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472000)
博物館是歷史文物集中薈萃的場所,它是通過歷史文物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文明文化及民俗風情。是人民群眾接受社會文明教育的大課堂,是群眾樂于前往的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群眾對一個博物館的關注程度和向往心情決定著一個博物館的知名度和生存空間。因此,觀眾是博物館的服務對象,又是博物館的貴賓。博物館應象對待“上帝”一樣接待每一位來參觀的觀眾。正如一位日本政法大學的教授所言:“觀眾,同藏品陳列一樣,是構成博物館不可缺少的因素。觀眾是博物館的對象,又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博物館應該象愛護珍貴文物一樣,愛護和對待觀眾?!边@就要求博物館在設計、建造、陳列、展示、服務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要注入“人性”,體現(xiàn)“人本”。這正是科學發(fā)展觀對博物館發(fā)展提出的新要求。
博物館的展示環(huán)境,包括外環(huán)境和內環(huán)境兩部分。外環(huán)境就是指室外環(huán)境。人們在外環(huán)境設計布局時既要重視突出其古色古韻、奇特壯觀的一面,同時不能忽略了人們的心理生理的需求,即對自然和諧的心理需求。例如,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即突出了西周時期車馬陣容的獨特,又和周邊的山水花木、綠地、地形地貌巧妙地融為一體。給觀眾以自然和諧的美感,極大地滿足了觀眾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內環(huán)境是指展廳的室內布局環(huán)境,即觀眾親臨參觀文物的場所。一般說來,室內陳列環(huán)境的形式與格調由于受建筑空間、文物安全、陳列主題、展品性質、裝飾材料、經費及審美觀念等諸多因素影響,在陳列布展中更要注重突出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本文,將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以及對一些博物館觀后的體會,著重談一談在室內陳列中突出“以人為本”思想的點滴見解。
室內的文物陳列不應是單純的藝術創(chuàng)造,也不應是一般意義上的環(huán)境美化,其形式和格調的確定應考慮諸多因素,它既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文物的安全,又要使陳列環(huán)境適合人的生理需求。只有其形式與格調滿足了廣大觀眾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才算是成功的設計,才能吸引和留住觀眾,才能被觀眾肯定。這就要求博物館在陳列中尋找一個既能保證文物安全又能滿足觀眾心理、生理需求的平衡點。
保護文物安全是文物陳列堅持的重要原則。為了保證文物的絕對安全,人們通常采用全封閉式的建筑模式,這固然對文物保護增大了安全系數(shù),但全封閉式的建筑,使室內空氣流通不暢,空氣質量下降,溫度升高,濕度增大。特別是裝飾材料中散發(fā)出的氣味,長期滯留在室內,不僅對觀眾和工作人員的健康有害,也不利于文物的保護。在實踐中就有一些老年觀眾因氣味難聞而中斷參觀。科學証明:室內的空氣流量應不小于每人每小時34立方;空氣流速不小于每秒0.3米;大氣體積不小于每人26立方。室溫控制在16度~24度之間,空氣中含塵量應小于每立方米5毫克。達到以上標準,就基本能符合人體生理的需求,觀眾就有舒適感,同時文物也不會受到損壞。凈化空氣,減少污染,提高室內空氣質量,就當前條件可采用兩種做法:一是打破傳統(tǒng)的全封閉式的格局,建造“天井——回廊式”的造型,以增強自然通風的空間;二是對原全封閉式展廳進行改造,在廳頂開氣窗——出氣口,在廳低角處開進氣口,必要時可在墻壁適當處開可調節(jié)式出氣口,以增大空氣的流動性;三是安裝噪音小、功率適當?shù)呐?、抽風設備,進行人工調節(jié)室內空氣。
噪音污染,對觀展效果有很大影響,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有極大的危害。在布展中如何控制音量,減少噪音,必須予以重視。科學實踐證明:噪音強度若超過80—90分貝,就會使人的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若噪音強度達到120分貝時,對人耳就產生強烈刺激,嚴重時會使人萬分煩躁,情緒失常。室內噪音產生的原因有三方面:1)由于全封閉式鋼筋水泥建筑吸音性能差,會產生較強回音;2)排、抽風機運轉時產生的噪音;3)觀眾移動時的腳步聲。解決噪音污染,一是要控制音量,盡量減少發(fā)音量。如選擇功率適當,噪音小的排、抽風設備;二是要盡量增大室內空間,控制文物布展的密度,減少聲音徘徊而產生的噪音;三是采用吸音較好的材料裝修,增大對噪音的吸收。如湖南省博物院采用新型材質的塑膠地板這既消除了人員走動產生的噪音,同時使觀眾感到舒適??傊谡G闆r下,音量椌制在70分貝以下,就能達到人體生理的適應環(huán)境。
光線的強弱,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及觀展效果也有很大的影響。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戶,人們參觀博物館,主要是通過眼睛而獲取信息,若光線太暗,人們就看不清;若光線太強,人們會頭暈目眩,視線模糊,視覺效果很差??茖W證明,人的視力范圍,在垂直面內最大范圍應在視平線以上15度到視平線以下30度之間;在水平面內最佳視力范圍為30~40度。另外人的視線在水平面內移動遠比在垂直面上移動效果更佳,更舒服,且水平移動順序以從左到右更為自然、順暢。因此,陳列中應盡量避免采用較強的光源,也不應使光源太集中,文物布放應盡量在人的視角范圍內,盡量減少超高的掛圖,觀展路線也應以從左往右為好??傊谖奈镪惲兄姓彰髦挥羞_到亮度適中,又分布均勻、平衡,才能產生柔和、輕快的光感效應,使觀眾能在舒適的光照中從容地領略展品的魅力。如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在2008年將展廳內的燈光設置進行了更新,將原有高耗能的射燈,全部更換為柔和的節(jié)能燈,而且在玉器展廳內還安裝了七彩節(jié)能燈和旋轉展臺,使觀眾在不需移位的情況下就可全方位地觀賞到古玉的內在美,觀眾贊不絕口。以上主要談及室內文物陳列中“人本”思想的科學體現(xiàn)。除此之外,博物館在服務設施和人員服務方面也應注重體現(xiàn)“人本”觀念。如湖南省博物院在展館內為觀眾設有休息椅、飲水機、衛(wèi)生間、殘疾人輪椅、兒童車、導游標志等,很受觀眾歡迎和贊許。
綜上所述,博物館在布展中要體現(xiàn)觀眾的主體地位,要充分反映和體現(xiàn)觀眾心理、生理需要和變化,突出“人性化”和“人本”思想的科學理念。只有這樣,博物館才能贏得觀眾的肯定,才能鞏固其發(fā)展的社會根基,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才能在文化事業(yè)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大潮中與時俱進,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