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骎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三工程局醫(yī)院,山東 德州 253009
淺議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的臨床干預療效
陳骎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三工程局醫(yī)院,山東 德州 253009
目的探討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的臨床干預療效。方法選取50例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治療組在放療初期開始接受干預治療,對照組患者不給予臨床干預,對兩組患者的鼻竇炎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結果在放療后T1、T2時刻,治療組的鼻竇炎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放療后T3時刻的鼻竇炎發(fā)生率比較,P>0.05,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鼻咽癌患者在放療后3個月~1年,最易發(fā)生鼻竇炎,在放療初期開始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鼻竇炎發(fā)生率,具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
鼻竇炎;鼻咽癌;放療;臨床干預
鼻咽癌(NPC)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放射治療是臨床治療NPC的主要方法,但放療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可對癌細胞周圍的正常組織造成一定損害,導致如口鼻發(fā)臭、頭暈頭痛、鼻塞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患者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1]。為預防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的發(fā)生,我院對25例接受放射治療的NPC患者實施了臨床干預措施,并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表1 兩組患者放療后不同時間段的鼻竇炎發(fā)生率比較[n,%]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們在2006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證實為鼻咽癌,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齡在22~65歲,平均(42.5±2.3)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療,頸部病灶者,采用高能電子線和X線(6 MV)照射,淋巴結陽性者,放療劑量為64~74 Gy,時間為6~8周,淋巴結陰性者,放療劑量為50~54 Gy,時間為4~5周;鼻咽病灶者,應用X線(6 MV)照射,放療劑量在60~75 Gy,時間為6~8周。
治療組在放療初期開始接受干預治療,方法:使用糠酸莫米松(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噴鼻,每日晨起1次,同時口服克拉霉素(濟南利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每日250 mg,用藥時間持續(xù)到放療后3個月。對照組患者則不給予臨床干預。對兩組患者放療后不同時間段(T1:3個月、T2:6個月、T3:12個月)的CT、內鏡檢測結果及鼻部癥狀進行比較。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t檢驗(計量)、χ2檢驗(計數(shù)),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放療后不同時間段的鼻竇炎發(fā)生率比較,見表1。在放療后3個月(T1)、6個月(T2),治療組的鼻竇炎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放療后12個月的鼻竇炎發(fā)生率比較,P>0.05,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據(jù)相關文獻報道[2],鼻咽癌患者在放療后18個月內發(fā)生鼻竇炎的幾率為93.2%。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的發(fā)生,主要是因為黏膜發(fā)生急性反應,導致黏膜腫脹、分泌物增加,對鼻腔引流造成影響所致。大量研究證實[3],鼻咽癌患者在接受放療后,其鼻黏膜纖毛清除率顯著降低,纖毛清除率的降低,會對鼻竇黏膜及鼻腔的纖毛清除功能造成影響,從而導致鼻竇炎。糖皮質激素不僅能刺激上皮細胞抵抗凋亡,使纖維母細胞的TGF-β1(轉化生長因子-β1)、膠原基因表達減少,對平滑肌增生作用加以抑制,同時,其還能抑制細胞合成,減少炎性物質分泌,從而達到抗炎目的。在臨床上,常應用糖皮質激素預防、治療慢性鼻竇炎??匪崮姿蓪儆陬惞檀妓幬?,其抗炎作用較強。本次研究中,治療組患者在放療后3個月、6個月鼻竇炎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放療后12個月,兩組的鼻竇炎發(fā)生率比較,P>0.05,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表明對鼻竇炎放療患者,早期實施臨床干預,可有效降低放療后鼻竇炎發(fā)生率,具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
[1]郭亮. 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的臨床干預方法及效果[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3, 16: 1307.
[2]李軍政. 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的臨床觀察[J]. 臨床醫(yī)學工程, 2009, 6: 32.
[3]柯尊斌. 克拉霉素治療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的臨床觀察[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0, 7: 299.
R793.62
B
1674-9308(2014)02-0007-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