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玉強,楊 波
(巴彥淖爾市中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
針刺配合拔罐、中藥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療效觀察
耿玉強,楊 波
(巴彥淖爾市中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目的:觀察針刺配合刺血拔罐、中藥內服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帶狀皰疹患者36例,針刺穴位中支溝(雙)、陰陵泉(雙)、行間(雙)、合谷(雙),皮損局部以針刺治療,均留針30min,每日2次;夾脊穴刺血拔罐10min,每日1次;內服中藥組方:柴胡、赤芍、黃連、滑石、梔子、牡丹皮、延胡索、龍膽草各10g,金銀花15g,薏苡仁30g,土茯苓20g,甘草6g,以清皰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結果:所有患者經治療10天后,治愈28例,占77.78%;好轉6例,占16.67%;無效2例,占5.55%,總有效率為94.45%。結論:針灸配合刺血拔罐、中藥內服治療帶狀皰疹療效顯著、療程短,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帶狀皰疹;針刺;拔罐;中藥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以累及皮膚和神經,沿神經區(qū)域出現(xiàn)集簇皰疹,并伴有疼痛為主要臨床癥狀,屬于中醫(yī)“纏腰火丹”“蛇串瘡”范疇。近年來帶狀皰疹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多發(fā)于中老年人,因過度疲勞、精神創(chuàng)傷或其它器質性病變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人體內脊神經和感覺神經纖維發(fā)生炎性反應和壞死,而產生劇烈疼痛。單純西藥治療效果不理想,本研究觀察針刺配合拔罐、中藥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36例,取得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帶狀皰疹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具有沿周圍神經自行呈帶狀分布的成簇皰疹及局部疼痛癥狀。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齡18~75歲;病程5天至4周;帶狀皰疹分布于頭面部5例,胸脅部15例,腰腹10例,臀部以下6例。病人均在發(fā)病2~7天內就診,且未用過任何藥物,排除嚴重肝腎病、糖尿病、心肺病、惡性腫瘤等患者。
1.2 治療方法
1.2.1 針刺療法 支溝(雙)、陰陵泉(雙)、行間(雙)、合谷(雙)、皮損局部。操作方法:所選穴位常規(guī)消毒,持25mm和40mm毫針刺入穴位,針刺深度以得氣為度,得氣后支溝、陰陵泉、行間、合谷施以徐疾提插瀉法。徐即緩慢之意,疾即快速之意,徐疾瀉法是指將針快速刺入皮膚后,再疾速插入深層得氣,隨之徐徐地將針退至皮下,出針時緩慢出針并且不按其穴或者緩按其穴,重在徐出。提插瀉法是將針刺得氣后,在針下得氣處小幅度上下提插,輕插重提(即急提慢按),針下插時用力宜輕,針上提時用力宜重,此法可引導陰氣外出、邪氣外泄。皮損局部依皮損范圍大小圍刺施以平補平瀉法,發(fā)于頭面部的皰疹,局部一般直刺或斜刺0.3~0.8寸;發(fā)于胸脅部的皰疹,局部一般斜刺或平刺0.5~0.8寸,因內有心、肺、肝、脾等重要器官,針刺時針身與皮膚的夾角以小于25°為安全,否則不論向任何方向刺都有刺傷內臟器官的可能性;發(fā)于腰腹部的皰疹,局部一般可直刺0.5~1.5寸;發(fā)于四肢部的皰疹,局部一般可直刺0.5~3寸,以上穴位均留針30min,每日2次。
1.2.2 刺血拔罐 取相應的華佗夾脊穴行常規(guī)消毒,押手按壓于所欲刺穴位兩旁,使其處的皮膚繃緊,刺手拇、食、中三指持三棱針,呈執(zhí)筆狀,露出針尖,用腕力迅速、平穩(wěn)、準確地點刺穴位,深度為0.5~1寸,針迅速退出,押手同時放松,然后施以閃火拔罐,即用鑷子夾住略蘸酒精的棉球,一手握罐體,將棉球點燃后立即深入罐內閃火即退出,速將罐扣于應拔部位,拔罐10min,每日1次。
