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鈺
比爾·蓋茨在展望未來學習時說:“在未來,讓一大幫孩子坐在教室里聽教授講課,可能會被認為是一件相當過時的事情?!彪S著移動通訊技術和社交媒體的發(fā)展,移動智能手持設備更新換代與智能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內容開放共享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開放教育資源的建設與發(fā)展將對傳統課堂的教學結構產生革命性影響,推動人類進入泛在學習的微時代,BYOD(讓每一個學生自帶信息設備來上課)將可能成為現實。以可汗學院、TEDEd為代表的微課程(Micro-Lecture)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并隨著“翻轉課堂”在教育領域產生的廣泛影響而迅速成為熱點話題。
什么是微課程
“微課程”也稱“微課”,最早由英國納皮爾大學(Napier University)的T.P.Kee所提倡的一分鐘演講(OML,1995年)和美國北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教授LeRoy A. McGrew所提倡的60秒課程(包含概念引入、解釋、舉例三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端。微課程這個名詞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他認為,微課是一種知識挖掘的工具,可以作為知識脈沖(Knowledge Burst),在相應的作業(yè)與討論的支持下,能夠取得與長時間授課相同的效果。國內率先提出微課概念的是廣東佛山教育局胡鐵生,黎加厚、焦建利、張一春、張寶輝等學者對此也有研究。
作為一個新概念,微課程的定義在不斷演變和深化。一般認為,微課程是與微型課程(Micro-lesson)、微型學習(Micro-learning)、微型內容(Micro-content)、微視頻(Micro-vedio)等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一個概念。微課程是以簡短、完整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精心設計開發(fā)的一種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半結構化、情景化、可動態(tài)生成與交互的課程資源。它可分為講授型、實驗型、答疑型、解題型等多種類別。微課程的核心內容是圍繞特定主題的教學視頻,同時還包含與該主題相關的學習指導單、教學設計(微教案)、素材課件(微課件)、練習測試(微測驗)、學生反饋(微反饋)、教師反思(微反思)等教學輔助資源。微課程具有主題明確(針對某一特定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內容簡短(一般時長不超過10分鐘,容量不超過50M)、交互性強(支持師生、生生互動)、模塊化(可獨立使用,也可組合)、半結構化(隨教學需求、資源應用、學生反饋的變化而動態(tài)發(fā)展)等特點。
微課程在什么背景下產生
當前,信息技術正逐漸突破教育的時空限制(改變教育的時空關系),動搖教育的知識傳播平衡(改變教育與受教育者的關系),并打破學校教育的唯一性,家庭和社會對學習者的影響日益顯著(改變教育的組織形態(tài))。學習由單純的記憶為主,轉變?yōu)樘骄渴?、發(fā)現式、討論式、協作式的社會交互體驗過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由被動變主動,由被動的、機械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樽灾鞯?、有意義的知識建構者。在這種背景下,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產品與服務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微時代學習者個性化、社區(qū)化的泛在學習需求。因此,以微課程和MOOC為代表的開放教育資源的建設與發(fā)展應運而生并持續(xù)走熱,推動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催生新的在線教育商業(yè)模式。
國外眾多在線教育公司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國際資本對其也青睞有加,可汗學院、Coursera、Udacity、edx、2tor、Parchment、UniversityNow等紛紛獲得巨額融資。根據Global Industry Analysts 報告預測(2012年2月),2015年全球在線教育及其他遠程教育的市場容量將達到1070億美元。國內也積極應對這一發(fā)展趨勢,《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提出“通過優(yōu)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進教育教學和管理創(chuàng)新,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難點問題”,強調“以解決實際問題應用和促進人的發(fā)展為核心”,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從基礎設施建設階段進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的應用階段。同時,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涉足在線教育,新東方、好未來、學大等線下培訓巨頭也越來越重視線上線下結合的O2O模式,微課網、YY教育、傳課網、多貝網、梯子網、猿題庫、鳳凰微課等紛紛亮相試水。
2012年11月,全國首屆“微課程”大賽在武漢啟動。微課程作為未來教育信息服務的重要資源之一,滿足了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者對學習資源粒度精細化的要求。另外,通過設定主題詞,借助新技術的語義分析功能,可以自動聯結查找具有相同或相似主題的資源,從而使多種類型的微課資源以一定的結構形成有意義的關聯和聚合。同時,借助大數據技術,系統可有效收集學習者的反饋,使每一位學習者成為資源的建設者,發(fā)揮集體的智慧“群建共享”,最終形成一個可擴展的資源生成鏈條。另外,系統還可根據對學習者復雜學習行為的分析結果,提供個性化學習建議,并智能推送定制化學習資源。
設計和開發(fā)微課程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我國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一直存在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優(yōu)質教育資源匱乏、資源版權關系不清晰、資源建設缺乏標準等問題。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是一個慢轉型的過程,微課程短時間內不會成為教學的主流模式,但作為在線課程以及未來教學資源發(fā)展的一種新形式,為傳統教育出版企業(yè)向擁有互聯網基因的數字教育出版企業(yè)轉型提供了一個契機。微課程可以作為未來教育信息服務的重要內容資源,數字教育出版企業(yè)在設計和開發(fā)微課程上應注意以下三點。
1.清晰明確的目標定位。馬云曾說:“未來企業(yè)的競爭,已經不是一個企業(yè)和另一個企業(yè)的競爭,而是一個生態(tài)圈和另一個生態(tài)圈,以及主要生態(tài)鏈的競爭?!痹谄脚_服務生態(tài)化、資源匯聚共享化、知識創(chuàng)建協同化、學習服務個性化和終身學習泛在化的背景下,“內容+平臺+終端”是適合數字出版產業(yè)發(fā)展的三維生態(tài)系統。傳統出版企業(yè)在向數字出版轉型升級過程中,首先需要充分認識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在整個生態(tài)系統中找到自己清晰明確的定位,量力而行,有所為有所不為。設計和開發(fā)微課程同樣需要清晰明確的定位,以便確定目標用戶、開發(fā)思路、經費預算和運營模式。
2.完整系統的內容設計。微課程的開發(fā)和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一方面,應從真實的教育情境出發(fā),針對特定的教育問題,分析學習者特征、教學任務和學習內容,根據分析情況設計選題,提供學習指導單、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核心概念、闡述、解釋、總結和反思,并匹配學習輔助素材、工具、支架與路徑,以及同步或異步指導、討論與協作、不同層次的練習與反饋等,形成相對完整的“主題課程資源包”,營造真實的“微課程教學環(huán)境”。另一方面,需要整體構建課程體系,使一個個半結構化和模塊化的微課,在整個系統中能以一定的結構進行組合,并形成有意義的關聯,形成立體的網狀結構。
3.舒適愉悅的用戶體驗。良好的用戶體驗需要內容、技術與服務的高度融合。微課程的開發(fā)和設計整體要形式新穎,結構完整,技術規(guī)范;畫面要清晰、簡潔、美觀;講解要開門見山,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語言要精練生動、風趣幽默、通俗易懂。同時,依托大數據技術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智能化,從用戶的角度考慮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每一處細節(jié),提高微課程的交互性與趣味性,滿足用戶“所得即所需”的個性化和定制化學習需求。
微課程作為一種新興教學資源,其研究和實踐尚處于初級階段,深入開展此項工作需要專家、一線教師、教育服務商、技術人員等共同努力。相信隨著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入,與現實教育情境更加契合的教學模式會不斷涌現,與微時代泛在學習需求匹配的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也會逐步顯現。
(本文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音像出版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