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水胡
江南勝跡善卷洞
◆撰文/葉水胡
善卷洞有江南第一勝跡之稱,以洞中有洞,洞景絢麗多姿,洞中行船風(fēng)景秀麗著名。該洞在三國時稱石室,梁代稱九斗洞。歷代著名文人,如唐代許渾,宋代蘇東坡,明代唐伯虎、文徵明,清代陳其年等,都曾到此游居,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文書畫。
善卷洞位于江蘇省宜興縣城西南約28公里,張諸盆地西北部的螺巖山上。善卷洞分上、中、下、后四洞三口,依次排列在山東北的石壁上。洞口前有飛瀑,水花四濺,經(jīng)人工建造的“蜿然池”導(dǎo)流入洞內(nèi)小溪。
在通往善卷洞的路上,有一座高達(dá)7米的砥柱峰,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風(fēng)巍然矗立在洞前。從洞口的石壁上看去,可見到斷層,斷層的走向與洞口的方向一致,為東北西南向。
自中洞洞口進(jìn)入洞內(nèi),一座高出潛水面約20米,長近70米,寬約15米,高10余米,可容2000余人的穹形大洞就展現(xiàn)在眼前。只見洞口兩旁飛石聳立,石色清潤,左側(cè)石像猶如雄獅,右側(cè)石像如同大象,左右對峙,故中洞又稱“獅象大場”。
從中洞左壁后角一橢圓形洞門沿石級盤旋而上,便到達(dá)霧氣繚繞、煙云彌漫的“云霧大場”。上洞高出現(xiàn)在的潛水面26米,洞長70米,寬30米左右,高約10米。在中洞與上洞之間,有一巨大的巖石懸遮著洞口,稱為“飛云掩洞口”。因此,云霧大場洞口是向下的,再加之洞比較狹窄,使中洞和下洞熱空氣上升,進(jìn)入上洞??諝膺M(jìn)入上洞后又無法散開,水汽凝結(jié),云霧彌漫,終年溫度在23攝氏度至27攝氏度之間,故而又稱之為“暖洞”。
上洞其格局像一個螺殼,環(huán)壁涓涓細(xì)流匯集成二池清波。彩燈在云霧中閃耀,若隱若現(xiàn),人在霧中走,就好像騰云駕霧似的,別有風(fēng)味。洞四周布滿奇石異巖,千姿百態(tài)。沿石壁環(huán)行可見石柱一對,四周怪石林立,形如古梅,稱之為“萬古雙梅”,又稱“梅樁”。環(huán)壁石鐘乳滴出涓涓細(xì)流,匯集成池潭,有“媧皇池”和“盤古池”等。洞頂潔白的鐘乳石倒映在清池中,猶如荷花盛開。上洞巖溶的堆積算三洞中最豐富的,似飛翔的蝙蝠、栩栩如生的石貓,還有的則似臥馬、羊群,啼鳴的雄雞……大場正中上空,巨大而潔白的巒石倒懸,似海水奔騰,又似白云遮天,更增加了如臨天界的氣氛,再從云霧大場拾級而上,如入云天,談笑之間,回聲四應(yīng),更有身臨天庭之感。
游完上洞,仍回到中洞,再由中洞右后角的一道石門進(jìn)入“梯口”,忽聞這里水聲潺潺,好像進(jìn)了一個童話世界,在一個神秘的奇景中盤旋,耳邊暴風(fēng)雨般的聲音剛過,接著又傳來洶涌波濤的澎湃聲;下面又是金鼓齊鳴、萬馬奔騰……履以級,經(jīng)風(fēng)雷、波濤、金鼓、萬馬四門而下,便來到了下洞。下洞洞口前有飛瀑,浪花四濺,直流洞底,故又稱此洞為“瀑洞”。此時才知道,那轟雷般的奔騰聲是來自于洞口外的瀑布水流經(jīng)過下洞的回聲。這里奇異的鐘乳石景物更多,向下看有曲折的流泉,向上看有巨石倒掛和搖搖欲墜的“佛子幕”,還有20米高的大石壁合抱而成的“箭門”,有樹干高大、枝葉茂密、遮天蓋地的“通天石松”,洞中的“九疊池”猶如層層梯田,沿途洞頂、洞壁仍可見“石鐘”、“石鼓”、“南京大蘿卜”、“廣東香蕉”、“仙人掛腳”、“壽星騎鶴”等美妙奇景異物,洞內(nèi)淅淅瀝瀝的滴水聲不絕于耳,一滴滴的水仍在不斷地溶解著青龍灰?guī)r,打造著更加奇異的溶巖堆積物。游人到此無不感嘆如置身于另一天地,故譽(yù)名“又一天”。
從下洞洞口折身回洞,便到了水洞,洞中流水清澈見底,蜿蜒而出,全長125米,水深在4—6米之間,水面距洞頂2米左右,水洞可行小船。在山洞中泛舟,水、石燈光相映,仿佛是置身水晶宮中,別有一番情趣。
從水洞出口越過一座拱形小橋,沿著水流的渠道,在洞口西南方向不遠(yuǎn)處有一小石亭,中豎一石碑,上刻有“碧鮮庵”。碑為唐代所刻,高2米,據(jù)宜興縣志記載,“碧鮮庵”為東晉上虞女子祝英臺讀書處。“碧鮮庵”旁有“英臺琴劍?!?,向南有“英臺閣”,此為千年古物,周圍景色幽雅。
出了善卷洞,仍感覺意猶未盡。巍然矗立的石峰,五彩繽紛的燈光,無不讓人久久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