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福建省建甌市文化館 福建建甌 353100)
少兒舞蹈《月娘娘·月光光》獲得了福建省第九屆音樂舞蹈節(jié)金獎,對于一個縣級文化館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榮譽。本人作為編創(chuàng)者,自然更加欣喜。欣喜之余,就是對成功的經(jīng)驗進行一番總結。下面結合本人對該舞蹈的編創(chuàng)過程,談談自己的體會。
少兒舞蹈是一幅五彩斑斕的畫,是一首天真無邪的詩歌,是童心童趣的綻放和展現(xiàn),它除了舞蹈藝術的共同特性之外,還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個性。少兒舞蹈同樣來源于社會生活,是少年兒童真實生活的提煉和升華。它反映的是少年兒童充滿童真童趣的神態(tài)、性格、形象以及思想感情,是以音樂、舞美以及少兒富有韻律的肢體動作為表現(xiàn)手段的綜合藝術。一個成功的少兒舞蹈作品,離不開孩子熟悉的生活場景。從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理需求出發(fā),通過美的肢體語言和情感的渲瀉,達到舞臺上的自我實現(xiàn),這是少兒舞蹈的最高境界。所以,在進行少兒舞蹈《月娘娘·月光光》創(chuàng)編的同時,我就從多方面考慮,認真抓好每一個細節(jié)。
人們常說,主題是藝術作品的靈魂,而題材則是表現(xiàn)作品主題的材料。要編排一個少兒舞蹈,同樣離不開對于主題以及題材的篩選、確立和錘煉。在眾多的前期預案中,我毫不猶豫地確定了編排《月娘娘·月光光》,首先因為它源自建甌當?shù)匾粋€古老的童謠:“月二奶,月光光,哪里???天堂庵……”。不僅充滿奇幻、飽含童趣的童謠給人帶來無窮的美麗遐想,同時它也是需要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題材決定了,主題也就寓于其中:在晴朗的夏夜,圍坐納涼的小朋友們抬頭望月。通過對“月二奶”的好奇和詰問,表現(xiàn)了孩子們對未知世界的可貴探求。我相信,這樣的場景,既是孩子們熟悉的,同時也是孩子們喜愛的。
任何藝術都追求感染力,而感染力需要依靠情感來傳達,來產(chǎn)生共鳴。少兒舞蹈既是一門造型藝術、視覺藝術,更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那么,作為一個群舞,應該怎樣融入情感?融入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這個問題一提出來,結合《月娘娘·月光光》的題材和主題考慮,馬上就有了答案。對,這個情感簡單說就是一個“愛”字。首先是對 “月二奶”的愛?!霸露獭痹谕{使用的方言中是月亮的俗稱,并沒有“奶奶”的意思。但在教學舞蹈的時候,我先將“月二奶”擬人化,賦予它“奶奶”的形象,然后引導、激發(fā)孩子們對“奶奶”感情,讓孩子們想象在月光的籠罩就好像奶奶的懷抱。這樣,孩子們的表演就充滿了溫情,充滿了愛意。
另外,由于是群舞,它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集體意識。我在舞蹈的編排中有意安排了一個“另類”角色。通過他掉隊、受助、入列等情節(jié),表現(xiàn)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同時也突出了小伙伴的友“愛”之情,讓整個舞蹈生動、曲折、活潑,自始至終貫穿濃濃的愛意。
少兒舞蹈作為一門藝術,其最根本的表現(xiàn)手段仍然是舞蹈語言,也就是說構成少兒舞蹈的基本元素是少兒的動作、姿態(tài)、表情和造型。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對少兒舞蹈語言進行精心的、美的設計,才能走向成功之道。為此,針對《月娘娘·月光光》的舞蹈音樂、場景、表現(xiàn)主題,我設計了幾組雖然簡單、但卻又相互聯(lián)系、富有變化、韻律感很強的連貫性舞蹈動作,譬如抬頭、甩臂、扭胯、敲擊竹椅等,這些加上節(jié)奏與隊列的變化,不無張揚地表現(xiàn)了少兒望月、詰月以及月光下游戲等場景。應該說正是得益于這些舞蹈動作的韻律美和可欣賞性,讓《月娘娘·月光光》受到觀眾的認可,評委的夸贊,并最終獲得了成功。
舞蹈與音樂密不可分。在一定的意義上,舞蹈是對音樂立體化、可視化和詮釋,而音樂則是對舞蹈的有力渲染和支撐。對少兒舞蹈來說,一段好的舞蹈音樂,不但可以提供準確、優(yōu)美的舞蹈節(jié)奏和韻律、同時還必須強調和突出少兒的天性和特色。我對《月娘娘·月光光》舞蹈音樂的要求是:像小溪流水一樣,即活潑又熨帖,同時還必須富有挑逗性,富有引發(fā)舞蹈語言的動機。這樣的音樂,即使閉上眼睛聽,也能在眼前浮現(xiàn)出清晰的舞蹈畫面,讓少兒的天真、活潑和童趣在音樂中呼之欲出。為了達到這個要求,我不是簡單的移用成人音樂或剪輯各種流行音樂來滿足創(chuàng)作的需要,而是與本館負責音樂創(chuàng)作的林濱老師不厭其煩地充分溝通,通過多次修改,幾易其稿,最后才達到滿意,為《月娘娘·月光光》的舞臺展現(xiàn)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和成功的前提?,F(xiàn)在回想起來,如果當時沒有嚴格要求,稍加馬虎,就肯定不會有后來的成功。
一個成功的舞蹈,不僅需要有生動優(yōu)美的音樂伴奏,活潑動人的舞臺表演,同時還需要精美的服飾和獨具匠心的演出道具。特別是少兒舞蹈,由于少兒體能弱、動作幅度小,其表演能力、表現(xiàn)力都相對要差些。而奪人眼球的服裝以及恰到好處的道具的運用則正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在《月娘娘·月光光》的演員服裝上,我設計選用顏色鮮亮的大紅肚兜、褲衩,即合乎題材表現(xiàn)的季節(jié)、場景的需要又展現(xiàn)了當?shù)毓爬蠞h裝、童裝的靚點,它看似大“俗”,但卻在“大俗中見大雅”。在道具上,我設計了每人一把山區(qū)常見的小竹椅,通過孩子們在小竹椅上望月、詰月及月下游戲等,讓舞臺充滿了童真童趣。正是由于這些獨到的服裝與道具設計,小演員們一出場,就先聲奪人,讓觀眾們耳目一新,為整個演出增添了不少靚色。
少兒舞蹈《月娘娘·月光光》的成功和獲獎,極大地增強了我的自信。有了這份自信和成功的經(jīng)驗,隨后,我參與編排的另一個少兒歌舞《撿栗娃》再一次在福建省音樂舞蹈節(jié)獲獎。有人問我成功的經(jīng)驗是什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一個成功的少兒舞蹈的編創(chuàng)離不開孩子們熟悉的生活題材,更離不開編舞者細心的觀察研究,作為一名少兒舞蹈編創(chuàng)者,在每一次編舞中都必須“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從多個方面考慮、重視每個細節(ji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編排出讓孩子們喜歡、讓家長滿意、讓觀眾喜聞樂見的成功的少兒舞蹈作品,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