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玲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300193)
股外側皮神經炎,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股外側皮神經受損壞致使大腿外側皮神經支配區(qū)域,出現(xiàn)局部感覺減退、麻木、刺痛、蟻行感為主,無肌肉萎縮和活動受限的臨床常見病,又稱感覺異常性股痛。本病在臨床中約占周圍神經病的1.76%[1],臨床以一側發(fā)病較多,每遇站立、行走時間久而加重,是一種較難治的頑固性疾病,易反復發(fā)作。多見于肥胖的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3∶1。屬于中醫(yī)“痹證”“皮痹”、“麻木”范疇。筆者于2010 —2013 年采用夾脊穴配以刺絡拔罐治療34 例,并與對照組局部針刺法治療30 例進行對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病例資料 64 例均為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夾脊穴配合刺絡拔罐組(治療組)和單純針刺組(對照組)。治療組34 例,其中男24 例,女10 例;年齡20~72 歲,病程2 周~3 年。對照組30 例,男18 例,女12例,年齡18~70 歲;病程1 周~3.5 年。均為單側發(fā)病,有的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時輕時重;有的則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多數(shù)患者經服中西藥、理療、封閉等治療無效。2 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采用《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2]中股外側皮神經炎的診斷依據(jù):①一側或雙側大腿前外側皮膚有蟻走感、麻木或刺痛、站立或步行過久后加重;②查體局部皮膚感覺減退或過敏、無肌肉萎縮或運動功能障礙;③排除伴糖尿病、傳染病、骨折、腹盆腔手術、腫瘤及妊娠等病癥引起者。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取患側腰1~3 夾脊穴,伏兔、風市、梁丘、陽陵泉、阿是穴(感覺異常區(qū))。操作:阿是穴、夾脊穴為必選穴,其余穴交替使用。阿是穴:視病區(qū)大小沿大腿縱軸從近心端向肢體末端排刺。用直徑0.30 mm、長50 mm 毫針直刺夾脊穴40 mm 左右,用直徑0.25 mm、長0.30 mm 毫針排刺阿是穴,針體與皮膚呈150°角,進針0.5 寸,得氣后留針30 min,1 次/d。針畢將阿是穴常規(guī)消毒后,用采血針針尖與皮膚垂直點刺,刺至皮膚有微小出血,再取中號火罐3~4 只,用閃火法迅速吸拔于點刺部位,留罐10 min,以局部出少量血液為度,起罐后擦去血跡,1 次/d。對照組:取患側腰1~3 夾脊穴,風市、髀關伏兔、梁丘、阿是穴。用直徑0.25 mm、長0.30 mm 毫針行平補平泄,得氣后留針30 min,1 次/d。
2 組均為5 次為1 個療程,嚴重者休息2 d 再行第2 個療程,治療2 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3 效果判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感覺恢復;好轉:臨床癥狀好轉,但遺有不同程度的感覺減退;無效:臨床癥狀仍存在,甚至加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治療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2 組數(shù)據(jù)經統(tǒng)計學處理,痊愈率2 組相比較,χ2值為12.4,P<0.01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 組總有效率相比較χ2值為4.8,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 組治療結果比較 例(%)
本病屬祖國醫(yī)學的“痹證”、“麻木”、“不仁”、“皮痹”、“著痹”范疇?!端貑枴てげ空摗吩唬骸胺彩浗j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薄鹅`書·壽夭剛柔》:“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金匱要略》“榮氣虛,衛(wèi)氣實,風寒入于肌肉,使血氣行不宣流”。由此可見,本病病機多因正氣內虛、風寒濕邪乘虛外襲,久則血行不暢,陽氣痹阻,經絡損傷,肌膚失養(yǎng)而發(fā)病。治療原則應以宣通局部氣血、活血散寒通絡為主。
筆者認為,股外側皮神經炎為“絡病”、“皮部病證”,刺絡拔罐正是有效宣通了氣血,激發(fā)了人體經氣,從而將聚于皮部的寒濕邪氣吸拔而出,以行氣活血,祛除瘀滯?,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刺絡拔罐可使淺表毛細血管舒張,改善末梢神經的血液供應,增強和促進組織代謝,進而促進神經細胞代謝機制的恢復。其次,股外側皮神經是由L2~3 脊神經的后支組成,常因穿出大腿的闊筋膜時受壓或股部外傷而致病。針刺夾脊穴是沿股外側皮神經炎的走向及分布區(qū)域選穴,以提高神經根的興奮性,從而激發(fā)和調整神經功能狀態(tài),促使皮膚感覺功能恢復正常。同時配以阿是穴,更能有效地促進患處血液循環(huán),刺激神經末梢感受器,達到補益氣血,疏通經絡,祛除病癥。刺絡拔罐可將聚于皮部的寒濕邪氣吸拔而出,以行氣活血,祛除瘀滯。夾脊穴配合刺絡拔罐,兩者有機運用,增強了股外側皮神經的新陳代謝,有效恢復股外側皮神經的功能。
[1] 曾繼平,陳娟娟,李莉.浮針治療股外側皮神經炎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9):44.
[2]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M].第2 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