是指聲中要有情,情中要有聲。它們之間也是相互排斥,相互斗爭的,同時又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的,協(xié)同好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是更好歌唱的決定條件。
聲樂藝術是情感的藝術,在歌唱中人的聲音是用來表達情感的?!氨砬槭歉璩撵`魂。因此,只有當聲音和表情同樣的完美時,歌唱才可能被稱為‘藝術’?!备璩记膳c聲樂藝術是不等同的,歌唱技巧與歌唱情感的完美結合才叫做聲樂藝術。光有精湛的聲樂技巧的聲音是美的,但是沒有靈魂,有肉沒有血。精湛的歌唱技巧能發(fā)出美妙的聲音,有它作為鋪墊,才能融入情感于其中;情感的投入能使歌唱技巧煥發(fā)光彩,只有協(xié)同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完美的表現(xiàn)聲樂作品并展現(xiàn)其藝術魅力,忽視任何一方,都不是完整的聲樂藝術。
在演唱中追求歌曲真實而細膩的情感表現(xiàn)的歌唱家,絕對不會放松對歌曲的一字一聲的情感體驗和處理。要想豐富歌曲的表現(xiàn)力,必須注重細微的情感變化。歌唱中的情感要求,一字一句都是很重要的,歌詞詞意挖掘一定要深;當然歌詞的深入挖掘不是對歌詞表面意思的粗淺認識,而是要深入到歌曲的內在,透過歌曲的表層,深刻體會作曲家所要表達的進一步的思想感情,在演唱中表現(xiàn)和解釋歌詞的內在的意義。因為歌曲的主要思想和情感表現(xiàn)都是都是依賴于它的,對于一首歌曲情感的體驗,從局部開始入手,局部的細致處理,不僅不會影響整體的體現(xiàn),而且還能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再到各個方面深入的展開,最后到整個歌曲整體的概括,這中間既有邏輯的形象思維,當然也有感性的認識,就是這樣在反復的練習和學習中,有感而唱,從內心深處有感而發(fā),最終達到最作曲家的要求,以情動人?!霸趧?chuàng)作的時候,臺詞來自劇作家,而潛臺詞則是來自演員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觀眾就不必費力到劇場里看演員的表演,坐在家里讀劇本就行了?!盵3]潛臺詞就是演唱者內在心里活動的感應,它存在于歌曲深層,作用于歌曲外在的旋律表現(xiàn)里,它指導著演唱者去表達作品的主體思想,歌曲基調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著歌曲情感的演繹是否準確。情感基調就是歌曲情感表現(xiàn)的總趨勢,它表現(xiàn)出一種情感的整體綜合,而這種整體綜合正是告訴學習者歌曲主題表現(xiàn)所需要的是什么。歌曲是深情贊頌,還是親切自然,是哀怨傷感,還是歡快熱情,是莊嚴雄偉、明朗開闊,還是真摯自然,等等這些都是歌曲的情感基調,只有準確掌握它才能有助于歌曲內容的表達與主題的發(fā)揮。
歌唱的呼吸、發(fā)聲、高位置、共鳴、咬字等等都屬于歌唱的生理系統(tǒng)。歌唱的感覺、表象、注意、知覺、記憶、意志屬于心理系統(tǒng)。這又是聲樂教學中一對相互排斥,相互斗爭,同時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的理論,協(xié)同好它們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是更好歌唱的最關鍵因素。中國音樂學院著名聲樂教育家姜家祥教授在其所著的《民族唱法探索》中明確指出:“不應否認,演唱者心理情緒對歌唱的直接影響。因為歌唱是一種生理與精神密切結合的活動,指揮活動的司令部都是大腦神經,如果演唱者精神振奮,此時發(fā)聲器官也必然處于積極狀態(tài),便于很快組織起來。但是感情調節(jié)并不能代替聲樂技巧,而是對聲樂技巧的掌握與發(fā)揮起著意想不到的推動、促進作用。”