1.2.3 中藥內服 基礎方:柴胡10g、赤芍10g、黃連10g、梔子10g、牡丹皮10g、滑石10g、延胡索10g、龍膽草10g、金銀花15g、薏苡仁30g、土茯苓20g、甘草6g。皰疹發(fā)于腰脅部的患者加郁金、黃柏;發(fā)于頭面部的患者加白芷、菊花、葛根;發(fā)于下肢的患者加牛膝、蒼術、黃柏;1日2次,水煎服,早晚分服,每次200mL,連服10d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蛇串瘡”的療效評定標準判定。治愈:皮疹消退,臨床體征消失,無疼痛后遺癥;好轉:皮疹消退約30%,疼痛明顯減輕;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所有患者經治療10d后,治愈28例,占77.78%;好轉6例,占16.67%;無效2例,占5.55%,總有效率為94.45%。
宋某,男,53歲,工人,2009年10月就診,患者5天前出現(xiàn)腰肋部皮膚刺痛,未予理睬,2天前疼痛部位出現(xiàn)數(shù)個綠豆大小丘疹,繼之發(fā)展為水皰、紅斑,迅速蔓延整個腰肋部,成簇帶狀分布。自覺局部刺痛難忍,坐臥不安伴有發(fā)熱、疲乏無力、口苦、胃納不佳、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數(shù)。中醫(yī)診斷:蛇串瘡(肝經郁熱證);西醫(yī)診斷:帶狀皰疹。針刺取穴:支溝(雙)、陰陵泉(雙)、行間(雙)、合谷(雙)施以徐疾提插瀉法;皮損局部圍刺用平補平瀉法,均留針30min,每日2次;相應脊髓階段夾脊穴刺絡放血后拔罐,留罐10min,每日1次;中藥內服:柴胡10g、赤芍10g、黃連10g、梔子10g、牡丹皮10g、滑石10g、延胡索10g、龍膽草10g、金銀花15g、薏苡仁30g、土茯苓20g、甘草6g、郁金10g、黃柏10g,水煎服,1天2次,早晚分服,每次200mL。治療3天后灼熱刺痛減輕,治療6天后皰疹開始干涸結痂,無新皮疹出現(xiàn),以后日趨好轉,9天后自覺癥狀全部消失,痂皮脫落,脫落后未留瘢痕,1個月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祖國醫(yī)學據其好發(fā)于胸肋及腰部出現(xiàn)成簇水皰痛如火燎而命名為“纏腰火丹”。其發(fā)病特點是:皮膚上出現(xiàn)紅斑、水皰或丘皰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帶,沿一側周圍神經分布區(qū)出現(xiàn),局部刺痛或伴淋巴結腫大,多數(shù)患者愈后很少復發(fā),極少數(shù)病人可多次復發(fā),好發(fā)于春秋季節(jié),四季皆有,好發(fā)于成人,老年人尤重。本病的病因病機多由于情志內傷,肝氣郁結,久而化火,肝經火毒蘊積夾風邪上串頭面而發(fā),或夾濕邪下注,發(fā)于下肢,火毒熾盛者多發(fā)于軀干,年老體弱者多因血虛肝旺,濕熱毒蘊,導致氣血凝滯,經絡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傊静〕跗谝詽駸峄鸲緸橹?,后期以正虛血瘀兼夾濕邪為患。
本病治療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為主要治法。支溝為手少陽三焦經穴,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合穴,兩經相配能清瀉三焦邪熱,健脾化濕;行間為足厥陰肝經滎穴,具有疏肝瀉熱之功;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具有清熱瀉火止痛之功;相應華佗夾脊穴位于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間,可調節(jié)督脈。足太陽膀胱經主全身之陽氣,刺絡放血拔罐治療能夠清除毒液、排除污血,起到清熱排毒、行氣活血、消腫止痛、驅除病邪的作用,控制毒血內攻、皰疹四起、皮膚潰瘍的發(fā)展,達到通調經脈的目的,使正氣得助、瘀滯得通、通則不痛。清皰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解肌退熱;赤芍涼血活血祛瘀、瀉肝消癰、散腫止痛;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梔子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龍膽草清熱燥濕、解毒止痛、清肝瀉火;金銀花清熱解毒,《本草綱目》亦云:“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癰疽…散熱解毒。”滑石清熱利尿,使?jié)駸嶂皬男”愣?;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薏苡仁清熱排膿、健脾滲濕,在一派寒涼藥中可顧護胃氣;土茯苓清熱祛濕、解毒止癢;甘草調和諸藥。方中赤芍配土茯苓解濕毒與祛瘀毒并用,是濕熱瘀毒同解;牡丹皮配梔子既入血分又入氣分,適用于肝郁火旺所致瘡瘍癥。