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寶民 (興隆縣文工團 河北興隆 067300)
中國曲藝藝術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有其一套完整的發(fā)展序列,并在我國堅實的物質基礎與豐富的精神資源的灌溉下,逐漸發(fā)展壯大并向國際化推進。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和各種高科技技術的引進,大家可能更感興趣3D、IMAX、關注NBA、美國大片等等,至于坐下來到劇場聽段相聲、聽段黃梅戲、看場話劇,除了一些名人的忠實粉絲去捧場之外,其他人根本沒時間也沒多大興趣。于是,這些傳統(tǒng)的表演形式便面臨逐漸淡出大眾視野的危險。隨著國務院批準并公布了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族戲劇、曲藝、雜技、美術、手工技藝等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出于對優(yōu)秀文化的自豪感或對于某些瀕危境遇的恐慌,近些年在全民中興起了一股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本文針對曲藝藝術的特點,淺談如何對其進行傳承與保護。
首先,曲藝表演藝術的傳承與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即表演的實踐、表演活動本身、刻畫人物的各種表演形式、表演者的知識體系和技能水平及其有關的演出工具、現(xiàn)場實物、演出同時發(fā)售的工藝品和表演場地等。隨著曲藝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和理論研究者三者之間的密切融通,曲藝藝術精髓、新時代的需求、曲藝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表演形式的創(chuàng)新等日益完善并轉換為不同的元素,以多種方式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因此,無論是實踐推進還是理論研究,都要全面探討曲藝藝術的每一個方面,發(fā)現(xiàn)其中的關聯(lián)性與制約性,形成完整的鏈條。
其次,曲藝表演藝術的傳承與保護不能忽視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即有形文化遺產部分。即歷史文物、歷史建筑等。目前,錄制大型紀錄片、整理曲藝藝人的詳細資料、重新創(chuàng)作經典段子、修建曲藝藝術博物館等等都試圖將原汁原味的經典之作呈現(xiàn)給大家,然而人們忽視了對老劇場、老戲臺的保護修復與還原。從畫地表演到市井演出,從堂會到公共劇場,從大劇場到小劇場等等,都對表演者及觀眾起到了重要的現(xiàn)場引導作用,那些是只有在特定環(huán)境中才能深切體會的精髓,因此,劇場、舞臺不是裝修越華麗越好,燈光不是越閃爍越好,一個時代特有的建筑特色、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反而會對表演效果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比如,沒有古舊的露天劇場保留下來的話,觀眾永遠無法體會到凍的直打哆嗦的情況下還要把《白毛女》看完,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還原曲藝藝術的“原生態(tài)”,即要關注藝術本身,還應關注觀眾心理的影響因素及曲藝表演者的特殊心理影響因素,只有形成良好的共鳴,才能迸發(fā)出獨特的藝術感受。
再次,曲藝藝術的傳承與保護需要做到“三個結合”。即汲取與外推相結合;創(chuàng)新與回歸傳統(tǒng)相結合;教育與習慣相結合。
汲取與外推相結合。目前,曲藝藝術的發(fā)展正在走向多元化的融合,在保持曲藝藝術的基本元素特點的基礎上,從電影、舞蹈、戲劇、詩歌文學、音樂等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和理念。但是向外推介的力度不夠,如何在電影、舞蹈、戲劇、音樂等藝術形式中注入曲藝因素是我們目前值得考慮的問題,這樣不僅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觀眾的曲藝欣賞需求,同時將增進曲藝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溝通,在創(chuàng)作及表演過程中不斷擦出火花,將會有利于促進文化藝術整體水平的提高。
創(chuàng)新與回歸傳統(tǒng)相結合。伴隨大型演出的增多、大型賽事的增多,曲藝演出活動的創(chuàng)新被提上日程,如何吸引觀眾眼球,如何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消費需求,如何把觀眾引入劇場,如何讓觀眾在表演過程中坐得住等等成為每一位文化藝術工作者藝術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然而創(chuàng)新,不是盲目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要著眼于傳統(tǒng)又有別于傳統(tǒng),不要不假思索的奉行“拿來主義”,照本宣科的藝術只能日益僵化。也不能為了取悅觀眾的需要,片面追求娛樂功能而采取一些惡搞的手段,用一些“葷口”“倫理口”、靠模仿有缺陷的人來換取廉價的笑聲。曲藝藝術的創(chuàng)新要首先深諳傳統(tǒng)藝術的精髓,在不斷地揣摩與思考實踐的基礎上,探求加入新的元素并融入新的理念,同時表演者要與觀眾換位思考,提高表演者自身素質的同時,充分理解并把握觀眾心理,將自己作為自己的第一位觀眾,創(chuàng)作出高品質、高格調的藝術作品來讓觀眾“悅目”的同時更加“賞心”。
教育與習慣相結合。目前從事曲藝藝術表演的人,越來越少,除了一些知名的表演藝術家被觀眾所認知外,社會各方對其的認識都不到位,曲藝藝術后繼乏人,關注群體也日趨老齡化,年輕群體根本不感興趣。因此,要壯大曲藝藝術的團隊,除了政府在各相關經濟利益在內的各方面權益充分保障的前提下,還要加強教育育人與用習慣培養(yǎng)人兩者的密切配合。目前,專門的曲藝藝術學校較少,加上口傳心授、拜師學藝的傳統(tǒng)傳授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曲藝藝術的校園式規(guī)范教育模式。其實,曲藝藝術人才的教育和培養(yǎng),有非常廣闊的土壤和陣地,校園是一個系統(tǒng)學習的區(qū)域,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及曲藝工作者的不斷研究與努力將其日益完善并形成正規(guī)的教育、傳播、經營鏈條。另外,曲藝人才的成長土壤遍布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我們所需要做的不是學的多精、多深入,表演的多到位,而是要培養(yǎng)一種習慣,關注生活中的每個可塑細節(jié),讓目前處于“野生狀態(tài)”的曲藝藝術成為像每天必吃飯、洗臉一樣的日常生活習慣中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曲藝藝術的保護與傳承,不是某一方面的問題,而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多去幾次博物館、多舉辦幾次演出、多出一些光碟,我們所要做的是要更直觀、高品質的讓觀眾感受曲藝藝術的魅力,表演只是形式,重要的是精神的溝通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