歌唱發(fā)聲時,光主動的用擴張腰部的方法來控制氣息是不夠的,往往弄的腰部已經很酸痛,并且很僵,氣息還是控制不好,這個時候可以從心里上去調節(jié),例如:在心理上主動想著“貼著咽壁吸著唱”的感覺,當氣息到了嗓子眼兒的底下,腰部自然就會出現(xiàn)輕微的有彈性的膨脹感,實際上,“吸著唱”是一種想象的錯覺,就是在主動想著的同時,氣息就會被動的得到控制。在聲樂技巧的學習中,各個方面都可以和心理活動聯(lián)系起來。因為在演唱中,一個良好的,積極的,正確的歌唱心理,直接影響正確的發(fā)聲技巧,因為想象是內心聽覺的預想,要想唱出優(yōu)美動聽的音色,在內心深處就要建立一種美好聲音的形象,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語言,使學生在頭腦中產生某些表象,然后經過身體的感覺和聯(lián)想的心理過程,去調整自身的樂器——聲帶,集中注意力,精準的演唱。當然在演唱過程中的意志力也是很重要的,意志過程是心理活動的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控制能力。約瑟夫·察里諾說過“天賦的發(fā)聲器官是咽、舌、口蓋和肺。意志是這些器官活動,便產生聲音,由聲音產生語言和歌唱?!币庵緢詮姡赂覞娎钡娜?,登臺演唱,不但不打折扣,反倒會發(fā)揮的更好。其實就是要求演唱者在心里對自己要充滿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很好,信心越大,心理就越放松,演唱的水平就越高。信心是克服緊張怯場的重要措施,經驗證明,演唱者樹立“我一定能演唱成功,我一定能獲勝!”的信心,就會大大削弱緊張情緒,就會沉著冷靜的演唱。
歌唱者應該明白,良好的聲音效果,永遠是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的有機的,密切配合的產物。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如何正確地把握好歌唱心理,然后再進行歌唱技巧的指導。在歌唱前有一個愉快的情緒和積極向上的歌唱心理為指導,并帶著藝術想象力的思維進行歌曲的二度創(chuàng)作,才能帶動歌唱生理的積極運動。演唱中有一個正確的、良好的歌唱心理,直接指導著正確的歌唱姿勢、調節(jié)著正確的歌唱技巧,從而產生美妙的聲音。歌唱與發(fā)聲是生理的,也是物理的,但歸根結底是心理的,它們是密不可分的,直接貫穿在聲樂的教與學的過程中,歌唱心理自始至終都影響和支配著技能技巧及藝術情感的發(fā)聲和發(fā)展,歌唱活動的高級行為是歌唱心理意識的外在生理反應,因為歌唱藝術是人的心情藝術。
聲樂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大的系統(tǒng)論,是歌唱發(fā)聲技巧,歌唱情感,歌唱生理系統(tǒng)、心理系統(tǒng)、教系統(tǒng)、學系統(tǒng)與其它的子系統(tǒng)遵循協(xié)同效應原理,進行協(xié)同運動的過程。所謂聲樂教學中的協(xié)同理論,是系統(tǒng)論、協(xié)同論指導下的一個延伸,聲樂教學具有與其它學科不同的、獨特的審美功能,歌唱發(fā)聲技巧,歌唱情感,歌唱生理系統(tǒng)、心理系統(tǒng)、教系統(tǒng)、學系統(tǒng)這些都可以叫做子系統(tǒng),各個子系統(tǒng)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協(xié)同合作、融會貫通、達成統(tǒng)一,形成協(xié)同效應,使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這樣才能優(yōu)化聲樂教學系統(tǒng)中的整體結構和整體功能,才能形成完美的歌唱藝術。
[1]吳躍躍,音樂教育協(xié)同理論與素質培養(yǎng),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4頁.
[2]N.H.那查連科.《歌唱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6月,第68頁.
[3]《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三卷,第92頁.
[4]沈湘、李晉瑋.《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年.
[5]N.H.那查連科.《歌唱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6月,第6頁.
[6]鄒長海.《歌唱藝術心理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