此方可瀉肝經郁火、清濕熱郁毒?,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柴胡具有明顯的解熱鎮(zhèn)痛、抗感染、抗病毒、抗炎、抗內毒素作用;赤芍可抗菌、抗炎、鎮(zhèn)痛、增強免疫調節(jié);黃連可起到抗菌、抗病毒、擴血管、舒張平滑肌的作用;牡丹皮具有抗菌、提高機體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作用;甘草具有抗炎、抗過敏、解毒作用;金銀花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多種病原微生物亦有抑制作用,金銀花煎劑能促進白細胞的吞噬作用,有明顯的抗炎及解熱作用;薏苡仁具有解熱、鎮(zhèn)靜、鎮(zhèn)痛之功;延胡索中的延胡乙素有顯著的鎮(zhèn)痛、催眠、鎮(zhèn)靜與安定作用。
根據西醫(yī)理論,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病毒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沿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持久地潛伏在脊髓后跟神經節(jié)的神經元中,當宿主神經免疫功能減退時病毒被激活,使被侵犯的神經節(jié)發(fā)炎及壞死而產生神經痛。神經系統(tǒng)中脊髓相關脊椎下方發(fā)出的脊神經后支及其伴隨的動靜脈叢分布,支配相關部位各種痛覺、知覺運動、反射等各種功能,取相應脊髓階段的夾脊穴刺絡放血拔罐后的良性刺激可調節(jié)神經的功能,改善局部的微循環(huán),加速全身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酸性物質和致痛物質的排除,緩解局部血管與平滑肌的痙攣,改善缺氧狀態(tài),從而緩解疼痛。
針刺配合拔罐、中藥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在臨床觀察中療效顯著,療程短暫,內外兼治,可及時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療效、縮短病程,值得臨床推廣應用。此外,本病的發(fā)作與精神創(chuàng)傷、過度疲勞有關,故治療時需要注意避免過度操勞及精神刺激,勿食刺激性食物以增加治療效果。
[1] 高敏.中藥學[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
[2] 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33.
[3] 李曰慶.中醫(yī)外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50-151.
[4] 陸康濤.刺法灸法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40-45,97.
[5] 劉成華,汪晗.電針夾脊與中藥外敷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72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7,16(1):26.
[6] 付玉玲.中藥內服加外敷治療帶狀皰疹52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7,16(5):38.
[7] 戴慎.中醫(y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834-837.
[8] 余紅,丁采英.氦氖激光輔助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J].應用激光,2002,22(4):449.
[9]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4.
[10] 吳志華.皮膚性病學[M].第5版.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6:78.
(責任編輯:魏 曉)
2014-06-17
耿玉強(1960-),女,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中醫(yī)醫(yī)院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yī)治療急慢性類風濕、糖尿病等疾病。
R752.1+2
A
1673-2197(2014)19-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