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紅 西安運動創(chuàng)傷醫(yī)院(西安710068)
慢性鼻炎是鼻粘膜及粘膜下層的慢性炎癥,主要以鼻塞、多涕為主要癥狀。病程持續(xù)數(shù)月以上或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治療多采用鼻減充血劑及抗炎治療、清熱通鼻竅治療,療效欠佳且易復發(fā)。近一年里,我科應用香菊膠囊聯(lián)合布地奈德鼻噴霧劑治療慢性鼻炎7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140例患者系我科門診確診慢性鼻炎患者,包含慢性單純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70例,男性46例,女性24例;年齡18~58歲,平均22歲;病程2周~10周,平均4周。對照組70例,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齡16~50歲,平均20歲;病程2周~8周,平均3周。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
診斷標準 根據(jù)全國高等學校教材《耳鼻喉頭頸外科學》①鼻塞為間歇性和/或交替性。②流涕為粘液性,量多。③有時可有頭痛、頭昏、咽干、咽痛。④檢查鼻腔粘膜充血,下鼻甲水腫、暗紅色,表面光滑,柔軟,有彈性,對減充血劑敏感。⑤分泌物粘稠,位于鼻腔底、下鼻道或總鼻道。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呋嘛滴鼻液,滴鼻1次3滴,1d3次,連用5d。口服鼻炎康片1次3片,1d3次,羅紅霉素1次150mg,1d2次,藥物治療兩周。治療組:布地奈德鼻噴劑(國藥準字J20090079)64ug/噴,每側(cè)鼻腔1噴,1d2次、香菊膠囊(國藥準字Z19991040)3粒,1d3次,連用2周。
療效標準[1]治愈:鼻塞、流涕等癥狀消失,鼻腔檢查正常;好轉(zhuǎn):鼻塞、流涕等癥狀減輕,局部體征明顯改善;未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即無效。
治療結(jié)果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討 論 慢性鼻炎病因目前尚不明確。本病不是感染性疾病,與很多因素相關(guān),包括局部因素,如急性鼻炎反復發(fā)作或未獲得徹底治療,遷延成慢性炎癥、鼻腔解剖變異、鼻竇慢性疾病、臨近感染性病灶以及環(huán)境因素、全身等均可引起本病。機體在各種特異性、非特異性誘發(fā)因素如溫度變化、氣候改變、上呼吸道感染和刺激性氣體等均可誘發(fā)[2]。以往治療主要以局部應用鼻減充血劑及全身應用抗生素。局部應用呋嘛滴鼻液或萘甲唑啉(滴鼻凈)等鼻減充血劑作用時間短,反跳現(xiàn)象及濫用藥物引起藥物性鼻炎等的缺點。全身應用抗炎作用的抗生素療效差,耐藥及菌群失調(diào)的缺點[3]。
我科利用香菊膠囊聯(lián)合布地奈德鼻噴霧劑治療慢性鼻炎,療效顯著。布地奈德鼻噴霧劑為一種長效鼻用激素,既用于治療過敏性鼻炎,也用于非過敏性鼻炎。局部激素藥使鼻粘膜表層嗜堿細胞數(shù)減少,組胺含量減少,抑制腺分泌細胞分泌,抑制血管通透性,對鼻涕、鼻堵、噴嚏有效,用量小,局部使用副作用少,可長期連續(xù)使用。張文等報道糖皮質(zhì)激素鼻噴霧劑對兒童血清皮質(zhì)醇及生長發(fā)育無明顯影響,成人、兒童均可使用[4],緩解鼻塞、噴嚏最有效的是布地奈德,布地奈德的配方除了純藥以外,它的防腐劑是山氯酸鉀,不影響纖毛運動,布地奈德還具有特殊的酯化作用,能進入鼻粘膜細胞起到抗炎作用[5]。
香菊膠囊是由化香樹果序、黃芪、夏枯草、野菊花、防風、辛夷、白芷、甘草、川芎等研制而成的中成藥。具有辛散祛分,清熱通竅的功效。該藥是由古方“辛夷湯”和“玉屏風散”化裁加減而成膠囊制劑。其中化香果樹果序?qū)Mū歉[為君藥;夏枯草、野菊花清熱解毒為臣藥;川芎、白芷、防風、辛夷、黃芪扶正祛邪,利竅通塞為佐藥,其中黃芪可增強免疫力,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甘草益氣生肌為使藥。已明確證實香菊膠囊能降低病原微生物(流感病毒、溶血性鏈球菌等)感染的死亡率,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抗炎和抗過敏作用,尤其對呼吸道病毒作用更為顯著[6]。
[1] 朱魯平,陶綺雷,魯美萍.非變應性鼻炎與變應性鼻炎患者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7):559.
[2] Merino LA.Bacteriolog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J].Ear Nose Throat J,2003,82:798-800.
[3] 張 文,韓想莉.糖皮質(zhì)激素噴霧劑對兒童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影響[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12):1628.
[4] 鄭中立.耳鼻咽喉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61.
[5]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中成藥[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204.
[6] 樊青松,張徳貴,汪和平.香菊片為主治療慢性鼻炎78例[J].陜西中醫(yī),2005,26(11):1182-1183.